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六道沟小流域坡面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姜娜 邵明安 +1 位作者 雷廷武 张兴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7,共4页
水蚀风蚀交错带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研究其不同地类土壤的入渗特性及其空间变异规律,有助于揭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过程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流域水文模型精度的提高。本研究选取在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强烈侵蚀中心六道沟小... 水蚀风蚀交错带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研究其不同地类土壤的入渗特性及其空间变异规律,有助于揭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过程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流域水文模型精度的提高。本研究选取在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强烈侵蚀中心六道沟小流域进行,采用双环定水头入渗法,在六道沟流域内一个长375m的完整天然坡面上网格布点,应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对稳定入渗率和前30min累积入渗量等土壤入渗特性重要参数的空间变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稳定入渗率和前30min累积入渗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480和0.404,在坡面上的变异程度均呈现中等变异性;(2)两个入渗特性参数的试验半方差函数与理论半方差函数均拟合较好,自相关特征距离分别为126m和226m;块金值均大于0,表明在采样间隔范围内可能存在更小尺度的空间变异,要进一步研究在采样间隔内是否具有更小尺度的空间相关特征,可以增加采样密度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变异 土壤入渗 坡面 黄土高原 小流域 风蚀 水蚀 流域水文模型 交错带 空间相关
下载PDF
陕北六道沟流域地形破碎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其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董爽 贾玉华 +1 位作者 樊向国 潘永杰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2-1040,共9页
【目的】为深入理解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时间动态特征及空间模式时间稳定性,探索代表点位预测土壤储水量和干层平均状况的可靠性。【方法】在神木六道沟流域选择一典型地形破碎区,自2014年10月至2017年7月开展土壤水分长期跟踪监测。... 【目的】为深入理解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时间动态特征及空间模式时间稳定性,探索代表点位预测土壤储水量和干层平均状况的可靠性。【方法】在神木六道沟流域选择一典型地形破碎区,自2014年10月至2017年7月开展土壤水分长期跟踪监测。【结果】(1)观测期内,夹心式干层厚度和夹心式干层内土壤含水量分别变化于20~760 cm和6.43%~10.73%之间,表现出夹心式干层随时间发育的复杂性。(2)土壤储水量、干层厚度和干层内土壤含水量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均值分别为0.94、0.95和0.90,表明研究区土壤储水量及干层空间模式具有强烈的时间稳定性。(3)通过土壤储水量及干层时间稳定性特征分析判定,点位A5、C1和C2分别可作为预测研究区土壤储水量(R^(2)=0.88)、干层厚度(R^(2)=0.74)和干层内土壤含水量(R^(2)=0.56)平均状况的代表点位。相比而言,利用土壤储水量和干层厚度代表点位预测结果精确度更高。【结论】在黄土高原地形破碎区利用代表点位预测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方法是可行的,科学调控土壤水库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壤干层的形成与发展,为区域土壤干层的恢复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心式干层 土壤水库 代表点位 坡沟系统 六道沟流域
原文传递
近20年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马瞳宇 张晓萍 +1 位作者 马芹 雷泳南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3期9-14,共6页
剖析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演变方向和程度,是认识该区侵蚀环境演变趋势,评价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收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代表流域——神木县六道沟流域1990、1995、2002年... 剖析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演变方向和程度,是认识该区侵蚀环境演变趋势,评价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收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代表流域——神木县六道沟流域1990、1995、2002年土地利用信息和2010年遥感影像,结合近期实地调查结果,分析该区耕地、林草地和工矿用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流域内分布格局的变化态势。结果表明:1)1990—2010年,流域林草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由35.74%增加到62.79%,耕地面积比例从33.87%锐减至7.61%,坡耕地和旱梯田向林草地大量转移,耕作区域向沟缘线以下沟谷地转移和集中,沟缘线以下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由13.82%上升至74.04%,工矿用地作业面积由0.28 hm2扩展到14.89 hm2,煤矿开采趋于活跃;2)就影响侵蚀环境演变的流域下垫面条件而言,地表覆被,尤其沟缘线以上坡面植被显著改善,但煤矿开采活动的活跃,一方面对流域内林草生长及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对侵蚀环境的人为恶化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量变化 分布态势 六道沟流域 水蚀风蚀交错区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 of Moisture Availability at Water-wind Erosion Crisscross Region in Northern Loess Plateau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Tan Lu Wang Zhong-bo +1 位作者 Huang Jin-bai Yasuda Hirosh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3年第4期72-77,共6页
The objectives of the current study were to estimate evapotranspiration(ET) over the grassland and assess seasonal variation of moisture availability at the wind-water erosion crisscross region in the northern Loess... The objectives of the current study were to estimate evapotranspiration(ET) over the grassland and assess seasonal variation of moisture availability at the wind-water erosion crisscross region in the north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The Liudaogou Catchment which has the representative climatic and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nd-water erosion crisscross region was chosen as the study location. The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 0) was estimated by Penmen method, which was recommended by FAO56 and the evapotranspiration over the grassland(ET) was estimated by Penmen-Monteith equation using the observed meteorological data with time unit of 1 h. The soil moisture availability factor was defined by m a =ET/ET 0. The calculated results for 2006 indicated that the total ET 0 was slightly more than the total yearly precipitation and ET accounted for 37 % of that, ET increased distinctly after the intensive rainfall event in the rainy season. Most of the m a was less than 0.4 and its annual mean was 0.34. It was expected that the results provided a basis for studies on dynamic functional analysis of soil moist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water and crop growth at the wind-water erosion crisscross region in the northern Loess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Plateau liudaogou catchment ET ET0 moisture availability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带沟壑地形的降雨反应特性 被引量:3
5
作者 黄金柏 卢龙彬 +2 位作者 付强 王斌 温佳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2-147,共6页
为揭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沟壑地形的降雨反应特性,选取该区具有典型水文及气象特征的六道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对所选沟道的沟顶及沟底2005-2009年雨季同期观测降雨数据(38次集中降雨事件)的分析,揭示沟壑地形对降雨反应的特性... 为揭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沟壑地形的降雨反应特性,选取该区具有典型水文及气象特征的六道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对所选沟道的沟顶及沟底2005-2009年雨季同期观测降雨数据(38次集中降雨事件)的分析,揭示沟壑地形对降雨反应的特性;通过对典型降雨-径流事件的分析,分别推求长历时低强度降雨以及短历时高强度降雨条件下降雨强度与产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沟顶单次降雨事件的降雨量,3,5,10min最大雨强及平均雨强均是沟底对应值的1.3倍以上;沟顶单次降雨事件降雨量的3,5,10min雨强各序列标准差均大于沟底对应序列的值;沟顶与沟底的降雨量序列,各时间间隔的最大、平均雨强序列均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9以上;表层土壤在饱和及不饱和条件下,产流的必要条件分别是5min平均降雨强度达到0.12,0.52mm/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六道沟流域 沟壑地形 降雨特性 产流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