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议清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1
作者 徐艳凤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23-26,共4页
清代的文士十分仰慕陶渊明,并纷纷学习陶渊明的人格思想及其艺术风神。笔者以清人对陶渊明的高度评价为线索,从对陶渊明的人格之推崇、诗文之赞誉以及人格与艺术成就之间的交融几个方面入手,映照清代的众多士人,将文学与士人心态研究结... 清代的文士十分仰慕陶渊明,并纷纷学习陶渊明的人格思想及其艺术风神。笔者以清人对陶渊明的高度评价为线索,从对陶渊明的人格之推崇、诗文之赞誉以及人格与艺术成就之间的交融几个方面入手,映照清代的众多士人,将文学与士人心态研究结合起来全方位立体的审视清时期中国传统儒家文士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同时将陶渊明放在清代特定的历史环境,进而总体梳理清代文士的精神面貌,还原陶渊明的精神文化品格,明确清代士人对陶渊明之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士人 陶渊明 接受研究
下载PDF
身份措置与词曲变格--晚清文人江顺诒词曲创作差异论
2
作者 王一丹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44-49,共6页
晚清文人江顺诒的词曲创作展现出风格迥异的创作特色,在情感内容上,其词言愁曲折,其曲写痛慷慨,打开才子与穷宦多元的身份认同面向;在造境上,其词寄托遥深,空远蕴藉,其曲直陈白描,闹热有情,体现官方与民间差异化的审美需求。而风格迥异... 晚清文人江顺诒的词曲创作展现出风格迥异的创作特色,在情感内容上,其词言愁曲折,其曲写痛慷慨,打开才子与穷宦多元的身份认同面向;在造境上,其词寄托遥深,空远蕴藉,其曲直陈白描,闹热有情,体现官方与民间差异化的审美需求。而风格迥异的创作背后,是江顺诒对词曲承继变格的文体认知,“词能移性”与“曲可存史”的分野,是对清代词曲并论的反思与突破。从身份措置的视角打开江顺诒词曲创作的差异,可以探知晚清文人文体观念的承与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文人 江顺诒 词曲变格
下载PDF
明末清初闽中文人生卒年丛考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可文 《三明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59-64,共6页
孙昌裔、陈衎、叶矫然、林佶、谢道承都是明末清初闽中文人。他们的生卒年,有的未经考证,有的结论有误。对相关第一手文献的考察可知,孙昌裔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约卒于崇祯十六年(1643);陈衎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卒于顺治四年(164... 孙昌裔、陈衎、叶矫然、林佶、谢道承都是明末清初闽中文人。他们的生卒年,有的未经考证,有的结论有误。对相关第一手文献的考察可知,孙昌裔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约卒于崇祯十六年(1643);陈衎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卒于顺治四年(1647);叶矫然生于天启六年(1626),卒于康熙六十年(1721);林佶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卒于雍正元年(1723);谢道承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于乾隆六年(17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文人 生卒年 孙昌裔 陈衎 叶矫然 林佶 谢道承
下载PDF
吾粤情怀——清代广府地区文人画家的地方意识研究
4
作者 郭林林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7期87-93,96,共8页
清代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府地区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地方文人画家的地域文化自觉意识随之兴起,在书画创作中开始关注广府本土特有物产,书写粤中真山真水,描绘广州人情风物,以此彰显地域文化,以图建立具有自身特色书画艺术,并... 清代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府地区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地方文人画家的地域文化自觉意识随之兴起,在书画创作中开始关注广府本土特有物产,书写粤中真山真水,描绘广州人情风物,以此彰显地域文化,以图建立具有自身特色书画艺术,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质的绘画风格,为近代广府地域文化的形成和本土艺术流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也印证了清代以来广府本土文化的崛起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广府 文人画家 地方意识
下载PDF
清代文人画中服饰的考古与数字化复原研究
5
作者 乔伟 《色彩》 2023年第8期44-47,共4页
本研究使用相关方法,通过对清代服饰的考古文献及实物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清代文人画中服饰的样式、款式、色彩和细节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不同华中服饰的整理研究,探索清代文人画中服饰的各个时期特征和演变规律。为更好地还原清代文人... 本研究使用相关方法,通过对清代服饰的考古文献及实物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清代文人画中服饰的样式、款式、色彩和细节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不同华中服饰的整理研究,探索清代文人画中服饰的各个时期特征和演变规律。为更好地还原清代文人画中的服饰形态,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手段,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文人画中服饰的样式、演变和时代特征。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清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尚,丰富对清代文人画和服饰文化的理解,采用数字化复原技术。借助高精度扫描和三维建模等技术,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做贡献及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人画 服饰 考古及数字化复原 清代文人画中服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