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护理对改善住院肝衰竭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研究 被引量:75
1
作者 梁首勤 成巧梅 贺春艳 《护士进修杂志》 2018年第10期937-939,共3页
目的调查住院肝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状况,探讨叙事疗法对肝衰竭患者改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5月我院感染科60例入院3~5d内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情绪... 目的调查住院肝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状况,探讨叙事疗法对肝衰竭患者改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5月我院感染科60例入院3~5d内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情绪,对存在焦虑抑郁的58例患者运用叙事护理疗法进行心理干预,15d后再次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结果对存在轻度和中度焦虑和抑郁患者进行叙事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衰竭住院患者由于该病死亡率高、住院时间长、治疗费用高等原因曾使患者一度陷入绝望,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高,叙事疗法能够帮助肝衰竭患者改变自我认知,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实现生活、疾病故事意义重构,改善肝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护理 肝功能衰竭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新民 王新 +4 位作者 杨艳 赵琳 苗继延 丁杰 樊代明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 总结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lular ad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 MARS)治疗各类原因所致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经验。方法 回顾并随访分析25例次MARS人工肝治疗的疗效。结果 单次6h MARS治疗显著降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618.51&#... 目的 总结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lular ad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 MARS)治疗各类原因所致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经验。方法 回顾并随访分析25例次MARS人工肝治疗的疗效。结果 单次6h MARS治疗显著降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618.51±200.68)mmol/L到(390.81±146.02)mmol/L, t=2.729,P<O.01]、间接胆红素[(490.03±163.39)mmol/L到(303.28±113.06)mmol/L,t=2.516,P<0.01]和血氨[(152.44±82.62)mmol/L到(84.84±13.30)mmol/L,t=2.174, P<0.05] 水平;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70.55±32.39到93.63±14.20,t=1.728,P<0.05)。肝功能酶谱、血清蛋白质、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和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变化。17例患者,治愈和好转13例,死亡4例,存活率76.5%。结论MARS人工肝是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肝功能衰竭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MARS 人工肝 疗效
原文传递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变迁与展望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月英 黄建荣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46-650,共5页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人工肝支持系统可大大降低肝衰竭患者病死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国人工肝治疗面临着诸如血源紧缺、血源性疾病增多、肝移植需求增多、治疗观念改变等新形势,单项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人工肝支持系统可大大降低肝衰竭患者病死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国人工肝治疗面临着诸如血源紧缺、血源性疾病增多、肝移植需求增多、治疗观念改变等新形势,单项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创新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模式迫在眉睫。现介绍新形势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变迁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进展 肝功能衰竭
原文传递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评估肝储备功能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明明 张岭漪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78-1881,共4页
肝脏的基本功能不仅能保证机体所需的物质代谢,而且肝脏本身具有创伤修复能力和再生潜能,常规肝功能指标的检测不能充分反映肝实质功能潜力即肝细胞储备功能的实际状况。吲哚菁绿清除试验是评估肝储备功能的理想指标。综述了吲哚菁绿清... 肝脏的基本功能不仅能保证机体所需的物质代谢,而且肝脏本身具有创伤修复能力和再生潜能,常规肝功能指标的检测不能充分反映肝实质功能潜力即肝细胞储备功能的实际状况。吲哚菁绿清除试验是评估肝储备功能的理想指标。综述了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提升临床医生对肝储备功能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菁绿 肝功能试验 肝硬化 肝功能衰竭 肝移植
下载PDF
无肝素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芸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无肝素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129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67例)与对照组(62例),分别采用无肝素及普通肝素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无肝素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129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67例)与对照组(62例),分别采用无肝素及普通肝素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现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组间比较显示,2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前白蛋白(PA)、拟胆碱酯酶(PCHE),血浆氨(AMON)、凝血酶原时间(P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TBIL、ALT、AST、TBA,血浆AMON、PT在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1),血清PA、PCHE在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2组患者血清TBIL、ALT、AST、TBA、PA、PCHE,血浆AMON、P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凝血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无肝素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疗效确切,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出血率低等优点。全方位护理干预措施是无肝素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功能衰竭取得良好疗效及安全性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 肝功能衰竭 肝素
下载PDF
Liver involvement in systemic infection 被引量:9
6
作者 Masami Minemura Kazuto Tajiri Yukihiro Shimizu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CAS 2014年第9期632-642,共11页
The liver is often involved in systemic infections,resulting in various types of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test results.In particular,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range of 2-10 mg/dL is often seen in patients with sepsis,a... The liver is often involved in systemic infections,resulting in various types of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test results.In particular,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range of 2-10 mg/dL is often seen in patients with sepsis,and several mechanisms for this phenomenon have been proposed.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how the liver is involved in various systemic infections that are not considered to be primarily hepatotropic.In most patients with systemic infections,treatment for the invading microbes is enough to normalize the liver function tests.However,some patients may show severe liver injury or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requiring intensive treatment of the l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DYSfunction liver function test SYSTEMIC INFECTION IMMUNOLOGY liver failure
下载PDF
大柴胡汤加减方对肝功能和凝血机制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汉利 王新伟 +1 位作者 单恒云 张晓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6期1063-1065,1069,共4页
目的:探讨大柴胡汤加减方对肝功能和凝血机制的作用。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10只,模型组(B组)20只,大柴胡汤组(C组)20只。C组大鼠于造模前2 d分别灌胃大柴胡汤10 mL/(kg·d),A、B组予同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灌... 目的:探讨大柴胡汤加减方对肝功能和凝血机制的作用。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10只,模型组(B组)20只,大柴胡汤组(C组)20只。C组大鼠于造模前2 d分别灌胃大柴胡汤10 mL/(kg·d),A、B组予同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B、C组大鼠均采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0.2 g/kg,24 h后相同剂量重复皮注1次,48 h后完成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首次注射硫代乙酰胺的大鼠,予皮下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0.25 g/kg。观察造模完成后继续予大柴胡汤灌胃3 d,A组大鼠予同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3 d后取血处死所有大鼠,保存大鼠血清和病理组织。观察3组大鼠病理组织、肝功能(ALT、AST、ALB、CHE)、凝血功能(PT)指标的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大柴胡汤组大鼠组织肝衰竭减轻;模型组大鼠ALT、AST、TBiL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ALB、CHE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柴胡汤组大鼠ALT、AST、TBiL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柴胡汤组大鼠ALB、CHE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PT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柴胡汤组大鼠PT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柴胡汤加减方对肝功能和凝血机制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柴胡汤加减 肝功能 凝血机制 急性肝衰竭 研究
下载PDF
中西医辨证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 被引量:11
8
作者 庞国宏 杨汝磊 《吉林中医药》 2017年第4期363-366,共4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辨证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HBV)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肝、肾、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ACLF-HBV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以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43例,同时给予凉血解毒汤剂,2组均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 目的探讨中西医辨证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HBV)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肝、肾、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ACLF-HBV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以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43例,同时给予凉血解毒汤剂,2组均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肝、肾、凝血功能及血清病毒学及AFP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GTP、ALT、AST、TBIL等肝功能指标降低(P<0.01),且治疗组AL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TA升高,INR降低;治疗组BUN、Cr无显著变化,对照组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2组间凝血、肾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HBeAg、HBV DNA及AF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HBeAg、AF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间HBV D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辨证治疗ACLF-HBV对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且不会加重肾脏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功能衰竭 中西医辨证治疗 凉血解毒方 恩替卡韦 肝功能 抗病毒
下载PDF
Predictive factors of short term outcome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 review 被引量:7
9
作者 Giuliano Bolondi Federico Mocchegiani +3 位作者 Roberto Montalti Daniele Nicolini Marco Vivarelli Lesley De Pietr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26期5936-5949,共14页
Liver transplantation represents a fundamental therapeutic solution to end-stage liver disease. The need for liver allografts has extended the set of criteria for organ acceptability, increasing the risk of adverse ou... Liver transplantation represents a fundamental therapeutic solution to end-stage liver disease. The need for liver allografts has extended the set of criteria for organ acceptability, increasing the risk of adverse outcome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arameters that can be used as valid predictive indices for early graft function, retransplantation or surgical reintervention, secondary complications, long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or death. In this review, we present state-of-the-art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early post-transplantation tests and scores that can be applied during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week to predict liver allograft function and patient outcome, thereby guiding the therapeutic and surgical decisions of the medical staff. Post-transplant clinical and biochemical assessment of patients through laboratory tests (platelet count, transaminase and bilirubin levels, INR, factor V, lactates, and Insulin Growth Factor 1) and scores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and model of early allograft function) have been reported to have good performance, but they only allow late evaluation of patient status and graft function, requiring days to be quantified. The indocyanine green plasma disappearance rate has long been used as a liver function assessment technique and has produced interesting, although not univocal, results when performed between the 1<sup>th</sup> and the 5<sup>th</sup> day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liver maximal function capacity test is a promising method of metabolic liver activity assessment, but its use is limited by economic cost and extrahepatic factors. To date, a consensual definition of 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technique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numerically consistent multicentric prospective randomised trials, are necessary. The medical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ransplanted patients could be greatly improved by 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transplant liver failure 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 Primary non-function Initial poor function Outcome predictors Post operative Scoring system Indocyanine green liver maximal functional capacity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大伟 张东 +10 位作者 田润辉 李洋 王宇石 曹杰 唐颖 张楠 昝涛 高岚 黄燕珠 郑杨 吕国悦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0-365,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2月9—27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5批援鄂医疗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收治的51例新...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2月9—27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5批援鄂医疗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收治的51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7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68岁,年龄范围为36~86岁。所有患者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进行治疗。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资料。(2)肝功能及肝功能损害治疗情况。(3)肝功能损害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患者临床资料:51例患者中,新冠肺炎普通型21例,重型19例,危重型11例。31例伴有≥1种慢性疾病史,20例无慢性疾病史;13例有饮酒史,38例无饮酒史;7例有肝炎病史,44例无肝炎病史;入院时5例存在感染性休克,5例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41例无休克和SIRS。51例患者体质量指数为(24±3)kg/m2、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3±5)d、体温为36.5℃(36.0~38.1℃)、心率为82次/min(50~133次/min)、呼吸频率为20次/min(12~40次/min)。51例患者入院24 h内白细胞计数为6.3×109/L(2.2×109/L^21.7×109/L)、肌酐为75μmol/L(44~342μmol/L),B型钠尿肽为214 ng/L(5~32407 ng/L)。(2)肝功能及肝功能损害治疗情况:51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1 U/L(7~421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29 U/L(15~783 U/L),γ-谷氨酰转移酶为36 U/L(13~936 U/L),碱性磷酸酶为76 U/L(41~321 U/L),直接胆红素为4.9μmol/L(2.6~14.3μmol/L),间接胆红素为5.8μmol/L(2.6~23.9μmol/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7.2 s(30.9~77.1 s),凝血酶原时间为13.9 s(12.5~26.7 s);51例患者上述指标异常比例分别为47.1%(24/51)、47.1%(24/51)、35.3%(18/51)、13.7%(7/51)、7.8%(4/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肝功能 肝功能损害 临床分型 呼吸衰竭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非生物型人工肝的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邹龙 刘洪 +2 位作者 马霖杰 陈晓 陈刚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634-637,共4页
目的对非生物型人工肝的发展及现状进行总结。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人工肝相关治疗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人工肝主要以非生物型人工肝为主,包括了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胆红素吸附、血浆灌流、分子... 目的对非生物型人工肝的发展及现状进行总结。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人工肝相关治疗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人工肝主要以非生物型人工肝为主,包括了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胆红素吸附、血浆灌流、分子吸附再循环等。而临床上由于病例的个体化,对治疗方案也提出了个体化的要求。非生物型人工肝的单项治疗往往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联合治疗、取长补短为患者追求最大治疗效果已成为一种趋势。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的联合治疗较单项治疗优势大,个体化的治疗理念应贯彻治疗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 肝功能衰竭 治疗 进展
原文传递
微囊化异种肝细胞移植对大鼠爆发性肝衰竭治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安斌 郑启昌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 探讨微囊化异种肝细胞移植对暴发性肝衰竭 (FHF)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ACP微囊化处理原代豚鼠肝细胞 ,于诱发FHF前 2 4h移植到大鼠腹腔内大网膜附近 ,采用 90 %肝切除法诱发FHF。在FHF诱发后 2 4h取静脉血检测大鼠肝功能谷丙转氨... 目的 探讨微囊化异种肝细胞移植对暴发性肝衰竭 (FHF)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ACP微囊化处理原代豚鼠肝细胞 ,于诱发FHF前 2 4h移植到大鼠腹腔内大网膜附近 ,采用 90 %肝切除法诱发FHF。在FHF诱发后 2 4h取静脉血检测大鼠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ALT ) ,清蛋白 (ALb) ,总胆红素(TB) ,血糖 (BS)和凝血酶原时间 (PT)等指标 ;取腹腔移植入的微囊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细胞形态、功能及数量的变化 ;动态全程观察大鼠生活质量及存活时间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出现共济失调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腹水的时间明显延长。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的ALT ,Alb ,TB ,BS和PT均明显改善并且与对照组均有差异的显著性 (P <0 .0 5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 60h ,空白对照组为 2 2h(P <0 .0 1)。组织学检查 :移植后 72h开腹 ,约有 80 %微囊呈无粘连游离状态 ,镜下见微囊周围纤维化率约为 8% ,囊内肝细胞形态正常。未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则很少见到正常的肝细胞 ,且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对异种肝细胞进行微囊化处理后移植治疗FHF大鼠 ,可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 ,提高治疗效果 ,是一种治疗FHF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移植 异种 肝功能衰竭/病因学 肝切除术/副作用 移植物排斥
下载PDF
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结合肝功能指标检验在肝衰竭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运用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严丽花 梁雪琼 +1 位作者 刘翠娴 罗莉芸 《系统医学》 2022年第3期24-27,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结合肝功能指标检验在肝衰竭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该院诊断且确诊的肝衰竭患者56例作为该次研究组,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均给... 目的研究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结合肝功能指标检验在肝衰竭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该院诊断且确诊的肝衰竭患者56例作为该次研究组,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均给予两组IgA、IgM、IgG结合肝功能指标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检验的结果。结果研究组IgA、IgM、IgG水平分别为(5.41±1.29)、(5.79±1.21)、(18.94±2.37)g/L,健康对照组IgA、IgM、IgG水平分别为(1.49±0.32)、(1.38±0.17)、(10.39±2.04)g/L;相较于健康对照组,研究组患者IgA、IgM、IgG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10、25.534、19.788,P<0.05)。研究组GGT、AST、ALT水平分别为(79.56±3.46)、(118.46±15.32)、(206.18±15.34)U/L,健康对照组GGT、AST、ALT水平分别为(13.26±1.42)、(16.87±2.41)、(26.98±1.26)U/L,研究组较健康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281、173.443、82.313,P<0.05)。IgA、IgM、IgG和肝功能指标GGT、AST、ALT均是威胁肝衰竭患者预后转归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检测IgA、IgM、IgG、GGT、AST、ALT所达到的AUC值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A、IgM、IgG结合肝功能指标能够进一步提升肝衰竭检出率,进而为临床改善预后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免疫球蛋白(Ig)A IGM IGG 肝功能 肝衰竭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Pre-hepatectomy type Ⅳ collagen 7S predicts 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 and recovery 被引量:4
14
作者 Masatsugu Ishii Osamu Itano +8 位作者 Masahiro Shinoda Minoru Kitago Yuta Abe Taizo Hibi Hiroshi Yagi Ayano Takeuchi Hanako Tsujikawa Tokiya Abe Yuko Kitagaw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20年第7期725-739,共15页
BACKGROUND Liver resection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benign and malignant liver tumors.However,a method for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hepatic reserve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Previously reported assessments o... BACKGROUND Liver resection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benign and malignant liver tumors.However,a method for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hepatic reserve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Previously reported assessments of preoperative hepatic reserve focused only on liver failure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and did not consider the long-term recovery of hepatic reserve.When determining eligibility for hepatectomy,the underlying pathophysiology needs to be considered to determine if the functional hepatic reserve can withstand both surgery and any postoperative therapy.AIM To identify pre-hepatectom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both early postoperative liver failure and long-term postoperative liver function recovery.METHODS This study wa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W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21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epatectomy at our hospital between May 2013 and December 2016.Early 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was defined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Liver Surgery’s definition of PHLF.Long-term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liver function was defined as the time taken for serum total bilirubin and albumin levels to return to levels of<2 mg/dL and>2.8 g/dL,respectively,and the time taken for Child-Pugh score to return to Child-Pugh class A.RESULTS Preoperative type IV collagen 7S was identified as a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factor associated with both PHLF and postoperative long-term recovery of liver function.Furth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time taken for the recovery of Child-Pugh scores and serum total bilirubin and albumin levels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patients with type IV collagen 7S≤6 ng/mL than in those with type IV collagen 7S>6 ng/mL.In additional analyses,similar results were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out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associated with fibrosis.CONCLUSION Preoperative type IV collagen 7S is a preoperative predictor of PHLF and longterm postoperative liver function recovery.It can also be used in patients without chronic hepatitis vi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 Type collagen 7S liver fibrosi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Long-term postoperative liver function recovery
下载PDF
42例毒蕈中毒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于晓斌 罗小东 +4 位作者 朱成华 魏广发 高君 牟鹏 郑霞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89-690,共2页
关键词 毒草中毒 肝功能衰竭 心肌损伤
原文传递
慢性乙肝患者停用拉米夫定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晓红 马会慧 +2 位作者 崇雨田 肖杰生 姚集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hepatitisB,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拉米夫定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停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1例纳入研究,记录治疗前病程、诊断、拉米夫定疗程,用拉米夫定前、...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hepatitisB,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拉米夫定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停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1例纳入研究,记录治疗前病程、诊断、拉米夫定疗程,用拉米夫定前、停用时和复发后的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病毒学指标及YMDD变异、前C区变异,按复发后的诊断分为肝功能衰竭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进行比较。【结果】肝功能衰竭组患者中位年龄38.0岁,大于慢性乙型肝炎组31.5岁(Z=3.49,P<0.01);年龄(Wald=10.13,P<0.05)和拉米夫定治疗前诊断为失代偿性肝硬化(Wald=7.61,P<0.05)都是停药反跳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功能衰竭组服拉米夫定前总胆红素异常患者20.0%(字2=16.50,P<0.01),停拉米夫定后未随访者86.7%(字2=17.57,P<0.01),停拉米夫定时未出现Anti鄄HBe阳转者85.2%(字2=8.04,P<0.01),复发时HBVDNA载量3.0×108±4.8×108(Z=4.46,P<0.01),前C区联合YMDD变异者56.0%(字2=11.69,P<0.01),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年龄大、总胆红素异常、诊断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停药时未发生Anti鄄HBe阳转,停药后无随访,复发时HBVDNA载量超过1×108拷贝/mL、出现前C区联合YMDD变异可能是停拉米夫定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盰炎 拉米夫定 停药 肝功能衰竭
下载PDF
肝脏功能和生化指标对心力衰竭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柳森 王莉 刘旭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5年第2期227-230,共4页
心力衰竭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可导致患者反复住院、生活质量受损和预期寿命缩短。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急性失代偿期心力衰竭患者心排血量降低、中心静脉压升高和心脏指数降低,这些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灌注不足可导致肝细胞缺血... 心力衰竭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可导致患者反复住院、生活质量受损和预期寿命缩短。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急性失代偿期心力衰竭患者心排血量降低、中心静脉压升高和心脏指数降低,这些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灌注不足可导致肝细胞缺血、缺氧和坏死,引起肝脏功能和生化指标异常。肝功能检测异常见于约76%的心力衰竭患者,最近的研究发现肝脏的某些生化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异常可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住院期间死亡和需要肝移植的风险,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功能 生化指标 心力衰竭 预测
下载PDF
CD163在肝癌术后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立学 陈科济 尉公田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8期1050-1053,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D163的阳性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行肝切除术治疗的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肝衰竭分为肝衰竭组(n=18)和...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D163的阳性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行肝切除术治疗的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肝衰竭分为肝衰竭组(n=18)和无肝衰竭组(n=49),随访6个月后根据发生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n=4)和存活组(n=14);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两组对象PBMCs中CD163的阳性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肝衰竭组血小板计数、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中出血量与无肝衰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BMCs中CD163阳性表达水平,在肝衰竭组患者[(6.92±3.32)%]显著低于无肝衰竭组[(12.78±6.53)%,P〈0.01]和对照组[(21.74±9.96)%,P〈0.01];在肝衰竭晚期患者[(3.38±1.52)%]显著低于早期[(9.49±3.16)%,P〈0.01]和中期患者[(6.87±2.91)%,P〈0.05];在发生肝衰竭者中6个月后死亡组[(5.21±2.87)%]显著低于存活组[(9.16±2.39)%,P〈0.05]。CD163评估肝衰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95%CI 0.747-0.945)。结论肝癌术后肝衰竭患者PBMCs中CD163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且与患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功能衰竭 CD163 单个核细胞 肝衰竭分期 预后
原文传递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肝衰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方平 张跃新 +3 位作者 吕荣福 肖琳 徐玲 魏琳娜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5期442-443,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MARS人工肝 )单次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17例次MARS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进行初步评价 ,并观察单次 6h的MARS人工肝治疗对肝功能的改善 ,并评价其治疗的安全性。 结果 :单次 6h的MARS... 目的 :探讨应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MARS人工肝 )单次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17例次MARS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进行初步评价 ,并观察单次 6h的MARS人工肝治疗对肝功能的改善 ,并评价其治疗的安全性。 结果 :单次 6h的MARS人工肝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胆汁酸水平 (P <0 .0 5~ 0 .0 1)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指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12例患者共行MARS人工肝治疗 17例次 ,治疗过程平稳 ,其中 11例好转 ,1例死亡。 结论:MARS人工肝是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人工肝 肝衰竭
下载PDF
高龄肝肾联合移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附1例报告)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立新 徐健 +8 位作者 邓文锋 李川江 叶桂荣 付绍杰 杜传福 马俊杰 王亦斌 刘小友 姚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72-974,共3页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感染及排斥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1例66岁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体器官采用UW液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肝移植采用原位非转流移...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感染及排斥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1例66岁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体器官采用UW液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肝移植采用原位非转流移植技术,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置于右髂窝。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普乐可复、霉酚酸酯、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行免疫指标及移植肝、肾多普勒超声监测。结果移植后肝、肾立即发挥作用,术后24 h胆汁380 ml,尿量8 500 ml,第3天肝、肾功化验指标正常,术后第1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调整普乐可复浓度并行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后控制。术后第29天康复出院。随访1年肝肾功能正常,日常生活自理。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同时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组织配型、娴熟的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术后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肝硬化 肾功能衰竭 肝肾联合移植 基础研究 临床研究 老年人 免疫抑制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