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薛元领 杨泽云 《安徽医学》 2012年第11期1521-1522,共2页
目的通过临床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应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30例,采用Seldinger技术在患者的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至脾中、下极动脉,将明胶海绵颗粒注入其中... 目的通过临床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应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30例,采用Seldinger技术在患者的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至脾中、下极动脉,将明胶海绵颗粒注入其中,形成患者脾动脉远端部分性栓塞,范围大约为40%~50%。结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经过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以及红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表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具有明显的疗效,对患者的创伤小,掌握栓塞要求能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肝脏灌注变化对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肝功能损伤影响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熊峰 王飞 +5 位作者 赵卫 胡继红 姜永能 潘文秋 万程 易根发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4-718,共5页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后肝脏CT灌注成像(CTP)及肝功能变化的影响,并分析肝脏CTP变化对肝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搜集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诊断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并行PSE治疗共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后肝脏CT灌注成像(CTP)及肝功能变化的影响,并分析肝脏CTP变化对肝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搜集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诊断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并行PSE治疗共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勾画测量栓塞前后脾脏体积,利用肝脏CTP测量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将其设为自变量,将MELD评分设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术前脾脏平均体积V_(前)为(1196.38±362.31)cm^(3),栓塞后脾脏平均体积V_(后)为(603.28±316.26)cm^(3),平均栓塞体积V_(前)-V_(后)为(593.10±112.68)cm^(3),平均栓塞率V_(前)-V_(后)/V_(前)为(50.9±10.8)%。PSE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个月灌注量:HAP 16.51、21.93、22.30 ml·min^(-1)·100 ml^(-1)(P<0.05),PVP 93.86、36.89、63.86 ml·min^(-1)·100 ml^(-1)(P<0.05),TLP 110.72、58.51、89.17 ml·min^(-1)·100 ml^(-1)(P<0.05);PSE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个月MELD评分:9.15、11.18、7.32;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F=9.687、P<0.001),术后1周PVP与MELD评分有线性关系,其回归标准化系数(B)为-0.952,表明二者相互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PVP的减小,是PSE术后一过性肝功能损伤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肝脏灌注 肝功能
原文传递
缩脾丸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6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彦生 《中医药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103-106,共4页
目的:观察化缩脾丸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保肝、抗病毒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中并给予口服"缩脾丸"治疗,比较两组患... 目的:观察化缩脾丸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保肝、抗病毒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中并给予口服"缩脾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为86.7%,较对照组的7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肝功发生明显的改善,所有患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缩脾丸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脾功能尤进 临床观察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术在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凌新建 昝建宝 余宏铸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54-58,共5页
目的比较研究腹腔镜脾脏切除术与开腹脾脏切除术在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中的临床疗效,为手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该院手术治疗的46例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 目的比较研究腹腔镜脾脏切除术与开腹脾脏切除术在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中的临床疗效,为手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该院手术治疗的46例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行开腹脾脏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肝功能、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结果手术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疼痛程度、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1.38±26.25)min对比(76.14±15.36)min,(156.42±36.43)ml对比(180.50±48.19)ml,(2.50±0.79)切口疼痛程度对比(4.31±1.28)切口疼痛程度,(4.77±1.52)d对比(6.76±2.41)d,(7.79±1.28)d对比(11.03±2.73)d](t=3.349~5.153,P<0.05);肝功能:术后1 d时,观察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3.32±4.52)u/L对比(46.365±5.36)u/L,(60.56±7.21)u/L对比(73.45±8.36)u/L,(27.52±3.42)μmol/L对比(34.28±4.25)μmol/L,(8.16±1.02)μmol/L对比(12.12±1.24)μmol/L](t=3.928~10.354,P<0.05);术后7 d时,观察组ALT、AST、Dbil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41.56±5.12)u/L对比(47.56±5.24)u/L,(37.75±4.52)u/L对比(54.42±6.25)u/L,(7.28±1.12)μmol/L对比(9.52±1.14)μmol/L](t=3.928~10.354,P<0.05);炎症反应免疫功能:术后1 d和3 d,观察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3.18±2.31)×10~9/L对比(16.85±3.42)×10~9/L,(56.65±6.85)mg/L对比(74.25±8.35)mg/L,(24.12±3.24)%对比(26.14±3.45)%;(11.42±3.24)×10~9/L对比(15.32±3.36)×10~9/L,(38.64±4.35)mg/L对比(53.12±5.54)mg/L,(20.14±3.23)%对比(22.54±3.52)%],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26.24±3.25)%对比(24.82±3.24)%,(1.46±0.32)%对比(1.34±0.28)%;(32.82±4.46)%对比(29.31±3.42)%,(1.65±0.28)%对比(1.50±0.31)%](t=2.021~10.256,P<0.05)。结论腹腔镜脾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致脾功能亢进 腹腔镜脾脏切除术 肝功能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腹腔镜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夏伟 马建明 +1 位作者 梁海亮 朱云祥 《肝胆外科杂志》 2019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究腹腔镜手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4月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拟行手术治疗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 目的探究腹腔镜手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4月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拟行手术治疗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开腹脾脏切除术。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采用VAS(视觉模拟评估法)比较术后切口疼痛评分,同时观察对照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第1d,第7d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C反应蛋白(CRP)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取得手术成功,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切口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前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1d,第7d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肝硬化所致脾亢进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对肝功能的影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 腹腔镜手术 肝功能 免疫功能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东华 贾广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介入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5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大、脾功能亢进症患者进行PSE,栓塞剂使用明胶海绵,导管尽可能超选...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介入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5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大、脾功能亢进症患者进行PSE,栓塞剂使用明胶海绵,导管尽可能超选择到脾脏中下极分支。介入治疗术前、后定期复查血常规,CT测定脾脏大小,并对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25例超选择插管和栓塞全部成功。栓塞25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超选择插管和栓塞全部成功。25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上腹部疼痛等栓塞后综合征的表现,经对症处理逐步缓解。栓塞面积〈40%者5例,40%~60%者16例,〉60%者4例。除2例栓塞面积〈40%者外,另外23例患者术后外周血细胞均逐步上升,术后1周患者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由术前的(2.34±0.53)×109/L和(34.45±7.34)×109/L分别上升为(7.65±2.34)×109/L和(79.36±22.38)×109/L。术后1个月患者的WBC、PLT分别为(5.78±1.21)×109/L和(97.34±21.32)×109/L。术后3~6个月CT复查,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栓塞面积〈40%者无并发症,栓塞面积40%~60%者1例、栓塞面积〉60%者2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包括左侧胸腔积液1例,左下肺炎症2例。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能有效缓解肝硬化患者的脾功能亢进症引起的血细胞减少。掌握合适的栓塞面积、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术后加强抗炎及对症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 部分性脾栓塞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肝硬化门脉高压功能亢进脾自体脾片移植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余元龙 师天雄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52-253,共2页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时机体免疫功能和脾滤血功能以及脾切除自体脾片移植后 ,这些功能的变化。方法 通过检测脾切除前后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痘痕红细胞 ,并用同位素99mTc扫描的方法 ,了解脾片成活和功...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时机体免疫功能和脾滤血功能以及脾切除自体脾片移植后 ,这些功能的变化。方法 通过检测脾切除前后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痘痕红细胞 ,并用同位素99mTc扫描的方法 ,了解脾片成活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脾切除前外周血的CD+3、CD+4、CD+8、IgM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脾亢脾切除组术后 ,CD+3、CD+4、CD+8、IgM较术前明显降低 (P <0 .0 5 ) ;痘痕红细胞的平均出现率较术前明显升高 (P <0 .0 1)。而脾亢脾移植组术后 ,CD+3、CD+4、CD+8、IgM较术前明显升高 (P <0 .0 5 ) ;痘痕红细胞的平均出现率较术前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脾切除前 ,机体存在着免疫功能紊乱。脾切除后加重了免疫功能的紊乱 ,脾滤血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 脾自体移植 门脉高压症
下载PDF
核素肝脾显像评估部分性脾栓塞术疗效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亚明 韩铭君 +3 位作者 崔俊 韩春启 李德顺 刘浩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17-218,共2页
目的探讨核素肝脾显像在评估部分性脾栓塞术(PSE)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病人PSE治疗前后进行放射性核素肝脾显像。应用感兴趣区技术测定肝、脾区活性,计算脾栓塞分数(FSE),并对FSE与疗效及并发... 目的探讨核素肝脾显像在评估部分性脾栓塞术(PSE)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病人PSE治疗前后进行放射性核素肝脾显像。应用感兴趣区技术测定肝、脾区活性,计算脾栓塞分数(FSE),并对FSE与疗效及并发症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随着FSE的增高,术后发热时间延长;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明显恢复,且与FSE有明显的相关关系,r分别为0638(P<005)和0856(P<001)。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人FSE均在70%以上。结论核素肝脾显像定量测定FSE简便易行,可为临床医师准确掌握部分性脾栓塞体积和评估疗效等提供较可靠的客观依据;FSE控制在40%~70%时PSE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功能亢进 脾栓塞 放射性核素显像
下载PDF
部分脾栓塞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
9
作者 殷士蒙 孙荣跃 +5 位作者 钱愉 梁君瑶 谢文利 沈岚 乔文龙 竺越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4年第2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和评价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8例乙肝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用高压消毒明胶海绵颗粒共进行31次PSE。结果:28例手术中27例获得成功,栓塞范围为30%-60%,25位患... 目的:探讨和评价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8例乙肝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用高压消毒明胶海绵颗粒共进行31次PSE。结果:28例手术中27例获得成功,栓塞范围为30%-60%,25位患者术后1周以内、1-2周及2周以上WBC和PLT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1),临床有效率为92.6%。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不大。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脾栓塞术对治疗肝硬化脾亢有明显疗效,可替代脾切除术。对肝功能的改善,近期疗效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脾栓塞术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 介入治疗 PSE 临床资料 治疗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