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区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进程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立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距今约 8000—5000年间, 辽西区史前社会由最初分散的村落组织, 到出现部落, 再到出现酋邦, 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之所以如此, 主要应归因于该地区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由此带来的人口的迅猛增长。红山文化晚期, 正值辽西区... 距今约 8000—5000年间, 辽西区史前社会由最初分散的村落组织, 到出现部落, 再到出现酋邦, 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之所以如此, 主要应归因于该地区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由此带来的人口的迅猛增长。红山文化晚期, 正值辽西区史前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顶峰阶段, 但超限度的人口密度以及高强度的粗放式农业生产, 使得该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难负重荷。加之距今5000年前后出现的降温事件, 最终使得人口大批迁离, 酋邦社会解体, 史前社会重新开始以较低层次的组织来维持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区 史前社会 社会发展进程
下载PDF
辽西钼多金属矿床遥感影像线性体自动提取及成矿有利度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贾三石 王恩德 +2 位作者 付建飞 宋建潮 周红斌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0-324,I0004,共6页
通过采用线性拉伸增强→边缘检测增强→优选图像最佳值为阀值进行二值化→矢栅转换→拓扑重建→干扰信息剔除→遥感影像线性体分布图的流程方法,成功地自动提取了辽西钼多金属矿床遥感影像线性体,且通过线性体长度-频数、线性体方位-... 通过采用线性拉伸增强→边缘检测增强→优选图像最佳值为阀值进行二值化→矢栅转换→拓扑重建→干扰信息剔除→遥感影像线性体分布图的流程方法,成功地自动提取了辽西钼多金属矿床遥感影像线性体,且通过线性体长度-频数、线性体方位-频数及构造强度分析,得出提取数据地质上的有效性。最后运用证据权重法得出构造线性体与矿床的关系,即构造强度分级4~7为最佳致矿异常上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钼多金属矿床 线性体 证据权重法
原文传递
浅论辽西地区“巫史传统”的形成
3
作者 包雪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7期12-15,共4页
“巫史传统”是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一种描述中国文化特征的本源性概念,“巫史传统”的奠基与形成可以看作是由巫术文化向礼乐文化平稳过渡的结果,也就是由巫入礼的过程。本文对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等诸多文化遗址出土... “巫史传统”是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一种描述中国文化特征的本源性概念,“巫史传统”的奠基与形成可以看作是由巫术文化向礼乐文化平稳过渡的结果,也就是由巫入礼的过程。本文对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等诸多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进行综合整理,采用文献法、文化因素分析法、民族学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辽西地区史前时期出土遗物进行分析,总结出辽西地区史前时期由巫入礼的发展过程,为辽西地区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巫史传统 祭祀遗存
下载PDF
辽西地区史前时期之字纹的命名、分布与流变
4
作者 耿文丽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35-38,共4页
陶器上的纹饰有菱形纹、网格纹、附加堆纹等,其中最为流行和影响最大的当属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之字形纹饰。之字纹陶器集中分布于辽西地区,在其他的地区也有发现。本文通过对以之字纹为典型特征的文化遗存的梳理,对其起源... 陶器上的纹饰有菱形纹、网格纹、附加堆纹等,其中最为流行和影响最大的当属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之字形纹饰。之字纹陶器集中分布于辽西地区,在其他的地区也有发现。本文通过对以之字纹为典型特征的文化遗存的梳理,对其起源、内涵特征、传播及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史前时期 之字纹
下载PDF
三燕时期辽西地区的农业发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富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07-409,共3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河北山东等地的世家大族及众多流民纷纷迁徙到辽西,辽西地区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也随之传入。在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和北燕三个主要政权先后统治辽西,由于各政权对农业的重视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河北山东等地的世家大族及众多流民纷纷迁徙到辽西,辽西地区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也随之传入。在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和北燕三个主要政权先后统治辽西,由于各政权对农业的重视和发展,加之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辽西农业在三燕时期有了较快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燕时期 辽西 农业发展
下载PDF
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油源及成藏期次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周铁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15,共6页
为探讨中—新元古界油气勘探潜力,基于露头和探井资料,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研究了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源岩发育特征,确定了油气来源和成藏期次.结果表明: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发育洪水庄组、铁岭组和下马岭组等3套烃源岩,其中... 为探讨中—新元古界油气勘探潜力,基于露头和探井资料,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研究了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源岩发育特征,确定了油气来源和成藏期次.结果表明: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发育洪水庄组、铁岭组和下马岭组等3套烃源岩,其中洪水庄组有机质含量较高,为Ⅰ型干酪根,处于成熟阶段,应为主力烃源岩;中—新元古界油气主要来源于洪水庄组烃源岩,H1井的龙山组原油来自洪水庄组,表明油气具有原生性;中—新元古界油气成藏至少有2期,早白垩纪的晚期油气成藏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中—新元古界 油源 成藏期次 包裹体 埋藏史
下载PDF
辽宁建平县马鞍桥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认识
7
作者 樊圣英 刘超 李波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72,共8页
马鞍桥山遗址是辽宁省内目前已发掘的面积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址,年代为红山文化早期阶段,绝对年代为距今6000—6400年。根据H30出土的遗物特征,确认该遗址还有早于红山文化的兴隆洼文化遗存,说明该遗址前后延续使用时间较长,文... 马鞍桥山遗址是辽宁省内目前已发掘的面积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址,年代为红山文化早期阶段,绝对年代为距今6000—6400年。根据H30出土的遗物特征,确认该遗址还有早于红山文化的兴隆洼文化遗存,说明该遗址前后延续使用时间较长,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聚落址内各功能区经过精心规划和布局,居住区外围有正南北向人工挖掘的形制规整的环壕围绕,与居住相关的遗迹均分布于其内部;祭祀活动区位于聚落的西北部,是一处经过精心规划设计与营建的大型的中心活动场所,它在红山文化聚落址的发掘中尚属首次。说明马鞍桥山遗址是一处兼具生活与祭祀等功能于一体的聚落址,填补了红山文化缺少低等级祭祀遗存的空白,突破了以往我们对红山文化遗址内涵的认知,为探究红山文化祭祀制度、红山社会等级分层及红山聚落区域分化提供宝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红山文化 聚落址 环壕 祭祀遗存
原文传递
辽西地区史前斧钺研究
8
作者 杨宽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86,共8页
在史前斧钺研究中,“钺”的判定标准并不统一,导致钺的认定存在随意性。选定时空背景明确的辽西斧钺为研究对象,采取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方式,通过总结后世钺的文化内涵,确定史前斧和钺的判定标准。研究表明,辽西存在两种类型的“钺”:... 在史前斧钺研究中,“钺”的判定标准并不统一,导致钺的认定存在随意性。选定时空背景明确的辽西斧钺为研究对象,采取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方式,通过总结后世钺的文化内涵,确定史前斧和钺的判定标准。研究表明,辽西存在两种类型的“钺”:一类是基于对社会生产力的重视,从本土文化的斧演化而来;另一类是从红山文化开始与域外的文化互动中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与政治意义。两类钺的发展过程显示了辽西史前社会早期本土文化主导、中晚期与域外文化互动的文明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史前 斧钺 文明起源
原文传递
辽西地区史前人像造型特征与功能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苹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7-235,共9页
辽西地区是中国史前时期人像材料发现最丰富、人像使用传统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自小河西文化至小河沿文化,共发现材质多样、造型各异的人像近50件。本文在全面搜集人像材料的基础上,对辽西地区史前时期人像的发现、分类、造型特征及功... 辽西地区是中国史前时期人像材料发现最丰富、人像使用传统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自小河西文化至小河沿文化,共发现材质多样、造型各异的人像近50件。本文在全面搜集人像材料的基础上,对辽西地区史前时期人像的发现、分类、造型特征及功能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人像蕴含的宗教内涵及社会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揭示该地区祖先崇拜、天神崇拜、生殖崇拜、丰产崇拜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在文明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史前人像 造型特征 使用功能
原文传递
辽宁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与蓄水保土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白海霞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9年第3期174-177,共4页
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对于蓄水保土机理的研究可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全面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辽西地区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原生植被破坏比较严重,通过多年的治理目前已逐渐形成坡耕地改造、荒山植被重建... 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对于蓄水保土机理的研究可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全面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辽西地区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原生植被破坏比较严重,通过多年的治理目前已逐渐形成坡耕地改造、荒山植被重建、生态型小河道与沟壑治理等多模式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对辽西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深入的探讨,并进一步研究了其蓄水保土机理,以期为促进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治体系 水土流失 蓄水保土 辽西地区
下载PDF
辽宁西部地区特色经济林开发利用前景与途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铮 王莹 冯望 《吉林林业科技》 2014年第6期44-47,共4页
本文阐述了适宜辽西地区发展的黑果腺肋花楸、红醋栗、桤叶唐棣、大果沙棘、钙果、平欧杂交榛子等特色经济林树种特性、应用前景和开发利用途径。在辽西困难立地条件下,开发利用特色经济林树种,可以达到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 辽西地区 特色经济林 开发利用
下载PDF
辽西蒋家屯和兰家沟钼矿的流体包裹体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明 王国光 +1 位作者 张永利 巩恩普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5-841,共7页
通过对辽西蒋家屯和兰家沟钼矿的流体包裹体研究,两种不同类型的成矿流体被识别出来.蒋家屯脉状钼矿含矿石英脉中发现大量的Ⅰ型水溶液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为163~234℃,盐度为3.06%~6.01%(NaCl eqv,质量分数),表明成矿流体为... 通过对辽西蒋家屯和兰家沟钼矿的流体包裹体研究,两种不同类型的成矿流体被识别出来.蒋家屯脉状钼矿含矿石英脉中发现大量的Ⅰ型水溶液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为163~234℃,盐度为3.06%~6.01%(NaCl eqv,质量分数),表明成矿流体为中低温度、低盐度流体.兰家沟斑岩型钼矿含矿石英脉中发育含CO 2Ⅱ型包裹体,包裹体内较高含量的CO 2指示了成矿深度较大.兰家沟钼矿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200~283℃(Ⅰ型包裹体)和281~346℃(Ⅱ型包裹体),盐度为2.74%~7.31%(NaCl eqv,质量分数)(Ⅰ型包裹体)和3.52%~4.80%(NaCl eqv,质量分数)(Ⅱ型包裹体).鉴于上述研究,与大型兰家沟斑岩型钼矿相比,目前揭露的蒋家屯脉状钼矿体成矿深度较小,成矿温度较低,其深部可能会发现更具经济价值的斑岩型钼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钼矿 蒋家屯 兰家沟 辽西
下载PDF
试论红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渊源关系
13
作者 白满达 卜箕大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7,共7页
夏家店西下层文化因素中有着较多的红山文化因素,从其出土遗物及遗迹等方面都显示出夏家店下层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因素中亦有着诸多二里头文化及高台山文化因素。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三足陶器系统取代了平... 夏家店西下层文化因素中有着较多的红山文化因素,从其出土遗物及遗迹等方面都显示出夏家店下层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因素中亦有着诸多二里头文化及高台山文化因素。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三足陶器系统取代了平底筒形陶器系统,同时人口的激增与矛盾导致注重防御功能的大型石城的出现及增多,以及诸如城子山遗址群等大型祭祀中心的出现,彩绘陶取代了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时期盛行的彩陶,金属制品的不断增多都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在本地土著文化发展壮大的同时受到了诸多其他区域文化的影响。本文基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关系,从遗址遗物等方面对两个文化进行文化渊源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红山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遗址 遗物
下载PDF
辽西地区青铜时代灰坑葬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永刚 高云逸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34-139,共6页
灰坑葬是指在灰坑内掩埋死者的一种特殊的埋葬形式,通过对辽西地区青铜时代灰坑葬资料进行较为全面地收集,将其与同时期正常墓葬的对比分析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及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灰坑葬与正常的墓葬形式差别显著,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应... 灰坑葬是指在灰坑内掩埋死者的一种特殊的埋葬形式,通过对辽西地区青铜时代灰坑葬资料进行较为全面地收集,将其与同时期正常墓葬的对比分析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及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灰坑葬与正常的墓葬形式差别显著,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应是祭祀性质遗存。从辽西地区青铜时代这两种文化与黄河中游地区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存在密切互动关系的情况来看,两文化的灰坑葬当来源于中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 灰坑葬
下载PDF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筒形罐形制研究
15
作者 高守雷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6-125,共10页
为了解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筒形罐的形制特点,从考古发掘报告中整理出595件有详细尺寸信息的筒形罐进行统计分析。从口部、腹部和装饰描述了外观形状特点,使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口径与底径、口径与通高的构造关系。结果表明在... 为了解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筒形罐的形制特点,从考古发掘报告中整理出595件有详细尺寸信息的筒形罐进行统计分析。从口部、腹部和装饰描述了外观形状特点,使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口径与底径、口径与通高的构造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文化时期筒形罐呈现明显不同的形制特点,而每个文化时期筒形罐的口径与底径、口径与通高在制作时均遵循了一定的比例关系,构造关系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新石器时代 筒形罐 形制 数理统计
下载PDF
Illumination Changes and Related Influence in Production Period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
16
作者 孙奇 宗英飞 +1 位作者 张国林 谢华光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3年第3期440-443,449,共5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illumination resources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 in frost period to lay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 [Method] The characters of illum...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illumination resources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 in frost period to lay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 [Method] The characters of illumination changes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 in production period were analyzed based on climate tendency and stan- dard deviation in 1961-2010. [Resull] The production period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 is from October to April of following year, when both of solar radiation and illumina- tion hour were declining and climate tendencies were -0.066 9 and -2.036 9 h/y. In 2001-2010, daily illumination hour reduced 0.49 h. Additionally, from December to February of the following year, total solar radiation and illumination hour were de- clining and the climate tendencies were -0.019 2 and -0.458 9 h/y. In general, the reduction of illumination resource significantly affects protected agriculture. Therefore, structure of greenhouse and management of cultiv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to pro- mote protected agriculture.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pro- tecte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western part of Liao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ost season Illumination resources Protected agriculture liaoxi area
下载PDF
辽西新石器时代的海陆互动--以出土海贝为中心
17
作者 范杰 田广林 《海洋史研究》 2021年第2期329-343,共15页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辽西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兴隆洼文化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均有海贝出土,可见该区域有着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但目前对于辽西地区海贝的研究,多集中于青铜时代出土遗物,尤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出土...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辽西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兴隆洼文化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均有海贝出土,可见该区域有着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但目前对于辽西地区海贝的研究,多集中于青铜时代出土遗物,尤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出土宝贝科海贝的相关研究最为丰富。而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海贝,除部分动物考古学的相关研究中对其种属进行了简单辨识,尚未有专文对海贝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这类遗物的来源与传播途径,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海陆互动等问题的讨论至今仍旧是空白。因此,笔者拟以辽西出土海贝为中心,对上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oxi area NEOLITHIC SEASHELLS Sea-land Interaction
下载PDF
论燕秦对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拓与管理
18
作者 李德山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41,共10页
辽西走廊是中国古代中原内地通往东北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陆上的咽喉要津;辽东地区则是中国古代中原内地和东北地区通往朝鲜半岛陆上的必经之地。燕国在拥有了辽西走廊、辽东地区后,为了使东胡、箕氏朝鲜、秽、貊等这些该区域的传统势力不... 辽西走廊是中国古代中原内地通往东北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陆上的咽喉要津;辽东地区则是中国古代中原内地和东北地区通往朝鲜半岛陆上的必经之地。燕国在拥有了辽西走廊、辽东地区后,为了使东胡、箕氏朝鲜、秽、貊等这些该区域的传统势力不再卷土重来,稳固自己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主要采取了修筑长城和设郡置县两项措施,用以加强行政管理,保证所获领土的长治久安。秦朝在公元前221年建立后,完全继承了燕国在东北地区的领土,主要采取了设郡置县,开辟交通、增修燕之北长城等措施,既使中央王朝对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又使该地域持续的注入了新的汉文化因子,愈加紧密地将辽西走廊、辽东地区纳入到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整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秦 辽西走廊 辽东地区 长城 郡县制
原文传递
冀东-辽西主要金矿矿集区地质特征的差异性与成矿作用的统一性探析 被引量:37
19
作者 贾三石 王恩德 +2 位作者 付建飞 宋建潮 席晓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93-1506,共14页
通过对燕辽成矿带东段冀东-辽西金矿床基础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时间及其分布空间的特异性,认为冀东-辽西金矿成矿物质具有相同的深来源特征,由于具体的构造背景不同而表现出矿床类型和就位空间的差异性,提出了... 通过对燕辽成矿带东段冀东-辽西金矿床基础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时间及其分布空间的特异性,认为冀东-辽西金矿成矿物质具有相同的深来源特征,由于具体的构造背景不同而表现出矿床类型和就位空间的差异性,提出了燕辽裂陷槽是冀东-辽西金矿床空间分布的诱因,并提出冀东-辽西金成矿演化分为陆陆碰撞拼贴期(4.5~1.85Ga)、陆内裂陷巨厚沉积期(1.85~0.6Ga)、板内造山挤压隆升期(200~145Ma)、构造体制转换成矿期(145~100Ma)和成矿后的改造期(100Ma~至今)等5个统一阶段的结论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辽西 金矿床 燕辽裂陷槽 矿集区 成矿作用
下载PDF
辽西低凸起锦州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砂体分布特征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永利 加东辉 +2 位作者 李建平 赖维成 吴小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5-192,共8页
横向低凸起常因残余面积小,而在物源体系中未得到重视。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通过断裂组合、断层接触关系、垂向位移和上下盘地层厚度等特征的识别,在辽东湾地区辽西低凸起锦州25地区识别出同向叠覆型和同向趋近型两类构造转换带... 横向低凸起常因残余面积小,而在物源体系中未得到重视。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通过断裂组合、断层接触关系、垂向位移和上下盘地层厚度等特征的识别,在辽东湾地区辽西低凸起锦州25地区识别出同向叠覆型和同向趋近型两类构造转换带。采用"点面反馈,源体比对"的思路,依据钻井岩相、宏观地震相和地震属性的分析,结合砂岩重矿物组合、ZTR指数和成分成熟度等资料,在研究区沙三段识别出3类与低凸起具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构造转换型扇三角洲、陡坡坡折型近岸水下扇和凸缘末梢交叉断裂型扇三角洲,建立了低凸起差异物源分配模式。同时,结合钻井泥岩声波时差中地层剥蚀的响应,提出易于风化的母岩、剥蚀区动态变化和高效物源通道是低凸起围区砂体能够富集的根本原因。构造转换带型扇三角洲对解决该地区小物源贫砂问题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低凸起 构造转换带 控砂模式 动态物源 扇三角洲 物源分配 辽东湾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