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变化与上颌骨上抬距离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患者,均为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开唇露齿和下颌骨后下旋转,而下颌骨发育正常,采用单纯LeFort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正...目的:探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变化与上颌骨上抬距离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患者,均为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开唇露齿和下颌骨后下旋转,而下颌骨发育正常,采用单纯LeFort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正其牙颌面畸形。拍摄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Reuleaux法测量实际的下颌骨旋转中心位置,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下颌骨平均自动旋转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49.350mm、后方17.100mm处。髁突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24.000mm、后方11.950mm处。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A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08)。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P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45)。结论:下颌骨旋转中心位于髁突外。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与上颌骨上抬幅度高度相关。展开更多
目的:Binder综合征患者有严重的面部凹陷畸形及咬合功能障碍,治疗相对困难且易复发。本研究探讨面中部牵引结合正颌手术在Binder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4例Binder综合征患者采用改良Le Fort II型截骨术,术后利用颅骨外置式牵引器...目的:Binder综合征患者有严重的面部凹陷畸形及咬合功能障碍,治疗相对困难且易复发。本研究探讨面中部牵引结合正颌手术在Binder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4例Binder综合征患者采用改良Le Fort II型截骨术,术后利用颅骨外置式牵引器进行旋转牵引,并随时调整矢状向及垂直向的量,矫正患者面形。半年后进行正颌手术,矫正咬合关系,并随访1~2 a。结果: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牵引过程中无明显疼痛及不适。头影测量显示,患者面中部骨骼显著前移,凹陷畸形得以矫治。经过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获得了良好的咬合关系。结论:上颌骨Le Fort II型截骨牵引可以矫治鼻上颌骨发育不足,通过正颌手术可以矫正咬合关系,两者结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Binder综合征的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采用多片段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并为克服术后骨段固位不良之缺点自制一种腭侧固定夹板。方法:以该手术方法联合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上颌宽度不足伴上下颌其它严重畸形的患者19例。采用单纯多片...目的:采用多片段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并为克服术后骨段固位不良之缺点自制一种腭侧固定夹板。方法:以该手术方法联合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上颌宽度不足伴上下颌其它严重畸形的患者19例。采用单纯多片段Le FortI型截骨6例,联合BSSRO13例。19例中上颌两片段Le FortI型截骨12例,3片段7例。结果:术后随访16例,平均22.6m,66间距离平均扩宽7.3mm,33间平均扩宽3.9mm。无严重并发症及明显复发,咬合关系满意。结论:应用良好的腭侧固定夹板,采用多片段 Le FortI截骨联合BSSRO可一次满意矫治严重双颌畸形。展开更多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同期牙槽嵴裂植骨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10例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32岁。单侧唇腭裂8例,双侧2例。影像学检查均有...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同期牙槽嵴裂植骨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10例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32岁。单侧唇腭裂8例,双侧2例。影像学检查均有继发面中部畸形的主要表现。均采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一期手术矫正。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的截骨线在上颌骨前壁比常规Le Fort Ⅰ型截骨线高,最高可达眶下孔下5mm左右,水平截开至颧牙槽嵴处再弧形转向下后方。结果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复查头部X线片,所有患者上颌骨位置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6~24个月,牙弓外形良好,X线片示无明显骨质吸收,植骨区密度与周围接近。10例均获得满意面容,其中9例获得良好的牙骀关系。结论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不仅可前移上颌骨,还可前移部分眶下区及整个鼻旁区和鼻底,更明显地改善畸形。同期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可减少手术次数、降低费用、获得理想效果,是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继发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展开更多
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是正颌外科中矫治上颌骨畸形最常采用术式之一。但是,上颌骨的移动、肌肉的剥离会影响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其中鼻形态的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有研究报道,正颌手术后鼻形态的不利改变是降低患者手术满意度的主要...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是正颌外科中矫治上颌骨畸形最常采用术式之一。但是,上颌骨的移动、肌肉的剥离会影响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其中鼻形态的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有研究报道,正颌手术后鼻形态的不利改变是降低患者手术满意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明确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对鼻形态的影响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预测术后鼻形态的变化,从而优化手术设计、提高医患沟通效率。本文将对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鼻部形态变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改良鼻旁植骨是否能减少Le Fort 1型截骨下降手术术后上颌骨垂直向的复发。方法:选择双颌手术中上颌骨下降幅度>3 mm的患者30例,分为改良鼻旁植骨组和非改良鼻旁植骨组。利用术前(T0)、术后3天(T1)和术后6个月(T2)的颌面CT...目的:探讨改良鼻旁植骨是否能减少Le Fort 1型截骨下降手术术后上颌骨垂直向的复发。方法:选择双颌手术中上颌骨下降幅度>3 mm的患者30例,分为改良鼻旁植骨组和非改良鼻旁植骨组。利用术前(T0)、术后3天(T1)和术后6个月(T2)的颌面CT数据对上颌骨位置进行三维测量;同时利用T1与T2的CT数据计算植骨块厚度的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在垂直方向上,改良鼻旁植骨组上切牙点复发量为(0.54±0.35)mm,非改良鼻旁植骨组上切牙点复发量为(1.18±0.76)mm(P=0.3997)。2组在前后、水平方向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改良鼻旁植骨组的植骨块厚度降低(11.75±6.25)%,非改良鼻旁植骨组的植骨块厚度降低(33.77±11.56)%(P<0.0001)。结果:改良鼻旁植骨可有效减少植骨块吸收,以及术后上颌骨垂直向复发。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探讨坚固内固定 ( RIF)技术用于 Le Fort 型截骨固定的优越性。方法 :利用头影测量技术对家兔模型进行术后骨稳定性的定量分析。结果 :通过头影测量发现 ,用 RIF固定的家兔上颌骨位置在术后 2个月时没有明显改变 ( P>0 .0 5)。结论 :RIF用于 L e Fort 型截骨骨间固定 。
文摘目的:探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变化与上颌骨上抬距离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患者,均为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开唇露齿和下颌骨后下旋转,而下颌骨发育正常,采用单纯LeFort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正其牙颌面畸形。拍摄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Reuleaux法测量实际的下颌骨旋转中心位置,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下颌骨平均自动旋转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49.350mm、后方17.100mm处。髁突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24.000mm、后方11.950mm处。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A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08)。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P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45)。结论:下颌骨旋转中心位于髁突外。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与上颌骨上抬幅度高度相关。
文摘目的 :比较改良牙支持式上颌骨前部牵引成骨术(anterior maxillary segment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AMSDO)及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术对唇腭裂(cleft lip palate,CLP)患者腭咽部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分为AMSDO组(16例)和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术组(16例)。治疗前(T1)和治疗后6个月(T2)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腭咽部结构进行测量。采用SPSS 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MSDO组治疗前、后腭咽部结构测量参数变化无显著差异,Le Fort I型组咽腔深度平均增加3.13 mm、软硬腭交角增加4.3°,腭咽闭合需值(need ratio)平均值大于术前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SDO对腭咽部结构的影响微小,腭咽闭合基本无变化。Le Fort I组术后结果提示可能造成腭咽闭合功能恶化及腭咽部结构适应性代偿。
文摘目的:Binder综合征患者有严重的面部凹陷畸形及咬合功能障碍,治疗相对困难且易复发。本研究探讨面中部牵引结合正颌手术在Binder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4例Binder综合征患者采用改良Le Fort II型截骨术,术后利用颅骨外置式牵引器进行旋转牵引,并随时调整矢状向及垂直向的量,矫正患者面形。半年后进行正颌手术,矫正咬合关系,并随访1~2 a。结果: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牵引过程中无明显疼痛及不适。头影测量显示,患者面中部骨骼显著前移,凹陷畸形得以矫治。经过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获得了良好的咬合关系。结论:上颌骨Le Fort II型截骨牵引可以矫治鼻上颌骨发育不足,通过正颌手术可以矫正咬合关系,两者结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Binder综合征的方法。
文摘目的:采用多片段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并为克服术后骨段固位不良之缺点自制一种腭侧固定夹板。方法:以该手术方法联合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上颌宽度不足伴上下颌其它严重畸形的患者19例。采用单纯多片段Le FortI型截骨6例,联合BSSRO13例。19例中上颌两片段Le FortI型截骨12例,3片段7例。结果:术后随访16例,平均22.6m,66间距离平均扩宽7.3mm,33间平均扩宽3.9mm。无严重并发症及明显复发,咬合关系满意。结论:应用良好的腭侧固定夹板,采用多片段 Le FortI截骨联合BSSRO可一次满意矫治严重双颌畸形。
文摘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同期牙槽嵴裂植骨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10例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32岁。单侧唇腭裂8例,双侧2例。影像学检查均有继发面中部畸形的主要表现。均采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一期手术矫正。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的截骨线在上颌骨前壁比常规Le Fort Ⅰ型截骨线高,最高可达眶下孔下5mm左右,水平截开至颧牙槽嵴处再弧形转向下后方。结果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复查头部X线片,所有患者上颌骨位置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6~24个月,牙弓外形良好,X线片示无明显骨质吸收,植骨区密度与周围接近。10例均获得满意面容,其中9例获得良好的牙骀关系。结论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不仅可前移上颌骨,还可前移部分眶下区及整个鼻旁区和鼻底,更明显地改善畸形。同期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可减少手术次数、降低费用、获得理想效果,是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继发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文摘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是正颌外科中矫治上颌骨畸形最常采用术式之一。但是,上颌骨的移动、肌肉的剥离会影响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其中鼻形态的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有研究报道,正颌手术后鼻形态的不利改变是降低患者手术满意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明确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对鼻形态的影响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预测术后鼻形态的变化,从而优化手术设计、提高医患沟通效率。本文将对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鼻部形态变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
文摘目的:探讨改良鼻旁植骨是否能减少Le Fort 1型截骨下降手术术后上颌骨垂直向的复发。方法:选择双颌手术中上颌骨下降幅度>3 mm的患者30例,分为改良鼻旁植骨组和非改良鼻旁植骨组。利用术前(T0)、术后3天(T1)和术后6个月(T2)的颌面CT数据对上颌骨位置进行三维测量;同时利用T1与T2的CT数据计算植骨块厚度的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在垂直方向上,改良鼻旁植骨组上切牙点复发量为(0.54±0.35)mm,非改良鼻旁植骨组上切牙点复发量为(1.18±0.76)mm(P=0.3997)。2组在前后、水平方向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改良鼻旁植骨组的植骨块厚度降低(11.75±6.25)%,非改良鼻旁植骨组的植骨块厚度降低(33.77±11.56)%(P<0.0001)。结果:改良鼻旁植骨可有效减少植骨块吸收,以及术后上颌骨垂直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