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转向 被引量:110
1
作者 韩启群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99,共12页
物的话语内涵在当下语境中的演变及拓展构成了当前很多学科领域"物转向"的核心推力。来自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从"物转向"话语中汲取丰富的理论滋养,推动了文学批评领域的"物转向",并逐渐形成具有独特研... 物的话语内涵在当下语境中的演变及拓展构成了当前很多学科领域"物转向"的核心推力。来自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从"物转向"话语中汲取丰富的理论滋养,推动了文学批评领域的"物转向",并逐渐形成具有独特研究旨趣与范式的"物转向"批评话语。本论文主要从西方哲学社科领域"物转向"研究起源与概念假设入手,重点探寻当代西方文学批评领域"物转向"擢升衍进的话语背景,并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的文学研究实践归纳了"物转向"批评话语的主要议题与路径、研究范式与特点,思考"物转向"批评话语如何有效拓展与塑造当代西方文学研究空间,以期为国内同行及同类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西方 文学批评“物转向”
原文传递
苏珊·巴斯内特文学翻译思想述评 被引量:24
2
作者 段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8-92,共5页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学翻译思想经历了文学翻译、文化翻译到翻译的文化研究的嬗变,其文学翻译思想包含了文学翻译的诗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的文化研究,表现了将文学翻译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文化诗学精神。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文化翻译 文化转向 后殖民翻译理论
下载PDF
空间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 被引量:26
3
作者 蔡晓惠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96-101,共6页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空间理论从社会、地理、建筑、文化等方面革新了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空间"成为一个极具活力和内涵的概念。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在空间理论和文学理论的互动关系中展开:在空间理论的照拂下,文学...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空间理论从社会、地理、建筑、文化等方面革新了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空间"成为一个极具活力和内涵的概念。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在空间理论和文学理论的互动关系中展开:在空间理论的照拂下,文学批评更加关注文本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意蕴的阐释,文学文本中的景观、环境等空间因素作为象征系统和指涉系统,共同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空间理论也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与外部世界的诠释方式,促使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理论 文学批评 空间转向
下载PDF
批评的转向:从语言学走向话语学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杰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2-25,共4页
国内外文艺学界在探讨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过程时,往往把理论界由对语言主体性的认识所产生文艺批评范式的转换,称之为批评理论的语言学转向。本文却认为,语言学转向其实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这一... 国内外文艺学界在探讨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过程时,往往把理论界由对语言主体性的认识所产生文艺批评范式的转换,称之为批评理论的语言学转向。本文却认为,语言学转向其实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这一时期主要是用语言学的方法来从事研究;而在此以后所产生的由语言主体性导致的批评范式的转换,实际上是另一个仍在发展中的阶段,是一种以艺术思维方式,重语境研究,对文艺现象作不确定性把握的话语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批评 语言学 话语学 转向
原文传递
作为阐释学根据的公共理性 被引量:8
5
作者 周宪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8-103,2,159,共8页
张江教授提出文学阐释学可以被置于西方"语言学转向"的思潮中来理解,即从对阐释意义的讨论转向阐释本身规则的探索。在阐释行为中普遍存在着有限与无限两种不同的理路——诠之有限性和确定性,与阐之无限性与不确定性,构成了... 张江教授提出文学阐释学可以被置于西方"语言学转向"的思潮中来理解,即从对阐释意义的讨论转向阐释本身规则的探索。在阐释行为中普遍存在着有限与无限两种不同的理路——诠之有限性和确定性,与阐之无限性与不确定性,构成了阐释学的内在张力。而如何解决这一张力是问题的关键。张文最具创新性的地方在于引入科学的原则和公式,具体清晰地楬橥阐释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关系,使限于语言层面的说明得到精确化的科学阐释。借助库恩的范式理论,可以发现阐释学"公共"概念包括了文学研究的学科或学术共同体以及一般文学读者公众。同时,这种"公共性"也涉及了理性的推理与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阐释学 语言学转向 库恩 公共理性 学术共同体
原文传递
新时期文学翻译批评的焦点问题与认知转向
6
作者 谭业升 《中国翻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7,190,共11页
在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对翻译实践者进行的非理性批评,不利于我们看清问题的实质,不利于提出有关对外文学-文化翻译与传播的真知灼见。具体到新时期的文学翻译批评场域,存在与译者主体性认识密切相关的焦点问题,即全球化... 在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对翻译实践者进行的非理性批评,不利于我们看清问题的实质,不利于提出有关对外文学-文化翻译与传播的真知灼见。具体到新时期的文学翻译批评场域,存在与译者主体性认识密切相关的焦点问题,即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共性主义、归化与异化以及汉学家译者的翻译改写问题。本文对当前文学翻译批评中的焦点问题进行梳理,明确现有认识的不足,并探讨翻译批评认知转向可能带来的突破。本文强调了提升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和加强翻译认知批评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文学翻译 “走出去” 认知转向 主体间性
原文传递
创意写作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成才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54-58,共5页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急剧增长,中国进入大众文化时代,文化产业化要求文学教育培养更多的创造性写作人才,这给传统的现代文学教学提出了挑战。创意写作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化与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培养,现代文学教学...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急剧增长,中国进入大众文化时代,文化产业化要求文学教育培养更多的创造性写作人才,这给传统的现代文学教学提出了挑战。创意写作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化与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培养,现代文学教学应与创意写作有机融合,从改变思维方式、建立诗歌写作工坊、经典作品再创造几方面进行创意写作训练,淬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育现代文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主动适应文化产业化对现代文学专业带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现代文学 文化产业 文学转向 核心竞争力
下载PDF
由文学习语到文学创语——中国当代作家魔幻叙事的文学历程与民族化转向
8
作者 陈黎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0-29,共10页
在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碰撞、磨合中生成和衍化的中国当代作家魔幻叙事,已走过了近40年的文学历程,这期间先后经历了模仿借鉴、转化创新阶段,并最终实现了魔幻叙事的民族化转向。中国当代作家魔幻叙事由文学习语到文学创语的嬗变,是中外... 在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碰撞、磨合中生成和衍化的中国当代作家魔幻叙事,已走过了近40年的文学历程,这期间先后经历了模仿借鉴、转化创新阶段,并最终实现了魔幻叙事的民族化转向。中国当代作家魔幻叙事由文学习语到文学创语的嬗变,是中外文学互动磨合的结果,亦是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之体现,其中所蕴含的文学经验与启示,对于处理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与域外文学的磨合、调适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作家 魔幻叙事 文学习语 文学创语 民族化转向
下载PDF
“视觉转向”与文学经典“再经典化”的演化逻辑——兼及建构“视觉批评学”之可能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伟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6-132,共7页
文学经典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品格与审美精神的承载符号,在"视觉转向"的文化语境中产生了与视觉时代相契合的审美转向。由语言表意向影像呈现的载体更迭不仅意味着经典文本阐释空间与意义生成策略的改变,同时也预示着经典评判机... 文学经典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品格与审美精神的承载符号,在"视觉转向"的文化语境中产生了与视觉时代相契合的审美转向。由语言表意向影像呈现的载体更迭不仅意味着经典文本阐释空间与意义生成策略的改变,同时也预示着经典评判机制与审美属性的内在革新,由此衍化出"再经典"与"泛经典"两种主要形态。而文学经典的视觉传播作为文学发展的现代生长点,无疑依循于经典传承与视觉时代的双重逻辑,由此导向了一种文学文本视觉阐释的新模式,从而使得建构现代意义上的视觉批评得以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视觉转向 再经典 文学阐释 视觉批评
原文传递
成仿吾文学转向的先兆:重读《深林的月夜》
10
作者 李文浩 陈嘉轩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年第6期158-160,共3页
《深林的月夜》是成仿吾创作序列中表现主义色彩最浓重的一篇。小说文辞优美,却情节怪诞,犹如一座叙事迷宫,隐藏着成仿吾对“五四运动”的反思和对文学与革命间关系的思考,反映出他文学转向的复杂历程。从艺术偏至向政治偏至的文学观念... 《深林的月夜》是成仿吾创作序列中表现主义色彩最浓重的一篇。小说文辞优美,却情节怪诞,犹如一座叙事迷宫,隐藏着成仿吾对“五四运动”的反思和对文学与革命间关系的思考,反映出他文学转向的复杂历程。从艺术偏至向政治偏至的文学观念转型既是成仿吾在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双重因素影响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怀揣报国理想的创造社同人的共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仿吾 《深林的月夜》 表现主义 文学转向 革命文学
下载PDF
多模态:文学意义研究的新维度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昊臣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1-158,共8页
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增强,引发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模态研究。多模态研究强调符号的物质性和符号运用者的感官性在意义生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多模态维度审视文学,可以看到语言文字兼形、声、义三维,通过施演与多种媒介... 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增强,引发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模态研究。多模态研究强调符号的物质性和符号运用者的感官性在意义生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多模态维度审视文学,可以看到语言文字兼形、声、义三维,通过施演与多种媒介的结合,能够产生丰富的多模态经验。在20世纪初以来的表演文学、印刷实验文学、数字文学等先锋探索中,多模态维度不仅深入参与到文学意义构成之中,还呈现出超出语义维度的特征。文学多模态实践的发展和多模态理论研究的兴起,为反思文学意义理论的语言学范式和观念论传统提供了契机,对重估文学与媒介的关系、重审先锋实验文学的思想指向提供了启示。因此,多模态应该成为当下推进文学意义研究的一个新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文学意义 语言转向 具身 跨界
下载PDF
文学生产的媒介环境与审美转向——以口语、文字和印刷术为考察线索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婉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104-111,共8页
文学活动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文学作品的生成与传承受到多重元素的规约,其中媒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作用于人类的感官,从而对意义世界进行不同比率的感官塑形和改造,口语、文字、印刷术的发展在赋予文... 文学活动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文学作品的生成与传承受到多重元素的规约,其中媒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作用于人类的感官,从而对意义世界进行不同比率的感官塑形和改造,口语、文字、印刷术的发展在赋予文学作品多元化传播的同时,也使得作品本身演化出多维度的审美转型。由口语到文字,再到印刷术媒介的演进,本质上是书面视觉媒介颠覆了文学作品传播既定的语言化格局,在推动文学文本视觉转化的基础上,对作品本身的生成途径、审美内涵、接受机制以及经典的评判模式,都带来了全局性的改写。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文学与现代传媒的对接,有着重要的历史传承意义,同时也对电子媒介语境下的文学研究有着现代性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产 媒介环境 审美转向 口语 文字 印刷术
下载PDF
“民族纪录片”的历史演进、“国家传统”与美学创新 被引量:3
13
作者 森茂芳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3期130-138,共9页
"民族纪录片"以其数量众多、社会意义重大、文化内涵深刻、人文风致醇美、艺术样式丰富、民族特色鲜亮成为当代中国最为重要而独特的影视片种。中国民族纪录片的繁盛,起因于其遇到了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20世纪80年... "民族纪录片"以其数量众多、社会意义重大、文化内涵深刻、人文风致醇美、艺术样式丰富、民族特色鲜亮成为当代中国最为重要而独特的影视片种。中国民族纪录片的繁盛,起因于其遇到了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与民族复兴等两大"国家体系形成"的"历史变迁"的关键时刻。延续中国数千年代代修史的"历史书写"传统"史志实录"的"纪实"、20世纪30年代凌纯声"标本电影"的"求真"和郑君里"戏剧化处理"的"求艺"以及之后真正完善强化起来的"大众传播"的"新闻性",构成了我国民族纪录片的国家传统。面对我们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中壮势发展的民族纪录片,汲取世界人类学电影、民族志电影的"民族志诗学"的美学沃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志诗学",确立"写文化"意识,选择"文学转向",坚持新闻化走向,进行叙事模式的创新,就一定能在这个全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中,有更大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纪录片 人类学电影 田野民族志 民族志诗学 国家传统 文学转向
下载PDF
文学研究中的“听觉转向”与文化建构--“听觉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茂生 肖惠荣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1-175,共5页
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原本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官途径——"听"在文学研究中越来越不受重视,而各种"声音"在诸多文学文本中却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从读图时代的局限、剖析声音的意义和重构"... 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原本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官途径——"听"在文学研究中越来越不受重视,而各种"声音"在诸多文学文本中却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从读图时代的局限、剖析声音的意义和重构"听"在文学研究中的功能三个方面概括、评述国内学者在听觉领域的探索,并得出以下结论:视觉的过度运用严重限制了文学研究特别是外国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必须重拾"听觉"这一重要研究维度,而积极开展听觉研究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摆脱既有理论窠臼,则是推进乃至实现文学研究中的"听觉转向"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听觉转向 声音 文化建构
原文传递
从翻译的视角研究文学和从文学现象考察翻译——读《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丽艳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在当今国际学界,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得到了普遍共识。近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理论基础较薄弱,研究视角不够宏观等。王宁教授在《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中从翻译的视角去研究文学... 在当今国际学界,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得到了普遍共识。近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理论基础较薄弱,研究视角不够宏观等。王宁教授在《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中从翻译的视角去研究文学、从文学现象去考察翻译,所体现出的译学研究特点,如浑厚的理论基础、宽阔的跨文化视野、鲜明的前瞻性与时代性、强烈的国际性等,正是大多数翻译理论研究工作者所缺乏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阐释 文学翻译 全球本土化 翻译转向
下载PDF
“教学转向”与理论的未来——兼及对文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反思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后亮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7-123,共7页
新世纪以来,随着理论研究在美国学界逐渐陷入体制化困境,很多人认为理论摆脱危机的一个迫切选择就是转向教学,但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往往也正是理论在实践中产生诸多弊端的根源。理论不是用来记忆的知识,而是有助于拓展思路、深化认识的思... 新世纪以来,随着理论研究在美国学界逐渐陷入体制化困境,很多人认为理论摆脱危机的一个迫切选择就是转向教学,但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往往也正是理论在实践中产生诸多弊端的根源。理论不是用来记忆的知识,而是有助于拓展思路、深化认识的思考方式。理论学习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是为了帮助人们反思过往那些未经检验的有关文学的观念、前提和假定,去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可能的答案。学习理论意味着接受理论对自己旧有观念的质疑,同时也时刻准备着对理论本身进行批评式的反诘问。唯有如此,理论才能在教学和批评实践中永远继续下去,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体制化 教学转向 理论的未来
原文传递
从艺术的“追寻者”到革命的“宣扬者”——左翼文学思潮影响下的老舍戏剧创作 被引量:2
17
作者 邓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5-151,共7页
在抗战时期,左翼文学思潮深耕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与社会情状、革命政治和大众视野休戚相关,成为时代的主流意识,深刻地影响了现当代作家的艺术创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老舍,以“抗战派”的身份不断介入社会... 在抗战时期,左翼文学思潮深耕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与社会情状、革命政治和大众视野休戚相关,成为时代的主流意识,深刻地影响了现当代作家的艺术创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老舍,以“抗战派”的身份不断介入社会政治文化中心,自觉吸纳、择取左翼文学思潮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精神。在左翼文学思潮的熏染下,他完成了“文学社会功利价值论”压倒“文学艺术本质价值论”的思想转向,以文艺大众化、通俗化实践实现了宣传效果,形成社会性与人民性并举、宣传性与教化性相融的创作特色,形塑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为左翼文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思潮 老舍戏剧 文艺转向 创作手法 创作特色
下载PDF
文艺本体论讨论与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生 被引量:1
18
作者 代云红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38-44,共7页
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本体论讨论不仅推动了文艺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而且还促进了"文学人类学"的发生及形成。文艺本体论讨论中的认识分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文学人类学"后来的发展路向及研究格局。... 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本体论讨论不仅推动了文艺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而且还促进了"文学人类学"的发生及形成。文艺本体论讨论中的认识分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文学人类学"后来的发展路向及研究格局。仅仅把注意力投向方法论革新,以及主体性精神生长等方面去探究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发生的原因,很容易忽视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观念的建构在理论及实践层面上有什么合理之处,又有什么不合理之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本体论 文学研究 人类学转向 文学人类学
下载PDF
西方文学诠释学的转向 被引量:2
19
作者 范登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39-42,共4页
西方文学诠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文学批评对文本理解和意义追寻的行动乃是造成诠释学领域作者、文本和读者间关系变动不居的原因所在。所发生的从传统诠释学向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转变,实则是文本意义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流变过程。当代... 西方文学诠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文学批评对文本理解和意义追寻的行动乃是造成诠释学领域作者、文本和读者间关系变动不居的原因所在。所发生的从传统诠释学向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转变,实则是文本意义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流变过程。当代法国思想家利科的诠释学思想,则为文学批评基于文本与存在的关联走向读者的自我理解提供了一个务实的可能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诠释学 作者中心论 读者中心论 文本中心论 转向
下载PDF
论后现代文学批评话语的两次转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斌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6-28,共3页
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批评话语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哲学批判"的转向先使整个文学批评从过去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追问进入到文本、叙事、结构、张力、语言批判层面,又从纯文本、纯语言的解释转化为历史的、政治的... 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批评话语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哲学批判"的转向先使整个文学批评从过去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追问进入到文本、叙事、结构、张力、语言批判层面,又从纯文本、纯语言的解释转化为历史的、政治的和文化的批评话语,从而使文学理论和社会理论获得了全新的把握世界和自我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语言学转向 新“文化哲学”转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