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卫星观测到的我国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9
1
作者 袁铁 郄秀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8-494,共7页
利用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年闪电资料,对我国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闪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在空间上可以将我国大致分为与太平洋海岸平行的4条闪电活动带:即近海区域、中部区域... 利用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年闪电资料,对我国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闪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在空间上可以将我国大致分为与太平洋海岸平行的4条闪电活动带:即近海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和西部边境区域。其中,东南近海区域是我国闪电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并向西北地区逐渐减弱,而西部地区则是我国闪电活动最弱的地区。我国的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平均而言,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68%),并以8月份最为活跃,春季次之(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24%),然后是秋季,冬季最弱,并在11月份出现闪电活动的最小值。在各个季节,随着纬度的减小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闪电活动的日变化表明,我国的闪电活动绝大多数发生在午后至傍晚时分,这也与对流活动相对应,而少数地区发生在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季节变化 日变化 闪电密度
下载PDF
卫星观测到的青藏高原雷电活动特征 被引量:61
2
作者 郄秀书 Ralf Toumi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8-294,共7页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系统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首次对青藏高原上的闪电活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上的闪电活动呈现出大陆性气候特征,但是受其特殊地形的热力和动力特征所调制,高于93%的闪电活动发生于5~9月之间,并在...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系统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首次对青藏高原上的闪电活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上的闪电活动呈现出大陆性气候特征,但是受其特殊地形的热力和动力特征所调制,高于93%的闪电活动发生于5~9月之间,并在夏季出现单一闪电活动峰值。随着地表加热和湿度的增加,闪电活动在5月份开始明显增加。较高的闪电密度发生在高原的中部,揭示了闪电活动与地形特征的相关性。63%的闪电活动发生于14:00~18:00(地方时,下同)之间,而只有<3%的闪电发生于00:00~10:00之间。闪电光辐射能的时平均值也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随着太阳的升起,闪电光辐射能在08:00开始增加,并在10:00达到稳定的极大值,直到02:00开始明显减小。闪电的光辐射能在高原北部呈现最大值,高原西部呈现最小值。青藏高原上的闪电放电强度比其它地区弱得多,其差别归因于高原上较低的对流不稳定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TRMM卫星 青藏高原 对流不稳定能量
下载PDF
江苏电网近年雷电活动及输电线路雷击跳闸分析 被引量:42
3
作者 徐伟 路永玲 +2 位作者 唐梦颖 钟丹 胡成博 《电力工程技术》 2017年第6期106-110,共5页
近年来,雷电活动引起的输电线路跳闸事故频繁发生,因此针对输电线路防雷技术开展相应研究工作。在统计江苏雷电活动的基础上,分别从杆塔塔型、高度、回数及档距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跳闸原因和雷击特性。完成2012至2016年江苏电网输电线路... 近年来,雷电活动引起的输电线路跳闸事故频繁发生,因此针对输电线路防雷技术开展相应研究工作。在统计江苏雷电活动的基础上,分别从杆塔塔型、高度、回数及档距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跳闸原因和雷击特性。完成2012至2016年江苏电网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统计,并结合电网生产实际,从输电线路差异化评估、运维、新技术等方面提出合理化防雷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雷电活动 线路跳闸 落雷密度 防雷策略
下载PDF
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条件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田晓瑞 舒立福 +1 位作者 赵凤君 王明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8-103,共6页
根据2007—2009年大兴安岭林区闪电和林火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火灾发生时的火险状况和雷击火灾案例,提高对这一区域雷击火的认识。根据研究区内11个气象站定时观测数据,采用加拿大林火天气指数系统计算各站点每日火险指数,分析研究时... 根据2007—2009年大兴安岭林区闪电和林火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火灾发生时的火险状况和雷击火灾案例,提高对这一区域雷击火的认识。根据研究区内11个气象站定时观测数据,采用加拿大林火天气指数系统计算各站点每日火险指数,分析研究时段内火灾发生与火险和闪电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2007—2009年共发生野火195起,其中林火148起,主要发生在4,5和8月份。雷击天气主要出现在5—9月份,其中6,7和8月份闪电最多。闪电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在研究区东北部,大部分闪电活动伴随着降水,但在比较干旱的年份,容易出现干雷暴天气,易引发雷击火。根据林火及火灾发生前24h的闪电分布分析,雷击火占总火灾的5.1%,闪电活动不是影响林火发生的主要原因。雷击火主要发生在火险比较高、闪电活动频繁且无有效降雨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雷击火 闪电 森林火灾
下载PDF
TRMM卫星观测到的华南地区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义耕 陈渭民 刘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7-233,共7页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所获取的9年闪电资料(1998—2006年)对华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该地区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多,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闪电主要集中发生在春末仲...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所获取的9年闪电资料(1998—2006年)对华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该地区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多,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闪电主要集中发生在春末仲夏,呈现双峰值特征,4—8月是闪电高发期(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81.91%)。闪电活动的日变化表明,8月份闪电活动绝大多数发生在午后至傍晚时分,这也与对流活动相对应,5月份闪电活动除在午后有一个峰值区外,在凌晨也有一个不小的峰值区。华南地区的闪电密度高值区主要有:清远-广州一带、廉江市附近、海南岛中部,闪电密度低值区主要位于南海水面上。分析表明:华南地区闪电时空分布除与大尺度的天气系统背景有关外,还与太阳辐射、地形抬升、下垫面的性质等有关。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是造成闪电时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地形的抬升作用和下垫面的性质及其差异是造成气候意义上中小尺度闪电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时空变化 闪电密度 华南地区 LIS
下载PDF
北京地区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及不同强度雷暴的贡献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东方 郄秀书 +7 位作者 袁善锋 孙竹玲 陈志雄 李进梁 张鸿波 刘明远 SRIVASTAVA Abhay 刘冬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5-238,共14页
利用北京闪电定位网(BLNET,Beijing Lightning Network)和SAFIR3000(Surveillance et Alerte Foudre par Interometrie Radioelectrique)定位网7年共423次雷暴的闪电资料,并按照雷暴产生闪电多少,同时参考雷达回波和雷暴持续时间,将雷... 利用北京闪电定位网(BLNET,Beijing Lightning Network)和SAFIR3000(Surveillance et Alerte Foudre par Interometrie Radioelectrique)定位网7年共423次雷暴的闪电资料,并按照雷暴产生闪电多少,同时参考雷达回波和雷暴持续时间,将雷暴划分为弱雷暴(≤1000次)、强雷暴(>1000次且≤10000次)和超强雷暴(>10000次),分析了北京地区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及不同强度等级雷暴对闪电分布的贡献。北京总闪电密度最大值约为15.4 flashes km-2a(^-1),平均值约为1.9 flashes km^-2a(^-1),大于8 flashes km^-2a(^-1)的闪电密度高值区基本分布在海拔高度200 m等高线以下的平原地带。不同强度雷暴对总雷暴闪电总量贡献不同,弱雷暴(超强雷暴)次数多(少),产生的闪电少(多),超强雷暴和强雷暴产生的闪电分别占总雷暴闪电的37%和56%。不同强度雷暴对总雷暴的闪电密度高值中心分布和闪电日变化特征影响显著,昌平区东部、顺义区中东部和北京主城区是总雷暴闪电密度大于12 flashes km-2a(-1)的三个主要高值区中心,前两个高值中心受强雷暴影响大,而主城区高值中心主要受超强雷暴影响。总雷暴晚上频繁的闪电活动主要受超强雷暴和强雷暴影响,这两类雷暴晚上闪电活动活跃,分别占各自总闪电的69%和65%,而弱雷暴闪电活动白天陡增很快,对总雷暴午后的闪电活动影响大。另外,不同下垫面条件闪电日变化差异大,山区最强的闪电活动出现在白天,午后闪电活动增强很快,主峰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8:00,而平原最强的闪电活动发生在晚上,平原(山麓)的主峰值比山区推迟了约1.5小时(1小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闪电 时空分布 BLNET(Beijing lightning Network) SAFIR3000定位网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廷龙 郄秀书 +2 位作者 袁铁 熊亚军 张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3-677,共5页
利用搭载于卫星上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年闪电资料,对青藏铁路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的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青藏铁路沿线的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4~9月,其中以5~7月最为频繁,到1... 利用搭载于卫星上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年闪电资料,对青藏铁路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的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青藏铁路沿线的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4~9月,其中以5~7月最为频繁,到10月份迅速消亡,而且闪电分布在南北向上变化较明显;青藏铁路沿线闪电活动在12:00~16:00(地方时,下同)最易发生。日闪电密度峰值出现在15:00左右。闪电密度的空间分布以那曲为最大,分别向南、北减小。另外,2003年夏季的地面观测资料还表明,那曲地区在傍晚还有一闪电活动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沿线 闪电 季节变化 日变化 闪电密度
下载PDF
强雷暴云中电荷多层分布与形成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周志敏 郭学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00-620,共21页
通过建立云物理耦合电过程的冰粒子分档模式,对北京一次强雷暴天气的云中空间电荷结构分布、形成机制及放电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云水含量主要通过感应起电来影响云水、霰粒子之间的电荷转移,然后再影响空间电荷分布。... 通过建立云物理耦合电过程的冰粒子分档模式,对北京一次强雷暴天气的云中空间电荷结构分布、形成机制及放电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云水含量主要通过感应起电来影响云水、霰粒子之间的电荷转移,然后再影响空间电荷分布。而包含了雨水后的液水含量主要通过非感应起电在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的起电机制影响霰粒子同雪粒子(或冰晶)碰撞后转移电荷的极性与大小,从而影响空间电荷结构。(2)微物理过程的不均匀性将导致水成物含水量源汇项的不均匀性。而这种不均匀性首先会使得水成物在不同垂直剖面上的分布也不均匀,从而使得感应、非感应起电变得更复杂。源汇项的不均匀性还会导致水成物之间因质量转移而产生的电荷转移也不均匀。(3)强的上升气流将冰相物携带到较高处,从而使得水成物间发生电荷转移的高度也比较高。雪粒子在强上升气流上部及两侧区域出现多个含量中心,霰粒子含量分布相对均匀,而质量中心向背风侧倾斜。因此,非感应起电过程主要发生在背风侧的辐散区域,从而导致空间电荷也主要分布在该区域。强上升气流使得冰相水成物在不同区域出现含量中心,使得同一冰相物在不同区域携带不同电荷(尤其是在强风暴的成熟期),从而使得空间电荷易于出现多层结构。(4)由于放电会改变空间电荷结构,放电通道中的感应电荷会重新分配到各个水成物表面,所以在微物理过程和动力过程等作用下,在水成物质量转移过程中发生的电荷转移将会更加复杂,从而使得空间电荷浓度分布更加复杂。但是该作用的重要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上因子均是造成空间电荷多层分布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冰雹云冰粒子分档模式 电荷 多层分布 液水含量 微物理作用 动力作用 闪电
下载PDF
卫星观测的西南地区闪电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义耕 刘洁 +2 位作者 王介君 麦博儒 陈倩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9-495,共7页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所获取的10 a闪电资料(1998—2007年)对西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多,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闪电主要集中在...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所获取的10 a闪电资料(1998—2007年)对西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多,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闪电主要集中在春末仲夏发生,呈现单峰值特征,4—8月是闪电高发期(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84.83%)。闪电活动的日变化表明,闪电峰值区集中在傍晚、午夜前后两个时段,闪电谷值区出现在09:00—12:00,夜雷暴多,这是与其他地区闪电日变化显著不同的地方。在对闪电次数进行了探测效率订正后,根据LIS注视时间,计算了闪电密度。西南地区闪电密度分布大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闪电密度较高、面积较大的高值中心位于中越交界的老山一带,非常明显的大片低发区主要位于西南西部地区。研究表明:西南地区闪电时空分布与当地的地形地势、水汽和地理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时空分布 闪电密度 夜雷暴 西南地区
下载PDF
闪电多参量同步高速即时记录系统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广庶 郄秀书 +3 位作者 王怀斌 张彤 陈成品 张义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1-305,共5页
阐述了如何实时快速捕获闪电放电时亚微秒变化的快慢电场波形数据及等间隔点分段压缩显示电场波形曲线,并同时连续记录显示大气平均电场数据。在Win2000平台上用VC++编程实现了多任务、多通道大容量(8MB)快速处理显示记录的自动化。记... 阐述了如何实时快速捕获闪电放电时亚微秒变化的快慢电场波形数据及等间隔点分段压缩显示电场波形曲线,并同时连续记录显示大气平均电场数据。在Win2000平台上用VC++编程实现了多任务、多通道大容量(8MB)快速处理显示记录的自动化。记录速度比以往的记录设备提高了20倍,测量精度显著提高,记录闪电辐射的脉冲绝对时间精度达到0.1μs,野外同步观测获得了大批资料,证实了系统的可靠性,为长时间多站同步观测积累高精度闪电资料提供了新的记录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秒 多参量 闪电放电 快速记录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闪电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荣 张广庶 +4 位作者 王彦辉 李亚珺 武斌 余海 刘妍秀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3-681,共9页
利用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及快、慢天线资料,对青海大通地区5次雷暴过程中云闪、负地闪、正地闪的起始高度、持续时间、辐射源数目及正、负地闪云内放电过程的持续时间和回击次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该地区闪电持续时间较短,平均... 利用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及快、慢天线资料,对青海大通地区5次雷暴过程中云闪、负地闪、正地闪的起始高度、持续时间、辐射源数目及正、负地闪云内放电过程的持续时间和回击次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该地区闪电持续时间较短,平均<0.5s;正、负地闪首次回击发生前均有较长时间的云内放电过程,正地闪的云内放电过程持续时间略长于负地闪;负地闪的回击次数较少,平均为2.5次,其中40%的负地闪只有1次回击,而正地闪回击次数均为1次;云闪的起始高度最高,负地闪的起始高度低于云闪,正地闪的起始高度最低;云闪产生的辐射源数目最多,负地闪少于云闪,正地闪产生的辐射源数目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起始高度 辐射源
下载PDF
一次“晴天霹雳”致死事件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殷启元 范祥鹏 +3 位作者 张义军 张阳 郑栋 陈绍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2-302,共11页
对2017年广州从化地区一次"晴朗"天气下的闪电致死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这次事件是闪电首先击中一棵大树,然后击中附近人员头顶致死。根据目击者描述的时间和位置,利用闪电低频电场变化探测阵列的定位数据和广东电力等系统... 对2017年广州从化地区一次"晴朗"天气下的闪电致死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这次事件是闪电首先击中一棵大树,然后击中附近人员头顶致死。根据目击者描述的时间和位置,利用闪电低频电场变化探测阵列的定位数据和广东电力等系统的雷电定位数据,结合广州番禺雷达观测资料,确定此事件是由一次含有7次回击的地闪过程的首次回击造成,其电流峰值强度为-30.9 kA。闪电起始于13.0km高度的云内,经约600 ms云内发展过程后闪电通道从云体延伸出来,云砧区边缘(0dBz)到回击点水平距离约300 m,降水区边缘(18 dBz)到回击点水平距离约1.8 km。使用雷击现场等效电路模型,计算旁络闪击空气击穿场强可击穿空气与人头部连接为通路,根据电路分流原理,如果雷电流击中13 m高的大树后流经到"跳点"(树干上方1/4)处后,则有13.2 kA雷电流直接闪击到受害者身上,同时还承受了78.3 kV跨步电压伤害,而距离雷击点10 m远的目击者仅承受1.3 kV跨步电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灾事故 晴天霹雳 旁络闪击 跨步电压
下载PDF
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暖季降水系统的闪电、雷达反射率和微波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袁铁 郄秀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2-665,共14页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闪电成像仪和微波辐射计8个暖季的轨道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不同类型降水系统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日变化特征及其闪电活动、雷达回波顶高和微波亮温的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闪电与雷达回波顶高、...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闪电成像仪和微波辐射计8个暖季的轨道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不同类型降水系统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日变化特征及其闪电活动、雷达回波顶高和微波亮温的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闪电与雷达回波顶高、微波亮温和冰相降水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地区的降水系统绝大部分都是无冰散射系统(占85%以上),非中尺度冰散射系统占10%左右,中尺度冰散射系统仅占约1.5%。中国大陆东部降水系统的日变化特征明显,而东海地区日变化幅度很小。中国大陆东部和东海地区分别约有93%和97%的降水系统没有闪电记录,并且前者闪电发生概率高于后者。中尺度冰散射雷暴不但闪电频数最高,而且贡献了总闪电的一半以上。随着降水类型强度的增强,20 dBz最大高度明显增高,最小85 GHz和37 GHz极化修正亮温则逐渐降低。对于同样的20 dBz最大高度和最小85 GHz极化修正亮温,中国大陆东部降水系统发生闪电的概率均高于东海地区。降水系统尺度上的闪电频数与最小85 GHz极化修正亮温的关系在稳定性和相关性方面要好于其与20 dBz最大高度的关系,而闪电频数与7—11 km的总冰相降水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又比其与最小85 GHz极化修正亮温有了较大的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单体尺度上的闪电频数和7—11 km总冰相降水含量之间也表现出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两个研究地区的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系统 闪电 雷达反射率 冰相降水 微波亮温
下载PDF
两种闪电定位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丁旻 吴安坤 刘芸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47-54,共8页
为更准确地应用闪电定位资料,实现资料的共享、互补,更好地为防雷减灾服务,利用贵州省2017年ADTD、VLF/LF两种闪电定位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结合SPSS、MATLAB和ArcMap对闪电频次、雷电流强度等的时间分布和雷电流强度变化等进行对比... 为更准确地应用闪电定位资料,实现资料的共享、互补,更好地为防雷减灾服务,利用贵州省2017年ADTD、VLF/LF两种闪电定位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结合SPSS、MATLAB和ArcMap对闪电频次、雷电流强度等的时间分布和雷电流强度变化等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贵州省云闪中正闪发生的概率较高,正闪比例的峰值区域集中在冬季且雷电流强度最高;ADTD的雷电流强度整体大于VLF/LF,均较符合高斯分布;从探测到的闪电次数分析VLF/LF的探测效率较ADTD高。可见两套系统探测结果存在异同,因受探测站点安装时间的制约,需要积累长时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 云闪 探测效率 雷电流强度 对比分析
下载PDF
风机桨叶雷击灾害问题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谭启德 潘超 +2 位作者 陈铁 金宇飞 王月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4-49,共6页
随着大规模风电在电力系统中的日益普及,风机桨叶的雷击灾害问题愈加严重。本文针对该问题,首先从风机系统外部分析桨叶与雷云间上行先导的放电机理和旋转桨叶的引雷效应,然后从风机系统内部阐述风机结构及旋转桨叶对雷电流暂态行波的影... 随着大规模风电在电力系统中的日益普及,风机桨叶的雷击灾害问题愈加严重。本文针对该问题,首先从风机系统外部分析桨叶与雷云间上行先导的放电机理和旋转桨叶的引雷效应,然后从风机系统内部阐述风机结构及旋转桨叶对雷电流暂态行波的影响,并研究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对直击雷能量耗散的作用,同时简要说明感应雷对风电机组的危害,分析归纳出风机桨叶遭受雷击时产生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忽略风机桨叶上行雷的雷击次数会严重低估雷击事故率,桨叶旋转运动可使叶片引雷能力增强,同时风机桨叶运动特性会对雷电流折、反射系数产生较大影响,在风机防雷设计中需考虑回击复杂性问题。此外,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能量耗散特性和感应雷引起的电磁兼容问题将对风电机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在风机防雷保护设计中需对其加强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雷保护 上行雷 碳纤维复合材料 能量耗散 感应雷
原文传递
双层均匀口袋电荷模型下闪电起放电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16
作者 罗林洁 谭涌波 郑天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9-1071,共13页
大量基于观测的研究认为闪电通道的延展尺度与电荷的分布形态息息相关,强对流区频繁始发的小尺度闪电对应雷暴云内的背景电荷很有可能为“口袋电荷”的分布模式。为验证口袋电荷背景下能形成此类云闪并给出该电荷背景下闪电起、放电的... 大量基于观测的研究认为闪电通道的延展尺度与电荷的分布形态息息相关,强对流区频繁始发的小尺度闪电对应雷暴云内的背景电荷很有可能为“口袋电荷”的分布模式。为验证口袋电荷背景下能形成此类云闪并给出该电荷背景下闪电起、放电的一般规律,本研究将闪电放电参数化方案植入到双层均匀口袋电荷模型中开展了大量随机模拟试验。模拟过程中固定了电荷区的总尺度,通过改变电荷对数进行探讨,着重讨论各电荷背景下闪电起始和放电行为的异同。模拟结果表明:(1)随着电荷对数的增加,闪电启动需要的电荷浓度和电荷总量均增加。(2)小电荷区的水平垂直尺度比是影响闪电起始行为的关键因子,除此之外各电荷背景下闪电起始位置和启动概率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差异还与多对电荷的空间配置关系和逃逸击穿阈值有关。(3)闪电的水平、垂直范围和面积均与小电荷区的尺度息息相关,小电荷区的几何特征限制了闪电的空间特征。(4)电荷区的分布也显著影响着闪电的发展形态,各电荷背景下闪电初始先导角度的分布范围和集中区域有所差异。相较于电荷区倾向于为扁平椭圆形的情况,当电荷区垂直与水平尺度相等时,初始先导角度变化范围明显增大,水平发展的个例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小尺度闪电 电荷分布模式 口袋电荷 起始位置 闪电面积
下载PDF
2010—2022年宁波镇海区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17
作者 刘威 欧阳霖 项馨仪 《科技通报》 2024年第4期20-25,共6页
为揭示雷电灾害分布特点和发生规律,科学有效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本文利用2010—2022年宁波镇海区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及闪电定位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GIS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研究辖区雷电灾害和地闪活动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辖区防雷减灾工... 为揭示雷电灾害分布特点和发生规律,科学有效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本文利用2010—2022年宁波镇海区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及闪电定位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GIS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研究辖区雷电灾害和地闪活动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辖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科学参考依据。研究表明:2010—2022年镇海区共发生雷电灾害事故91起,地闪频次21130次;年雷电灾害起数、雷暴日、地闪次数三者不呈简单的对应关系,之间未有规律可循;月际变化比较一致,呈明显单峰分布,均在7月达到峰值,且在11月各项指标均有小幅抬升;6~9月份雷灾事故起数占全年82.42%,直接经济损失占94.67%,地闪频次占94.90%,雷灾起数、直接经济损失月际变化与地闪活动密切相关;雷电灾害呈点状分散分布特点,与地闪密度高值区二者在中部地区有一定重合,地闪密度均值3.56次/(a·km^(2)),最大值9.59次/(a·km^(2));以负地闪为主,10~20 kA雷电流概率最高,达31.16%,正地闪强度幅值分布集中程度相对较低,80 kA以上雷电流累积概率,正地闪略高于负地闪。行业分布上,农林牧渔(农居家电)受灾最为严重,占比52.75%,农村地区、先进制造业雷电防御应重点关注。该研究结果以期为辖区各部门在推动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和改进雷电灾害防御技术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地闪 特征分析 宁波镇海区
下载PDF
新疆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包斌 汪宏伟 王旭 《新疆气象》 2002年第1期22-23,共2页
根据新疆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整理出1961~1999年39a新疆90个气象观测站的闪电天气现象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新疆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
关键词 新疆 闪电 时空分布 地理分布 年际变化 月变化
下载PDF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Rainfall Convection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South China from Polarimetric Radar Data during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被引量:1
19
作者 Hao HUANG Kun ZHAO +1 位作者 Johnny CLCHAN Dongming H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874-886,共13页
During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heavy rainfall occurs frequently in South China.Based on polarimetric radar observations,the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es of convective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extrem... During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heavy rainfall occurs frequently in South China.Based on polarimetric radar observations,the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es of convective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extreme rainfall rates(ERCFs)are examined.In the regions with high ERCF occurrence frequency,sub-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the lightning flash rate(LFR)distributions.In the region with higher LFRs,the ERCFs have larger volumes of high reflectivity factor above the freezing level,corresponding to more active riming processes.In addition,these ERCFs are more organized and display larger spatial coverage,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stronger low-level wind shear and higher terrain in the region.In the region with lower LFRs,the ERCFs have lower echo tops and lower-echo centroids.However,no clear differences of the most unstable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MUCAPE)exist in the ERCFs in the regions with different LFR characteristics.Regardless of the LFRs,raindrop collisional coalescence is the main process for the growth of raindrops in the ERCFs.In the ERCFs within the region with lower LFRs,the main mechanism for the rapid increase of liquid water content with decreasing altitude below 4 km is through the warm-rain processes converting cloud drops to raindrops.However,in those with higher LFRs,the liquid water content generally decreases with decreasing altitu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PHYSICS extreme rainfall rate polarimetric radar lightning flash rate
下载PDF
京沪高铁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文超 刘艳辉 +2 位作者 王芳 黄伟信 张新甲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2年第4期46-51,共6页
利用搭载于卫星上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a闪电资料,对京沪高铁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京沪高铁沿线的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其主要发生在4~9月,其中6~8月为闪电活动最集中的季节,7月为闪电活动... 利用搭载于卫星上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a闪电资料,对京沪高铁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京沪高铁沿线的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其主要发生在4~9月,其中6~8月为闪电活动最集中的季节,7月为闪电活动的峰值月份,10月以后闪电活动迅速减少,11~3月,基本没有明显闪电活动;下午和前半夜高铁沿线闪电活动比较频繁,后半夜、早晨和上午时段闪电活动相对较少。京沪高铁沿线的闪电密度分布可分为3个区段:从上海虹桥站至江苏南京段为第一区段,其闪电活动相对较少,闪电密度约为4~8fl/km2/yr;从安徽蚌埠至山东济南为第二区段,是京沪高铁沿线闪电活动密度最大的区域,其闪电密度在10~21fl/km2/yr;京津冀区域内的京沪高铁沿线为闪电活动的第三个区段,是全线闪电活动的次高发区,其闪电密度在6~8fl/km2/yr左右。济南站也是全线闪电活动最多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闪电 季节变化 日变化 闪电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