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磁共振技术定量表征致密砂岩气储层孔隙结构--以临清坳陷东部石炭系-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38
1
作者 房涛 张立宽 +5 位作者 刘乃贵 张立强 王为民 于岚 李超 雷裕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02-915,共14页
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实现岩石微米—纳米级孔隙高精度、快速、无损测量,为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提供新的手段。基于压汞数据刻度核磁共振T_2谱的方法,针对致密砂岩压汞进汞饱和度不足100%而造成的测不准问题,提出采取压汞曲线和T_2谱... 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实现岩石微米—纳米级孔隙高精度、快速、无损测量,为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提供新的手段。基于压汞数据刻度核磁共振T_2谱的方法,针对致密砂岩压汞进汞饱和度不足100%而造成的测不准问题,提出采取压汞曲线和T_2谱从右边界的最大孔隙向左侧小孔隙累加,选定右累加曲线中压汞测量的孔喉半径范围作为核磁共振孔喉半径的可对比区间,利用纵向插值法和最小二乘法构建T_2谱转换的孔喉半径分布曲线。选择临清坳陷东部石炭系—二叠系致密砂岩气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方法获得核磁共振T_2谱和孔喉半径转换系数及孔喉半径分布,定量研究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岩石薄片、扫描电镜观察,探讨了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差异成因及储层有效性。结果表明,利用改进方法得到的核磁共振孔喉半径曲线与压汞曲线吻合度高,显著提高了致密砂岩核磁共振测试的准确度。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致密砂岩孔喉半径主要分布于0.002~2μm,总体为亚微米—纳米级孔隙,但不同类型砂岩孔喉半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岩屑石英砂岩富硅质、贫塑性岩屑和杂基,总体以亚微米级孔喉为主,含微米级孔喉;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富石英)砂岩石英含量高、塑性岩屑和杂基含量较低,为亚微米—纳米级孔喉(纳米级占优);而长石岩屑(富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贫石英、富塑性岩屑和杂基,主要是小于0.05μm的纳米级孔喉。微观岩石学组分是控制孔隙结构差异和储层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储层质量宏观上可能受控于沉积微相,粗粒和细粒的点砂坝/河床滞留微相岩屑石英砂岩是最有利储层,细粒的点砂坝微相岩屑长石砂岩、分流河道和障壁砂坝长石岩屑(富石英)砂岩是较有利储层,而潮坪相长石岩屑(富岩屑)砂岩、岩屑砂岩均是孔、渗性极差的无效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T2谱 孔隙结构 转换系数 致密砂岩 临清坳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热演化历史和成烃史 被引量:29
2
作者 吕希学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76-687,共12页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的临清坳陷热演化历史,古地温梯度在总体上是逐渐降低的:孔店组沉积时期为4.2~5.0℃/100m,沙河街组沉积末期地温梯度降低至3.4℃/100m±,但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地温梯度有一...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的临清坳陷热演化历史,古地温梯度在总体上是逐渐降低的:孔店组沉积时期为4.2~5.0℃/100m,沙河街组沉积末期地温梯度降低至3.4℃/100m±,但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地温梯度有一增高的现象(3.5℃/100m),这可能与东营组沉积末期的抬升剥蚀有关;馆陶组沉积末期降至3.2℃/100m,现今为3.0℃/100m。临清坳陷的现今地温分布和古地温梯度均低于邻区的济阳坳陷、昌潍坳陷、冀中坳陷及黄骅坳陷。这种坳陷之间热演化的差异可能与郯庐断裂的活动有关。构造沉降史的恢复表明:其次级单元莘县凹陷和德州凹陷的构造演化存在差异。正是由于这种构造演化的差异性导致了南部的莘县凹陷古地温梯度整体高于北部的德州凹陷。热演化历史的差异又决定了主要烃源岩生烃史的差别:德州凹陷烃源岩基本未进入成熟生烃状态,而莘县凹陷的主要烃源岩(孔店组和沙河街组四段)大都达到了较成熟或处在生油高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历史 磷灰石裂变径迹 镜质体反射率 临清坳陷
下载PDF
济阳、临清坳陷及鲁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比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姜慧超 张勇 +1 位作者 任凤楼 张交东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5期963-974,共12页
通过对横跨济阳、临清坳陷及鲁西地区的6条地震平衡剖面或正演构造模型的分析表明:该区古近纪伸展速率大大快于中生代,尤其表现在古近纪早期(E1-2k+E2-3s4),济阳坳陷大于临清坳陷,鲁西地区最小。济阳坳陷的东营与惠民凹陷原型盆地的发... 通过对横跨济阳、临清坳陷及鲁西地区的6条地震平衡剖面或正演构造模型的分析表明:该区古近纪伸展速率大大快于中生代,尤其表现在古近纪早期(E1-2k+E2-3s4),济阳坳陷大于临清坳陷,鲁西地区最小。济阳坳陷的东营与惠民凹陷原型盆地的发育可大致分为5个阶段,中生代时期东部伸展量明显大于西部,东部在白垩纪末期有过强烈的剥蚀,推测这与中生代沿郯庐断裂裂谷较发育有关,东部裂陷剧烈,白垩纪末构造反转亦强烈。沙河街组四段—孔店组时期东营与惠民凹陷伸展量相近,属于走滑拉分的沉积盆地,沙河街组三段以后,东西部再次差异发展,西部伸展明显大于东部。整个中新生代垂向上表现为裂陷强,反转亦强;平面上表现为类似翘翘板运动。临清凹陷由于处在强裂陷的过度部位而使其变换构造发育,断陷湖盆不能持续稳定的发育,因此成烃条件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构造演化 中新生代 济阳坳陷 临清坳陷 鲁西地区
下载PDF
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时期确定——以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文涛 陈红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341,共9页
勘探实践表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过程的复杂性极大地影响了油气勘探进程。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史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该盆地分别在中-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4次生... 勘探实践表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过程的复杂性极大地影响了油气勘探进程。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史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该盆地分别在中-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4次生烃过程,且第一次生烃量小、可忽略不计,第二次生烃量也不大,主要生烃高峰期发生在新生代;而6口井76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成果揭示,上古生界分别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3期以天然气充注为主的油气成藏过程,第一期成藏发生在141.9~95.7 Ma,第二期成藏发生在51.0~33.1 M a,第三期成藏发生在19.7~0 M a,且每期成藏均起始于叠合盆地拗陷阶段,终止于构造抬升阶段。储层有机包裹体观测表明,第一期充注油气几乎全被破坏成残留沥青,第二期和第三期充注的油气有可能在以北西向断裂分隔的中央洼陷上古生界地层-构造圈闭聚集成藏而成为潜在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次 流体包裹体 古生界 叠合盆地 临清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勘探远景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春山 徐春华 黄永玲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2期25-28,共4页
临清坳陷(东部)煤炭资源丰富,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埋藏深、分布广,是煤成气勘探的有利地区.自其沉积以来经历了均衡、停止、补偿和差异演化四个阶段,形成了现今比较复杂的热演化格局.按照不同地区的埋藏历史,可以把它们划分成... 临清坳陷(东部)煤炭资源丰富,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埋藏深、分布广,是煤成气勘探的有利地区.自其沉积以来经历了均衡、停止、补偿和差异演化四个阶段,形成了现今比较复杂的热演化格局.按照不同地区的埋藏历史,可以把它们划分成回返型和中隆新凹型两种,后者是煤成气生成和保存的有利地区.结合埋藏热演化史,对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主生气期进行了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二叠纪 埋藏史 煤成气 资源量 临清坳陷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晚古生代煤成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14
6
作者 徐春华 宋国奇 项希勇 《海洋石油》 CAS 2002年第1期6-12,共7页
临清坳陷东部晚古生代石炭 -二叠系含煤地层由煤层、暗色泥岩、灰岩及碎屑岩构成 ,前三者是煤成气的主要源岩。文章简单介绍了气源岩沉积学特征 ,重点研究了煤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对其生烃潜力给予了充分肯定 ,结合储盖层条件综... 临清坳陷东部晚古生代石炭 -二叠系含煤地层由煤层、暗色泥岩、灰岩及碎屑岩构成 ,前三者是煤成气的主要源岩。文章简单介绍了气源岩沉积学特征 ,重点研究了煤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对其生烃潜力给予了充分肯定 ,结合储盖层条件综合分析 ,预测区内有 4种储盖组合、4种气藏类型 ,具备煤成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 生储盖组合 气藏类型 石炭-二叠纪 煤系 临清坳陷 晚古生代 煤成气 成藏条件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新生代盆地变换构造分析及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周章保 汪新文 陶国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1-98,共8页
伸展背景下的变换构造是指裂谷盆地中为保持区域伸展应变守恒而形成的伸展变形构造的调节体系,包括调节构造与传递构造两类,它在裂谷盆地发展过程中对伸展构造的分段(如东西分带、南北分块)活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临清坳陷东部新生代... 伸展背景下的变换构造是指裂谷盆地中为保持区域伸展应变守恒而形成的伸展变形构造的调节体系,包括调节构造与传递构造两类,它在裂谷盆地发展过程中对伸展构造的分段(如东西分带、南北分块)活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临清坳陷东部新生代盆地的变换构造类型以调节构造为主,传递构造不多见。简述了该区不同时期的变换构造类型和构造样式,并分析了变换构造对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及与油气的关系。对临清坳陷东部新生代变换构造的分析,将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构造 调节构造 传递构造 临清坳陷 沉积环境 油气勘探 盆地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地温及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蒋有录 熊继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1期6-10,共5页
对临清坳陷东部地区地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下第三系烃源岩有机质的热演化特征.指出本区地温梯度低,生油层埋藏浅,致使下第三系各生油层经受的最高温度和有机质成熟度明显偏低,主力生油层尚处在主要生油阶段的早中期... 对临清坳陷东部地区地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下第三系烃源岩有机质的热演化特征.指出本区地温梯度低,生油层埋藏浅,致使下第三系各生油层经受的最高温度和有机质成熟度明显偏低,主力生油层尚处在主要生油阶段的早中期,难以生成大量成熟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烃源岩 有机质成熟度 油气勘探
下载PDF
临清坳陷变换构造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剑平 汪新伟 汪新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54,共4页
讨论了临清坳陷内3个规模较大的调节构造带,即封丘左行传递带、马陵横向背斜调节带和夏津—腰站斜向背斜调节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临清坳陷内"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是由平行于裂谷轴方向的NNE(NE)向伸展正断层... 讨论了临清坳陷内3个规模较大的调节构造带,即封丘左行传递带、马陵横向背斜调节带和夏津—腰站斜向背斜调节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临清坳陷内"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是由平行于裂谷轴方向的NNE(NE)向伸展正断层和垂直(或斜交)于裂谷轴方向的NW(NWW)斜向滑移断层及横向构造带等共同作用造成的;区内3个规模较大的调节构造带是造成"南北分块"的构造原因,这些调节构造带垂直或斜交于裂谷方向,通过传递带或调节带的方式调节不同伸展域间的应变,从而使区域应变守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构造 传递带 调节带 伸展块断作用 临清坳陷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构造变动特征及控制作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柳忠泉 邱连贵 周桂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1-34,共4页
该文应用掀斜变动原理对临清坳陷东部的构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下第三系盖层层序的基本构造特征和断块掀斜变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掀斜断块是盆地内具有成因意义的最基本结构单元,而掀斜变动控制了盆地的演化并影响到物源区... 该文应用掀斜变动原理对临清坳陷东部的构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下第三系盖层层序的基本构造特征和断块掀斜变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掀斜断块是盆地内具有成因意义的最基本结构单元,而掀斜变动控制了盆地的演化并影响到物源区古地貌的发育,对盆地内沉积体系的类型、展布及演化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临近主控断层的断槽及下斜坡是生油洼陷发育的有利部位,而远离断层的上斜坡和断脊区则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 斜坡 构造演化 油气勘探 临清坳陷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地区第三系油气勘探问题讨论 被引量:9
11
作者 曹忠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7-19,共3页
临清坳陷东部第三系油气勘探几经反复,属低勘探程度的老区。文章总结了该区第三系油气勘探历史,分析讨论了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在对烃源岩、沉积体系和储层等综合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勘探思路和勘探方向。
关键词 临清坳陷 第三系 油气勘探 烃源岩 沉积体系 储层
下载PDF
梁村潜山带二氧化碳气成因及成藏机理 被引量:8
12
作者 柳忠泉 逄建东 徐佑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8-522,共5页
梁古1井二氧化碳气的发现,揭示了二氧化碳气已成为临清坳陷重要的勘探领域,根据梁古1井实测的气体组份特征、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和R/Ra等资料,结合对二氧化碳气的研究成果,以及该区的地质构造条件,分析认为梁古1井的二氧化碳气属岩浆-幔... 梁古1井二氧化碳气的发现,揭示了二氧化碳气已成为临清坳陷重要的勘探领域,根据梁古1井实测的气体组份特征、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和R/Ra等资料,结合对二氧化碳气的研究成果,以及该区的地质构造条件,分析认为梁古1井的二氧化碳气属岩浆-幔源无机成因,地层水的测试结果也充分说明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该区岩浆活动剧烈,气源充足;深部通道断裂发育,浅部输导系统畅通;上第三系和上古生界是两套较好的区域性盖层,封盖条件有利;由断裂控制的构造圈闭发育,为二氧化碳气的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因此,该区具有形成一定规模二氧化碳气的有利条件,勘探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 幔源—岩浆 二氧化碳 碳同位素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剥蚀量恢复与原型盆地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明健 张训华 +3 位作者 张运波 何登发 孙衍鹏 李文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9-506,共8页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陷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地层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一时...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陷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地层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一时期的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的强弱主要受燕山晚期运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控制,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展布方向为NNE向,地层展布主要受断层控制,厚度中心均位于断层上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剥蚀量 原型盆地
下载PDF
临清坳陷莘县凹陷油气勘探远景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清华 王绍兰 吴孔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2期8-10,20,共4页
对莘县凹陷的构造、沉积、盆地模拟及油气勘探远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凹陷具有浅、中、深3个勘探层次,浅层馆陶组和沙一段以储集次生油及低成熟油气为主;中层沙二段、沙三段以自生自储型油藏为主;深层孔二段以储集高成... 对莘县凹陷的构造、沉积、盆地模拟及油气勘探远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凹陷具有浅、中、深3个勘探层次,浅层馆陶组和沙一段以储集次生油及低成熟油气为主;中层沙二段、沙三段以自生自储型油藏为主;深层孔二段以储集高成熟油气、石炭-二迭系以煤成气为主。此地区有着极广阔的勘探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 断陷盆地 油气勘探 煤成气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晚古生代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吕大炜 赵洪刚 +5 位作者 李增学 刘海燕 王平丽 赵学升 满毅 宁文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7-450,共14页
运用沉积学、地层学、板块构造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了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总结出其盆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类型主要包括障壁—潟湖沉积、潮坪沉积、碳... 运用沉积学、地层学、板块构造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了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总结出其盆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类型主要包括障壁—潟湖沉积、潮坪沉积、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及曲流河—湖泊沉积。编制5张岩相古地理图,分析发现:本溪期以潮坪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为主;太原期以碳酸盐岩台地相、障壁—潟湖相以及潮坪相沉积为主;山西期以河控浅水三角洲相沉积为主;下石盒子期主要是曲流河道和泛滥平原沉积为主;上石盒子期主要以曲流河与湖泊沉积为主。研究区盆地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的本溪期与太原期,主要是陆表海充填沉积阶段;第2阶段为过渡环境沉积充填阶段,即二叠世山西期;第3阶段为陆相环境沉积阶段,包括上石盒子和下石盒子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构造类型及成藏规律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朱建相 柳忠泉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2期333-338,共6页
临清坳陷东部为一中新生代大陆裂谷盆地,实测并系统分析了盆地内7种与油气聚集有关的基本构造类型及其叠加形式,探讨其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最后结合生、储、盖层条件分析油气聚集的基本规律,指出了有利的勘探方向。
关键词 临清坳陷 构造类型 构造反转 油气藏 成藏规律
下载PDF
临清拗陷东部断层发育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伟 李文涛 柳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44,共6页
以地震剖面的详细分析解释为基础,利用断层活动速率参数定量分析了临清拗陷东部主要断层的活动性,结合中、新生代各主要构造层的横向展布特征探讨了断层的发育演化特征及断层发育对地层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断层是临清拗陷东部中... 以地震剖面的详细分析解释为基础,利用断层活动速率参数定量分析了临清拗陷东部主要断层的活动性,结合中、新生代各主要构造层的横向展布特征探讨了断层的发育演化特征及断层发育对地层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断层是临清拗陷东部中、新生代最重要的构造变动型式,依据不同地质时期断层的活动性,将断层发育演化过程划分为J3+K1、K2、E、N+Q四个主要的期次,不同期次断层发育演化特征存在着差异性,古近纪是研究区现今断层格局的主要发展及定型期;临清拗陷东部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整体为一NE向展布的大型断陷湖盆,现今残留地层展布特征体现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张性断层对其沉积、晚白垩世区域性抬升和逆冲断层活动以及新生代张性断层对其剥蚀的叠加效应,古近纪断陷湖盆为NE和近EW向展布,地层厚度相对较薄,其展布特征体现了新生代张性断层对其沉积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发育特征 地层沉积 新生代 临清拗陷 渤海湾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太原组煤系烃源岩沉积有机相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亮 金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3-26,共4页
临清坳陷东部太原组煤系是1套良好的生油源岩,其生油潜力主要取决于沉积有机相。根据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有机相类型和纵向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太原组中部湖成沼泽腐泥-腐植煤相和滨浅湖—沼泽腐植泥相为煤成烃的主要源区;太... 临清坳陷东部太原组煤系是1套良好的生油源岩,其生油潜力主要取决于沉积有机相。根据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有机相类型和纵向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太原组中部湖成沼泽腐泥-腐植煤相和滨浅湖—沼泽腐植泥相为煤成烃的主要源区;太原组顶、底部均以滨海沼泽腐植煤相沉积为主,生烃潜力较小;半深湖—浅湖腐泥相纵向上分布较少,生烃贡献小。烃源岩综合分析为解决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生油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烃源岩 沉积有机相 太原组 临清坳陷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煤成气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晓丽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29,共5页
临清坳陷是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的重要勘探研究区,其煤成气藏潜力大,但研究程度较低。从多角度入手,通过解剖典型的煤成气探井,分析研究了临清坳陷东部煤成气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该区煤岩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暗色泥岩以... 临清坳陷是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的重要勘探研究区,其煤成气藏潜力大,但研究程度较低。从多角度入手,通过解剖典型的煤成气探井,分析研究了临清坳陷东部煤成气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该区煤岩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暗色泥岩以Ⅱ2-Ⅲ型干酪根为主,易于生气(油);油气运移以近源输导为主;煤成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圈闭的赋存条件、油气输导、生储盖组合以及优质烃源岩分布等4个方面;成藏模式主要划分为源内成藏和源外成藏两种模式,其中源内成藏模式是今后该区勘探的主体,源外成藏的I型为进一步攻克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控制因素 成藏模式 临清坳陷
下载PDF
临清坳陷东部构造迁移和反转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褚庆忠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3-296,共4页
对临清坳陷东部的构造迁移和反转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构造的迁移与反转对油气运聚的影响。指出正是由于频繁的构造迁移与反转导致该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生油岩的沉积厚度及成熟演化都受到了不利影响。
关键词 临清坳陷 构造迁移 构造反转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