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夏季雷电特征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48
1
作者 郄秀书 张广庶 +5 位作者 孔祥贞 张义军 王怀斌 周筠珺 张彤 王素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9-216,共8页
介绍了2002年夏季在海拔2650m的青海东部地区所进行的雷电综合观测实验及初步研究结果。实验中采用了GPS同步的6个站闪电快、慢电场变化和平均电场的同步观测,配合1ms的高速摄像对该地的雷暴电荷结构、闪电放电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初步... 介绍了2002年夏季在海拔2650m的青海东部地区所进行的雷电综合观测实验及初步研究结果。实验中采用了GPS同步的6个站闪电快、慢电场变化和平均电场的同步观测,配合1ms的高速摄像对该地的雷暴电荷结构、闪电放电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东部的雷暴云当顶时,地面电场既可受云内的负电荷所控制,也可能受正电荷所控制,揭示了雷暴电荷结构的复杂性。同时,闪电特征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发生的地闪先导常以多分叉的形式慢速向地面行进,并在地面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地点;梯级先导的发展速度约为0.8~1.18×105m·s-1。同时在地闪发生之前和之后常有持续时间较长、闪道清晰的云内放电过程发生。高速摄像观测首次发现,在一次云内正电荷控制地面电场的雷暴条件下,云内放电过程呈现出双层结构特征。放电首先从上部负电荷区和下部正电荷之间的地方激发,然后上、下同时发展。在开始阶段只能看到向下的负流光通道,当上、下发展的通道分别到达负、正电荷区时,明亮的的主通道形成。之后放电在下部正电荷区以多分叉的形式水平扩展,下部的水平扩展停止后,主通道上部的放电开始水平扩展,是一种反极性的云内放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先导 云闪 放电通道
下载PDF
棒–板长空气间隙在低气压下雷电冲击特性及电压校正 被引量:45
2
作者 蒋兴良 于亮 +2 位作者 胡建林 张志劲 孙才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52-156,共5页
文中在人工气候室内对0.5~2.0m的棒-板空气间隙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U50与气压P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分析了P对雷电冲击U50的影响,得到了U50与间隙距离d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0.5~2.0m棒-板空气间隙的U50与P之间满足幂函数关... 文中在人工气候室内对0.5~2.0m的棒-板空气间隙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U50与气压P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分析了P对雷电冲击U50的影响,得到了U50与间隙距离d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0.5~2.0m棒-板空气间隙的U50与P之间满足幂函数关系,其幂指数即气压对U50影响的特征指数n与电压极性有关;当d<1.0m时,n与d关系较密切,当d>1.0m时,n与d关系不明显,且U50与d基本呈线性关系.提出了棒-板长空气间隙雷电冲击U50的海拔高度校正方法,并得到海拔每升高1km,正、负极性的U50分别下降8.7%和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间隙 电压校正 冲击特性 板长 压下 雷电冲击 U50 试验研究 放电电压 人工气候 函数关系 研究结果 电压极性 特征指数 线性关系 校正方法 海拔高度 幂指数 负极性 气压
下载PDF
75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空气间隙放电特性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陈勇 孟刚 +2 位作者 谢梁 万启发 谷定燮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118-2123,共6页
为取得我国75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的设计依据,结合我国西北电网公司即将建设的750 kV同塔双回输变电线路工程,试验研究了750 kV同塔双回线路真型塔空气间隙操作冲击(含长波前时间)、雷电冲击和工频电压。采用升降法获得了3~7 m距离... 为取得我国75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的设计依据,结合我国西北电网公司即将建设的750 kV同塔双回输变电线路工程,试验研究了750 kV同塔双回线路真型塔空气间隙操作冲击(含长波前时间)、雷电冲击和工频电压。采用升降法获得了3~7 m距离的杆塔空气间隙操作冲击、雷电冲击放电特性曲线,采用闪络法获得了1~4 m距离杆塔空气间隙的工频放电特性曲线;研究了不同杆塔宽度对放电电压的影响。试验表明,操作冲击和工频放电电压随着杆塔宽度的增大而降低。通过分析提出了不同海拔高度750 kV同塔双回线路相地最小绝缘间隙推荐值,该结果接近IEC等国外类似试验,证明了其可比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真型塔 长波头操作冲击 工频电压 雷电冲击 放电特性 绝缘距离选取
下载PDF
峰值电流达几千安量级的闪电M分量放电特征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28
4
作者 蒋如斌 郄秀书 +6 位作者 王彩霞 杨静 张其林 刘明远 王俊芳 刘冬霞 潘伦湘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67-874,共8页
利用2009年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获取的实测雷电流资料、近距离电场和高速摄像资料,分析了6次峰值电流达几千安量级的M分量.6次M分量均对应闪电通道中明显的发光亮度的脉冲式变化,持续时间小于1ms.M分量的电流波形和近距离电场波形均呈... 利用2009年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获取的实测雷电流资料、近距离电场和高速摄像资料,分析了6次峰值电流达几千安量级的M分量.6次M分量均对应闪电通道中明显的发光亮度的脉冲式变化,持续时间小于1ms.M分量的电流波形和近距离电场波形均呈较为对称的V形,且波形的上升时间均为几十微秒,同步记录结果显示,电场先于通道底部电流发生变化且先达到峰值.这些M分量在发生前,闪电通道中存在一定的连续电流,通道的导电性优于先导-回击过程.M分量发生前的闪电通道状况是影响其电流幅值、上升时间等参数的重要因素.根据电流和电场同步波形判断,M分量起始于由上向下发展的过程,该过程在接地后仍继续发展增强,并在地面发生反射过程,下行过程和反射过程的相互作用可能随高度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M分量 先导.回击 通道电流
原文传递
三峡—上海±500kV同塔双回直流输电用线路避雷器的雷电防护效果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剑 万帅 +2 位作者 陈家宏 谭进 谷山强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50-456,共7页
为研究线路避雷器对±500kV三峡—上海双回直流输电线路的雷电防护效果,对该线路典型杆塔雷击闪络率进行了仿真计算,拟定了线路避雷器的加装方案,分析了加装避雷器后线路的耐雷水平、线路避雷器的最大吸收能量和放电电流。结果表明... 为研究线路避雷器对±500kV三峡—上海双回直流输电线路的雷电防护效果,对该线路典型杆塔雷击闪络率进行了仿真计算,拟定了线路避雷器的加装方案,分析了加装避雷器后线路的耐雷水平、线路避雷器的最大吸收能量和放电电流。结果表明,16号单回路G1-39型杆塔正极性线路、1383~2123号双回路SGV2AP-45型杆塔上层正极性线路、1725和1737号SGV2AP-45型杆塔上层正、负极性线路雷击总闪络率均>0.14次/(100km.a),建议在上述杆塔上安装线路避雷器。加装线路避雷器后,上述杆塔耐雷水平均得到明显提高,反击耐雷水平>400kA,绕击耐雷水平大于最大绕击电流,且线路避雷器能够满足耐受最大吸收能量1 200kJ和放电电流58kA的技术要求。因此线路避雷器能够可靠保护直流输电线路不发生雷击闪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输电线路 线路避雷器 耐雷水平 雷击闪络 能量吸收 放电电流
下载PDF
基于小波的雷暴强放电前地面电场的多重分形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苟学强 张义军 董万胜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57-961,共5页
根据远离平衡的复杂系统演化的雪崩性和自相似倍增串级性,强调了多重分形工具的重要;利用青藏高原中部地区雷暴放电的地面电场仪资料,基于多重分形谱的小波估计方法,对强放电前雷电活动的多重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多重分形谱可用推... 根据远离平衡的复杂系统演化的雪崩性和自相似倍增串级性,强调了多重分形工具的重要;利用青藏高原中部地区雷暴放电的地面电场仪资料,基于多重分形谱的小波估计方法,对强放电前雷电活动的多重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多重分形谱可用推广的多重分形二项倍增串级模式描述,强放电前放电过程具有强烈的奇异性和明显的多重分形性,谱宽度Δα>1·6,最小标度指数αmin<-0·3;随着放电的活跃,Δα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而强的放电则发生在随后Δα的高值区或下降区,并对相关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分形 雪崩 倍增串级 小波 闪电放电
原文传递
高海拔长绝缘子串并联间隙雷电冲击放电特性及其失效性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磊 苏杰 +3 位作者 谷山强 马御棠 李涛 申元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65-1373,共9页
绝缘子串并联间隙能够为雷电泄放提供通道从而有效保护绝缘子。目前并联间隙的研究中关于高海拔条件下长绝缘子串并联间隙雷电冲击放电特性及其失效性的研究较少。为此,基于高海拔输电线路实际绝缘配置,在云南电网公司超高压交流户外试... 绝缘子串并联间隙能够为雷电泄放提供通道从而有效保护绝缘子。目前并联间隙的研究中关于高海拔条件下长绝缘子串并联间隙雷电冲击放电特性及其失效性的研究较少。为此,基于高海拔输电线路实际绝缘配置,在云南电网公司超高压交流户外试验场进行了220 kV长复合、玻璃绝缘子串并联间隙雷电冲击放电特性及其失效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条件下并联间隙形状对长绝缘子串的雷电冲击放电特性影响不大;长绝缘子串并联间隙的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随间隙距离的增大而升高,相应的伏秒特性曲线亦上移;不同材质长绝缘子串并联间隙的失效性规律不同,长复合绝缘子串的失效概率存在1个闭区间,而长玻璃绝缘子串的失效概率随雷电冲击电压的升高而近似以线性规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长绝缘子串 并联间隙 雷电冲击 放电特性 失效性
下载PDF
杆塔冲击接地电阻的计算 被引量:19
8
作者 徐华 吕金煌 +2 位作者 文习山 舒翔 刘海燕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3-95,共3页
通过数学模型,建立目标函数,利用最优化方程—变度量法,较精确地求出了双指数函数中的参数。借助于傅氏级数,把双指数函数转化为很多正弦函数和的形式。当高幅值的雷电流经接地装置注入接地网,接地网周围的土壤会发生火花放电。将土壤... 通过数学模型,建立目标函数,利用最优化方程—变度量法,较精确地求出了双指数函数中的参数。借助于傅氏级数,把双指数函数转化为很多正弦函数和的形式。当高幅值的雷电流经接地装置注入接地网,接地网周围的土壤会发生火花放电。将土壤火花放电等效为接地分支等效半径的增大。当等效半径很大时,对分支埋深的影响作了论述。借助于场路结合的思想,采用节点电压法求得接地网在冲击电流下的参数。整个计算是逐步逼近的过程。计算的具体实例对工程应用有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流 最优化 接地网 冲击接地电阻 火花放电 杆塔
下载PDF
伴随超强VHF辐射的闪电双极性窄脉冲初步观测 被引量:20
9
作者 祝宝友 陶善昌 谭涌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4-130,共7页
闪电过程中一类双极性脉冲辐射伴随的超过常规闪电一个数量级的VHF辐射是卫星观测的穿越电离层的脉冲对(TIPPs)的来源。文中给出了在中国上海地区观测到的该类放电事件产生的78例双极性窄脉冲。典型的双极性窄脉冲上升时间约1.2μs,初... 闪电过程中一类双极性脉冲辐射伴随的超过常规闪电一个数量级的VHF辐射是卫星观测的穿越电离层的脉冲对(TIPPs)的来源。文中给出了在中国上海地区观测到的该类放电事件产生的78例双极性窄脉冲。典型的双极性窄脉冲上升时间约1.2μs,初始峰宽度约2—3μs、半宽约1μs,整个脉冲持续时间约15μs,脉冲幅度与地闪首次回击幅度相当,过冲幅度约为初始峰幅度的1/3。这类脉冲波形特征与普通闪电双极性脉冲波形特征差异明显。根据空间双极性脉冲被电离层以及地面-电离层反射的时间延迟并假定电离层高度为85 km,估算了这些双极性窄脉冲发生高度。11例负极性脉冲(对应上面负电荷区对下部正电荷区之间的放电)中有10例脉冲发生高度在海拔14.0—15.0 km,一例出现在负地闪初始击穿阶段的脉冲发生高度为海拔6.4 km。67例正极性窄脉冲发生高度位于海拔7—12 km,平均海拔9.4 km。利用传输线电流模式以及偶极子辐射近似估计了电流在通道内传播时间以及放电电流参数,78例平均结果显示电流从通道底部传播到顶部经历的时间约1μs,电流矩约为5 kA.km量级。我们推断放电通道长度约100—300 m,放电电流幅度具有20 kA量级,电流传播速度与光速可比拟、具有108m/s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性脉冲 TIPPs 闪电放电 VHF辐射.
下载PDF
接地网的雷电冲击响应特性计算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何智强 文习山 王建武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5-78,共4页
为了分析发、变电站接地网在雷电流作用下的性能,提出了一种近似于工频情况下的节点电压法的模型,并借助软件求取接地网格在雷电流冲击响应下的电气参数。该模型借助电网络理论中节点电压法,考虑了接地导体周围土壤火花放电对雷电暂态... 为了分析发、变电站接地网在雷电流作用下的性能,提出了一种近似于工频情况下的节点电压法的模型,并借助软件求取接地网格在雷电流冲击响应下的电气参数。该模型借助电网络理论中节点电压法,考虑了接地导体周围土壤火花放电对雷电暂态效应、非线性火花效应和导体间互感的影响,对接地导体的土壤放电击穿建立基于分布、时变电路参数的等效电路模型,同时此法对接地网在大冲击电流作用下性能的动态趋势预测提供一种思维方法。分析了针对不同地网结构、不同雷电流注入点等因素情况下的接地网冲击特性。边角注入时,注入点周围电位、散流电流、轴向电流均关于注入点所在对角线对称分布。中心点注入时,地表电位分布关于中心点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流 接地网 火花放电 暂态效应 散流 镜像
下载PDF
侧针对改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雷电屏蔽的实验观测 被引量:18
11
作者 钱冠军 陈维江 +4 位作者 陈家宏 谷山强 贺恒鑫 向念文 谢施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为探讨避雷线加装水平侧针对改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雷电屏蔽性能的机理,开展了1:10和1:20特高压交流线路缩比模型下雷电屏蔽模拟实验及其放电观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重点结合放电物理过程探讨了放电击中点的选择性和侧针屏蔽增... 为探讨避雷线加装水平侧针对改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雷电屏蔽性能的机理,开展了1:10和1:20特高压交流线路缩比模型下雷电屏蔽模拟实验及其放电观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重点结合放电物理过程探讨了放电击中点的选择性和侧针屏蔽增效的机理。研究发现:下行先导初期发展过程中随机取向与各目的物迎面放电的竞争过程都与放电击中点的选择密切相关,下行放电与迎面放电也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在各种间隙结构下,侧针的长度在大于对应间隙的临界电晕半径时才能起到明显的屏蔽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交流 输电线路 雷电屏蔽 模拟实验 迎面放电 临界电晕半径
下载PDF
基于VHF辐射源短基线定位系统对闪电放电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曹冬杰 郄秀书 +2 位作者 段树 宣越建 王东方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0-522,共13页
利用闪电VHF辐射源短基线定位系统2009年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观测资料,对正、负地闪和云闪放电过程中的VHF辐射源进行了定位研究.根据闪电VHF辐射源的二维位置(方位角和仰角)随时间的演变特征,结合同步观测的快、慢电场变化资料分析发现... 利用闪电VHF辐射源短基线定位系统2009年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观测资料,对正、负地闪和云闪放电过程中的VHF辐射源进行了定位研究.根据闪电VHF辐射源的二维位置(方位角和仰角)随时间的演变特征,结合同步观测的快、慢电场变化资料分析发现,持续时间较长的地闪预击穿过程在云中的放电通道呈双层结构,预击穿过程结束阶段的云内放电表现为反冲流光,预击穿过程的平均速度在10~4m/s量级.预击穿过程为梯级先导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梯级先导从预击穿起始位置开始并向下发展,产生较强的辐射,平均速度在10~5m/s量级.K过程主要是流光沿之前已电离通道的传输.正、负地闪回击阶段前后的放电特征有明显不同,正地闪回击之后,连续电流期间的较长时间的云内放电产生较强的VHF辐射.对闪电在125—200 MHz频段范围的VHF辐射频谱特征的统计分析发现,辐射能量呈现出幅值随频率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在通带范围上基本遵循f^(-2.9)的衰减率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VHF辐射源 放电通道 时间差定位 短基线
原文传递
输电线路雷电屏蔽若干问题及雷击仿真模型 被引量:11
13
作者 詹花茂 林福昌 +1 位作者 王晓瑜 钱冠军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3-55,共3页
针对现有的雷电屏蔽理论———电气几何模型 (EGM )和先导传播模型 (LPM)的不足 ,对雷击物理过程和输电线路绕击分散性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对输电线路雷电屏蔽及其模拟理论的一些新认识 ,建立了考虑放电分散性的输电线路雷击仿真模型 ,... 针对现有的雷电屏蔽理论———电气几何模型 (EGM )和先导传播模型 (LPM)的不足 ,对雷击物理过程和输电线路绕击分散性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对输电线路雷电屏蔽及其模拟理论的一些新认识 ,建立了考虑放电分散性的输电线路雷击仿真模型 ,将此模型用于 5 0 0kVZM1 39型线路在平原地段的绕击率的计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屏蔽 输电线路 放电分散性 雷击仿真模型
下载PDF
甘肃中川地区雷暴地闪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道洪 刘欣生 王才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05-410,共6页
本文分析了1987年6月28日甘肃中川地区一次雷暴过程中地面4个测站的电场资料,并定量估算了4个地闪的8个回击所中和的电荷量及其高度。负地闪回击所中和的电荷离地高度为4km左右(对应的环境温度为-11.2℃),而正地闪回击所中和的电荷离地... 本文分析了1987年6月28日甘肃中川地区一次雷暴过程中地面4个测站的电场资料,并定量估算了4个地闪的8个回击所中和的电荷量及其高度。负地闪回击所中和的电荷离地高度为4km左右(对应的环境温度为-11.2℃),而正地闪回击所中和的电荷离地高度为2km左右(环境温度+4.9℃)。负地闪大多发生在云闪后的电场恢复阶段,且在开始时往往具有持续几百毫秒的云内放电过程。其激发过程可能是首先在云底部正电荷区产生向上传输的持续正流光,导致云中部负电荷向下移动,并引发向下传输的负先导,最终导致地闪回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地闪 回击 电结构 闪电
下载PDF
短尾波下空气间隙的放电特性实验及仿真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小川 曾嵘 +2 位作者 何金良 罗兵 孙立时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25-929,共5页
为研究短尾波下空气间隙的放电特征,通过PSCAD/EMTDC仿真了雷击过程中绝缘子串电压的仿真波形,发现仿真波形与标准双指数波在上升时间和波尾时间上均有较大差异。通过改装冲击电压发生器,得到了与实际作用在绝缘子两端的电压波形比较接... 为研究短尾波下空气间隙的放电特征,通过PSCAD/EMTDC仿真了雷击过程中绝缘子串电压的仿真波形,发现仿真波形与标准双指数波在上升时间和波尾时间上均有较大差异。通过改装冲击电压发生器,得到了与实际作用在绝缘子两端的电压波形比较接近的短尾冲击电压波。0.5~1.4m长棒板空气间隙在短尾波作用下放电特性的试验及数据分析表明:其放电电压显著高于标准波作用下的对应值,正极性冲击放电电压差别可达40%。最后分析了先导模型参数对结果的影响,利用实验结果结合先导发展判据,计算了适用于短尾波仿真的先导发展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短尾冲击电压波 防雷 先导发展模型 空气间隙 放电
下载PDF
正棒-板短间隙雷电冲击放电电压的海拔修正 被引量:13
16
作者 蒋兴良 孙才新 +1 位作者 舒立春 赵智亮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7-81,共5页
在多功能人工气候室内模拟高海拔地区的气压 ,按照IEC对棒 板间隙试验方法的要求对 2 0 0mm、30 0mm和 4 5 0mm 3种正棒 板短空气间隙雷电冲击放电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根据理论分析 ,提出了由于气压是大气 3个基本参数即温度、... 在多功能人工气候室内模拟高海拔地区的气压 ,按照IEC对棒 板间隙试验方法的要求对 2 0 0mm、30 0mm和 4 5 0mm 3种正棒 板短空气间隙雷电冲击放电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根据理论分析 ,提出了由于气压是大气 3个基本参数即温度、空气相对密度和绝对湿度的综合反映 ,因此可以作为表征大气条件对空气间隙击穿电压影响的特征量 ;根据试验结果 ,提出了高海拔地区的短空气间隙雷电冲击击穿电压的是相对气压的幂函数 ,且其特征指数小于 1,并因此得出海拔每升高 1km ,其击穿电压下降 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放电特性 海拔校正 短间隙 正棒-板 低气压
下载PDF
雷电先导放电的三维数值模拟与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万浩江 魏光辉 +1 位作者 陈强 陈亚洲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0-436,共7页
雷电先导放电的数值模拟是反映雷电先导发展和雷击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提高雷电先导放电三维数值模拟的空间分辨率,将修正的介质击穿模型与计算区域的边界条件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具有双概率指数和双击穿发展阈值的雷电双向先导发展概... 雷电先导放电的数值模拟是反映雷电先导发展和雷击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提高雷电先导放电三维数值模拟的空间分辨率,将修正的介质击穿模型与计算区域的边界条件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具有双概率指数和双击穿发展阈值的雷电双向先导发展概率模式,实现了雷电先导放电在50m空间分辨率的三维数值模拟。通过比较自然界中雷电放电与模拟结果的分形维数和先导临近时地面电场峰值的增强情况,验证了该模拟方法的合理性。最后应用上述数值模拟技术,并结合数值内插方法建立了地面防雷装置防护性能的评估模型(空间分辨率为1m),分析了单根避雷针系统附近的雷击概率分布及其保护范围,其结果与折线法规定的保护范围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击穿模型(DBM) 雷电放电 分形 数值模拟 数值评估 保护范围
下载PDF
雷电放电过程高速摄像观测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谷山强 陈维江 +1 位作者 陈家宏 张瑞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030-2035,共6页
雷电放电过程的研究是准确仿真模拟雷击过程的基础,高速摄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雷电放电过程观测研究提供了有力手段。利用最快帧速达6.5×105帧/s、最大分辨率达(1024×1024)像素,拍摄时长达秒级的摄像系统,结合覆盖全国电网的... 雷电放电过程的研究是准确仿真模拟雷击过程的基础,高速摄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雷电放电过程观测研究提供了有力手段。利用最快帧速达6.5×105帧/s、最大分辨率达(1024×1024)像素,拍摄时长达秒级的摄像系统,结合覆盖全国电网的雷电监测网,对雷电放电过程进行了观测研究和分析。连续多次地闪的观测结果表明:高速摄像系统与雷电监测网观测到的地闪时间间隔完全吻合,监测到的电流大小和图像中回击通道亮度变化一致;地闪和云闪观测结果较好反映了先导发展过程,高速摄像系统的高时间分辨率及高图像分辨率可以获得地闪的多个先导的发展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细致反映出梯级先导竞争放电的变化过程;观测到的地闪主先导发展速度约在2.7×105m/s^2.4×106m/s,平均为1.2×106m/s,与以往其它雷电研究结果一致。云地闪放电过程高速摄像观测为全面掌握雷击物理机理提供了详细的图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放电过程 高速摄像 观测 雷电监测网 地闪 云闪
下载PDF
合肥地区地闪特征 被引量:12
19
作者 祝宝友 陶善昌 刘亦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6-302,共7页
根据观测资料 ,分析了利用闪电辐射场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观测到的合肥地区地闪回击特征。结果表明 ,每次地闪回击数频率分布并不表现为简单的指数衰减特征 ,回击数在 5次以下的各回击数出现频率几乎相当 ,单次回击地闪的比重只有约 1 5 ... 根据观测资料 ,分析了利用闪电辐射场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观测到的合肥地区地闪回击特征。结果表明 ,每次地闪回击数频率分布并不表现为简单的指数衰减特征 ,回击数在 5次以下的各回击数出现频率几乎相当 ,单次回击地闪的比重只有约 1 5 %。平均地闪回击数为 4 .2次 ,观测到的最大回击数为 1 6次。地闪回击归一化电场强度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1 69例首次回击平均电场强度为 9.3V·m- 1 (归一化到 1 0 0km ,下同 ) ,485例继后回击的平均电场强度只有 4 .5V·m- 1 。 480例继后回击与首次回击场强之比平均为 0 .6 ,有 1 8%地闪过程至少有一次比首次回击强的继后回击。相邻两次回击间隔时间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特征。观测到的最短回击间隔为 1 .6ms ,约 30 %的回击间隔 >1 0 0ms,在40~ 1 0 0ms之间的回击间隔比重约为 50 %。回击间隔时间与间隔前后回击相对强弱之间存在系统性的变化趋势 ,当两次回击间隔在 40ms以下时总是以‘前强后弱’的回击组合占主导地位 ,相反 ,当回击间隔时间增加到 >1 0 0ms时 ,约 55 %的回击间隔表现为‘前弱后强’的回击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地区 地闪过程 回击峰值场强 回击次数 回击间隔时间
下载PDF
110kV复合型放电间隙避雷器的电气性能 被引量:12
20
作者 林淑娟 李涵 +3 位作者 李功新 周文俊 郭婷 邵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790-2797,共8页
为降低110kV架空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基于多短间隙过零熄弧后不重燃的机理,提出一种由多短间隙结构和单个大间隙相串联而成的复合型放电间隙避雷器。该避雷器允许多短间隙被击穿建立电弧通道,在间隙中产生的高气压作用下,电弧被推出短... 为降低110kV架空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基于多短间隙过零熄弧后不重燃的机理,提出一种由多短间隙结构和单个大间隙相串联而成的复合型放电间隙避雷器。该避雷器允许多短间隙被击穿建立电弧通道,在间隙中产生的高气压作用下,电弧被推出短间隙。在工频续流自然过零熄弧后,由于分布到单个短间隙上的最大电压不足以重新燃弧,以确保电弧不发生重燃。该文首先通过工频续流试验考核多短间隙过零熄弧后不重燃的可靠性;进而通过雷电冲击试验、淋雨试验和污秽试验,检验该避雷器的电气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型放电间隙避雷器具有良好的工频续流遮断能力,且电弧不会发生重燃;具有良好的雷电冲击特性和淋雨特性,适用于重污秽地区。复合型放电间隙避雷器满足110kV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要求,并能够在继电保护动作前可靠熄灭电弧使其不发生重燃,可用于110kV输电线路防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雷器 放电间隙 多短间隙 熄弧 工频续流 电气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