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心理传记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13
1
作者 郑剑虹 黄希庭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91-1497,共7页
心理传记学是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非凡人物生命故事的一门学问。文章对百余年来国际心理传记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案例研究阶段、理论探索阶段和学科发展阶段。该学科在传主资料的筛选与处理方法、解... 心理传记学是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非凡人物生命故事的一门学问。文章对百余年来国际心理传记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案例研究阶段、理论探索阶段和学科发展阶段。该学科在传主资料的筛选与处理方法、解释模型等理论研究方面已获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并已形成三个稳定的研究领域。在我国开展心理传记学研究,要避免人物研究的病理化倾向和艺术式的纯质化道路,并加强应用探讨以及着手进行中国杰出心理学家的心理传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传记学 生命故事 生命叙事
下载PDF
人格分析的单元——特质、动机及其整合 被引量:9
2
作者 杨子云 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1-135,共5页
理解人的个体差异和个体性一直是人格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寻求恰当的分析单元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 ,也构成了人格心理学发展史的主要线索。在这一历程中 ,特质取向与动机取向的探索分别回答了人格“所有”和“所为”两个方面的问题 ,成... 理解人的个体差异和个体性一直是人格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寻求恰当的分析单元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 ,也构成了人格心理学发展史的主要线索。在这一历程中 ,特质取向与动机取向的探索分别回答了人格“所有”和“所为”两个方面的问题 ,成为互相补充的两个方面。当代的研究者融入了新的元素 ,力图对人格研究的这两种取向加以整合 ,以形成全局性的研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差异 个体性 特质 动机 生活叙事
下载PDF
权力压迫与“叙事”的反抗——《别让我走》的生命政治学解读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和龙 钱瑜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2-109,共8页
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以反乌托邦的手法描写了克隆人的悲惨境遇,是一部表现权力压迫主题的阿甘本式政治小说。小说中的主权者通过空间隔离让克隆人沦为"赤裸生命",同时将他们置于法律或法律需要被悬置的状态,即阿甘本意义上... 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以反乌托邦的手法描写了克隆人的悲惨境遇,是一部表现权力压迫主题的阿甘本式政治小说。小说中的主权者通过空间隔离让克隆人沦为"赤裸生命",同时将他们置于法律或法律需要被悬置的状态,即阿甘本意义上的"例外状态",最终实现对克隆人生命权力的"合法"剥夺。本文主要借用阿甘本的"神圣人""裸命""例外状态"等生命政治学概念来重新解读这部作品,试图揭示石黑一雄对隐性政治暴力、人性压迫、生命权力沦丧的再现与批判,探讨其独特的生命叙事对权力压迫的抵制与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黑一雄 《别让我走》 生命权力 生命政治学 生命叙事
原文传递
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国启 蔺叶坤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56,共9页
生活叙事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的表征、阐释及传播方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于人们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的重要实践举措,其旨在体现以生活境遇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脚本、以生活具象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 生活叙事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的表征、阐释及传播方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于人们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的重要实践举措,其旨在体现以生活境遇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脚本、以生活具象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核、以生活话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认同并最终实现“铸牢”目标的实践过程与行动逻辑。从价值彰显之维看,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意图”的大众化阐释,内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力量”的持续性增强,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效果”的日常化呈现,从而在具体实践中通过“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持续为引领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激发磅礴力量。从实践路径之维看,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协调配合的过程,以“形”塑“意”,绘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图谱;以“术”拓“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张力;以“情”促“信”,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动力,在“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有机统一中,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最大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价值理念形态真正转化为“现实生活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生活叙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理想的意图 理想的力量
下载PDF
生命叙事融入肿瘤患者关爱服务的实践研究
5
作者 徐敏 莫明聪 +1 位作者 翁浩洁 关娜妹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0-577,共8页
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看见你的生命故事”——肿瘤患者关爱计划志愿服务项目为例,探讨了生命叙事在肿瘤患者关爱服务中的应用。该项目采用“医护+志愿者+社工+病友”的多维志愿服务模式,运用生命叙事方法,通过医疗志愿者引导肿... 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看见你的生命故事”——肿瘤患者关爱计划志愿服务项目为例,探讨了生命叙事在肿瘤患者关爱服务中的应用。该项目采用“医护+志愿者+社工+病友”的多维志愿服务模式,运用生命叙事方法,通过医疗志愿者引导肿瘤患者、患者照顾者、肿瘤科医护人员三个群体代表来叙说自己的生命故事,最终将这些生命故事以实体画册、采访小故事、分享会等多元化方式进行传递,以分享的形式促进病友之间的联结,使病友及照顾者获得支持,真正实现用生命去影响生命。选取了生命故事册中的案例,深入分析了生命叙事在促进肿瘤患者身心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推动公立医院文化发展提供了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叙事 肿瘤患者 公立医院 志愿服务项目 叙事治疗
下载PDF
生命叙事视角下纪录片的主体互动、故事生成与意义流动
6
作者 张卓 李晨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0,共10页
纪录片如何以“人”为核心讲述“生命”的故事是其作为一种生命叙事文本的现实关切,也是基于纪录片研究回归人的主体意识与话语建构的理论拓展。纪录片生命叙事中的双重主体,即作为他者化的“自我”的创作者与作为“自我化”的他者的被... 纪录片如何以“人”为核心讲述“生命”的故事是其作为一种生命叙事文本的现实关切,也是基于纪录片研究回归人的主体意识与话语建构的理论拓展。纪录片生命叙事中的双重主体,即作为他者化的“自我”的创作者与作为“自我化”的他者的被摄者,呈现出主体间互动的“对话性”。纪录片通过将个体生命经验进行一系列梳理、提取与整合,再与社会的汇流中经由连贯性生产进而形成具有结构性和启发性的生命故事。在纪录片中,生命叙事通过“表现性话语”完成意义的建构,并以反身性认知的形式推动意义的再生产与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生命叙事 生命故事 意义流动
下载PDF
人生历程叙事与修辞场景元宇宙技术重构 被引量:2
7
作者 顾曰国 张永伟 《当代修辞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共13页
人们活着即做当下亲历,不断产生人生意义。把人生意义通过故事讲出来即做人生历程叙事。本文首先讨论当下亲历三阶段:感知环境世界、内构世界和语构世界。它们是构建人生意义的最基本单元。文章用较大单元修辞场景来模拟日常生活场景。... 人们活着即做当下亲历,不断产生人生意义。把人生意义通过故事讲出来即做人生历程叙事。本文首先讨论当下亲历三阶段:感知环境世界、内构世界和语构世界。它们是构建人生意义的最基本单元。文章用较大单元修辞场景来模拟日常生活场景。人生历程生活的轨迹是由各种修辞场景编织起来的人生历程章回故事。对成为记忆的修辞场景进行重构,人生历程因而得以重构,这有助于老人重温人生路,认识过去的小我,智建余生的大我。本文以家祭场景作为样例演示重构所需要的元宇宙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历程 叙事 当下亲历 修辞场景 元宇宙技术
原文传递
跨国社会空间中“对话的自我”—基于一个旅德温州女性的生命叙事
8
作者 黄玉琴 王丽圆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4年第1期28-39,共12页
论文基于一个旅居德国27年的温州女性毓芬的生命叙事,采用“对话的自我”的理论框架,探讨了毓芬在德国期间,伴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崛起、家乡温州的发展与变化,使得她不断重新审视自己在“去”、“留”以及“回还是不回”的每个关键阶... 论文基于一个旅居德国27年的温州女性毓芬的生命叙事,采用“对话的自我”的理论框架,探讨了毓芬在德国期间,伴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崛起、家乡温州的发展与变化,使得她不断重新审视自己在“去”、“留”以及“回还是不回”的每个关键阶段中的自我认同及其(再)建构策略。在叙述中,“自我”在一系列的“对话”过程中被(再)建构,其中包括:东道国—来源国(经济、制度、文化等)的对话、“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的对话、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之间的对话。由此,毓芬从“时髦的出国爱国青年”变成“连接中断生平、弥补地位落差的异乡奋斗人”,再成为“宣扬中华‘孝’文化、纠结‘回还是不回’的矛盾人”。“对话”是一个不断协商的过程,体现了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跨国社会空间中“对话的自我”也具有了空间性、时间性和社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 自我(再)建构 跨国迁移 生命叙事
下载PDF
社会记忆的生成与书写:体育口述史研究的社会学路径及转向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智慧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4-433,共10页
研究中所构建的社会记忆生成及其书写的分析框架,试图在体育口述史与社会记忆之间建立联系,实现体育口述史研究的社会学路径及方法转向。研究认为:(1)构建个体运动行为志、个体经验与群体结构互动叙事、社会网络视角下体育亲历者叙事与... 研究中所构建的社会记忆生成及其书写的分析框架,试图在体育口述史与社会记忆之间建立联系,实现体育口述史研究的社会学路径及方法转向。研究认为:(1)构建个体运动行为志、个体经验与群体结构互动叙事、社会网络视角下体育亲历者叙事与社会记忆建构等3个层面的研究指向,是"自下而上"实现"小故事与大社会"互联的理论基础;(2)从口述史角度出发,其理论转向在于对体育亲历者生命叙事背后的制度变迁、文化传承人生命叙事背后的族群文化生态、个体口述叙事中的意义指涉与文化抒写等3个层面的社会学研究;(3)体育口述史的社会学研究转向还在于对个体与国族认同的关注、高水平竞技背后的共同体再生产与共同体认同机制、国族认同背后的个体价值实现及心灵轨迹等3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记忆 体育口述史 体育事件 生命叙事 国族认同
下载PDF
《人生大事》中的生命叙事与成长寓言
10
作者 马旭 《北京文化创意》 2023年第1期29-34,共6页
电影《人生大事》通过一系列殡葬故事、市井日常和拟家庭叙事,展现了被忌讳和被边缘化的殡葬从业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描绘出小人物的成长蜕变和心灵救赎。依托殡葬行业的特殊性,电影对死亡仪式和死亡隐喻多有着墨,在具有自我性、生活性... 电影《人生大事》通过一系列殡葬故事、市井日常和拟家庭叙事,展现了被忌讳和被边缘化的殡葬从业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描绘出小人物的成长蜕变和心灵救赎。依托殡葬行业的特殊性,电影对死亡仪式和死亡隐喻多有着墨,在具有自我性、生活性和生成性的叙事表达下,不仅丰满了电影中不同角色的生命叙事,也建立了与观众的情感共振。在色调温暖的现实主义底色下,电影凸显了生活过程和生命体验的重要性,将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植入其中,为观众带来了关于生命教育的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叙事 《人生大事》 成长 生命教育
原文传递
创设场域:应对学生“空心化”的高职思政课教学策略
11
作者 毛高仙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7-42,共6页
学生“空心化”会导致其人生迷茫、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情绪蔓延,而“空心化”现象由个体内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社会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所致。如对“空心化”不及时加以有效引导,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成长发展。据此,要发挥思... 学生“空心化”会导致其人生迷茫、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情绪蔓延,而“空心化”现象由个体内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社会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所致。如对“空心化”不及时加以有效引导,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成长发展。据此,要发挥思政课教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功能,遵循生活教育思想,使教学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创设学生主场的教学场域,以学生个体生命叙事为起始,推进师生多向互动的叙事探究,激活学生主体自觉意识和行动;暴露学生真实疑题并积极回应学生成长诉求,消解学生“空心化”现象,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空心化” 思政课 生命叙事
下载PDF
医学专业精神教育的生命叙事维度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勇 秦燕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6-79,共4页
生命叙事不仅要求从"人"的角度倾听患者的"故事",而且要从人的完整性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的理解。医学专业精神内涵中彰显的叙事特征反映出医患互动中双方主体共存性。叙事把"患者"引入医学专业精神教育... 生命叙事不仅要求从"人"的角度倾听患者的"故事",而且要从人的完整性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的理解。医学专业精神内涵中彰显的叙事特征反映出医患互动中双方主体共存性。叙事把"患者"引入医学专业精神教育的场域,不仅在实践层面强化了医者的专业责任,而且体现了职业到专业跨越式的自我改造。所以,生命叙事一方面使医患关系中"人"的主体价值重新显现,另一方面又消解医疗实践中的异化现象。异化现象作为医学专业精神构建中的绊脚石,人的主体性价值回归是战胜它最核心的利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专业精神 生命叙事 现代医学模式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女性体育教师形象的生命叙事研究
13
作者 王莹 王茹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44-48,共5页
通过运用参与式观察和个案分析等方法,对乡镇女性体育教师的生命叙事深度访谈质性材料进行职业发展阶段和城乡层次差异的分析,结果发现:乡镇女性体育教师形象特征包含理想、社会和现实3个层次,其中,理想“她”是新时代女性自主意识觉醒... 通过运用参与式观察和个案分析等方法,对乡镇女性体育教师的生命叙事深度访谈质性材料进行职业发展阶段和城乡层次差异的分析,结果发现:乡镇女性体育教师形象特征包含理想、社会和现实3个层次,其中,理想“她”是新时代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多元化形象,社会“她”是专业性受怀疑的体育教师附属者形象,现实“她”是弱势却又需要付出的奉献者形象。乡镇女性体育教师形象的困境表现为:焦虑感一直存在,其积极性由高到低逐步下降;有教学自我审视等优势,但职业代价较大;具有功利性较弱、职业竞争产生的压力较小和相对公平等优势,但职业认同感较差。其中,最大的困境是职业倦怠。对于乡镇女性体育教师形象的提升,社会要消除对于乡镇女性体育教师的刻板印象,学校要健全乡村学校培养体系,个人要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女性体育教师 生命叙事 个案研究
下载PDF
生命叙事·价值感召·情感治愈——纪实性人物访谈节目的生产逻辑与实践反思
14
作者 牛慧清 吴馥梅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3年第2期116-132,共17页
在泛文化背景下,访谈节目逐渐走向垂直化和圈层化,流量时代的喧哗散去后,大量纪实性人物访谈节目开始涌现。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豆瓣平台纪实性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的网民评论文本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梳理其在价值感召和情感治愈两个... 在泛文化背景下,访谈节目逐渐走向垂直化和圈层化,流量时代的喧哗散去后,大量纪实性人物访谈节目开始涌现。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豆瓣平台纪实性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的网民评论文本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梳理其在价值感召和情感治愈两个方面的生产实践逻辑,以此为其他访谈节目的内容生产提供可借鉴之处和反思。研究发现,纪实性人物访谈节目以生命叙事为依托,一方面通过对人物经历的挖掘表达核心观点,引发受众的价值认同,从而通过认知共情达到价值感召和教育公众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被访谈对象生活化场景的叙事,渲染自然的情感氛围,与受众形成情感联结,从而通过情感共情完成媒介按摩和情感治愈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性人物访谈节目 生命叙事 媒介共情 价值感召 情感治愈
下载PDF
论《我是农民》中独特的身份认同与生命叙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雷莹 《现代传记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04-111,276,共9页
贾平凹的长篇自传《我是农民》通过对自己19年农村生活经历的回顾叙述,不仅呈现了农民特有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模式,体现出作者对公平、尊严、正义等社会理念的坚持,而且表现了作者在对自我的探寻和认知中所选择的独特立场,即,自我是由社... 贾平凹的长篇自传《我是农民》通过对自己19年农村生活经历的回顾叙述,不仅呈现了农民特有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模式,体现出作者对公平、尊严、正义等社会理念的坚持,而且表现了作者在对自我的探寻和认知中所选择的独特立场,即,自我是由社会与后天所造的结合,自我所占据的主体地位最终决定了自我的形成,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是农民》 身份认同 生命叙述
原文传递
空间诗学视角下的生命叙事——论房伟的《王小波传》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布新 《现代传记研究》 2019年第1期136-148,共13页
王小波是当代文坛最富才情与争议的重要作家,为其书写传记既是作家经典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深度理解和阐释其作品文学价值的一种重要路径。房伟的《王小波传》突破以往作家传记的书写模式,在现代性的意义上引人文学地理学研究视角,从王小... 王小波是当代文坛最富才情与争议的重要作家,为其书写传记既是作家经典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深度理解和阐释其作品文学价值的一种重要路径。房伟的《王小波传》突破以往作家传记的书写模式,在现代性的意义上引人文学地理学研究视角,从王小波人生经历中抽取出'革命北京'和'后革命北京'两个文化空间,在'家园式'自我体认与'他者化'异域空间的裂隙与张力中,还原传主的生活真实、精神困境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房伟还在期刊、纸媒与网络等后现代性的文化空间中,考察了媒体对王小波神话的话语生产,揭示出王小波文学的经典化品质与当下性价值,在穿透性和超越性的生命叙事意义上,完成'文学家'王小波的形象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传》 空间诗学 身份焦虑 生命叙事
原文传递
延安时期党领导民间文艺育德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经验
17
作者 王曌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7期1-7,共7页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间文艺育德实践最为成功的时期之一。中国共产党通过对秧歌、戏剧、陕北说书等多种民间艺术的内容改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指导艺术创作,重视文艺工作者与民间艺人的融合互动,采取行之有...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间文艺育德实践最为成功的时期之一。中国共产党通过对秧歌、戏剧、陕北说书等多种民间艺术的内容改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指导艺术创作,重视文艺工作者与民间艺人的融合互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民间文艺典型化改造的具体策略,切实发挥了文艺团结教育群众投身革命的有效功能,实现了繁荣民间文艺和文艺育德目的的有机统一。在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坚持艺术的“人民性”,坚持文艺的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重视对民间艺人的培育、吸收和改造,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 文艺育德 生活叙事 人民性
下载PDF
触寻生命的沟壑——评王小忠《洮河源笔记》
18
作者 王玥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27-30,共4页
《洮河源笔记》是作家王小忠的又一部散文力作。王小忠在特定的空间内以“我”或听者的身份、角度来收集故事,并倚赖“远行”式的漫游,到达了本雅明所强调的“远行人必有故事可讲”的状态。集中的散文都是“故事里有故事”,作者运用串... 《洮河源笔记》是作家王小忠的又一部散文力作。王小忠在特定的空间内以“我”或听者的身份、角度来收集故事,并倚赖“远行”式的漫游,到达了本雅明所强调的“远行人必有故事可讲”的状态。集中的散文都是“故事里有故事”,作者运用串珠式的故事结构方式来勾连故事,散文各篇在整体上也呈现出“散-聚”式的结构模式。所有的故事最终都落脚至作为故事载体的“人”,作者触及个体生命的内部,注入矛盾性的思考,并以情感作为书写轴心,凝聚了他对于个体生存和对土地、河流的关切,生成了深沉的文学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忠 散文 生命叙事
下载PDF
疫情下的生命叙事与清明节的哀思寄托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晓霖 周霞 凌志海 《叙事医学》 2020年第3期163-168,共6页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寄托哀思的日子,也是跨越生者与死者的界限,展开生命叙事、获得生命感悟的契机。本文以叙事医学为框架,通过分享绘本中的死亡叙事,让公众理解在面临"亲人之死"与"自我之死"时,死亡对于自身的意...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寄托哀思的日子,也是跨越生者与死者的界限,展开生命叙事、获得生命感悟的契机。本文以叙事医学为框架,通过分享绘本中的死亡叙事,让公众理解在面临"亲人之死"与"自我之死"时,死亡对于自身的意义。通过分享经典文学中的瘟疫叙事,理解对瘟疫的恐惧可能会变成真正致死的疾病,提醒公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珍惜生命并保持理智,呼吁公众积极寻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呼吁公众尊重通过"自我之死"为其他人点亮生的希望、在疫情面前保护他人生命健康的医护人员。在疫情中牺牲的医护人员是"掉在地里死去的麦子",他们为更多人带来了新生,他们"战胜"了死亡,实现了精神层面的延续,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敬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清明节 生命叙事 死亡认知
下载PDF
教育生活叙事及其理论构建
20
作者 常娜 曹辉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年第1期17-22,共6页
教育生活叙事是教育者以具体生活事件为依托,通过讲述自身经历、表达生命意愿,在客观描摹中尽可能地展现教育真实、探索教育经验、阐明教育规律。然而,关于教育生活叙事的理论构建仍处在朦胧不清的阶段。缺失生活叙事的教育教学活动犹... 教育生活叙事是教育者以具体生活事件为依托,通过讲述自身经历、表达生命意愿,在客观描摹中尽可能地展现教育真实、探索教育经验、阐明教育规律。然而,关于教育生活叙事的理论构建仍处在朦胧不清的阶段。缺失生活叙事的教育教学活动犹如失去水分的蔬果而干枯皱缩、缺乏生机。因此,必须从教育生活叙事的内涵及特征入手,明晰生活叙事的开放思想、真实内容、鲜活情景对教育思想传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创设智慧生成,建构教育生活叙事的情境理论、过程理论、动力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生活 生活叙事 理论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