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转向 |
韩启群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10
|
|
2
|
苏珊·巴斯内特文学翻译思想述评 |
段峰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4
|
|
3
|
空间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 |
蔡晓惠
|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26
|
|
4
|
批评的转向:从语言学走向话语学 |
张杰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8
|
|
5
|
作为阐释学根据的公共理性 |
周宪
|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8
|
|
6
|
新时期文学翻译批评的焦点问题与认知转向 |
谭业升
|
《中国翻译》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创意写作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
刘成才
|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9 |
5
|
|
8
|
由文学习语到文学创语——中国当代作家魔幻叙事的文学历程与民族化转向 |
陈黎明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23 |
0 |
|
9
|
“视觉转向”与文学经典“再经典化”的演化逻辑——兼及建构“视觉批评学”之可能 |
张伟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10
|
成仿吾文学转向的先兆:重读《深林的月夜》 |
李文浩
陈嘉轩
|
《语言与文化研究》
|
2023 |
0 |
|
11
|
多模态:文学意义研究的新维度 |
张昊臣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12
|
文学生产的媒介环境与审美转向——以口语、文字和印刷术为考察线索 |
王婉婉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0 |
3
|
|
13
|
“民族纪录片”的历史演进、“国家传统”与美学创新 |
森茂芳
|
《民族艺术研究》
|
2018 |
3
|
|
14
|
文学研究中的“听觉转向”与文化建构--“听觉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
刘茂生
肖惠荣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5
|
从翻译的视角研究文学和从文学现象考察翻译——读《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 |
刘丽艳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6 |
3
|
|
16
|
“教学转向”与理论的未来——兼及对文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反思 |
陈后亮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7
|
从艺术的“追寻者”到革命的“宣扬者”——左翼文学思潮影响下的老舍戏剧创作 |
邓文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8
|
文艺本体论讨论与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生 |
代云红
|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1
|
|
19
|
西方文学诠释学的转向 |
范登伟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09 |
2
|
|
20
|
论后现代文学批评话语的两次转向 |
韩斌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