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适的文学进化论 被引量:14
1
作者 庄森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81,共8页
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 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一种记载,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奠定了新文学的写实主义基础。胡适同时还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思想主张,认为白话文学是文言文学的进化,必定优于文言文学,从而替代文言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催生了新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进化论 文学革命 白话文学
下载PDF
胡适与梁启超的白话文学因缘 被引量:8
2
作者 夏晓虹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04-508,共5页
胡适提倡的“文学革命”,乃是在晚清梁启超的“文学改良”止步之处向前推进。比起梁氏提倡的“俗语文学”,胡适提出的“文学工具的革命”对旧文学的破坏更彻底,因其从根本上颠覆了文白高下的传统价值认定,“白话”因此与“国语”划上了... 胡适提倡的“文学革命”,乃是在晚清梁启超的“文学改良”止步之处向前推进。比起梁氏提倡的“俗语文学”,胡适提出的“文学工具的革命”对旧文学的破坏更彻底,因其从根本上颠覆了文白高下的传统价值认定,“白话”因此与“国语”划上了等号。梁氏高度肯定宋代以后的俗语文学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但其俗语文学进化史观仅仅成为一种设想,未能充分展开论述。胡适则认为,“白话文学史就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此说对后来的文学史书写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塑造和奠定了现有中国文学史的基本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革命 文学改良 文学史观
下载PDF
新文学的诞生与“革命”话语——中国新文学发生期的一种政治文化的阐释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洪承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7-104,共8页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 ,重新审视了 2 0世纪 2 0年代新文学发生期的文学革命 ,认为她由历史深层的思想启蒙、语言体式的变更、人的文学的确立 ,构成了一条内在整合的政治文化理路。五四文学革命充分揭示了个体文学家的创作心理与群体社...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 ,重新审视了 2 0世纪 2 0年代新文学发生期的文学革命 ,认为她由历史深层的思想启蒙、语言体式的变更、人的文学的确立 ,构成了一条内在整合的政治文化理路。五四文学革命充分揭示了个体文学家的创作心理与群体社会政治文化行为的一致性 ,同时 ,又反映出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 ,二者构成一种复杂的互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发生 文学革命 政治文化 历史过程
下载PDF
“文学”如何“革命”——近代“文学革命”话语的生成 被引量:3
4
作者 余来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12-17,共6页
清民之际,随着中国摄取西方文明的进一步推展,知识界汲纳西方文明的重心开始逐步由技术移植转向制度文化的学习与改造,见诸议论的内容涵括政治、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等诸方面。在此背景下生成的"文学革命"概念,展现了术语... 清民之际,随着中国摄取西方文明的进一步推展,知识界汲纳西方文明的重心开始逐步由技术移植转向制度文化的学习与改造,见诸议论的内容涵括政治、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等诸方面。在此背景下生成的"文学革命"概念,展现了术语复杂的思想文化内涵。对于这一概念生成经历的考察,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深入理解中国文学和思想文化的近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革命 近代转型 梁启超 胡适 陈独秀
下载PDF
法国文学取向的中国新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诗”与“散文”观(一)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方竞 朱旭晨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8-29,共12页
文学革命倡导与新文学独立发展之间有不同的历史要求,新文学需要向文学审美形态转化与深化,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形态建设具有首要的意义。"诗"与"散文"的分裂,是19世纪法国文学引人注目的现象,对"诗"... 文学革命倡导与新文学独立发展之间有不同的历史要求,新文学需要向文学审美形态转化与深化,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形态建设具有首要的意义。"诗"与"散文"的分裂,是19世纪法国文学引人注目的现象,对"诗"与"散文"及其关系的认识,是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审美建设的重要内涵。从中可见,陈独秀仅仅建立起了中法文化暨中法文学通道,更体现新文学独立发展意义的穆木天与沈雁冰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却起到明显不同的作用:穆木天为"散文化"的新文学注入了"诗"的内涵,这有助于新文学向文学审美形态的转化,沈雁冰则更表现出对文学革命倡导观的延续和套用,在他的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中,"散文"与"诗"是截然对立而难以相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文学取向 新文学批评 '诗'与'散文' 文学革命倡导 穆木天 沈雁冰
下载PDF
启蒙话语的转换与形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维国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0-33,61,共5页
启蒙话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学话语,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人的发现”、“人的觉醒”和“人的解放”。五四时期“文学革命”所提供的历史机遇,使启蒙话语实现了由思想政治领域向文学领域的转换。
关键词 启蒙话语 陈独秀 文学革命 转换 形成
下载PDF
胡适的文学革命与进化论
7
作者 孙晨 严学锋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27-31,共5页
进化论是胡适倡导文学革命最重要的理论支点之一。青年时代的胡适不仅通过严复的翻译、梁启超等的著述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还继承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哲学中朴素的进化论思想。胡适用进化的方法去思考、去研究中国文字和文学问题,并... 进化论是胡适倡导文学革命最重要的理论支点之一。青年时代的胡适不仅通过严复的翻译、梁启超等的著述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还继承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哲学中朴素的进化论思想。胡适用进化的方法去思考、去研究中国文字和文学问题,并以中西文学史上的文学进化为根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相关主张。同时,他还以创作实践—白话新诗《尝试集》证明了自己的主张。以白话取代文言,以白话文学为正宗,不仅颠覆了一个旧的世界,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适应并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然,胡适将进化论借用在文学上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有着庸俗化、机械化等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革命 进化论
下载PDF
“性灵说”的现代学术境遇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勇 《商洛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4-29,共6页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三大诗学理论之一,"性灵说"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将从中日学术史的宏观视野出发,对"性灵说"的现代学术境遇展开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著...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三大诗学理论之一,"性灵说"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将从中日学术史的宏观视野出发,对"性灵说"的现代学术境遇展开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著作中,赞同"性灵说"的声音明显要高亢于否定的声音。究其原因,"性灵说"所潜含的诗学理念与人性解放观念与"五.四"新文化精神是契合的,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支撑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革命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灵说 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 海外汉学
下载PDF
近代白话通史修撰中的体裁、语言与格式问题——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的几个探索 被引量:1
9
作者 孙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2,177,共12页
在中国近代新史学与语体文兴起的脉络中,“白话修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革取向。近代白话通史的修撰,大体上沿着宋代以来的口语说史与近代新书面语(语体文)创制两个方向前行。1922年完稿的吕思勉著《白话本国史》在白话通史的体裁、语... 在中国近代新史学与语体文兴起的脉络中,“白话修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革取向。近代白话通史的修撰,大体上沿着宋代以来的口语说史与近代新书面语(语体文)创制两个方向前行。1922年完稿的吕思勉著《白话本国史》在白话通史的体裁、语言与格式等修史形式问题上作了有意识的探索,与此前二十多年间的近代白话演史多有区格。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革命与新史学革命的“事中人”,吕思勉始终实践在重建书面语与新通史的第一线,却又与文学革命及史学革命皆保持着相当冷静的距离。他并没有陷于文−白及述−著二元对立的框架内,而是以更为整体的视野去考虑国文、国史的重建问题。他对于“白话文”的追求在于既取其“浅”与宽,又希望保留它与原始史籍的“精神”纽带。其实践方向是包括史钞体裁、新国语文体与新征引格式在内的整体化方案,以求重建近代中国叙史(尤其是通史)的新书面形式。这种探索在当时中西新旧逐渐对立的时代语境中是颇为独特与深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近代白话修史 新史学革命 文学革命 史钞
下载PDF
试论中国新文学的三次“改道”
10
作者 周健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60-62,共3页
纵观近百年中国文学激烈而多变的涌动进程,重大的潮流“改道”有三次,即用新文学代替旧文学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以文学的一体化秩序代替“五四”新文学业已形成的多样化格局的工农兵方向的文学;“文革”结束以后,以“新时期文学... 纵观近百年中国文学激烈而多变的涌动进程,重大的潮流“改道”有三次,即用新文学代替旧文学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以文学的一体化秩序代替“五四”新文学业已形成的多样化格局的工农兵方向的文学;“文革”结束以后,以“新时期文学”的出现为标志的“后新时期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阶段 中国新文学 文学改道 文学革命 农民文化 自由运行
下载PDF
在对抗中思辨与前进——浅谈五四文学革命的几次论争
11
作者 陶禹含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83-86,共4页
1917年初,中国文学史上发生了里程碑式的史称文学革命的大事。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从语言文字、文学样式等方面提出了划时代的思想主张,遭到了各种保守思想派别的质疑和批评。从史证角度出发,依据文学革命内容,将当时文学论争分为三类,... 1917年初,中国文学史上发生了里程碑式的史称文学革命的大事。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从语言文字、文学样式等方面提出了划时代的思想主张,遭到了各种保守思想派别的质疑和批评。从史证角度出发,依据文学革命内容,将当时文学论争分为三类,通过对文学论争的梳理与反思,解读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内涵和改革要义,感受五四文学革命在对抗中思辨与前进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革命 革命文学 论争思潮 白话文
下载PDF
今文经学与晚清文学革命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再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8-73,共6页
今文经学对于近代文学的影响在戊戊变法前后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春秋》公羊学为主体的今文“微言”既是康有为、梁启超鼓吹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也是他们开展文学革命运动的精神动因和思想资源。主张输入西方的“意境”和“语句”,造“... 今文经学对于近代文学的影响在戊戊变法前后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春秋》公羊学为主体的今文“微言”既是康有为、梁启超鼓吹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也是他们开展文学革命运动的精神动因和思想资源。主张输入西方的“意境”和“语句”,造“新声”以“新民”,同时坚持依经立义,借经术以文饰政论的文学言说方式,这种文学革命话语的生成及其表现形态与康、梁等人托古改制,援采西学以改造儒学的经学——政治学阐释和运作明显地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梁启超 今文经学 文学革命 晚清时期
下载PDF
中西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文学“人学”主题的演变——对一个当代性文学思潮的历史扫描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向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97-102,119,共7页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而"人学"思潮始终是导引文学进行这一运演的主流形态,"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既是五四文学未竟的主题,也是新时期文学在一个新的文化起点上掀起的一次...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而"人学"思潮始终是导引文学进行这一运演的主流形态,"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既是五四文学未竟的主题,也是新时期文学在一个新的文化起点上掀起的一次对于未来中国具有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的文化革命,作为一个具有不断再生功能的永恒主题,新时期文学的"人学"思潮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历史与现实、超越他者与自身的方式完成了它沟通历史、链接世界的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文学变革 人学思潮 当代性 主题演变
下载PDF
思想启蒙者: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李大钊 被引量:1
14
作者 商昌宝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6-189,共4页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李大钊始终秉持科学、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个性等现代启蒙理念,努力为新文学的发展营造社会环境及思想舆论,积极推动新文学价值的确立,加强对西方文学的传播,参与新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探讨等实践,为推动新文...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李大钊始终秉持科学、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个性等现代启蒙理念,努力为新文学的发展营造社会环境及思想舆论,积极推动新文学价值的确立,加强对西方文学的传播,参与新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探讨等实践,为推动新文学与新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启蒙 李大钊 五四 文学革命
下载PDF
论“五四”前公共舆论空间中的“文学革命”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声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4期114-122,共9页
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文学革命是如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由《申报》对文学革命的若干报道观之,文学革命在1918年的下半年才开始引起世人的部分关注。提倡文学革命的《新青年》,机缘巧合地被陈独秀带入到了受舆论瞩目的、处于改革前沿... 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文学革命是如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由《申报》对文学革命的若干报道观之,文学革命在1918年的下半年才开始引起世人的部分关注。提倡文学革命的《新青年》,机缘巧合地被陈独秀带入到了受舆论瞩目的、处于改革前沿的北京大学之中;并且随着《新青年》同人的身份整体性地笼罩上北京大学的光环,在蔡元培革新北京大学的举措陆续传出谣言之时,《新青年》的社会认知度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在人际间的口耳相传与印刷媒体的正反两方面的反应以及《新青年》同人的主动出击的综合作用下,1918年末之时,文学革命声势日隆,逐渐成为公共舆论中的重要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前 公共舆论空间 “文学革命”
下载PDF
瞿秋白与“文腔革命”
16
作者 刘小中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4-118,共5页
“文腔革命”的概念来自于瞿秋白。“文腔革命”思想是瞿秋白文学革命和语言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瞿秋白提供“文腔革命”的动因是基于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否定性判断、对创建“新中国文”的展望和对底层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注。究其内容 ... “文腔革命”的概念来自于瞿秋白。“文腔革命”思想是瞿秋白文学革命和语言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瞿秋白提供“文腔革命”的动因是基于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否定性判断、对创建“新中国文”的展望和对底层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注。究其内容 ,既有积极的进步作用 ,也有明显的历史局限。客观分析和评价瞿秋白“文腔革命”思想 ,对于深入了解瞿秋白的文学思想 ,促进今天的语言改革都有一定的认识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文腔革命” 五四文学 文学革命
下载PDF
“大系”里的“小文章”——读《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17
作者 闫美景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1期76-79,共4页
《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为我们再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帅和干将们的阵容。他们笔端流露的是对自己曾经开风气之先的那场奋斗的自信,也是站在20年后的立场斟酌取舍的叙说。蔡元培忽视了周作人,茅盾略过了胡适,胡适批评了陈独... 《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为我们再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帅和干将们的阵容。他们笔端流露的是对自己曾经开风气之先的那场奋斗的自信,也是站在20年后的立场斟酌取舍的叙说。蔡元培忽视了周作人,茅盾略过了胡适,胡适批评了陈独秀,郁达夫被"贬谪"……20年后的这次五四新文化干将们的集体回视,是一次此我与彼我的对话,叙说的姿态没有谁是谁非,其中有坚持自我,有彼此分裂。我们庆幸的唯是从他们叙说的姿态中窥见一斑历史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大系 文学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探寻——从维新变法看中国现代文学变革的趋势
18
作者 祁志龙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55-58,共4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学界普遍认为始于五四文学革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通过多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纵观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进程,处在世纪之交的戊戌变法运动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它的出现对于文学的变革亦起到至...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学界普遍认为始于五四文学革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通过多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纵观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进程,处在世纪之交的戊戌变法运动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它的出现对于文学的变革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这一时期文学变革中所蕴含的现代因素不难发现,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至维新变法是有依据的,并且能更进一步拓展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维新变法 文学变革
下载PDF
论“文学革命”爆发的社会时代原因
19
作者 朱丕智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24-26,共3页
1917年爆发的“文学革命”是社会时代的产物。社会制度由帝制而共和的变迁,社会恶劣环境状况的刺激,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本土文学改良的积淀和新文化运动的助产,构成了“文学革命”产生的四大主要社会时代因素。
关键词 中国 现代文学 文学革命 社会时代原因
下载PDF
近代文学观与科学传播——谈任鸿隽科学救国的文学理念
20
作者 耿娴 田列朋 《科普研究》 2019年第2期83-94,103,110-111,共14页
章太炎的古文经学以传统"小学"为基础,建立"以文字为准"的文学思想,强化文字表意和致用的功能,通过调用中西学术博大的论证论据达到缜密说理的效果。任鸿隽早年深受章太炎古文经学的启发,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始终坚... 章太炎的古文经学以传统"小学"为基础,建立"以文字为准"的文学思想,强化文字表意和致用的功能,通过调用中西学术博大的论证论据达到缜密说理的效果。任鸿隽早年深受章太炎古文经学的启发,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始终坚守国文立场,并坚称科学文章亦是文学,力求用科学化的文学观重铸国人人生观。同时,他从"义理、考据、词章"三个维度审视科学化文学观应有的姿态,给国文确立了崇实贵确的品质。任鸿隽的"文学观"是中国学术走向全盘西化的征兆。他的存在体现了文学与现代学术分离、文人与现代学者独立发展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经学 科学化文学观 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 自然科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