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寰齿侧关节的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义凯 钟世镇 +1 位作者 李忠华 郭成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0-121,共2页
目的:确定有无寰齿侧关节存在。方法:对105例寰椎骨性标本上的侧块内侧结节和侧块内侧关节面进行了观测,并对9例男性新鲜尸体观察验证。结果:在105例寰椎骨性标本上,侧块内侧结节出现率为62.9%,侧块内侧关节面出现率... 目的:确定有无寰齿侧关节存在。方法:对105例寰椎骨性标本上的侧块内侧结节和侧块内侧关节面进行了观测,并对9例男性新鲜尸体观察验证。结果:在105例寰椎骨性标本上,侧块内侧结节出现率为62.9%,侧块内侧关节面出现率为24.8%;尸体标本观察,全部均有寰齿侧关节存在,组织学证实为滑膜关节,关节腔与寰齿后关节腔相通连。结论:寰齿侧关节出现率颇高,寰齿后关节应包括恒定的寰齿侧关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侧块 寰齿关节 解剖学
下载PDF
C_(2/3)经关节螺钉固定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马向阳 尹庆水 +5 位作者 刘景发 吴增晖 夏虹 昌耘冰 章凯 麦小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95-597,共3页
目的: 研究C2 /3侧块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可行性, 为颈椎后路钉板固定在枢椎提供新的螺钉锚点。方法: 利用20例配套颈椎干骨标本, 测量枢椎和第三颈椎侧块的宽度和高度。设定C2 /3侧块关节螺钉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 即进钉点在头尾方向上... 目的: 研究C2 /3侧块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可行性, 为颈椎后路钉板固定在枢椎提供新的螺钉锚点。方法: 利用20例配套颈椎干骨标本, 测量枢椎和第三颈椎侧块的宽度和高度。设定C2 /3侧块关节螺钉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 即进钉点在头尾方向上位于枢椎侧块的中下1 /3交界处, 在内外方向上位于枢椎侧块的中央, 螺钉穿枢椎侧块经由C2 /3侧块关节进入C3 侧块; 进钉方向与人体矢状面平行, 并与C2 /3侧块关节面呈90°角, 测量螺钉分别在枢椎和第三颈椎侧块内的长度。结果: 枢椎侧块的平均宽度和高度分别是14. 83mm和9. 63mm; 第三颈椎侧块的平均宽度和高度分别是13. 86mm和11. 27mm。螺钉在枢椎和第三颈椎侧块内的平均长度分别是6. 24mm和9. 70mm, 螺钉总长平均15. 94mm。结论:经C2 /3侧块关节进行螺钉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 可以作为枢椎后路螺钉固定的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经关节螺钉 侧块关节 解剖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疗效初探
3
作者 房跃坤 杨智麟 +9 位作者 李昊天 王伟舟 熊云宇 毕航川 刘源 王兵 董俊杰 杨晋 龚志强 陈凌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5-265,共11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并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进行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8月我科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cage组...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并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进行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8月我科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cage组)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25例,对照组)治疗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cage组男8例,女15例,年龄9~79岁(48.35±14.38岁);对照组男6例,女19例,年龄21~69岁(47.84±13.51岁)。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使用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齿状突顶点距离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odon to idprocess to Chamberlain′s line,DOCL)、延髓颈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CAA),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评估侧块关节cage及后方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减压充分复位满意,症状均明显缓解,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和脊髓损伤加重。cage组手术时间133.04±34.04min、术中出血量119.13±54.77mL、住院时间14.74±6.10d,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253.20±53.98min、181.20±45.40mL、23.96±5.47d)。cage组术前JOA、ADI、DOCL、CMA、CAA分别为6.33±1.13分、7.31±3.05mm、9.47±3.32mm、122.89°±12.58°、122.02°±12.50°,术后分别为13.04±2.17分、2.18±0.67mm、0.89±1.00mm、148.81°±5.43°、146.70°±9.3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89±1.17分、2.09±0.69mm、0.83±0.86mm、149.10°±5.11°、146.89°±8.95°;对照组术前JOA、ADI、DOCL、CMA、CAA分别为6.76±1.21分、7.70±0.97mm、10.56±1.99mm、121.53°±4.87°、123.77°±8.95°,术后分别为13.26±1.32分、1.89±0.50mm、1.13±1.08mm、151.40°±6.15°、149.86°±5.5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02±0.88分、1.87±0.44mm、0.87±1.39mm、149.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后路 侧块关节 植骨融合 融合器
下载PDF
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失稳 被引量:3
4
作者 项良碧 刘军 +2 位作者 于海龙 陈语 谢雁春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5年第6期640-642,共3页
目的探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和注意事项。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失稳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24个... 目的探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和注意事项。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失稳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7个月,切口均I期愈合,寰枢椎间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破坏的病例发生,术后颈枕区疼痛得到改善,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并发症有术中静脉丛大出血2例,颈枕部疼痛和麻木加重3例,脑脊液漏2例,椎动脉挤压闭塞造成颅脑一过性缺血症状1例。结论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手段之一,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规范手术操作是减少甚至杜绝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侧块螺钉 枢椎椎弓根螺钉 寰枢椎失稳
下载PDF
枢椎侧块关节前倾对寰枢椎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曹正霖 罗荣森 +5 位作者 禤天航 陆伟豪 王刚 于淼 付忠泉 霍智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96-1102,共7页
目的 :探讨枢椎侧块关节前倾对寰枢椎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指导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男性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枕骨髁基底C0~C3),年龄18~50岁,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完整状态模型(A组)、切断标... 目的 :探讨枢椎侧块关节前倾对寰枢椎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指导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男性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枕骨髁基底C0~C3),年龄18~50岁,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完整状态模型(A组)、切断标本齿状突基底部造成齿状突Ⅱ型骨折制作寰枢椎不稳模型(B组)、枢椎侧块25°前倾楔形截骨模型(C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模型(D组)及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模型(E组),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分别给予1.5N·m的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力矩,测量不同模型的三维运动范围(ROM)。结果:A组在屈/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的ROM分别为10.80°±0.74°/10.90°±0.54°、9.18°±0.97°/9.06°±0.47°、23.07°±0.27°/23.15°±0.63°;B组分别为15.88°±0.56°/16.20°±0.48°、17.12°±0.35°/17.27°±0.51°、34.15°±0.38°/34.27°±0.44°;C组分别为18.93°±0.61°/20.16°±0.54°、26.18°±1.34°/25.26°±0.71°、40.86°±0.60°/41.16°±0.38°;D组分别为0.64°±0.19°/0.57°±0.11°、2.01°±0.45°/1.86°±0.34°、1.36°±0.18°/1.76°±0.13°;E组分别为0.63°±0.15°/0.51°±0.17°、1.28°±0.86°/1.42°±0.22°、0.50°±0.28°/0.59°±0.26°。在屈/伸、左/右侧弯运动中,C组的ROM最大,与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的ROM均较A组明显增大(P<0.05),D组和E组的ROM均较A组、B组、C组明显减小(P<0.05),D组和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左/右旋转运动中,C组的ROM最大,E组的ROM最小,D组和E组的ROM均较A组、B组、C组明显减小(P<0.05),D组和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枢椎侧块关节前倾角度增大会明显增加寰枢椎的ROM,导致其在屈/伸、侧弯及抗旋转的稳定性明显下降,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在屈/伸、左/右侧弯运动的稳定性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侧块关节 内固定 稳定性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后部投影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李明 徐荣明 +1 位作者 薛波 Ebraheim NA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观察并测量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后部的投影范围,探讨骶髂螺钉置入的理想区域。方法:在16具尸体骨盆标本上,用克氏针沿着骶骨侧块最外缘自内向外穿过髂骨,根据克氏针在髂骨外板的位置,得到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的三角形投影。分别测量... 目的:观察并测量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后部的投影范围,探讨骶髂螺钉置入的理想区域。方法:在16具尸体骨盆标本上,用克氏针沿着骶骨侧块最外缘自内向外穿过髂骨,根据克氏针在髂骨外板的位置,得到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的三角形投影。分别测量两侧投影的宽度、高度、投影纵轴到髂后上棘、髂后下棘的距离。结果:骶骨侧块投影的高度为61.4mm,三角形投影的底部宽度为56.8mm,三角形投影的纵轴到髂后上棘和髂后下棘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0.0mm、27.4mm。结论: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投影区的上部是骶髂螺钉置入的较佳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侧块 腰骶融合 骶髂关节 骶髂螺钉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置入的临床应用解剖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胜华 汪康 +2 位作者 夏良政 徐宏光 吴连仲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年第5期385-388,共4页
目的了解国人寰枢椎侧块关节周围血管、神经的解剖关系。为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准确、安全置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标本20具,冠状面上观察寰枢椎侧块关节后缘周围解剖关系;平枢椎侧块上关节面后缘测量C1、2间椎动... 目的了解国人寰枢椎侧块关节周围血管、神经的解剖关系。为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准确、安全置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标本20具,冠状面上观察寰枢椎侧块关节后缘周围解剖关系;平枢椎侧块上关节面后缘测量C1、2间椎动脉内缘至颈髓硬脊膜外缘的距离,确定手术冠状位的“安全操作空间”;测量枢椎下关节突后内缘的纵垂线与枢椎椎弓上缘交点(G点)至枢椎椎弓根上缘中线延长线的水平距离,确定手术切入点。结果“安全操作空间”为(19.72±1.84)mm,水平距离为(2.23±0.45)mm。寰枢椎后膜下的静脉丛主要集中在寰枢椎侧块关节的外缘、上方和内缘,其下方尤其枢椎椎弓根上缘的静脉丛稀疏。位于寰椎椎弓根下方、寰枢椎侧块关节内上侧的C2神经根,距颈硬脊膜外缘5~7mm处膨大成颈神经节,并发出前、后支。结论G点恒定在枢椎椎弓根上缘中线延长线的内侧2.5mm处,以此点向外水平旁开2.5mm,向上推开寰枢后膜,内上骨膜下剥离并沿枢椎椎弓根上缘中线一并剥离枢椎椎弓根骨膜和寰枢椎侧块关节囊,即可显露寰枢椎侧块关节并置入融合器。以此人路在“安全操作空间”内置入融合器,可避免切开寰枢后膜而损伤血管和神经。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侧块关节 侧块融合器置入术 应用解剖 定量测量
原文传递
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高书涛 徐韬 +6 位作者 买尔旦·买买提 郭海龙 甫拉提·买买提 盛军 荀传辉 王婷 盛伟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65-871,共7页
目的:探讨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行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 目的:探讨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行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7.4±13.9岁(13~69岁),随访时间为54.7±29.4个月(25~131个月)。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通过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和神经功能情况。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在颈椎正中矢状位CT上测量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的距离(distance of the top of odontoid to Chamberlain′s line,DOCL),在颈椎MRI上测量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通过CT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36.1±29.0min(95~210min),出血量为189.7±85.0mL(100~455mL)。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06±1.21分、2.35±0.76分、1.24±0.81分、1.12±0.90分,JOA评分分别为9.26±2.24分、14.05±2.01分、15.05±1.57、15.16±1.42分;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影像学方面,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DI分别为9.63±1.93mm、1.21±1.10mm、1.16±1.09mm、1.26±1.02mm,DOCL分别为11.47±3.93mm、2.53±3.30mm、2.32±3.20mm、2.26±2.73mm,CMA分别为114.31°±11.00°、144.16°±9.33°、145.31°±8.83、143.42°±9.12°;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ADI、DOCL和CMA均显著性改善(F=41.05,P<0.001)。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10.3±2.7个月(5~15个月)。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深部组织感染1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椎间融合器 侧块关节植骨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