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EB病毒感染患儿肝功能损害临床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叶丽静 张婧 +2 位作者 叶颖子 王晓红 俞蕙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713-171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EB病毒(EBV)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等实验室检查特征,为急性EBV感染肝功能损害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因急性EBV感染入住复旦大学附... 目的探讨急性EB病毒(EBV)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等实验室检查特征,为急性EBV感染肝功能损害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因急性EBV感染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的32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的临床表现、肝功能生化、病毒学检测、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亚群等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其中肝功能异常患儿(186例)血浆中EBV—DNA载量、血清EBV—IgM、免疫球蛋白、CD系列与肝功能正常患儿(135例)的检测情况进行比较。采用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21例急性EBV感染患儿中,男183例,女138例,男:女为1.33:1.00。发病年龄(52.07±35.05)个月。其中肝功能异常186例(57.94%),肝功能正常135例(42.06%)。2.临床表现:病程(9.11±8.21)d,热程(7.12±5.00)d,281例(87.54%)有发热,最高体温(39.04±0.69)℃,淋巴结大267例(83.18%),咽峡炎245例(76.32%),肝大235例(73.21%),脾大142例(44.24%),皮疹60例(18.69%),发热、淋巴结大、咽峡炎“三联症”155例(48.29%)。3.肝功能异常186例患儿无黄疸临床症状,血清生化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总胆汁酸(TBA)、清蛋白(Alb)、凝血功能均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IJT)升高40~400IU/L125例,400—800IU/L2例,〉800IU/L6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400IU/L157例,400—800IU/L5例,〉800IU/L1例。其中97例进行了肝功能随访,ALT和/或AST恢复正常的时间为21—74d。4.肝功能异常组与肝功能正常组患儿比较,2组年龄、IgG、IgA、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肝功能损害 儿童
原文传递
28例重型脑伤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谢海峰 彭文益 +3 位作者 马何 范永东 吴克洪 胡刚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6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不同时段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总结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中期、中后期各阶段格拉斯哥评分(GCS)、颅内压(ICP)、总胆红素(TB)、总蛋白(TP)、白...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不同时段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总结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中期、中后期各阶段格拉斯哥评分(GCS)、颅内压(ICP)、总胆红素(TB)、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指标变化情况及患者预后。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肝功能在早期有20%(28/140)异常,中期60.7%(85/140)异常,中后期21.1%(19/90)异常;恢复良好组和重残(死亡)组,在入院早期以及中后期的肝功能指标未见显著差异,但在中期的指标仍然有一定的差异,重残组和恢复良好组中期的ALT和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肝功能异常在3~5 d最为明显,而肝功能异常程度愈大的患者预后愈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脑伤 肝功能损害 预后
下载PDF
2HLZE/4HLE与2HRZE/4HRE抗结核方案在初治菌阳肺结核伴有乙肝患者肝损害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8
3
作者 胡萍 刘锦程 +3 位作者 王启源 姬文兰 高瑜 刘红艳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378-1380,共3页
目的对比2HLZE/4HLE与2HRZE/4HRE抗结核方案在初治菌阳肺结核伴有乙肝患者肝损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初治菌阳肺结核伴有乙肝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利福喷丁) 4... 目的对比2HLZE/4HLE与2HRZE/4HRE抗结核方案在初治菌阳肺结核伴有乙肝患者肝损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初治菌阳肺结核伴有乙肝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利福喷丁) 47例与对照组(利福平) 47例,对照组给予2HRZE/4HRE抗结核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2HLZE/4HLE抗结核方案治疗,治疗观察3个月,记录肝损害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93.6%和78.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7.8%和87.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期间的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为8.5%和27.7%,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含利福喷丁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在初治菌阳肺结核伴有乙肝患者中的应用能降低肝损害,促进恢复肝功能,提高痰菌阴转率与总体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乙肝 利福喷丁 肝功能 肝损害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朱生东 杨红平 +1 位作者 晁荣 王莉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5年第2期274-276,共3页
目的总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肝损害的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提高对肝损害的认识与防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并发肝损害情况,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指标与并发肝损害的... 目的总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肝损害的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提高对肝损害的认识与防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并发肝损害情况,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指标与并发肝损害的关系。结果 IM肝损害发生率为53.8%;不同年龄组的并发肝损害情况有显著差异(x^2=10.46,P<0.01),年龄越大并发肝损害概率越大;IM发热持续时间>1周、肝脏肿大、脾脏肿大与并发肝损害均相关(x^2值分别为9.40、9.19、4.86,均P<0.05);IM外周血小板<100×10~9/L或异常淋巴细胞数≥20%与并发肝损害均相关(x^2值分别为5.89、4.85,均P<0.05),血小板减少和异常淋巴细胞数增多越明显并发肝损害的概率越高;IM合并肝损害组较无肝损害组CD4^+数明显减少,而CD8^+数明显增多,CD4^+/CD8^+比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69、2.526、2.968,均P<0.05)。对相关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发热>1周、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67、1.48,均P<0.05)。结论儿童IM肝功能损害与患儿年龄、发热时间、肝脾肿大及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T淋巴细胞亚群等具有相关性;持续发热>1周,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肝功能损害患儿应加强其早期护肝及免疫调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肝功能损害 相关因素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肝功能影响的对比 被引量:16
5
作者 徐行仙 徐爱建 徐德政 《中国药师》 CAS 2015年第2期255-257,共3页
目的:评估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长期应用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住院冠心病患者200例,根据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02例)和瑞舒伐他汀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应用他汀后... 目的:评估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长期应用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住院冠心病患者200例,根据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02例)和瑞舒伐他汀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应用他汀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血脂和肝功能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期的TC、L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ST和ALT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他汀降脂效果相似,但均可导致肝酶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冠心病 肝功能 肝损伤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创伤后肝损害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茅尧生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7-289,共3页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对创伤后肝损害的治疗作用。 方法 创伤后肝损害患者 12 8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60例 ,静脉滴注GSH 1.2~ 1.8g,1次 d ,连续用 7d。对照组 68例 ,静脉滴注肌苷 1.0~ 2 .0g、维生素C 2 .0~ 3 .0g...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对创伤后肝损害的治疗作用。 方法 创伤后肝损害患者 12 8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60例 ,静脉滴注GSH 1.2~ 1.8g,1次 d ,连续用 7d。对照组 68例 ,静脉滴注肌苷 1.0~ 2 .0g、维生素C 2 .0~ 3 .0g、门冬氨酸钾镁 2 0ml、茵栀黄 3 0ml,1次 d ,连续用 7d。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凝血酶原时间 (PT)的显效率分别为 75 .0 % ( 4 5 60 )和 7.4 % ( 5 68) ,总有效率分别为 93 .3 % ( 5 6 60 )和3 3 .8% ( 2 3 68) ;γ -谷氨酰转肽酶 (γ -GT)、总胆红素 (TB)、直接胆红素 (DB)的显效率分别为15 .0 % ( 9 60 )和 5 .9% ( 4 68) ,总有效率分别为 78.3 % ( 4 7 60 )和 3 2 .4 % ( 2 2 6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两组血清白蛋白 (ALB)的显效率分别为5 .0 % ( 3 60 )和 4 .4 % ( 3 68) ,总有效率分别为 4 8.3 % ( 2 9 60 )和 4 5 .6% ( 3 1 68) ,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GSH治疗创伤后肝损害起效迅速、疗效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 谷胱甘肽 创伤 肝损害 治疗 损伤 谷胱甘肽 肝功能试验
原文传递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肝功能损害102例报道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国锋 吴宗平 周金东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964-966,共3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肝功能损害的有关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6月~2006年6月我们收治的10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肝功能检验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效44例,有效3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肝功能损害的有关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6月~2006年6月我们收治的10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肝功能检验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效44例,有效38例,无效20例。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与GCS分值之间均呈负相关(P<0.01)。存活组的ALT、AST、GGT水平与死亡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常致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脑外伤的轻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注意监测及保护肝功能有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肝功能损害
原文传递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功能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姜艳 孙军 +1 位作者 茆康卫 李大雷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3期91-94,共4页
目的研究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免疫功能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相关性,为肝功能损害的免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85例Epstein-Barr病毒感染导致IM患儿的临床资料,按... 目的研究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免疫功能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相关性,为肝功能损害的免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85例Epstein-Barr病毒感染导致IM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并发肝功能损害将其分为肝功能损害组和无肝功能损害组。比较两组IgA、IgM、IgG、CD19^(+)B淋巴细胞、补体C3、自然杀伤(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分析IM患儿免疫功能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40%(34/85)。两组IgA、IgG、IgM、CD19^(+)、CD8^(+)、CD4^(+)T、CD4^(+)/CD8^(+)及补体C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K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水平与IgA、IgG、IgM、CD19^(+)、CD8^(+)、CD4^(+)、CD4^(+)/CD8^(+)、补体C3无相关性(P>0.05)。CD8^(+)为IM患儿并发肝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4,P<0.05)。结论IM患儿免疫系统紊乱与并发肝功能损害相关,对免疫功能紊乱患儿应加强监护,早期给予护肝及免疫调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免疫功能 肝功能损害
下载PDF
脂肪乳用于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肝损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郭晋平 李勇 桑珍珍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58-361,共4页
目的:观察脂肪乳对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所致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115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所致肝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给予常规洗胃、导泻、解毒药物及血液灌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5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输注脂肪乳。对... 目的:观察脂肪乳对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所致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115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所致肝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给予常规洗胃、导泻、解毒药物及血液灌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5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输注脂肪乳。对比观察两组的死亡率、入住急诊监护室(EICU)的时间、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以及乙酰胆碱酯酶(ChE)活力等肝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中毒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的ChE活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脂肪乳在肝功能复常方面显示良好的治疗效应,患者血清中ALT、AST、TBIL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死亡率更低、在EICU停留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乳可明显改善肝脏功能,加快胆碱酯酶恢复,减轻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导致的肝损伤,降低死亡率,缩短EICU入住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乳 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 肝损伤 疗效
原文传递
肝硬化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0
作者 柯比努尔.吐尔逊 韩丹 张跃新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764-766,共3页
目的分析血清TSH、FT3、FT4水平与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于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20例和门诊体检为无异常的健康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健康人和肝硬化组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 目的分析血清TSH、FT3、FT4水平与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于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20例和门诊体检为无异常的健康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健康人和肝硬化组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和肝功能指标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水平,将肝硬化组患者按照Child-Pugh改良分级法分为A、B、C三组,对比三组患者血清TSH、FT3和FT4水平以及肝功能指标ALB和TBIL水平。结果肝硬化组患者血清TSH水平为(8.64±1.22)m IU/L,高于健康人(3.96±0.67)m IU/L(t=36.833,P=0.000),FT3和FT4水平分别(3.16±0.51pmol/L、10.29±1.43pmol/L),均低于健康人(6.09±0.94 pmol/L、19.20±3.42 pmol/L)(t值分别为30.013、26.330,均P=0.000)。肝硬化组患者血清ALB水平为(29.64±3.61)g/L,低于健康人(45.62±5.40)g/L(t=26.950,P=0.000),血清TBIL水平为(45.96±4.19)μmol/L,高于健康人(13.52±2.16)μmol/L(t=75.385,P=0.000)。肝功能分级越高,患者血清TSH随之升高,但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F=2.262,P=0.159),FT3和FT4水平随肝功能分级升高而降低,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F值分别为7.737和5.286,P值分别为0.029和0.037)。肝功能分级越高,患者血清ALB越低,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F=8.629,P=0.025),血清TBIL水平随肝功能分级升高而升高,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F=8.854,P=0.024)。TSH、FT3和FT4水平与血清ALB和TBIL水平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SH水平和肝硬化组肝功能指标ALB和TBIL无相关性(r=-0.096,P=0.296;r=0.115,P=0.159),FT3和FT4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LB呈正相关(r=-0.468,P=0.031;r=0.391,P=0.045),和TBIL水平呈负相关(r=-0.491,P=0.029;r=-0.435,P=0.036)。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高,血清甲状腺激素FT3和FT4的水平越低,且与FT3和FT4水平呈负相关,肝功能受损会影响患者血清TSH水平,但无线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促甲状腺激素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游离甲状腺素 肝功能损害
下载PDF
注射用两性霉素B致肝损害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14
11
作者 于晓佳 周虹 崔向丽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475-1476,1490,共3页
目的探讨输注两性霉素B引起肝功能异常的药学监护。方法通过参与1例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肺曲霉菌病后出现肝损害的治疗过程,协助医师调整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结果与结论治疗13 d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在临床上应用两性霉素B时,尤其... 目的探讨输注两性霉素B引起肝功能异常的药学监护。方法通过参与1例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肺曲霉菌病后出现肝损害的治疗过程,协助医师调整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结果与结论治疗13 d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在临床上应用两性霉素B时,尤其是合并应用多种药物时,应监测患者的肝功能,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肝损害 药物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肝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邵兰 李清焕 +1 位作者 黄晴 刘树森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31,共4页
利用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 ,研究了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肝细胞及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胰岛素 1U kg皮下注射 9d ,能明显降低肝组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 ,显著提高肝组织丙二... 利用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 ,研究了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肝细胞及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胰岛素 1U kg皮下注射 9d ,能明显降低肝组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 ,显著提高肝组织丙二醛的含量及肝线粒体O· -2 (活性氧自由基 )的生成量 ,显著提高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提高肝线粒体H+ ATPase的合成活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糖尿病大鼠 肝细胞 氧化损伤 肝功能 线粒体
下载PDF
逍遥散防治雷公藤多苷致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媛媛 王一旭 +3 位作者 王浩 张碧涛 王少贤 李振彬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76-82,共7页
目的:观察逍遥散对雷公藤多苷连续灌胃5周所致大鼠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将31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雷公藤多苷组、雷公藤多苷+逍遥散组(治疗组)、雷公藤多苷+逍遥散提前用药1周组(防治组)。雷公藤多苷按37.5 mg·k... 目的:观察逍遥散对雷公藤多苷连续灌胃5周所致大鼠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将31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雷公藤多苷组、雷公藤多苷+逍遥散组(治疗组)、雷公藤多苷+逍遥散提前用药1周组(防治组)。雷公藤多苷按37.5 mg·kg-1灌胃给药,逍遥散(水煎剂)按19.270 g·kg-1灌胃给药。首先防治组每天上午8:00~9:00灌胃逍遥散,其他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周后,雷公藤多苷组每天上午8:00~9:00灌胃雷公藤多苷混悬液;治疗组和防治组每天上午8:00~9:00灌胃逍遥散,2 h后再灌胃雷公藤多苷混悬液,给药持续5周。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化学法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微量丙二醛(MDA)水平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肝组织IL-6,IL-1β,TNF-α阳性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雷公藤多苷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水肿,肝血窦受挤压变窄,肝板变宽,肝细胞出现明显坏死,血清IL-1β,IL-6,TNF-α,ALT,AST,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GSH-Px,SOD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肝组织IL-6,TNF-α,IL-1β阳性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雷公藤多苷组比较,治疗组与防治组大鼠肝组织少部分炎细胞浸润,水肿减轻,部分细胞紊乱,血清IL-1β,IL-6,TNF-α,ALT,AST,MDA水平显著下降(P<0.01),GSH-Px,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IL-6,TNF-α,IL-1β阳性表达均显著减少(P<0.01),且防治组疗效更好。结论:逍遥散在一定程度上能明显缓解雷公藤多苷所致长期肝毒性,且提前预防性给药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散 雷公藤多苷 肝损伤 肝功能 氧化损伤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急性胆囊炎肝功能损害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赵国强 尹继云 段峰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炎症发作时间和炎症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将830例患者按炎症发作时问和炎症程度分为1,3d、4,7d、8d以上3组和轻、中、重3组,设100例患者(无肝胆疾病)为对照组,针对4项肝功能指标:胆红索(TBI...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炎症发作时间和炎症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将830例患者按炎症发作时问和炎症程度分为1,3d、4,7d、8d以上3组和轻、中、重3组,设100例患者(无肝胆疾病)为对照组,针对4项肝功能指标:胆红索(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血浆白蛋白(ALB)与对照组两两比较统计学处理,代人u检验。【结果】炎症发作1。3d组除ALT显著差异外(P〈0.05).TBIL、AST、ALB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7d和8d以上组4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炎症程度轻度组4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重度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急性胆囊炎炎症时间和炎症程度与肝功能损害成正相关,保肝、消炎、尽早手术切除胆囊是肝功能恢复的最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 肝功能 损害
下载PDF
甘利欣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伴肝功能损害患儿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KL-6及NF-κB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杜赢 牛焕红 +2 位作者 温慧 付小宁 曹林昌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32期6348-6352,共5页
目的:探讨甘利欣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支原体肺炎伴急性肝功能损害患儿血清炎症因子、Ⅱ型肺泡表面抗原-6(KL-6)及核因子-κB(NF-κ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支原体肺炎伴急性肝功能损害患儿为受试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甘利欣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支原体肺炎伴急性肝功能损害患儿血清炎症因子、Ⅱ型肺泡表面抗原-6(KL-6)及核因子-κB(NF-κ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支原体肺炎伴急性肝功能损害患儿为受试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中途脱落1例,共42例有效病例入组,予以常规对症治疗+阿奇霉素疗法;研究组中途脱落3例,共40例有效病例入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甘利欣静脉滴注疗法。观察对比两组受试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KL-6、血清NF-κB、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变化情况,记录其发热、咳嗽、肺部湿罗音等消失时间差异。结果:治疗4w后,两组患儿IL-6[(44.5±6.2)pg/m L vs(60.3±6.6)pg/m L]、IL-12[(42.4±6.2)pg/m L vs(52.1±6.8)pg/m L]、TNF-α[(128.6±44.8)ng/L vs(201.4±51.8)ng/L]等血清炎症因子检测结果、ALT[(46.8±9.5)U/I vs(83.6±9.8)U/I]、AST[(62.2±10.1)U/I vs(84.8±10.2)U/I]、TBIL[(38.2±8.5)μmol/L vs(49.3±9.0)μmol/L]等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及血清KL-6[(5.9±0.6)pg/m L vs(6.5±0.7)pg/m L]、NF-κB[(7.8±0.4)pg/m L vs(8.1±0.3)pg/m L]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发热、咳嗽、肺部湿罗音等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利欣联合阿奇霉素疗法可在促进支原体肺炎伴急性肝功能损害患儿病情转归、改善其血清炎症因子、调节肺功能、肝功能状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利欣 阿奇霉素 支原体肺炎 肝功能损害 血清炎症因子 KL-6 NF-κB
原文传递
抗炎保肝药对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肝损害预防作用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海英 任晓蕾 冯婉玉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抗炎保肝药对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肝损害的预防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CBMdisc,CNKI及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纳入比较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预防性保肝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 目的:系统评价抗炎保肝药对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肝损害的预防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CBMdisc,CNKI及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纳入比较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预防性保肝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RCT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应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10个RCT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加用预防性保肝治疗组发生转氨酶异常、胆红素异常等肝损害的病例数少于常规抗结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未报道抗炎保肝药临床应用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加用预防性保肝治疗可减少肝损害的发生,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所限,降低了该系统评价结论的可靠性,尚需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的RCT以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炎保肝药 结核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肝损害 Meta分析
下载PDF
替格瑞洛对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赵雪银 王晓 +2 位作者 严研 范婧尧 聂绍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 观察对CYP3A4酶有抑制作用的替格瑞洛联合经CYP3A4酶代谢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短期内的安全性及对降脂作用的影响.方法 共收集ACS患者244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替格瑞洛组(以下简称为替格瑞洛组)和阿托伐他... 目的 观察对CYP3A4酶有抑制作用的替格瑞洛联合经CYP3A4酶代谢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短期内的安全性及对降脂作用的影响.方法 共收集ACS患者244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替格瑞洛组(以下简称为替格瑞洛组)和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组(以下简称为氯吡格雷组).收集入院24h内和出院后1个月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及血清肌酐(Scr)水平,同时计算LDL-C达标率.结果 替格瑞洛组在肝功能损害、肌肉毒性及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上均高于氯吡格雷组(2.8%比0.7%,1.9%比0.7%,4.47%比3.04%),但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替格瑞洛组LDL-C达标率为53.3%,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的38.0%(P=-0.017,P<0.05).在降低TC、TG水平上,替格瑞洛组要略优于氯吡格雷组(18.09%比17.93%,6.23%比2.58%),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短期内替格瑞洛对经肝酶CYP3A4代谢的阿托伐他汀的安全性影响较小,且使用相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替格瑞洛组在LDL-C达标率上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替格瑞洛 CYP3A4 急性冠脉综合征 肝功能损害 肌肉毒性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下载PDF
异型淋巴细胞、VCS和SAA检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功能损害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陆丹 郝英婵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967-97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VCS参数及异型淋巴细胞比例等检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并发肝功能损害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IM患儿作为实验组、30例IM并发肝功能损害患儿作为肝损害组,同时选取50名体检健康儿...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VCS参数及异型淋巴细胞比例等检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并发肝功能损害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IM患儿作为实验组、30例IM并发肝功能损害患儿作为肝损害组,同时选取50名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SAA水平,并对患儿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比较各组VCS之间差异,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和肝损害组急性期SAA水平分别为(147.25±36.51)mg/L和(225.11±48.38)mg/L,明显高于对照组SAA水平(0.59±0.1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SAA水平分别为(15.81±8.16)mg/L和(21.48±11.13)mg/L,显著高于对照组SAA水平(0.59±0.1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肝损害组SAA水平均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害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大于10%占66.7%,实验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大于10%占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观察肝损害组凋亡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实验组;实验组和肝损害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体积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型淋巴细胞、白细胞VCS参数及SAA水平对IM并发肝功能损害患儿早期诊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早期恢复和疾病预后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血清淀粉样蛋白A 异型淋巴细胞 VCS参数 肝功能损害
下载PDF
乙肝病毒感染与肺癌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严岳 张剑威 +3 位作者 赵洪云 黄岩 胡志皇 张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65-468,共4页
目的:探讨化疗引起的肺癌患者肝功能损害与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及抗病毒治疗在预防化疗引起的HBV再激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证的肺癌患者636例,比较HBsAg阴性(466例)和HBsAg阳性(... 目的:探讨化疗引起的肺癌患者肝功能损害与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及抗病毒治疗在预防化疗引起的HBV再激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证的肺癌患者636例,比较HBsAg阴性(466例)和HBsAg阳性(170例)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在HBsAg阳性患者中,预防性使用(33例)与未预防性使用(43例)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率的差异。结果:化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的肺癌患者中,HBsAg阳性(29.4%)与HBsAg阴性患者(15.2%)所占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化疗前预防性使用(3.0%)与未预防性使用(20.9%)拉米夫定,患者出现HBV再激活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肺癌患者化疗后,HBsAg阳性患者较HBsAg阴性患者更易出现肝功能损害,预防性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可明显降低肺癌合并乙肝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肝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乙型肝炎病毒 化疗 肝功能损害 HBV 再激活
下载PDF
双环醇片治疗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铁民 陈庆 陶磊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1-493,500,共4页
目的观察双环醇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ATL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42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1例:对照组予以2HREZ/4HR方案(前2个月: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后4个月:异烟... 目的观察双环醇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ATL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42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1例:对照组予以2HREZ/4HR方案(前2个月: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后4个月:异烟肼、利福平)+葡醛内酯片治疗,异烟肼片0.3 g,qd,利福平胶囊0.45~0.60 g,qd,盐酸乙胺丁醇片0.75 g,qd,吡嗪酰胺片0.75 g,qd,葡醛内酯片200 mg,ti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试验组给予双环醇片25mg,tid。2组的总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结束后,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水平;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用二硫基双硝基苯甲酸法检测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计算2组的ATLI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ALT、AST、TBil分别为(43.16±4.53),(68.76±8.35)U·L^(-1);(39.64±5.06),(66.32±8.26)U·L^(-1);(18.05±2.19),(66.32±8.26)μmol·L^(-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CD3+、CD4+、CD8+分别为(61.38±7.85)%,(66.35±8.16)%;(36.93±4.06)%,(39.74±4.13)%;(35.09±3.14)%,(32.11±3.22)%;这2组的MDA分别为(7.23±1.02),(5.01±0.63)mmol·m L^(-1),这2组的SOD分别为(432.36±32.17),(497.47±35.45)U·m L^(-1),这2组的GSH-Px分别为(94.65±11.88),(115.54±12.12)U·L^(-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的ATLI发生率为16.90%,高于试验组的4.23%;试验组ADR发生率为7.05%,低于对照组的18.3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环醇能有效地保护肺结核患者肝功能并预防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功能损害,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醇 抗结核药物 肝功能损害 安全性 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