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ronology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West Section of 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 被引量:4
1
作者 ZHANG Heng LI Tingdong +5 位作者 XIE Ying ZHANG Chuanheng GAO Linzhi GENG Shufang CHEN Tingyu YOU Guoq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497-1515,共19页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uth China Old Land, 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xplaining the assembl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Upper Yangtze Block and Cathaysia,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and gro...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uth China Old Land, 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xplaining the assembl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Upper Yangtze Block and Cathaysia,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in South China.The Lengjiaxi and the Banxi groups are the base strata of the west section of 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Thus, the research of geochronology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Lengjiaxi and the Banxi groups is significant.The maximum sedimentary age of the Lengjiaxi Group is ca.862 Ma, and the minimum is ca.822 Ma.The Zhangjiawan Formation, which is situat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anxi Group is ca.802 Ma.The Lengjiaxi Group and equivalent strata should thus belong to the Neoproterozoic in age.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 consisting of the Lengjiaxi and the Banxi groups as important constituents is not a Greenville Orogen Belt(1.3 Ga–1.0 Ga).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 is a recyclic orogenic belt, and the prototype basin is a foreland basin with materials derived from the southwest and the sediments belong to the active continental sedimentation.By combining large amounts of dating data of the Lengjiaxi and the Banxi groups as well as equivalent strata, the evolutionary model of the western section of 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 is established as follows: Before 862 Ma, the South China Ocean was subducted beneath the Upper Yangtze Block, while a continental island arc was formed on the side near the Upper Yangtze Block.The South China Ocean was not closed in this period.From 862 Ma to 822 Ma, the Upper Yangtze Block was collided with Cathaysia; and sediments began to be deposited in the foreland basin between the two blocks.The Lengjiaxi Group and equivalent strata were thus formed and the materials might be derived from the recyclic orogenic belt.From 822 Ma to 802 Ma, Cathaysia continued pushing to the Upper Yangtze Block, experienced the Jinning-Sibao Movement(Wuling Movement); as result, the folded basement of 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 U-Pb age evolutionary process lengjiaxi Group Banxi Group Jinning-Sibao Movement(Wuling Movement) Jiangnan Qrogenic Belt
下载PDF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 of the Meso-Neoproterozoic and the Lower Paleozoic along the profile from Huangtudian to Xianxi in the central-northern part of Hunan Province,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河锦 周健 +2 位作者 徐庆生 刘楚雄 朱明新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7期672-682,共11页
The Lengjiaxi and Banxi groups of the Meso-Neoproterozoic and the Lower Paleozoic along the profile at Huangtudian-Xianxi of the central-northern Hunan Province, China underwent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 Illite cry... The Lengjiaxi and Banxi groups of the Meso-Neoproterozoic and the Lower Paleozoic along the profile at Huangtudian-Xianxi of the central-northern Hunan Province, China underwent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 Illite crystallinity (IC) data of the <2 μm fractions range from 0.18-0.21°Δ2θ for the Lengjiaxi Group to 0.19–0.23°Δ2θ for the Banxi Group to 0.20–0.29°Δ2θ for the Sinian to the Lower Paleozoic (Kübler index, corrected with Kisch IC set, 1991).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metamorphic grade of the Lengjiaxi Group is in the epizone, the Banxi Group in the epizone-high anchizone, and the Sinian to the Lower Paleozoic mostly in the high anchizone along the profile investigated. The peak metamorphic temperature evaluated is roughly 340–240°C. This result does not agree with the greenschist or subgreenschist facies of the Lengjiaxi and Banxi groups and neither with the lower-greenschist facies or diagenitic zone of the Sinian to the Lower Paleozoic, of which most previous researchers thought. The illites (K-mica) b 0 values range from 0.8989–0.9050 nm for the Lengjiaxi Group to 0.8984–0.9037 nm for the Banxi Group to the Lower Paleozoic. Based on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curves of illite (K-mica) b 0, the peak metamorphic pressure of the Banxi Group to the Lower Paleozoic along the profile was derived in a low-intermediate pressure type. Illites occur as 2M1 polytype in the Lengjiaxi and Banxi groups and as 2M1+1 M types in some samples of the Lower Paleozoic.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illite polytype from 1M to 2M1 was fulfilled within the high anchi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LITE crystallinity ILLITE polytype b0 value anchi/epimetamorphism lengjiaxi Group Banxi Group SINIAN to Lower Paleozoic.
原文传递
TECTONIC-THERMAL EVOLUTION AND GOLD MINERALIZATION INNORTH-EASTERN HUNAN, CHINA
3
作者 LIU Liangming PENG Shenlin WU Yanzhi (Central-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83, China )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1996年第Z2期184-190,共7页
All gold deposits in North-Eastern Hunan are of vein type, and hosted by the low grade metamorphic rocks of Lengjiaxi Group of the Middle Proterozoic Era. Thei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the ore-forming ma... All gold deposits in North-Eastern Hunan are of vein type, and hosted by the low grade metamorphic rocks of Lengjiaxi Group of the Middle Proterozoic Era. Thei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came from their host rocks. Oreforming fluids are rich in CO2 and SO2-4,with high Na+/K+ ratio, low Cl - and varied δ18O and δD values, showing that they are from multisources. These gold deposits were formed by a series of tectonic-thermal events which reworked the Lengjiaxi Group. There are two main stages of tectonic-thermal events: the Wulingian Period forming the auriferous quartz veins by syntectonic metamorphic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Indosinian-Yanshanian peroid causing re formation and enrichment of the former auriferous quartz ve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ern HUNAN lengjiaxi Group gold DEPOSIT tectonic-thermal evolution
下载PDF
湖南省桃源县冷家溪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陆飞 杜潮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第3期102-103,共2页
本文从区域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找矿远景等方面分析了湖南桃源县冷家溪金矿。
关键词 金矿 冷家溪 马底驿组
下载PDF
湘东北岳阳地区冷家溪群和板溪群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对武陵运动的制约 被引量:120
5
作者 高林志 陈峻 +6 位作者 丁孝忠 刘耀荣 张传恒 张恒 刘燕学 庞维华 张玉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01-1008,共8页
对冷家溪群及其上覆板溪群斑脱岩中的锆石进行研究,测得冷家溪群小木平组斑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22Ma±10Ma)和上覆板溪群张家湾组斑脱岩锆石U-Pb年龄(802.6Ma±7.6Ma),结合"江南造山带"东部变质基底双桥山群和... 对冷家溪群及其上覆板溪群斑脱岩中的锆石进行研究,测得冷家溪群小木平组斑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22Ma±10Ma)和上覆板溪群张家湾组斑脱岩锆石U-Pb年龄(802.6Ma±7.6Ma),结合"江南造山带"东部变质基底双桥山群和西南地区四堡群、下江群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将冷家溪群与其相应的江南古陆变质地层明确定位于新元古界。该年龄对重新界定"武陵运动"的时限和进行同期地层的区域对比、构造演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冷家溪群与双桥山群、梵净山群、四堡群、双溪坞群一样,均为低变质绿片岩系,构成了江南古陆地区的变质基底。多年来冷家溪群一直划归中元古界,并且视为"武陵运动"的主体,其时代的定位将影响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划分和对比,也将制约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解疑。上述锆石U-Pb年龄不仅标示了湘东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的时代,也为江南古陆中部变质基底提供了新的、精确的年代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家溪群 斑脱岩 锆石SHRIM PU-Pb定年 “江南造山带” 湘东北地区
下载PDF
湘中地区冷家溪群和板溪群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对华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意义 被引量:51
6
作者 孟庆秀 张健 +2 位作者 耿建珍 张传林 黄文成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1-216,共26页
通过对江南造山带中段冷家溪群和板溪群凝灰岩及碎屑岩锆石U-Pb定年及系统的Hf同位素分析表明,冷家溪群沉积时代大致在860~820 Ma,不整合在其上的板溪群沉积下限在820 Ma左右,这表明在江南造山带,晋宁造山运动之后,很快进入伸展裂解阶... 通过对江南造山带中段冷家溪群和板溪群凝灰岩及碎屑岩锆石U-Pb定年及系统的Hf同位素分析表明,冷家溪群沉积时代大致在860~820 Ma,不整合在其上的板溪群沉积下限在820 Ma左右,这表明在江南造山带,晋宁造山运动之后,很快进入伸展裂解阶段。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显示,在850~800 Ma之间,锆石Hf初始值表现出快速上升趋势,表明这一时期有显著的地幔物质加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早期的岛弧岩浆岩(850~820 Ma,尤其是I型花岗岩)是碎屑物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造山后快速裂解形成的壳幔混合岩浆物质(如凝灰岩)形成板溪群部分物质来源。结合本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新元古代板块俯冲、拼合以及拼合后由于板片的拆沉引起的快速裂解(plate-rift model)是江南造山带形成的比较合理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冷家溪群 板溪群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地球动力学背景
下载PDF
湘东北地区脉型金矿床的活化转移 被引量:41
7
作者 刘亮明 彭省临 吴延之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7,共4页
通过综合分析湘东北地区冷家溪群中金的分布规律、矿石和围岩的稀土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等,论证了湘东北地区的脉型金矿床是分散在冷家溪群中的金在冷家溪群的构造-热改造演化过程中活化转移而成的,长距离的活化转移主要发生在... 通过综合分析湘东北地区冷家溪群中金的分布规律、矿石和围岩的稀土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等,论证了湘东北地区的脉型金矿床是分散在冷家溪群中的金在冷家溪群的构造-热改造演化过程中活化转移而成的,长距离的活化转移主要发生在武陵-加里东期,在印支-燕山期又发生了再活化转移,活化和再活化转移都是通过流体来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活化转移 冷家溪群 湘东北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湖南冷家溪群划分及同位素年龄约束 被引量:31
8
作者 孙海清 黄建中 +1 位作者 郭乐群 陈俊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2年第1期20-26,共7页
依据区域岩石组合特征,参照岩石地层的划分原则,对冷家溪群进行重新划分:下部为海相深水盆地沉积细碎屑岩系,划分出易家桥组、潘家冲组、雷神庙组;上部为盆地斜坡相浊流(扇)沉积粗碎屑岩系,分为黄浒洞组、小木坪组、大药菇组。在冷家溪... 依据区域岩石组合特征,参照岩石地层的划分原则,对冷家溪群进行重新划分:下部为海相深水盆地沉积细碎屑岩系,划分出易家桥组、潘家冲组、雷神庙组;上部为盆地斜坡相浊流(扇)沉积粗碎屑岩系,分为黄浒洞组、小木坪组、大药菇组。在冷家溪群各岩组中的凝灰岩夹层内取得一批新的SHRIMP锆石U-Pb测年数据,对其沉积时代归属提供了新的约束。锆石SHRIMP年龄数据表明其沉积时限介于820~>862 Ma之间,时代属于新元古代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划分对比 冷家溪群 同位素年龄 新元古代 湖南
下载PDF
长沙-澧陵-浏阳一带冷家溪群及板溪群的甚低级变质作用 被引量:28
9
作者 朱明新 王河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91-300,共10页
湘东长沙 -澧陵 -浏阳一带中晚元古宇的冷家溪群及板溪群遭受了区域甚低级变质作用。在本地区所采的 <2μm的样品中 ,冷家溪群伊利石结晶度的 Kübler指数为 0 .18~ 0 .2 6°△ 2θ,板溪群为 0 .2 1~ 0 .2 8°△ 2θ(K... 湘东长沙 -澧陵 -浏阳一带中晚元古宇的冷家溪群及板溪群遭受了区域甚低级变质作用。在本地区所采的 <2μm的样品中 ,冷家溪群伊利石结晶度的 Kübler指数为 0 .18~ 0 .2 6°△ 2θ,板溪群为 0 .2 1~ 0 .2 8°△ 2θ(Kisch国际标样校正 )。从而可把本地区冷家溪群的区域变质划归浅变质带和近变质带上部 ,温度大约为 2 80~ 40 0℃。板溪群划归近变质带上部 ,温度大约为 2 5 0~ 30 0℃。并未普遍达到目前人们认为的绿片岩相或者是低绿片岩相。样品中冷家溪群伊利石 (白云母 ) b0 值的范围在0 .8999~ 0 .90 42 nm ,板溪群为 0 .90 18~ 0 .90 42 nm。由冷家溪群 b0 频率累积曲线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结晶度 伊利石多型 b0值 变质作用 冷家溪群 板溪群 晚元古代
下载PDF
幕阜山南缘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10
作者 许畅 李建康 +3 位作者 施光海 李鹏 刘翔 张立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3-1068,共16页
幕阜山复式花岗岩基南缘的长庆黑云母花岗岩与其内部Be伟晶岩呈渐变接触关系,为Be伟晶岩的母岩,其成岩时代及同位素特征可指示幕阜山地区黑云母花岗岩阶段的Be成矿时代及成矿物质来源。本次研究对长庆地区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 幕阜山复式花岗岩基南缘的长庆黑云母花岗岩与其内部Be伟晶岩呈渐变接触关系,为Be伟晶岩的母岩,其成岩时代及同位素特征可指示幕阜山地区黑云母花岗岩阶段的Be成矿时代及成矿物质来源。本次研究对长庆地区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显示,该岩体成岩年龄为(142.9±0.9)Ma,代表了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黑云母花岗岩演化阶段的稀有金属成矿时代,此次成矿为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的组成部分;继承锆石核的存在表明区域可能存在古老基底。长庆地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值主要变化于-9.2^-5.5,二阶段模式年龄主要为1.6~1.8 Ga,与幕阜山岩体不同类型花岗岩的εHf(t)和Hf同位素TDM2相近,暗示它们的源岩具有相似源区特征,为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此外,长庆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源区物质中还有少量古元古代壳源物质(εHf(t)=-16)和新元古代地层物质加入,反映源区物质的复杂性。结合区域内其他年代学与同位素研究资料,表明幕阜山地区伟晶岩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发生于早白垩世,岩浆连续分异演化过程中伴随着多阶段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最早在黑云母花岗岩阶段开始出现Be矿化,之后随着岩浆的分异演化程度不断增高,矿化规模越来越大,矿种由单一元素(Be)向综合演化(Be-Nb-Ta-Li)。成矿物质来源方面,幕阜山岩体锆石的TDM2与冷家溪群的锆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的一个峰值(1.7~2.0 Ga)接近,表明二者的源岩在此时同时脱离地幔形成,为幕阜山岩体形成于冷家溪群部分熔融提供了支持,冷家溪群可能为稀有金属成矿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幕阜山复式岩体 稀有金属成矿 冷家溪群
下载PDF
江南隆起带新元古代碰撞结束时间:沧水铺砾岩上下层位的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玉芝 王岳军 +2 位作者 范蔚茗 张爱梅 张菲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46,共15页
本文通过对江南雪峰沧水铺地区元古代砾岩及其上下层位的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及相关样品的锆石U-Pb激光和SIMS年代学研究表明,江南雪峰地区新元古代地层自下到上包括冷家溪群、由林家湾组紫红色砾岩、银珠坝组陆相火山岩(或宝林冲组下部火... 本文通过对江南雪峰沧水铺地区元古代砾岩及其上下层位的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及相关样品的锆石U-Pb激光和SIMS年代学研究表明,江南雪峰地区新元古代地层自下到上包括冷家溪群、由林家湾组紫红色砾岩、银珠坝组陆相火山岩(或宝林冲组下部火山岩)构成的沧水铺群、及以横路冲组砂砾岩层开始的板溪群。下伏于银珠坝组陆相火山岩并角度不整合上覆于冷家溪群的紫红色砾岩代表了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束,而上覆于该火山岩系并整合于板溪群马底驿组之下的横路冲组砾岩层则代表了板溪裂谷作用的开始。年代学测试表明下伏于林家湾组紫红色砾岩的冷家溪群顶部砂岩中年轻碎屑锆石集中给出了864Ma的年龄峰值,代表了冷家溪群的最大沉积顶界年龄;而上覆于林家湾组紫红色砾岩的银珠坝组火山岩、或称之为宝林冲组下部火山岩、给出了(835±12)Ma的SIMS206Pb/238U加权平均值,上述年龄界定了林家湾组紫红色砾岩的沉积时间在835~864Ma。板溪群马底驿组砂岩给出了764Ma和812Ma的年轻年龄峰值,结合其他资料推测其主体沉积时间应在760~720Ma之间。上述资料表明以往所认为的冷家溪群沉积于中元古代的观点需要重新拟定为新元古代,冷家溪群与银珠坝组或宝林冲组下部之间的角度不整合(835~864Ma),代表了扬子与华夏陆块沿江南隆起带碰撞的结束时间,而扬子周边广泛发育的750~830Ma的岩浆作用是晋宁造山之后的一次大规模板内岩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水铺群砾岩 U-PB年代学 新元古代碰撞 冷家溪群 板溪群 江南隆起带
下载PDF
湖南冷家溪群岩石地层的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唐晓珊 《湖南地质》 1989年第2期1-9,共9页
本文概述了湖南冷家溪群雷神庙组、黄浒洞组,小木坪组、坪原组等岩石地层单位及其标准剖面的岩性、岩相、标志层、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了冷家溪群微古植物面貌与组合特点,探讨了冷家溪群的时代归属。对省内各地出露的冷家溪群,进... 本文概述了湖南冷家溪群雷神庙组、黄浒洞组,小木坪组、坪原组等岩石地层单位及其标准剖面的岩性、岩相、标志层、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了冷家溪群微古植物面貌与组合特点,探讨了冷家溪群的时代归属。对省内各地出露的冷家溪群,进行了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家溪群 岩石 地层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西段冷家溪群沉积地质特征及构造属性探讨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恒 谢莹 +4 位作者 张传恒 李廷栋 耿树方 高林志 游国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9-281,共13页
江南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冷家溪群中可识别出浊积岩相、深海相两种类型沉积相,属活动类型沉积建造。临湘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南,物源应来自北方的古老基底;而沅陵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东或东北方向,物源应来自西... 江南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冷家溪群中可识别出浊积岩相、深海相两种类型沉积相,属活动类型沉积建造。临湘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南,物源应来自北方的古老基底;而沅陵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东或东北方向,物源应来自西或西南方向古老基底。沉积岩骨架颗粒统计结果表明,石英含量占44%~87%,且主要为单晶石英,而长石含量占5%~20%,岩屑含量占6%~42%,火山岩屑极少见,冷家溪群的物源为再旋回造山带。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冷家溪群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综合分析冷家溪群的物源、骨架颗粒特征及其构造环境,冷家溪群的原型盆地为周缘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家溪群 江南造山带 活动大陆边缘 周缘前陆盆地
下载PDF
湘东北中元古代冷家溪群的解体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车勤建 伍光英 +1 位作者 唐晓珊 彭和求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5年第1期47-53,71,共8页
近年来 1∶5万和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发现,湘东北地区原中元古代冷家溪群实际上包含了时代更老的不同构造环境的物质建造,其应予以解体,分离出基本无序的变质沉积 -火山岩系,使之与区域上中元古代冷家溪群原有的基本属性能对比。... 近年来 1∶5万和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发现,湘东北地区原中元古代冷家溪群实际上包含了时代更老的不同构造环境的物质建造,其应予以解体,分离出基本无序的变质沉积 -火山岩系,使之与区域上中元古代冷家溪群原有的基本属性能对比。根据对这些变质沉积 -火山岩系的岩石组合、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初步厘定出“涧溪冲岩群”、“仓溪岩群”和“连云山杂岩”3个群级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属绿片岩 -角闪岩相,其原岩形成地质时代是新太古-古元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沉积-火山岩系 冷家溪群 中元古代 湘东北
下载PDF
湘东北新元古代冷家溪群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雪 张玉芝 +2 位作者 崔翔 虞鹏鹏 徐文景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461-3474,共14页
江南造山带已被普遍接受为是由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在新元古代碰撞拼合而形成,正确理解江南造山带形成机制是探索华南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前提,也是深入剖析华南显生宙构造演化的重要因素,但是人们对其拼贴时限及构造属性仍存在争议.沉积... 江南造山带已被普遍接受为是由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在新元古代碰撞拼合而形成,正确理解江南造山带形成机制是探索华南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前提,也是深入剖析华南显生宙构造演化的重要因素,但是人们对其拼贴时限及构造属性仍存在争议.沉积岩的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对其沉积物源及形成的构造背景起到很好的指示作用.然而,前人多聚焦于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或地层中碎屑锆石的年代学研究,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沉积物的物源示踪研究相对薄弱.针对江南造山带中段平江地区冷家溪群中段小木坪组及黄浒洞组沉积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样品具有较高的SiO2(58.82%~70.62%,平均为64.68%)和Al2O3(13.35%~20.99%,平均为16.78%),高的Al2O3/(CaO+Na2O)(3.8~12.4,平均6.6)、K2O/Na2O(0.95~3.20,平均1.8)、La/Sc(2.0~2.7)、Th/Sc(0.84~0.86)比值,与此同时,具有较低的CaO、MgO和Na2O含量(分别为0.19%~2.85%、1.43%~2.13%、和1.44%~2.27%)和Co/Th(0.83~5.30)比值.同时,这些沉积岩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Eu/Eu*=0.62~0.69),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其中两件定年样品的碎屑锆石最小年龄峰值分别为856 Ma和860 Ma.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江南造山带冷家溪群沉积岩来自于中酸性火成物源区,并经历了快速剥蚀和较弱的风化过程,在860~830 Ma时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新元古代 冷家溪群 碎屑锆石 活动大陆边缘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湘东(北)冷家溪群含金性地球化学评价 被引量:9
16
作者 易慧 陈云华 《矿产与地质》 2006年第4期472-474,共3页
湘东(北)冷家溪群A u含量较高,是上部陆壳丰度的1.39倍;地层中的A u主要以硫化物相和有机相等易活动形式存在;地层中的A u呈偏峰和多峰分布,存在后期地质作用的叠加;矿体两侧存在较宽的A u负异常带;矿石、蚀变围岩、正常围岩稀土配分模... 湘东(北)冷家溪群A u含量较高,是上部陆壳丰度的1.39倍;地层中的A u主要以硫化物相和有机相等易活动形式存在;地层中的A u呈偏峰和多峰分布,存在后期地质作用的叠加;矿体两侧存在较宽的A u负异常带;矿石、蚀变围岩、正常围岩稀土配分模式高度一致;矿石硫同位素组成与地层的十分接近。故认为冷家溪群为金的矿源层,可为金的成矿提供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家溪群 含金性 地球化学评价 湘东(北)
下载PDF
湘东北冷家溪群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柏道远 蒋启生 +2 位作者 李彬 姜文 李银敏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3,26,共14页
冷家溪群是江南造山带湖南段的最早物质纪录,其沉积构造背景及相关的钦杭结合带位置尚存争议。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湘东北金井地区冷家溪群早期-中期相对新鲜砂岩采样进行系统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进而按时代先后对砂岩分... 冷家溪群是江南造山带湖南段的最早物质纪录,其沉积构造背景及相关的钦杭结合带位置尚存争议。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湘东北金井地区冷家溪群早期-中期相对新鲜砂岩采样进行系统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进而按时代先后对砂岩分组并进行地球化学研究,以此探讨沉积期盆地性质及大地构造格局。金井地区冷家溪群砂岩的主量元素组成变化较大,SiO2质量分数总体较低、Al2O3质量分数和Al2O3/SiO2比值较高、K2O/Na2O比值高且变化大。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铕负异常明显等特征暨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形态与典型的后太古宙页岩和上陆壳相似。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沉积环境为弧后盆地,且早期易家桥组和潘家冲组的成熟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北邻构造相对稳定的扬子陆块南缘;中期雷神庙组-黄浒洞组的成熟度较低,可能更多来源于南邻构造相对活动的大陆岛弧。各组地层构造环境微量元素判别图解均显示为大陆岛弧环境,但从微量元素特征对母岩的继承性分析,仍反映出弧后盆地环境;有关微量元素参数的相对大小指示早期沉积环境为活动陆缘、中期沉积环境为大陆岛弧,与主量元素特征反映的信息一致。根据上述地球化学证据,提出冷家溪期构造格局与演化过程:早期受古华南洋板块向北西高角度俯冲影响,弧后软流圈上涌导致岩石圈伸展而形成宽阔的弧后盆地,金井地区处于盆地北部而主要接受北邻扬子陆块来源沉积;中期古华南洋板块俯冲角度变缓并推动大陆岛弧向北西运移,弧后盆地收缩,金井地区因构造迁移而主要接受南邻大陆岛弧来源沉积。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弧后盆地南邻大陆岛弧大体在安仁-双牌一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家溪群 地球化学特征 弧后盆地 构造迁移 湘东北
下载PDF
湘东北地区冷家溪群大药菇组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海清 陈俊 +1 位作者 孟德保 何江南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9年第4期54-58,共5页
湖南冷家溪群主要分布在湘东北地区,大药菇组为其顶部层位,1:20万蒲溪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建组,现在沿用并重新定义为整合于小木坪组之上、不整合于板溪群"宝林冲组"或横路冲组之下的一套浅变质含砾杂砂岩、岩屑杂砂岩与砂质板... 湖南冷家溪群主要分布在湘东北地区,大药菇组为其顶部层位,1:20万蒲溪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建组,现在沿用并重新定义为整合于小木坪组之上、不整合于板溪群"宝林冲组"或横路冲组之下的一套浅变质含砾杂砂岩、岩屑杂砂岩与砂质板岩、板岩构成的多个层序并夹砾岩的岩石组合体,厚度>730.2m。通过剖面研究,可以划分出三个由粗到细的岩性旋回;砂岩主要属杂砂岩类;砾岩中砾石以内源成份为主。依据岩石结构序列,结合粒度参数的统计分析,认为大药菇组属于沉积盆地进入萎缩期、构造活动增强的沉积响应,反映的水动力条件是阵发性的快速流动机制,属于海底扇浊流体系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药菇组 冷家溪群 湖南
下载PDF
从岩石化学特点看板溪群的沉积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曰俊 郝杰 胡文虎 《湖南地质》 1991年第3期186-188,206,共4页
将板溪群和冷家溪群杂砂岩全岩岩石化学分析结果在SiO_2-K_2O/Na_2O图解、SiO_2/Al_2O_3-K_2O/(Na_2O+CaO)图解、Na_2O-K_2O图解以及(K_2O+Na_2O)—Al_2O_3图解上投点,发现多数板溪群杂砂岩样品点落在被动大陆边缘区,而冷家溪群杂砂岩... 将板溪群和冷家溪群杂砂岩全岩岩石化学分析结果在SiO_2-K_2O/Na_2O图解、SiO_2/Al_2O_3-K_2O/(Na_2O+CaO)图解、Na_2O-K_2O图解以及(K_2O+Na_2O)—Al_2O_3图解上投点,发现多数板溪群杂砂岩样品点落在被动大陆边缘区,而冷家溪群杂砂岩样品点则多落入活动大陆边缘区。因此认为,板溪群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而冷家溪群沉积于活动大陆边缘,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溪群 岩石化学 大地构造 背景
下载PDF
谈谈冷家溪群坪原组、“杨林冲组”和大药姑组的归属 被引量:6
20
作者 唐晓珊 黄建中 +2 位作者 陈俊 罗海晏 刘伟 《湖南地质》 2000年第2期83-86,共4页
作者在野外考察与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新建“杨林冲组”取代 1988年创建的坪原组作为冷家溪群最上部的地层单位 ,并将原大药姑组分解为两部分 ,分别划归震旦系下统洪江组和富禄组。
关键词 冷家溪群 划分对比 杨林冲组 大药姑组 地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