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层结特征分析 被引量:47
1
作者 张翠华 言穆弘 +1 位作者 董万胜 张义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1-747,共7页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雷暴活动相当频繁,这种雷暴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在地形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下形成雷暴,但强度不大,最大反射率一般不超过 40 dBz,相对云顶高度可伸展到10.0~ 13.0 km,强弱雷暴差别不大.雷暴持续时间大约为30 min左右...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雷暴活动相当频繁,这种雷暴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在地形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下形成雷暴,但强度不大,最大反射率一般不超过 40 dBz,相对云顶高度可伸展到10.0~ 13.0 km,强弱雷暴差别不大.雷暴持续时间大约为30 min左右,主要发生在13:00~19:00(北京时,下同)之间,峰值出现在16:00左右.此外,在晚上也有弱对流,最大反射率约为20 dBz.高原雷暴天气层结具有与平原雷暴完全不同的特征,一般为整层弱不稳定,高度可以伸展到100 hPa,整层不稳定能量不大,强雷暴CAPE值平均为782 J·kg-1,弱雷暴约为406 J·kg-1,分布较均匀,不出现能量特别大的不稳定层次.近地层相对湿度有'逆湿'现象,厚度约1~2 km,平均为60%~80%(雨季后).无论是强雷暴天气还是弱雷暴天气都具有上述相似层结.这种层结可触发对流,发展高度很高,但强度不大,能量较小.这种特殊层结揭示了高原雷暴的特殊结构.雷暴的闪电频数可以表征雷暴发展强度,通常可以建立闪电频数与雷暴单一参量(云顶高度)之间的统计关系式,从而可以利用测量闪电频数来预报雷暴的强弱,但上述关系对于高原雷暴并不适用,必须建立闪电频数与多参量之间的综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雷暴 层结特征 闪电频数
下载PDF
基于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北京闪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郭润霞 王迎春 +1 位作者 张文龙 李京校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3-400,共8页
利用北京地区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数据资料,分析北京地区总闪、云闪和地闪的时空分布和电流强度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闪电主要发生在6—9月,峰值出现在7月;一天中闪电高发时段在15时—次日02时,... 利用北京地区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数据资料,分析北京地区总闪、云闪和地闪的时空分布和电流强度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闪电主要发生在6—9月,峰值出现在7月;一天中闪电高发时段在15时—次日02时,总闪频数的日变化存在3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5、20时和次日02时。(2)北京地区总闪密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1)门头沟区中南部至昌平区中西部山前一带;(2)密云、顺义和平谷三区交界的山前一带。云闪和地闪密度的大值区也基本出现在这两个区域。(3)云闪高度主要集中在9 km以下,且3~6 km的云闪频数最多;云闪高度约在15 km以下时,平均雷电流强度随云闪高度的增大而增大,而超过15 km的平均雷电流强度随云闪高度增大而减小。(4)闪电雷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5~50k A,雷电流强度大于100 k A的闪电很少发生;闪电频数高的时段平均雷电流强度较小,闪电频数低的时段平均雷电流强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闪电监测 闪电频数 云闪高度 雷电流强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基于ADTD系统的闪电频次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李家启 申双和 +3 位作者 夏佰成 向波 李博 任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0-716,共7页
闪电频次是反映雷电活动强弱特征的重要参数。在统计分析重庆市ADTD系统地闪监测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闪电频次的极性、幅值、雷电流波头陡度和时间分布特征,同时利用GIS软件获取地闪点的高程属性,初步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闪电频次是反映雷电活动强弱特征的重要参数。在统计分析重庆市ADTD系统地闪监测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闪电频次的极性、幅值、雷电流波头陡度和时间分布特征,同时利用GIS软件获取地闪点的高程属性,初步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闪电频次随极性、雷电流幅值和陡度不同而差异显著;闪电雷电流幅值和陡度的频次呈现对数正态分布;闪电频次的月际分布特征表现为正闪集中在4—7月,负闪集中在7—8月;日际分布特征表现为闪电频次主要集中在03:00—07:00和15:00—19:00;在高度空间分布上闪电发生频次最高地区为海拔300~500 m的区域,以后呈现随高度上升而呈递减趋势;在纬度分布中,高频区域分布在28.9~30.3°N,次高频地区为30.7~31.5°N之间;经度分布特征来看,呈现双峰双谷(两个峰值区分别为105.9~106.9°E、108.1~109.1°E);高幅值区域正负闪频次比值高于低幅值区域;闪电频次较高地方集中在重庆市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等地。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重庆地区的雷电流幅值和陡度频次分布表达式,为雷电防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TD系统 闪电频次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江苏省区域闪电分布特征 被引量:29
4
作者 郦嘉诚 钟颖颖 冯民学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0-384,共5页
利用2006—2010年江苏省气象部门闪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资料,对南京、苏州、徐州、南通和连云港5个代表性地区闪电频数的季节、月、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闪电强度分布区间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各地闪电分布差异和全省闪电活动特征。结... 利用2006—2010年江苏省气象部门闪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资料,对南京、苏州、徐州、南通和连云港5个代表性地区闪电频数的季节、月、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闪电强度分布区间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各地闪电分布差异和全省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5个地区四季负闪均多于正闪;闪电频数年变化显著,南京峰值出现在7月,其他地区出现在8月;闪电日变化特征明显,各地区峰值出现在14:00—17:00。全省闪电频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苏南大于苏北和苏中地区,南京、镇江、常州部分地区分布着多个闪电密集中心。大部分闪电强度集中在20~50kA,100kA及以上的闪电很少,各地区正闪强度均高于负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频数 闪电强度 季节变化 日变化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一次强冰雹暴雨天气过程闪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照荣 张强 +1 位作者 陈添宇 付双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1-327,共7页
不稳定大气在地形的抬升下,形成了一次冰雹暴雨天气过程,根据闪电定位网和多普勒雷达观测认为:闪电的密度、频次和极性与对流云团的发展密切相关,闪电密度中心和冰雹、暴雨以及洪水地面灾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尤其与洪水区存在必然联系... 不稳定大气在地形的抬升下,形成了一次冰雹暴雨天气过程,根据闪电定位网和多普勒雷达观测认为:闪电的密度、频次和极性与对流云团的发展密切相关,闪电密度中心和冰雹、暴雨以及洪水地面灾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尤其与洪水区存在必然联系;较大的闪电频次出现在冰雹、暴雨发展和产生时段,闪电和液态水时空演变说明,该过程出现了多个对流单体;雷达回波分层显示说明,对流单体初始回波在6.19~7.19 km出现后,同时向上和向下发展,闪电密集区出现在回波大于10 dbz移动方向的左侧,并提前于回波中心,中尺度气旋区和逆风区闪电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频次 地形影响 冰雹 对流云团 液态水
原文传递
考虑参数频变特性的风机塔体雷电暂态计算 被引量:22
6
作者 王晓辉 张小青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44-1349,共6页
为了采取有效的防雷保护措施,在考虑参数频变特性的条件下,提出了计算风力发电机组塔体雷电暂态响应的数学模型。将塔体用网格线进行划分,划分后的每一段导体等效为一个耦合的π型电路,推导了计算电路中阻抗和电容参数的公式。在频域中... 为了采取有效的防雷保护措施,在考虑参数频变特性的条件下,提出了计算风力发电机组塔体雷电暂态响应的数学模型。将塔体用网格线进行划分,划分后的每一段导体等效为一个耦合的π型电路,推导了计算电路中阻抗和电容参数的公式。在频域中建立了塔体的网络方程,通过求解方程得到塔体雷电暂态响应的频域解。运用指数采样的傅立叶反变换求取了暂态响应的时域解。将计算结果与文献中实验值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二者基本符合。分析了雷击点及雷电流的波形等对塔体雷电暂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雷电流的波前越小,塔体的暂态响应波形陡度越大;雷电流从多点注入时支路电流的幅值低于从一点注入情况下的电流值。该计算结果可为风电系统的防雷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暂态响应 风电机组塔体 频域 电路分析 电气参数
下载PDF
区域海拔高度对云地闪电参数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学良 余田野 +1 位作者 贺姗 张科杰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06-1215,共10页
为进一步研究雷电参数随海拔高度的分布特征,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根据湖北省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LLS)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海拔高度的频次、极性、雷电... 为进一步研究雷电参数随海拔高度的分布特征,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根据湖北省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LLS)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海拔高度的频次、极性、雷电流幅值和波前陡度等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负地闪和总地闪频次随海拔高度增加呈线性减少,海拔2 700 m的地闪频次约是300 m处的1/3,正地闪频次随海拔高度变化大致呈"V"字形,海拔800 m处相对最少。海拔在800~2 700 m时,正地闪比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2 700 m处的正地闪比例约是800 m处的3.7倍。负地闪和总地闪中值雷电流幅值随海拔高度变化大致呈"V"字形,海拔1 500 m时,负地闪和总地闪中值雷电流幅值相对最小。海拔1 200~1 700 m的高山,负地闪和总地闪≤20 kA的小雷电流幅值比例较高,是海拔200 m处的2倍以上;海拔1 500 m以上的高山地区,大于100 kA大雷电流幅值平均比例大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正地闪、负地闪和总地闪平均雷电流波前陡度随高度增加呈自然对数减少。上述研究表明:海拔1 500 m以上的中高山地区的大雷电流幅值所引起的反击概率大于岗地和平原地区,在1 200~1 700 m的高山地区,小雷电流绕击相对较高。相对于中高山地区,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雷电电磁感应的危害性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高度 云地闪 雷电参数 闪电频次 雷电流幅值 波前陡度 绕击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一次致灾雷暴过程的闪电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居丽玲 牛生杰 陈连友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9-437,共9页
利用雷电监测预警网、多普勒雷达、区域自动站降水同步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发生在秦皇岛市的一次大面积致灾雷电、暴雨天气,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致灾雷电过程以负地闪为主,闪电出现频率最大为712次/h。闪电放电轨迹分布特征... 利用雷电监测预警网、多普勒雷达、区域自动站降水同步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发生在秦皇岛市的一次大面积致灾雷电、暴雨天气,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致灾雷电过程以负地闪为主,闪电出现频率最大为712次/h。闪电放电轨迹分布特征呈西北—东南分布,由北向南移动,闪电出现频率最大时,每小时降水量超过100 mm,闪电发生频率与降水强度同步。本次致灾雷电暴雨天气是两个不同时段β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其雷达回波结构及物理量有明显差异,06:00—07:00,雷达回波强度45~50 dBz,主回波结构紧密,云高大于10.5 km,径向速度图上有明显的逆风区,低层有较强辐合区,云体内存在强烈的涡旋上升运动,液态水含量20~25 kg/m2;14:00—15:00,雷达回波强度50~55 dBz,主回波由多个对流单体构成,结构比较松散,云高大于12.8 km,径向速度有明显的风向切变,液态水含量比上午偏大,为25~30 kg/m2。雷电密集区与强对流回波带相对应,雷电密集区的移动反映出强对流单体的移动趋势;径向速度辐合区对应闪电活动频繁;雷达回波顶高与闪电活动分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灾雷暴 雷达回波 自动站降水 闪电频率
下载PDF
湖北地区云地闪电频次及雷电流幅值时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学良 张科杰 +1 位作者 余田野 汪姿荷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共9页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云地闪电频次及雷电流幅值随时间变化特征,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依据。根据湖北省2006年12月-2013年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监测的相关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云地闪电频...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云地闪电频次及雷电流幅值随时间变化特征,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依据。根据湖北省2006年12月-2013年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监测的相关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云地闪电频次和雷电流幅值的年、季、月、日等时间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负闪电频次占95.9%,正闪占4.1%,平均正闪电强度47.2 kA,负闪34.5 kA,总闪35.1 kA。夏季闪电最多,主要发生在白天;冬季闪电最少,主要发生在夜间。闪电频次月变化呈单峰型,7月闪电最多,12月最少,3-9月份闪电次数占全年闪电97.0%,7-8月为雷电高发期,6-9月白天闪电多于夜间,其他月份夜间多于白天。正闪电强度月变化大致呈"V"型,负闪电强度月变化幅度较小。闪电频次和强度日分布均呈单峰单谷型,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清晨至上午气温相对较低的时段,最小值出现在气温相对较高的午后至傍晚时段。正闪电频次百分比月变化大致呈"U"型,1月和12月份正闪百分比在30%以上,其他月份较低,日分布大致呈单峰单谷型,最大值在10-11时,最小值在14-15时。正闪电强度与气温高低呈负相关关系。其主要原因可能与空气密度有一定关系,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频次 雷电流 幅值 时间分布
原文传递
江西冰雹天气期间的闪电活动特征 被引量:16
10
作者 支树林 娄桂杰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9年第3期36-41,共6页
利用江西省2003—2008年冰雹天气发生时的闪电探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地面降雹前后的闪电频数和强度等物理量,得到了对江西降雹过程中的闪电活动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对于江西大部分地区的雷暴过程,回波强度≥40dBz时,就有可能产... 利用江西省2003—2008年冰雹天气发生时的闪电探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地面降雹前后的闪电频数和强度等物理量,得到了对江西降雹过程中的闪电活动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对于江西大部分地区的雷暴过程,回波强度≥40dBz时,就有可能产生闪电。冰雹发生前后的短时间内正闪频数普遍远小于负闪频数,而且多数情况下正负闪频数比增大时,相应的冰雹直径也增大,即正闪比例的变化与冰雹成长过程有较好的关联。正闪强度大都强于负闪。降雹后负闪频数会减小,而正闪频数会有所增大。总闪频数和正负闪比例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可被用来估算地面降雹时间。强对流天气过程中,若正闪平均强度越强,则发生冰雹天气的可能性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闪电 频数 强度 陡度
下载PDF
2008-2010年北京地区云地闪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如箭 逯曦 +2 位作者 张华明 李京校 张宇龙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3年第2期52-56,共5页
利用北京地区ADTD地闪定位资料,分析了2008 2010年北京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正地闪次数占总地闪次数的6%,地闪的平均电流强度为24.55 kA,正地闪的平均电流强度为负地闪的3倍。北京地区地闪月变化呈双峰结构,频次高峰月份为6—8... 利用北京地区ADTD地闪定位资料,分析了2008 2010年北京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正地闪次数占总地闪次数的6%,地闪的平均电流强度为24.55 kA,正地闪的平均电流强度为负地闪的3倍。北京地区地闪月变化呈双峰结构,频次高峰月份为6—8月,正地闪呈单峰结构,峰值出现在7月。日变化的闪电频次高峰期主要出现在16 19时和00 05时两个时段。地闪频次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密云、平谷、顺义东北部和房山西部。有些地区呈现出地闪密度不高,但高回击电流的地闪频次和比例较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地闪 闪电频次 闪电特征
下载PDF
2008—2009年江苏省闪电特征分析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锡中 冯民学 +2 位作者 钟颖颖 植耀玲 孙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445-450,共6页
统计了江苏省气象部门雷电探测系统2008—2009年闪电记录,对江苏省闪电强度、闪电频数等闪电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江苏省的雷电流强度和闪电分布都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并且闪电频数和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呈相反分布;同时利用地闪记录与雷暴... 统计了江苏省气象部门雷电探测系统2008—2009年闪电记录,对江苏省闪电强度、闪电频数等闪电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江苏省的雷电流强度和闪电分布都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并且闪电频数和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呈相反分布;同时利用地闪记录与雷暴日数的关系,得出了适用于江苏13个地级市的地闪密度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强度 闪电频数 雷暴日 地闪 密度
下载PDF
冰雹云系发展演变与其地闪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永果 马丽 +1 位作者 刘强 赵京峰 《气象科技》 2008年第3期331-334,388,共5页
对山东地区6次冰雹过程闪电定位仪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的 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区域内10 min闪电频数分布呈规律变化,在降雹前32~220 min闪电出现10次以上的峰值,冰雹发生前2 h正闪电迅速增加,雹后又迅速减弱。雹前正闪电基本占总闪电的50... 对山东地区6次冰雹过程闪电定位仪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的 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区域内10 min闪电频数分布呈规律变化,在降雹前32~220 min闪电出现10次以上的峰值,冰雹发生前2 h正闪电迅速增加,雹后又迅速减弱。雹前正闪电基本占总闪电的50%以上。闪电基本分布在雷达回波内,但闪电密集区与强回波区并不完全对应。闪电密集区移动可以标识出冰雹云的发展移动路径;10 min降雹区域闪电频数、正闪电所占的比值和闪电时间序列分布,可能起到预警冰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频数 冰雹云系 闪电
下载PDF
两次雷暴过程的地闪及回波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钟颖颖 冯民学 +1 位作者 焦雪 苗甫生 《气象科技》 2012年第4期620-626,共7页
利用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降雨量资料,对南通地区2009年两次雷暴过程的地闪、降雨量和雷达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闪电主要集中在较强回波区域,40dBz及以上回波区域地闪尤为密集,但也有部分地闪尤其是正闪,发生... 利用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降雨量资料,对南通地区2009年两次雷暴过程的地闪、降雨量和雷达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闪电主要集中在较强回波区域,40dBz及以上回波区域地闪尤为密集,但也有部分地闪尤其是正闪,发生在强回波边缘或回波弱的地方;40dBz回波高度突破-10℃温度层结高度的时间提前于第1次地闪,与地闪频数的变化一致性高;雷暴云发展过程中40dBz及以上雷达回波面积和地闪频数跳变较为一致,但出现连续降水时回波面积虽大,地闪频数反而减少;逐时降雨量和观测站周围20km范围内的地闪频数与时均40dBz及以上回波面积的相关性非常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波面积 回波高度 地闪频数 逐时降雨量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雷暴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钱嘉星 徐海明 万齐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8,共9页
利用2000—2007年广东省闪电定位仪所获得的地闪资料和广东省86个气象站所统计的雷暴日资料,对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的雷暴日闪电频次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珠三角城市群雷暴日与非城市群雷暴日相差不大,8年中变... 利用2000—2007年广东省闪电定位仪所获得的地闪资料和广东省86个气象站所统计的雷暴日资料,对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的雷暴日闪电频次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珠三角城市群雷暴日与非城市群雷暴日相差不大,8年中变化也不大,但总闪远多于非城市群,总闪在8年中也有显著增长。珠三角城市群的单个雷暴的闪电频次要远多于非城市群区域,总闪增长也主要是单个雷暴的闪电频次的增长。而且,珠三角城市群对前汛期雷暴影响大,对后汛期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闪电频次 统计分析 雷暴日 珠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一次多单体冰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与闪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曾勇 万雪丽 +3 位作者 李丽丽 邹书平 罗喜平 杨哲 《暴雨灾害》 2020年第3期250-258,共9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三维闪电监测网资料和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对2017年4月5日发生在贵州中部一次多单体冰雹天气过程雷达回波演变与闪电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在高空槽和低空切变线配合的有利天气背景下,对流单体相继在贵...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三维闪电监测网资料和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对2017年4月5日发生在贵州中部一次多单体冰雹天气过程雷达回波演变与闪电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在高空槽和低空切变线配合的有利天气背景下,对流单体相继在贵州西部生成并向东移动发展,造成下游大范围冰雹灾害。(2)冰雹云单体移动发展过程中表现不同的增长特性,偏北路径冰雹云单体属于"跃增型"增长,偏南路径冰雹云单体属于"递增型"增长。"递增型"雹云单体具有较长的孕育时间,其产生的冰雹直径及密度高于"跃增型"冰雹云单体。(3)地闪频次5 min变化在降雹之前出现"跃增"现象并伴随地闪峰值,地闪频次峰值时间提前于降雹时间平均为7.3 min。"跃增型"冰雹云单体与"递增型"冰雹云单体平均正闪比和负闪比相当,但"跃增型"冰雹云单体云闪比率(Z)远高于"递增型"单体,在闪电发生空间分布上没有差异性,均沿脉冲单体移动方向呈带状分布。(4)闪电发生空间分布与雹云回波移动位置基本一致,闪电逐时分布标识出冰雹云的发展移动方向,对冰雹云移动发展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单体冰雹云 雷达回波 闪电特征 闪电频次
下载PDF
3种地形上高杆塔雷击次数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刚 许彬 +3 位作者 季严飞 高云鹏 汪逍旻 胡剑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8-44,51,共8页
为了更有效地研究电力线路杆塔在不同地形下防雷性能的差异性,笔者针对珠三角地区中的杆塔在3种不同地形下受雷击次数分布差异性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建立区域雷击统计模型,研究统计区域雷击次数的方法。然后基于雷电定位系统,对珠三角地... 为了更有效地研究电力线路杆塔在不同地形下防雷性能的差异性,笔者针对珠三角地区中的杆塔在3种不同地形下受雷击次数分布差异性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建立区域雷击统计模型,研究统计区域雷击次数的方法。然后基于雷电定位系统,对珠三角地区三种地形上10年落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电力杆塔在山区受雷击次数略高于平原建筑区,平原建筑区上的杆塔虽受高层建筑屏蔽保护作用,不易受雷击,但杆塔所处区域受雷击次数高于平原植被区。经过统计得出平原建筑落雷次数增长率明显增大,而山区与平原植被区落雷次数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最后利用电场仿真软件仿真坐落在3种地形上杆塔周围的电场分布趋势,验证统计出区域雷击次数规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雷击统计模型 雷击次数 山区 平原建筑区 平原植被区 ANSYS仿真 电场分布
下载PDF
Broadband interferometer observations of a triggered lightning 被引量:9
18
作者 DONG Wansheng LIU Xinsheng +1 位作者 YU Ye ZHANG Yij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18期1561-1565,共5页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leader of an artificially triggered lightning has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ta of electric field change, location of radiation source and frequency spectrum obtained by using the broadba...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leader of an artificially triggered lightning has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ta of electric field change, location of radiation source and frequency spectrum obtained by using the broadband interferometer syste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adiation from positive leader could be detected within close distance in spite of the relatively weak radiation, while the radiation from negative breakdown processes was relatively stronger. Positive leader developed with few branches, and the initial progression velocity was of the order of 105 m/s.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spectrum by 25 MHz high pass filter indicated that the radiation frequency from positive leader maximized at 25-30 MHz, while that from negative breakdown processes maximized at 60-70 M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ADBAND INTERFEROMETER system lightning DISCHARGE LEADER frequency spectrum.
原文传递
2007年海南岛闪电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劳小青 高燚 +3 位作者 吴海 蒙小亮 李健生 潘宇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9年第2期90-92,共3页
利用2007年海南岛闪电定位数据,结合人工观测、自动站监测资料和气候地形信息,对闪电发生的频度、强度、机制、分布等要素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摸索2007年海南岛闪电的各月份频度、强度变化规律,主要影响机制和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闪电 频度 强度 机制 分布 分析
下载PDF
贵州中西部冰雹云中闪电特征观测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曾勇 邹书平 +3 位作者 李丽丽 曹水 黄钰 杨哲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5期123-129,共7页
利用贵州省三维闪电监测网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对贵州省中西部地区13次冰雹天气过程中闪电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雹暴整个生命史内主要以负地闪为主,且伴随强降水。冰雹云发展阶段,降雹区域闪电频次增加明显,... 利用贵州省三维闪电监测网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对贵州省中西部地区13次冰雹天气过程中闪电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雹暴整个生命史内主要以负地闪为主,且伴随强降水。冰雹云发展阶段,降雹区域闪电频次增加明显,降雹前闪电频次变化均出现“跃增”,部分降雹点出现闪电频次二次跃增;冰雹云消散阶段,闪电频次显著减少。冰雹云总闪、正闪均高于雷雨云,5min闪电频数大于16次且闪电频次上升度大于12次/5min可作为识别冰雹云的参考指标。另外,降雹落区与闪电密度中心区域较为吻合,闪电密度中心位置略偏降雹位置之前,闪电逐时分布标识出冰雹云的发展移动方向。以上这些特征可以为冰雹识别、冰雹短时预警预报及人工防雹作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闪电频次 闪电密度 雹云回波 冰雹预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