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材料在现代地域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立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4期11091-11092,共2页
通过对现代园林中地方材料的各种典型运用方式进行分析,以期唤起对地方材料的重视,为创作富有地域特色的节约型的现代园林提供借鉴。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地方材料 废弃材料 现代园林
下载PDF
地方材料与现代园林 被引量:8
2
作者 王立科 《广东园林》 2007年第6期21-23,共3页
园林材料作为园林建设的物质基础,是表达园林设计理念的客观载体。地方材料的运用,体现了园林设计的地方性、生态性和节约性。通过对现代园林中地方材料的各种典型运用方式进行分析,以期唤起对地方材料的重视,为创作富有地方特色的节约... 园林材料作为园林建设的物质基础,是表达园林设计理念的客观载体。地方材料的运用,体现了园林设计的地方性、生态性和节约性。通过对现代园林中地方材料的各种典型运用方式进行分析,以期唤起对地方材料的重视,为创作富有地方特色的节约型的现代园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地方材料 废弃材料 现代园林
下载PDF
乡土材料在传统聚落营造中的生态智慧及启示——以鄯善县麻扎村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孟福利 岳邦瑞 王军 《华中建筑》 2011年第1期166-168,共3页
该文以新疆鄯善县历史文化名村——麻扎村为例,探索了乡土材料与聚落营造的关系;分析乡土材料的特性和施工工艺。从而揭示乡土材料的低成本、低能耗、低技术等生态特性在传统聚落营造中普遍规律。
关键词 乡土材料 传统聚落 生态智慧
下载PDF
风景中的建筑 被引量:9
4
作者 崔愷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10,共6页
风景中的建筑不仅为人提供服务,亦不可破坏风景,最好是融入风景,或成为风景中的一部分,甚至自成一景,为风景添上一笔,或成为风景中的焦点。提出本土设计的主张,以若干实践为基础,总结出消隐、分合、顺形、透空、地材、乡土、观望和掩映... 风景中的建筑不仅为人提供服务,亦不可破坏风景,最好是融入风景,或成为风景中的一部分,甚至自成一景,为风景添上一笔,或成为风景中的焦点。提出本土设计的主张,以若干实践为基础,总结出消隐、分合、顺形、透空、地材、乡土、观望和掩映8个关键词作为设计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建筑 消隐 分合 顺形 透空 地材 乡土 观望 掩映
下载PDF
乡村风貌整体提升策略及实践——以封开县励志新村改造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王蕾 《城市建筑》 2021年第32期43-45,共3页
乡村风貌提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多数广东乡村存在风貌单一、公共空间不足、文化性缺失等问题。文章从省际廊道示范带封开县励志新村整体风貌提升设计工作中总结经验,提出乡村风貌提升应注重整体策略,以及如何进行文化要素重构... 乡村风貌提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多数广东乡村存在风貌单一、公共空间不足、文化性缺失等问题。文章从省际廊道示范带封开县励志新村整体风貌提升设计工作中总结经验,提出乡村风貌提升应注重整体策略,以及如何进行文化要素重构和材料运用。案例注重整体空间设计,适当选取规划范围,利用原有建筑和自然环境营造空间节点。对原有存量农房建筑进行美学提升,推广应用当地特色石材料、竹材料,以及运用印花水泥等当地工匠熟悉的施工工艺。从乡村风貌提升的整体规划思路、节点空间营造方式、乡土材料的实际运用手法等进行总结,为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风貌 空间营造 乡土材料
下载PDF
古为中用洋为今用——浅谈材料在中国现代地域性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林挺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09年第2X期85-87,共3页
近年来,越来越多室内设计师意识到传承地域性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因此出现了许多较为经典的室内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大都通过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材料进行再设计。这已经开始变成一种潮流,也成为反对外来设计风格,提倡中国风的宣言。本文从宏... 近年来,越来越多室内设计师意识到传承地域性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因此出现了许多较为经典的室内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大都通过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材料进行再设计。这已经开始变成一种潮流,也成为反对外来设计风格,提倡中国风的宣言。本文从宏观的方面对众多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室内设计中材料的运用进行归纳,总结出四点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性材料 地域性室内设计
原文传递
地域性材料在低技与高技建造技术中的可持续创新与运用
7
作者 孙佳攀 范冰冰 +1 位作者 李彬 张忆萌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8期180-185,共6页
随着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重视及地方主义思潮的崛起,现代地域性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研究热点。地域性材料建造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材料生产碳排放总量。文章主要针对地域性材料进行分类与总结,并对近年来地域性... 随着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重视及地方主义思潮的崛起,现代地域性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研究热点。地域性材料建造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材料生产碳排放总量。文章主要针对地域性材料进行分类与总结,并对近年来地域性材料在低技建造技术研究与高技建造技术研究中的相关案例进行调研与分析,并对其在可持续创新与运用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与总结。文章所总结的案例都在对地域性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后,利用这些地域性材料的建造技术,并最终在设计与建造阶段运用了相关研究成果。地域性材料建造技术研究将成为建筑业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随着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与持续深入,相信未来将会对降低建筑业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性材料 高技建造技术 低技建造技术 可持续建筑 节能减排
下载PDF
铁路建设项目砂石等当地料价差调整方法的思考 被引量:4
8
作者 余金海 《铁路工程技术与经济》 2020年第4期30-33,共4页
近年来,铁路建设项目当地料价格大幅上涨,仅砂石料因价格上涨引起的当地材料价差一项的费用就已超过总承包风险费总额数倍。本文对当地料价格在项目实施期大幅上涨的原因进行剖析,结合地方及其他行业的材料价差调整方法,提出了铁路建设... 近年来,铁路建设项目当地料价格大幅上涨,仅砂石料因价格上涨引起的当地材料价差一项的费用就已超过总承包风险费总额数倍。本文对当地料价格在项目实施期大幅上涨的原因进行剖析,结合地方及其他行业的材料价差调整方法,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当地料价差调整方法,并辅以案例加以佐证推荐的当地料价差调整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工程 当地材料 调差方法
下载PDF
“澄江史话”,赓续文脉——江阴市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传承地方文化的探索
9
作者 王立 曹磊 +1 位作者 陆新强 沈轶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33期90-94,共5页
近年来,江阴市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致力于通过传承弘扬地方文化,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该文通过案例分析,对“澄江史话”地方文化系列活动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传承地方文化的整体思路:... 近年来,江阴市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致力于通过传承弘扬地方文化,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该文通过案例分析,对“澄江史话”地方文化系列活动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传承地方文化的整体思路:深入一线,掌握需求;由点到面,逐层铺开;专人专职,建设队伍;寻求合作,高度融合。该文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传承地方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地方文献为纽带、以文化课程为载体、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从文旅融合发展、转变服务思路出发,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江史话 地方文献 非遗 公共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江阴
下载PDF
自然本位 相济成景——赖特有机建筑的环境策略 被引量:3
10
作者 蒙小英 《华中建筑》 2004年第6期126-129,共4页
赖特对现代主义的最大贡献是对传统的重新解释和对环境因素的重视。该文从对景观构成要素的精巧利用,来重新解读他的住宅与环境设计,探讨作为建筑师的他,是如何把握场所中的环境精神,运用相应的设计的细节策略,演绎"设计是自然环... 赖特对现代主义的最大贡献是对传统的重新解释和对环境因素的重视。该文从对景观构成要素的精巧利用,来重新解读他的住宅与环境设计,探讨作为建筑师的他,是如何把握场所中的环境精神,运用相应的设计的细节策略,演绎"设计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有机建筑环境价值观,于今天的建筑与环境景观的一体化创作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建筑 环境策略 就地取材 植物图案 水平线
下载PDF
城市规划视角下的“重庆建筑”探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扈万泰 宋思曼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11,共5页
从城市规划管控的角度,在分析重庆建筑文化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提出重庆建筑风格的概念,阐述"重庆建筑"的内涵和属性,并结合具体实践提出推行"重庆建筑"的工作和措施。
关键词 “重庆建筑” 重庆传统建筑风格 本土材料 城市整体风貌 吊脚楼
原文传递
地产材料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东丰 陈志国 姚冬冬 《交通标准化》 2014年第3期36-42,共7页
地产筑路材料具有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优势,将地产材料合理应用于公路建设与养护工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对推动节约型、循环型公路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此,对火山灰、硅藻土、煤矸石、硼灰等地产材料在公路... 地产筑路材料具有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优势,将地产材料合理应用于公路建设与养护工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对推动节约型、循环型公路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此,对火山灰、硅藻土、煤矸石、硼灰等地产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各种筑路材料的路用性能及在公路工程中应用的技术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地产材料合理应用于公路建设和养护中,不仅确保了公路工程的使用性能,而且还能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产材料 材料特性 路用性能 应用情况
下载PDF
利用地方材料配制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永标 李旭平 《丽水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73-76,共4页
基于《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83-2012)推荐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采用地方材料,成功配制出了强度等级为C50-C60的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试验研究所配制的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重点考察... 基于《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83-2012)推荐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采用地方材料,成功配制出了强度等级为C50-C60的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试验研究所配制的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重点考察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峰值应变和泊松比等。研究结果为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 地方材料 配合比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贵州鲍家屯水碾房保护和修复研究回顾(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卓越奖)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庆洲 徐好好 《南方建筑》 2013年第1期92-95,共4页
贵州安顺鲍家屯水碾房是建于600年前的一座地方性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在古建筑专业和水利专家的共同指导下,鲍家屯村民运用本土材料和当地建筑技术,恢复了水碾房的原貌和功能。由于对环境的整体性考虑和敏锐而谨慎的修复方式,项目获得了... 贵州安顺鲍家屯水碾房是建于600年前的一座地方性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在古建筑专业和水利专家的共同指导下,鲍家屯村民运用本土材料和当地建筑技术,恢复了水碾房的原貌和功能。由于对环境的整体性考虑和敏锐而谨慎的修复方式,项目获得了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卓越奖。本文即是对此保护和更新项目的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碾房 本土材料 当地技术 修复
下载PDF
铝合金厚板搅拌摩擦焊焊缝局部金属的塑性流动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毛育青 柯黎明 +1 位作者 陈玉华 刘奋成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45-149,共5页
以0.02mm厚铜箔为标示材料,采用带三角平面圆锥形搅拌针对20mm厚7075-T6铝板进行焊接。通过测试沿焊缝厚度方向上温度场分布及观察标示材料分布状态,分析焊缝局部金属塑性流动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沿焊缝厚度方向上自上而下的金属温度逐... 以0.02mm厚铜箔为标示材料,采用带三角平面圆锥形搅拌针对20mm厚7075-T6铝板进行焊接。通过测试沿焊缝厚度方向上温度场分布及观察标示材料分布状态,分析焊缝局部金属塑性流动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沿焊缝厚度方向上自上而下的金属温度逐渐降低;焊缝上、下表面温度差约为90℃;同一厚度上相对称的两点,位于前进边金属的温度高于返回边约15℃。位于焊核区上部的铜箔呈细小颗粒状均匀分布;下部铜箔则呈层片状分布,且向前进边偏移。焊核区由多个呈纹路状、有序排列的洋葱环结构相互层叠而成,这与焊缝塑化金属沿轴向迁移方式发生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厚板 搅拌摩擦焊 温度分布 局部金属 塑性流动
下载PDF
施工笔记——临时安置房建造实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小虎 任晓璐 +1 位作者 陈颖 和惠银 《新建筑》 2011年第4期46-49,共4页
针对5·1 2地震后交通不便的受灾地区,进行临时安置房的建造实验。临时安置房采用当地材料,造价低。减少了材料的运输环节,可行性高;屋顶和墙体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了房屋的舒适性。这种舒适、环保、廉价并可自行搭建的临... 针对5·1 2地震后交通不便的受灾地区,进行临时安置房的建造实验。临时安置房采用当地材料,造价低。减少了材料的运输环节,可行性高;屋顶和墙体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了房屋的舒适性。这种舒适、环保、廉价并可自行搭建的临时安置房,能使用3年,可作为板房和帐篷的一种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重建 土材料 临时安置房 建造实验 廉价
下载PDF
设计学中的文化原理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冰洁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7年第9期18-19,共2页
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艺术界的交流频繁发生,设计师还有消费者对于设计的独特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展现艺术独特性,自然少不了民族元素的运用。作为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本土材料,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 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艺术界的交流频繁发生,设计师还有消费者对于设计的独特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展现艺术独特性,自然少不了民族元素的运用。作为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本土材料,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从设计中所体现的民族性出发,论述了中国本土建筑材料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分析本土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对材料学的有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查阅,集中研究了艺术设计和民族文化的相关性,说明传统民族材料对现代建筑设计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材料 民族性 竹子 石材 文化原理 艺术设计
下载PDF
中国当代雕塑材料语言创新手法简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俊 《雕塑》 2015年第1期60-61,共2页
材料是雕塑最重要的物质依托,也是在空间形体色彩等等之外非常重要的雕塑语言。材料从肌理、触感、纹理、颜色到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都有着丰富的表意功能。雕塑材料作为贯穿雕塑艺术史的线索,大致可以描绘出雕塑发展的历程。本文试图立... 材料是雕塑最重要的物质依托,也是在空间形体色彩等等之外非常重要的雕塑语言。材料从肌理、触感、纹理、颜色到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都有着丰富的表意功能。雕塑材料作为贯穿雕塑艺术史的线索,大致可以描绘出雕塑发展的历程。本文试图立足于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雕塑,关注中国雕塑当下的各种材料形态,并追问中国当代雕塑如何从材料的角度继承传统和开拓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 材料 语言 后现代 观念 本土材料 创新
原文传递
Adding Hydrated Lime in a Material Made of Clayey Soil and Fibres: Formulation and Effects on Thermo-Mechanical Properties
19
作者 Fati Zoma Fabien H. Yonli +2 位作者 Etienne Malbila David Y. K. Toguyeni Ivon B. Hassel 《Journal of Minerals and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and Engineering》 2020年第3期149-161,共13页
In this study, we have focused our investigations on effect of adding hydrated lime on a locally made composite material, based on clayey earth (soil) and Hibiscus sabdariffa fibres, for envelope (walls) in the buildi... In this study, we have focused our investigations on effect of adding hydrated lime on a locally made composite material, based on clayey earth (soil) and Hibiscus sabdariffa fibres, for envelope (walls) in the building. Prior to sample’s formulation, we selected an appropriate mineral (soil) material based on criteria as: plasticizer power for good workability, dense coarse particles to withstand loads and finally porous structure to take advantage of air insulating character. We then formulated, following a mixing process by shearing and compaction by vibration that we recommend, two composite materials (A), (B) which contain respectively 1% Fibres plus 1% lime, 1% Fibres plus 3% lime. We determined thermal properties by the mean of KD2 Pro thermal analyzer, compression strength accordingly to the standard NF P 18-406, porosity following volumetric and gravimetric methods and pH of soil-hydrated lime solution. As results, up to 5% of hydrated lime, the measured pH is inferior to 12: mineralization of vegetal fibres is highly unlikely. Moreover, we observe that the addition of hydrated lime resulted in a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cracks and their depths;Samples (A) and (B) have a rather compact appearance than the case 1% Fibres without lime (material (C)). Furthermore, with lime stabilization, the insulating potential is improved while the thermal inertia has been deteriorated compared to material (C). However, compressive strength decreases with lime, which could b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fibres that would inhibit the hardening of the lime. At last, with 3.39% ± 3.07% MPa, 2.27% ± 11.30% MPa for samples (A), (B) respectively, the minimum required by CRATerre-EAG (guide of CDI, 1996) for construction of envelope (walls) of single storey (ground floor) buildings is m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material Hydrated LIME HIBISCUS sabdariffa Fibre THERMO-MECHANICAL Properties POROSITY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Improved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 Using Local Material
20
作者 Fariborz Nateghi-A Mohammad Hossein Ahmadi Ayoub Dehghani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8年第3期315-329,共15页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 (ECC) is a cement based material with ultra-high ductility and strength in tension. This material is a kind of highperformance fiber-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 materials (HPFRC...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 (ECC) is a cement based material with ultra-high ductility and strength in tension. This material is a kind of highperformance fiber-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 materials (HPFRCCs) reinforced with short fibers and characterized by tight multiple cracking.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ECC make it applicable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and the ductility of structural elements so that structural design is economic and sustainable.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tended evaluation of Improved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IECC) for the use in the strengthening of masonry in filled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 IECC is a mixture of cement, fly ash, water, sand, quartz powder and poly-vinyl alcohol fibers with a better quality of tensile strain rather than common ECC. Two types of fine sand and quartz powder used in this study as filler to improve ECC behavior. Also, to show the effect of fly ash on IECC properties, five different mixtures were considered with various fly ash ratios. Different mixtures of IECC using fine aggregates produced in Iran were selected to find out how the aggregates and fly ash would affect IECC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ized mixture has the best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strain. Also, three-dimensional diagram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mixtures of IECC more effectively and to represent the influence of the range of fly ash ratios so that it can be opted based on design objectives such as ECC properties, costs and structural parameters and demands. These diagrams show the behavior of IECC which its fly ash content ratio in the binder is 50% to 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ROVED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Optimiz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local materia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