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美拉唑、奥曲肽和凝血酶联合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1
作者 彭雄群 易艳容 郭海燕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3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奥曲肽和凝血酶联合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88例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奥曲肽和凝血酶联合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88例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以及奥曲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凝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止血时间、输血量、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34/44),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3.18%(4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3,P=0.035<0.05)。观察组止血时间、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输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4/44),高于观察组的4.55%(2/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62,P=0.443>0.05)。【结论】奥美拉唑、奥曲肽和凝血酶联合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止血效果较佳,同时治疗安全性好,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并发症 肝硬化/药物疗法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药物疗法 胃肠出血/病因学 奥美拉唑/治疗应用 奥曲肽/治疗应用
下载PDF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2年随访观察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阳 戚合德 韩丽红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8年第10期1789-1790,共2页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病人的疗效。【方法】19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病人给予口服恩替卡韦0.5mg,1次/日,疗程2年。最初4~12周对症支持治疗。不采用其他抗病毒、抗纤维化等药物治疗。定期检测肝功能、HBVDNA、肝...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病人的疗效。【方法】19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病人给予口服恩替卡韦0.5mg,1次/日,疗程2年。最初4~12周对症支持治疗。不采用其他抗病毒、抗纤维化等药物治疗。定期检测肝功能、HBVDNA、肝纤维化指标等。【结果】治疗1年及2年后患者肝功能,HBVDNA定量、Child-pugh评分及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结论】恩替卡韦能减轻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病严重程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并发症 肝硬化/药物疗法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TGF-β1、IL-8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波 李升炉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12期2352-2354,共3页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将9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拉...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将9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单一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6个月后检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评定临床疗效,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 TGF-β1、IL-8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P< 0.05);两组患者血清中肝功能指标白蛋白(ALB)水平增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降低,其血清细胞因子TGF-β1、IL-8水平也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且上述指标的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疗效可靠,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血中TGF-β1、IL-8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嘌呤/治疗应用 腺嘌呤/类似物和衍生物 膦酸类/治疗应用 拉米夫定/治疗应用 肝炎 乙型/并发症 肝硬化/病因学 肝硬化/药物疗法 转化生长因子Β1 白细胞介素 8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IL-10及TNF—α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光明 罗立新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1期108-110,共3页
【目的14g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后性肝硬化患者IL—10及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乙肝肝硬化患者99例,按患者意愿分为阿德福韦酯治疗组(试验组)和一般治疗的对照组。试验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口服,疗程4... 【目的14g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后性肝硬化患者IL—10及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乙肝肝硬化患者99例,按患者意愿分为阿德福韦酯治疗组(试验组)和一般治疗的对照组。试验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口服,疗程48周。两组治疗前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IL-10,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TNF-α,PCR法查HBV-DNA。【结果】试验组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后,Child—Pugh分级A、B级患者所占构成比及HBeAg、HBU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IL-10明显升高,TNF-α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能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修复肝脏功能、延缓肝硬化进程,可能与对血清IL-10和TNFn等细胞因子水平的调节,使患者免疫状态有所改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并发症 肝硬化/药物疗法 白细胞介素10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贝飞达联合乳果糖治疗肝硬化后血清内毒素TNFα、IL-6的变化及预防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彭秀兰 陈寅 +1 位作者 胡艳娟 王恩湘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7年第9期1496-1498,共3页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应用贝飞达联合乳果糖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TNFα、IL-6水平的变化以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发生率,寻找一种能够更有效降低SBP发生的方法。【方法】10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对照...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应用贝飞达联合乳果糖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TNFα、IL-6水平的变化以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发生率,寻找一种能够更有效降低SBP发生的方法。【方法】10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护肝利尿补充白蛋白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贝飞达+乳果糖联用,疗程3个月。【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及TNFα、IL-6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内毒素及TNFα、IL-6明显下降,SBP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贝飞达联合乳果糖治疗肝硬化患者可有效的降低血浆中内毒素及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SBP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药物疗法 内毒素类/血液 肿瘤坏死因子/血液 白细胞介素6/血液 腹膜炎/预防和控制 乳果糖/投药和剂量
下载PDF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肝硬化患者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6
作者 姜海琼 靖大道 +1 位作者 汪佩文 王兴鹏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4年第7期738-740,共3页
【目的】观察哺乳动物细胞重组人生长激素 (r hGH )对肝硬化患者低蛋白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5 2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 (治疗组 )在常规保肝及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r hGH 4IU ,皮下注射 ,每日 1次 ,连续 2 0d ;B组 (对照组 )... 【目的】观察哺乳动物细胞重组人生长激素 (r hGH )对肝硬化患者低蛋白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5 2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 (治疗组 )在常规保肝及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r hGH 4IU ,皮下注射 ,每日 1次 ,连续 2 0d ;B组 (对照组 )仅给予常规保肝及对症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 1周内及治疗后 1周内分别检测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其他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并记录其临床症状和体征 ,包括腹围、尿量、下肢水肿以及神志变化等。【结果】两组病例在治疗前肝功能状态及其分级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 ,A组和B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分别为 (2 4 .98± 2 .96 ) g/L和 (2 5 .0 8± 4 .5 0 )g/L ,血清前白蛋白分别为 (12 0 .89± 6 3.0 1) g/L和 (12 1.6 0± 71.11) g/L ;疗程结束后A组血清白蛋白为 (30 .32±4 .2 1)g/L ,血清前白蛋白为 (187.0 1± 6 6 .96 ) g/L ,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P <0 .0 5 ) ;B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为 (2 6 .6 6± 4 .32 ) g/L ,血清前白蛋白为 (12 4 .92± 83.0 5 )g/L ,与治疗前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疗程结束后A组患者一般状况较前有明显好转 ,但其他肝功能指标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 hGH对肝硬化患者低蛋白血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药物疗法 低蛋白血症/药物疗法 促生长素类 重组/治疗应用
下载PDF
TGFβRⅡ-siRNA表达质粒构建及干扰效应鉴定 被引量:2
7
作者 付荣泉 谭德明 +3 位作者 丁继光 吴金国 洪亮 孙庆丰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44-447,共4页
目的 通过构建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小干扰RNA(TGFβRⅡ-siRNA)的表达质粒,观察其在肝星状细胞中对TGFβRⅡ的表达抑制效果,为研究其阻断肝纤维化作准备.方法 根据Ambion公司网上设计软件设计二个siRNA作用靶点,体外合成的相应双链... 目的 通过构建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小干扰RNA(TGFβRⅡ-siRNA)的表达质粒,观察其在肝星状细胞中对TGFβRⅡ的表达抑制效果,为研究其阻断肝纤维化作准备.方法 根据Ambion公司网上设计软件设计二个siRNA作用靶点,体外合成的相应双链DNA被插入pSilenc er2.1-U6质粒中,以脂质体Metafectene 2000转染HSC-T6细胞,利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对TGFβRⅡ mRNA和蛋白干扰效果.结果 表达针对TGFβRⅡ-siRNA的siRNA-a和siRNA-b二个质粒是成功构建;与对照组相比,其对TGFβRⅡ mRNA表达分别下调到0.89±0.06和0.25±0.03,对TGFβRⅡ蛋白表达分别下调到0.86±0.05和0.23±0.02,转染siRNA-b质粒组显著抑制TGFβRⅡ mRNA和蛋白表达(均P〈0.01),siRNA-a质粒组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GFβRⅡ-siRNA能明显抑制TGFβRⅡ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转化生长因子β/生物合成 RNA 小分子干扰 肝细胞/代谢 肝硬化/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缬沙坦抗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杨道坤 乔汉臣 +1 位作者 孙屹峰 梁海军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85-187,共3页
目的观察缬沙坦预防、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缬沙坦预防组(A组),模型组(B组),缬沙坦治疗组(C组)。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各组每周连续3d,1;L/d,共4周。A组造模同时给于... 目的观察缬沙坦预防、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缬沙坦预防组(A组),模型组(B组),缬沙坦治疗组(C组)。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各组每周连续3d,1;L/d,共4周。A组造模同时给于缬沙坦10mg/(kg·d)灌胃,共4周,第5周起停止腹腔注射DMN后仍按原剂量灌胃,再4周。C和B2组停止造模后,分别给予缬沙坦10mg/(kg·d)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8周后留取肝标本,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以免疫组化法检测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含量。结果(1)A组:肝索排列基本整齐,有少量出血,汇管区稍扩大,未见胶原纤维增生。B组:肝组织大片出血坏死,有假小叶形成。c组:肝索排列紊乱,有出血坏死,汇管区扩大,有纤维间隔伸向肝小叶。(2)Masson染色胶原定量分析:B组明显高于A、C2组(P〈0.01),A组低于C组(P〈0.05)。(3)肝窦壁a—SMA观察:c组肝窦壁强阳性表达,A组肝窦壁基本不表达,仅见于汇管区,B组肝窦壁阳性表达,3组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MN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中,缬沙坦部分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且预防效果优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氨酸 类似物和衍生物 药理学 肝硬化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甲硫氨酸维B1治疗肝硬化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雪芹 王茜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5期869-871,共3页
【目的】探讨甲硫氨酸维B1治疗肝硬化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38例患者采用常规处理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4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 【目的】探讨甲硫氨酸维B1治疗肝硬化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38例患者采用常规处理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4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甲硫氨酸维B1进行治疗(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其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胆碱酯酶(CHE)、纤维结合蛋白(FN)]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值[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硫氨酸维B1能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硫氨酸/治疗应用 肝硬化/药物疗法 肝功能试验 血液凝固
下载PDF
白介素-10对硫代乙酰胺诱发小鼠肝纤维化的效果及其机制
10
作者 刘志勇 易坚 邹小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714-718,共5页
目的 探讨IL-10(白介素-10)基因治疗是否具有抗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于饮水中添加硫代乙酰胺以诱发小鼠肝纤维化形成,随后经由电穿孔基因传送法将人类IL-10表达载体导入,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10在小鼠肝脏中的表达;采用S... 目的 探讨IL-10(白介素-10)基因治疗是否具有抗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于饮水中添加硫代乙酰胺以诱发小鼠肝纤维化形成,随后经由电穿孔基因传送法将人类IL-10表达载体导入,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10在小鼠肝脏中的表达;采用Sircol胶原蛋白测定法检测肝脏中胶原蛋白的含量;采用RT-PCR检测肝纤维化相关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胶原蛋白α1(collagen α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连分子-1(ICAM-1)、纤连蛋白(Fibronectin)、血管细胞间黏连分子-1(V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1、TIMP-2)]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10基因治疗可降低肝纤维化程度.Sircol胶原蛋白测定法显示,IL-10基因治疗可减少胶原蛋白的含量(P<0.05).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显示IL-10基因治疗可降低TGF-β1、TNF-α、ICAM-1和TIMPs mRNA的表达.结论 电穿孔IL-10基因治疗可提供肝硬化一个新颖的治疗途径,并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0/药理学/代谢 基因疗法 肝硬化/药物疗法 硫代乙酰胺/副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