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髂筋膜间隙阻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
作者 吴泽昊 王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996-1002,共7页
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依靠局部麻醉药在髂筋膜间隙内扩散到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从而实现其支配区域的镇痛。超声引导下FICB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骨折及髌骨骨折等手术中应用... 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依靠局部麻醉药在髂筋膜间隙内扩散到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从而实现其支配区域的镇痛。超声引导下FICB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骨折及髌骨骨折等手术中应用广泛。为了明确髂筋膜间隙的解剖、注射局部麻醉药后药液的扩散方式与范围,以及临床效果,文章对FICB解剖和药液扩散程度、技术改良和临床效果进行了综述。腹股沟韧带上FICB相比较经典FICB和股神经阻滞,扩散范围更广、效果更佳。未来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入路FICB后药液弥散至椎旁间隙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筋膜间隙阻滞 局部麻醉药 神经阻滞麻醉 闭孔神经 镇痛 超声引导
原文传递
大豆苷元局部麻醉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曾靖 邱峰 +2 位作者 叶和杨 钟睿羽中 黄贤华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637-639,共3页
目的 :研究大豆苷元的局部麻醉作用。方法 :采用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法、豚鼠皮丘法、椎管麻醉法、表面麻醉法。结果 :大豆苷元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可完全消失 ,且动作电位可恢复正常。大豆苷元有浸润麻醉作用 ,而且盐酸肾... 目的 :研究大豆苷元的局部麻醉作用。方法 :采用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法、豚鼠皮丘法、椎管麻醉法、表面麻醉法。结果 :大豆苷元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可完全消失 ,且动作电位可恢复正常。大豆苷元有浸润麻醉作用 ,而且盐酸肾上腺素可明显延长大豆苷元的局麻作用时间。家兔椎管内注入大豆苷元也可产生明显的椎管内麻醉作用。大豆苷元对家兔角膜具有一定的表面麻醉作用 ,其表面麻醉效果较 1%的普鲁卡因更弱。结果 :大豆苷元有明显的局部麻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苷元 普鲁卡因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代坤吾 莫均 王念念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37-843,共7页
目的:评估右美托咪定复合局麻药在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中的疗效。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等数据库中检索,检索时间截止2017年11月。结果用Revman 5.... 目的:评估右美托咪定复合局麻药在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中的疗效。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等数据库中检索,检索时间截止2017年11月。结果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n=772)。结果显示右美托咪定复合局麻药能明显延长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MD=333.29,P<0.001)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MD=281.23,P<0.001),缩短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MD=-4.16,P<0.001)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MD=-4.59,P<0.001),并能延长镇痛时间(MD=362.70,P<0.001)。但有更多术中心动过缓(RR=8.31,P<0.001)和低血压(RR=16.07,P<0.001)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推荐将右美托咪定复合局麻药特别是罗哌卡因在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中使用,推荐剂量为1μg/kg,但应持续监测避免心动过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锁骨上路臂丛神经阻滞 局部麻醉药 META分析
下载PDF
罗哌卡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文胜 《天津药学》 2003年第2期63-66,共4页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 ,与布比卡因相比较 ,具有对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低毒性的特点 ,低浓度时产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 ,用于硬膜外腔阻滞和疼痛治疗安全、有效 。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药理特性 临床应用 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布比卡因 心血管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低毒性
下载PDF
Dose-response study of spinal hyperbaric ropivacaine for cesarean section 被引量:21
5
作者 CHEN Xin-zhong CHEN Hong LOU Ai-fei, Lü Chang-che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992-997,共6页
Background: Spinal hyperbaric ropivacaine may produce more predictable and reliable anesthesia than plain ropivacaine for cesarean section.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 for spinal hyperbaric ropivacaine is undetermined... Background: Spinal hyperbaric ropivacaine may produce more predictable and reliable anesthesia than plain ropivacaine for cesarean section.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 for spinal hyperbaric ropivacaine is undetermined. This double-blind, randomized, dose-response study determined the ED50 (50% effective dose) and ED95 (95% effective dose) of spinal hyperbaric ropivacaine for cesarean section anesthesia. Methods: Sixty partur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delivery with use of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n epidural catheter was placed at the L1-L2 vertebral interspace then lumbar puncture was performed at the L3-L4 vertebral interspace, and partur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spinal hyperbaric ropivacaine in doses of 10.5 mg, 12 mg, 13.5 mg, or 15 mg in equal volumes of 3 ml. Sensory levels (pinprick) were assessed every 2.5 min until a T7 level was achieved and motor changes were assessed by modified Bromage Score. A dose was considered effective if an upper sensory level to pin prick of T7 or above was achieved and no intraoperative epidural supplement was required. ED50 and ED95 were determined with use of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ED5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spinal hyperbaric ropivacaine was determined to be 10.37 (5.23-11.59) mg and ED9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to be 15.39 (13.81-23.59) mg. The maximum sensory block levels and the duration of motor block and the rate of hypotension, but not onset of anesthesia,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ropivacaine dose. Conclusion: The ED50 and ED95 of spinal hyperbaric ropivacaine for cesarean deliver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is study were 10.37 mg and 15.39 mg, respectively. Ropivacaine is suitable for spinal anesthesia in cesarean deli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ESTHESIA OBSTETRIC Cesarean section anesthetics local ROPIVACAINE anesthetic techniques SUBARACHNOID DOSE-RESPONSE
下载PDF
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被引量:20
6
作者 卢钊楷 刘卫锋 +1 位作者 陈醒霞 陈怀佳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33期34-39,共6页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前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接受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H组、M组、L组,每组20例,三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罗...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前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接受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H组、M组、L组,每组20例,三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罗哌卡因双侧腰方肌阻滞,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5%、0.375%、0.25%,完成腰方肌阻滞后进行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治疗及随访。观察术后2、6、12、24、48 h的静息时、运动时VAS评分和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满意度评分等围术期镇痛指标。观察术中用药量(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地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观察入室时(T0)、开始切皮时(T1)、切除肿瘤时(T2)及拔除气管导管时(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观察术后6、12、24、48 h时的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比例、CD4^(+)比例、CD8^(+)比例及CD4^(+)/CD8^(+)。观察恶心呕吐、下肢运动阻滞、皮肤瘙痒、尿潴留和感觉减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6、12、24、48 h的静息时、运动时VAS评分与术后2 h相比均显著升高(P均<0.05),M组、H组患者在术后6、12、24 h的静息时、运动时VAS评分与L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均<0.05),M组、H组患者在术后48 h的运动时VAS评分与L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均<0.05)。M组、H组患者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舒芬太尼用量与L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均<0.05),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镇痛满意度评分与L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均<0.05)。三组患者MAP、HR在T1、T2时与T0时相比均显著升高(P均<0.05),M组、H组患者在T1、T2时MAP、HR与L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均<0.05)。三组患者术后12、24、48h的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比例、CD4^(+)比例、CD4^(+)/CD8^(+)与术后6 h相比均显著升高(P均<0.05),M组、H组患者术后12 h的T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麻醉药物 罗哌卡因 结直肠癌 超声引导 腰方肌阻滞 腹腔镜手术 T淋巴细胞亚群 围术期镇痛
下载PDF
新型长效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耿立成 《天津药学》 2001年第3期8-10,共3页
目的 :综述罗哌卡因 (Ropivacaine)药理特性和临床应用近况。方法 :参阅大量国外相关文献、国内引进该药以来发表的有代表性论文 ,重点就其理化特性、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结果与结论 :罗哌卡因是... 目的 :综述罗哌卡因 (Ropivacaine)药理特性和临床应用近况。方法 :参阅大量国外相关文献、国内引进该药以来发表的有代表性论文 ,重点就其理化特性、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结果与结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与布比卡因比较 ,具有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低毒性 ,低浓度时产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等特点 ,用于硬膜外腔阻滞和疼痛治疗安全、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麻醉药 罗哌卡因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透皮吸收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程宇慧 杉林坚次 +2 位作者 森本雍宪 廖工铁 侯世祥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615-620,共6页
评价了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的透皮吸收和制成压敏胶粘贴片皮肤局部给药麻醉的可能性。在考察利多卡因游离碱(分子型)和盐酸盐(离子型)从水和硅酮中透过无毛鼠皮肤的基础上,试制了利多卡因游离碱的橡胶型压敏胶粘贴片,对药物的体外... 评价了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的透皮吸收和制成压敏胶粘贴片皮肤局部给药麻醉的可能性。在考察利多卡因游离碱(分子型)和盐酸盐(离子型)从水和硅酮中透过无毛鼠皮肤的基础上,试制了利多卡因游离碱的橡胶型压敏胶粘贴片,对药物的体外释放和皮肤透过进行了考察,并与日本的利多卡因凝胶剂(xylocainejelly)的皮肤透过进行了比较,考察了10%~60%的利多卡因压敏胶粘贴片中药物浓度与皮肤透过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麻醉药 透皮吸收 局部麻醉
下载PDF
Minimum effective local anesthetic dose of intrathecal hyperbaric ropivacaine and bupivacaine for cesarean section 被引量:14
9
作者 GENG Zhi-yu WANG Dong-xin WU Xin-mi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509-513,共5页
Background Intrathecal anesthesia is commonly used for cesarean section. Bupivacaine and ropivacaine have all been used as intrathecal drugs. The minimum effective local anesthetic dose (MLAD) of intrathecal ropivac... Background Intrathecal anesthesia is commonly used for cesarean section. Bupivacaine and ropivacaine have all been used as intrathecal drugs. The minimum effective local anesthetic dose (MLAD) of intrathecal ropivacaine for nonobstetric patients has been reported. However, few data are available on the MLAD of hyperbaric ropivacine for obstetric patients and the relative potency to bupivacaine has not been fully determined. In this study, we sought to determine the MLAD of intrathecal ropivacaine and bupivacaine for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and to define their relative potency ratio.Methods We enrolled forty partur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under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and randomized them to one of two groups to receive intrathecal 0.5% hyperbaric ropivacaine or bupivacaine.The initial dose was 10 mg, and was increased in increments of 1 mg, using the technique of up-down sequential allocation. Efficacy was accepted if adequate sensory dermatomal anesthesia to pin prick to T7 or higher was attained within 20 minutes after intrathecal injection, and required no supplementary epidural injection for procedure until at least 50 minutes after the intrathecal injection.Results The intrathecal MLAD was 9.45 mg (95%confidence interval (CI), 8.45-10.56 mg) for ropivacaine and 7.53 mg (95%CI, 7.00-8.10 mg) for bupivacaine. The relative potency ratio was 0.80 (95% Cl, 0.74-0.85) for ropivacaine/bupivacaine when given intrathecally in cesarean section.Conclusion Ropivacaine is 20% less potent than bupivacaine during intrathec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deli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esthesia obstetric cesarean section anesthetics local ropivacaine anesthetic technique subarachnoi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原文传递
局麻行阑尾切除术50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兆军 郭驰波解放军第254医院 +1 位作者 邵利 白君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59-61,共3页
目的 总结基层医院局麻下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对 5 0 0例阑尾炎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局麻下手术切除阑尾 4 99例 ,除 1例形成粘连包块未能切除阑尾 ;术后 1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外 ,其余均顺利康复。结... 目的 总结基层医院局麻下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对 5 0 0例阑尾炎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局麻下手术切除阑尾 4 99例 ,除 1例形成粘连包块未能切除阑尾 ;术后 1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外 ,其余均顺利康复。结论 局麻下阑尾切除术 ,如掌握好适应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麻醉 适应证 阑尾炎 阑尾切除术 临床分析
下载PDF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临床研究(英文) 被引量:14
11
作者 徐建青 朱波 +8 位作者 叶铁虎 吴新民 秦翔 王庚 许幸 于布为 李一亮 周静芳 王玉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872-875,共4页
目的 :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Ⅱ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个中心 12 4例择期在低位硬膜外麻醉下行经腹子宫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等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 2组 :A组注入 0 .75 %盐酸罗哌卡因 15ml,B组注入0 .... 目的 :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Ⅱ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个中心 12 4例择期在低位硬膜外麻醉下行经腹子宫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等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 2组 :A组注入 0 .75 %盐酸罗哌卡因 15ml,B组注入0 .894 %甲磺酸罗哌卡因 15ml。结果 :不论是在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点分布、效果及效果维持时长方面 ,还是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循环、呼吸、肝肾功能等方面 ,甲磺酸罗哌卡因均表现出良好的作用 ,与盐酸罗哌卡因无明显差异 ,二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具有相似的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硬膜外 局部麻醉药 甲磺酸罗哌卡因 盐酸罗哌卡因
下载PDF
Effect of intraperitoneal local anesthetic on pain characteristics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被引量:12
12
作者 Geun Joo Choi Hyun Kang +2 位作者 Chong Wha Baek Yong Hun Jung Dong Rim Kim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47期13386-13395,共10页
AIM :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raperitoneal local anesthetic on pain characteristics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METHODS: We searched MEDLINE, EMBASE, and the Cochrane Library. Randomized... AIM :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raperitoneal local anesthetic on pain characteristics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METHODS: We searched MEDLINE, EMBASE, and the Cochrane Librar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English that compared the effect of 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of local anesthetics on pain with that of placebo or nothing after elective LC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included. The primary outcome variables analyzed were the combined scores of abdominal, visceral, parietal, and shoulder pain after LC at multiple time points. We also extracted pain scores at resting and dynamic states.RESULTS: We included 39 studies of 3045 patients in total.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traperitoneal local anesthetic reduced pain intensity in a resting state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bdominal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 =-0.741; 95%CI:-1.001 to-0.48, P < 0.001]; visceral(SMD =-0.249; 95%CI:-0.493 to-0.006, P = 0.774); and shoulder(SMD =-0.273; 95%CI:-0.464 to-0.082, P = 0.097). Application of intraperitoneal local anesthetic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shoulder pain(RR = 0.437; 95%CI: 0.299 to 0.639, P < 0.001). There was no favorable effect on resting parietal or dynamic abdominal pain.CONCLUSION: Intraperitoneal local anesthetic as an analgesic adjuvan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exhibited beneficial effects on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visceral, and shoulder pain in a resting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anesthetic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TRAPERITONEAL META-ANALYSIS PAIN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病人疼痛的腰椎神经根管封闭治疗(英文) 被引量:11
13
作者 卫沛然 邹德威 +1 位作者 陈晓明 张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767-1770,共4页
[目的]硬膜外注射麻药和(或)类固醇等多种介入技术通常用以治疗有关的椎管狭窄症的疼痛。肿瘤坏死因子-α在腰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神经根疼痛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已被用来控制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一些其... [目的]硬膜外注射麻药和(或)类固醇等多种介入技术通常用以治疗有关的椎管狭窄症的疼痛。肿瘤坏死因子-α在腰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神经根疼痛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已被用来控制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一些其他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所造成的疼痛。这项研究是评估硬膜外注射与单纯局部麻醉、局部麻醉药与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混合和局部麻醉药与类固醇激素混合在缓解慢性腰痛与腰椎管狭窄症有关腰痛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90例下腰痛和下肢根性疼痛患者进行了调查。分别进行体格检查、X线及MRI做出诊断。随机分成3组。第1组患者在受累神经根处硬膜外注射2.0 ml的利多卡因和10 mg的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依那西普),第2组患者注射利多卡因2 ml与2 ml类固醇激素(得宝松),第3组患者只注射利多卡因4.0ml。下腰痛和下肢疼痛评估使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术前和术后1周疼痛程度。[结果]3组病例患者下腰痛和腿部疼痛的程度在局部硬膜外注射前没有明显不同。第1组患者的疼痛改善程度比第2组和第3组明显高;但第2组和第3组并没有明显差别。[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硬膜外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可能是一种治疗椎管狭窄引起的神经根疼痛的有效方法。单纯硬膜外注射麻药和局麻药混合类固醇激素疼痛缓解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下腰痛 腿痛 局麻药 类固醇激素 TNF-Α抑制剂
原文传递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夏萍 刘超 狄红杰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60-662,共3页
糖尿病神经病变(DN)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痛性DN(PDN)是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神经病变,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慢性病变在PDN中常见,主要侵犯四肢及足部。患者主要表现为肢端疼痛,烧痛、刀割样、撕裂性、... 糖尿病神经病变(DN)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痛性DN(PDN)是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神经病变,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慢性病变在PDN中常见,主要侵犯四肢及足部。患者主要表现为肢端疼痛,烧痛、刀割样、撕裂性、针刺样疼痛多见,可伴有感觉异常如肢端麻木感、蚁行感、烧灼感,感觉减退、感觉过敏也可见。PDN往往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睡眠、情绪、日常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PDN是目前临床上最复杂、最难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一。本文着重对PDN的药物治疗进行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抗惊厥药 抗抑郁药 局部麻醉药 抗心律失常药 抗氧化药
原文传递
固相萃取结合GC和GC-MS快速测定血浆中局麻药 被引量:5
15
作者 邱丰和 刘力 +2 位作者 罗毅 刘峰 卢涌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46-250,共5页
本文用本实验室发展起来的X-5大孔高分子树脂固相萃取预处理技术,结合毛细管气相色谱和GC-MS,建立了人血浆中12种局部麻醉药的筛选方法.该方法快速简便,其灵敏度和线性范围满足临床急性中毒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 固相萃取 局麻药 GC-MS 血浆 测定
下载PDF
局麻药切口局部浸润镇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阴俊 张锦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6期724-728,共5页
切口局部浸润镇痛是将局麻药单次或者持续注入切口处,阻断切口附近神经末梢的疼痛信号传导,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这种镇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手术,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而且能通过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应用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 切口局部浸润镇痛是将局麻药单次或者持续注入切口处,阻断切口附近神经末梢的疼痛信号传导,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这种镇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手术,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而且能通过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应用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文对局麻药切口局部浸润镇痛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局部浸润镇痛 术后镇痛 局麻药
下载PDF
3%盐酸甲哌卡因用于口腔局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9
17
作者 丁晟 朱亚琴 +1 位作者 吴英娜 曹东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28-331,共4页
目的:评价3%盐酸甲哌卡因在口腔局部麻醉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8例非高血压患者和3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3%盐酸甲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进行口腔局部麻醉,使用中心效应的COX回归方法比较2种药物的疗效指标... 目的:评价3%盐酸甲哌卡因在口腔局部麻醉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8例非高血压患者和3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3%盐酸甲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进行口腔局部麻醉,使用中心效应的COX回归方法比较2种药物的疗效指标,评价3%盐酸甲哌卡因的麻醉效果;使用SAS软件进行t检验比较2种药物的心率和血压变化,评价3%盐酸甲哌卡因药物的安全性。结果:(1)3%盐酸甲哌卡因的麻醉起效时间平均为111s,操作痛消失时间平均为212s麻醉持续时间平均为134min,与2%利多卡因疗效指标相似。2种药物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注射药物后即刻、5min、10min及手术操作结束后,3%盐酸甲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之间的收缩压无显著差异(P>0.05),而舒张压和心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3%盐酸甲哌卡因具有起效速度快、麻醉效果强的特点,毒性和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见,对心血管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哌卡因 利多卡因 局部麻醉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复方阿替卡因与利多卡因在口腔种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友婷 尹保迪 +1 位作者 张大风 邓振楠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2年第20期1877-1879,共3页
目的:探讨复方阿替卡因与利多卡因在口腔种植手术中的局部麻醉效果及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将98例共137颗牙位需在局部麻醉下植入种植体的患者随机分为阿替卡因(A)组和利多卡因(B)组,分别用阿替卡因或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后行种植... 目的:探讨复方阿替卡因与利多卡因在口腔种植手术中的局部麻醉效果及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将98例共137颗牙位需在局部麻醉下植入种植体的患者随机分为阿替卡因(A)组和利多卡因(B)组,分别用阿替卡因或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后行种植手术。对2组患者在口腔种植时疼痛不适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测试,并测量2组患者局部麻醉后即刻及种植手术过程中、手术结束后5min时的心率和血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结束后,A组患者种植疼痛VAS值为(13.4±6.83)mm,B组患者VAS值为(23.4±12.2)mm,表明复方阿替卡因在种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利多卡因(P<0.05)。2种局部麻醉药对于种植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的影响无差异。结论:复方阿替卡因用于口腔种植手术具有良好的局部麻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卡因 利多卡因 局部麻醉 种植
原文传递
药物缓释物质CMC-Na和β-CD对丁哌卡因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汪小海 葛卫红 赵明 《镇江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428-430,共3页
目的 :研究药物缓释物质CMC Na和 β CD对丁哌卡因毒性的影响。方法 :(1) 30只小白鼠被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0只 ,按 0 .0 5ml g剂量 (中毒致死剂量 ) ,将 0 .2 5 %丁哌卡因溶液、0 .2 5 %丁哌卡因CMC Na溶液和 0 .2 5 %丁哌卡因 β C... 目的 :研究药物缓释物质CMC Na和 β CD对丁哌卡因毒性的影响。方法 :(1) 30只小白鼠被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0只 ,按 0 .0 5ml g剂量 (中毒致死剂量 ) ,将 0 .2 5 %丁哌卡因溶液、0 .2 5 %丁哌卡因CMC Na溶液和 0 .2 5 %丁哌卡因 β CD溶液分别予以 3组小鼠腹腔注射 ,记录各组小鼠腹腔给药后的中毒死亡时间 ;(2 ) 15 0只小白鼠被随机分为 3组 ,每组5 0只 ,根据实验药物的 5个给药剂量 ,3组小鼠再分为 5小组 ,记录各组小鼠实验药物 5个剂量腹腔注射后的死亡情况 ,采用Bliss法计算三种实验药物的LD5 0 值。结果 :0 .2 5 %丁哌卡因溶液、0 .2 5 %丁哌卡因 CMC Na溶液和 0 .2 5丁哌卡因 β CD溶液的死亡时间分别为 (0 .90± 0 .5 3)min、(5 .0 3± 1.6 6 )min和 (5 .83± 1.2 6 )min ;其LD5 0 值分别为 0 .0 16 0ml g、0 .0 197ml g和0 .0 188ml g。结论 :缓释物质CMC Na和 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麻药 丁哌卡因 毒性 药物缓释 羧甲基纤维素钠
下载PDF
上颌正中埋伏多生牙95例的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桂红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87-288,共2页
目的:总结儿童上颌正中埋伏多生牙的临床特点,探索拔除方法。方法:对2008--2010年间收治的95例儿童上颌正中埋伏多生牙病例的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95例患者共120颗埋伏多生牙.均位于上颌两中切牙之间。年龄7-14岁,男女比例为... 目的:总结儿童上颌正中埋伏多生牙的临床特点,探索拔除方法。方法:对2008--2010年间收治的95例儿童上颌正中埋伏多生牙病例的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95例患者共120颗埋伏多生牙.均位于上颌两中切牙之间。年龄7-14岁,男女比例为3.75:1。其腭侧发病率为89.2%,远高于唇侧。所有患儿均于局麻下顺利拔除埋伏多生牙。结论:埋伏多生牙的拔除,术前的准确定位、术前和术中对患儿的心理诱导、良好的局部麻醉效果、合理的手术切口设计及轻柔精准的操作技巧为必备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正中 埋伏多生牙 心理诱导 局麻 小切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