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5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被引量:116
1
作者 马保起 苏刚 +1 位作者 侯治华 舒赛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4-242,共9页
用岷江都江堰—汶川段晚第四纪阶地面的变形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滑动速率。岷江及其支流发育3级晚第四纪河流阶地,阶地面的年龄分别约为10,20,50kaBP。阶地纵剖面在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处有明显的垂直... 用岷江都江堰—汶川段晚第四纪阶地面的变形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滑动速率。岷江及其支流发育3级晚第四纪河流阶地,阶地面的年龄分别约为10,20,50kaBP。阶地纵剖面在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处有明显的垂直变形。断裂活动具有间歇性特点,晚第四纪以来有过3期活动,其起始时间分别为50,20,10kaBP。依据各级阶地面年龄和变形量估算的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晚第四纪逆冲滑动速率分别为0.5,0.6~0.3,0.2mm/a;据阶地走滑位错估算的茂汶-汶川断裂和北川-映秀断裂的晚第四纪右旋走滑速率均约为1mm/a。现代河床之下发育很厚的河流堆积物表明,龙门山的构造抬升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估算 岷江 中段 河流阶地 垂直变形 断裂活动 起始时间 走滑速率 构造抬升 变形量 地面 都江堰 纵剖面 间歇性 堆积物 发育 年龄 逆冲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与湖面变化 被引量:84
2
作者 赵希涛 朱大岗 +3 位作者 严富华 吴中海 马志邦 麦学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52,共12页
在西藏纳木错沿岸 ,发育了 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 48~ 1 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 ,本文探讨了纳木错及邻区末次间冰期 (MIS 5)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研究表明 ,纳木错与邻区的湖面变化可... 在西藏纳木错沿岸 ,发育了 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 48~ 1 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 ,本文探讨了纳木错及邻区末次间冰期 (MIS 5)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研究表明 ,纳木错与邻区的湖面变化可以划分为 1 1 6~37kaB .P .间的古大湖———“羌塘东湖”期、37~ 30kaB .P .间的“古纳木错”外流湖 -残余古大湖期和 30kaB .P .以来的纳木错 -藏北湖群期等 3大阶段。在MIS 5的古大湖阶段 ,包括纳木错、色林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众多大、中型湖泊 ,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大湖 ,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 (怒江 )水系的分水岭。在MIS 5e末的最高湖面时期 ,湖面面积可达7880 0km2 ,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西南部和中南部的其他古大湖相连 ,成为面积巨大的网格状深水大湖———“羌塘湖”。通过纳木错湖面变化曲线与西昆仑古里雅、格陵兰、南极等冰芯和深海岩芯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发现 ,全球MIS 5的气温要高于末次冰期间冰阶(MIS 3) ,此时藏北高原为气候温和轻爽与湖面最高的大湖期 ;在末次冰期的两个冰阶 (MIS 4和MIS 2 )中 ,湖面明显下降 ,邻近的念青唐古拉山发育了小型山谷冰川 ;而在间冰阶MIS 3中 ,其气候波动的幅度 ,要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加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西藏纳木错 晚第四纪 气候变迁 湖面变化 湖相沉积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系西段——康西瓦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地貌特征研究 被引量:77
3
作者 付碧宏 张松林 +2 位作者 谢小平 石许华 王世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8-235,共8页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近EW向延伸2000多公里,它构成了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重要地质边界。康西瓦断裂位于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呈WNW-ESE向延伸约700km。文章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印度遥感卫...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近EW向延伸2000多公里,它构成了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重要地质边界。康西瓦断裂位于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呈WNW-ESE向延伸约700km。文章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印度遥感卫星5.8m分辨率)和数字高程地形模型(DEM)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考察观测,对康西瓦断裂的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其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沿断裂带发育的系统错断水系、错断冲积扇、挤压脊、走滑拉分盆地等典型构造地貌特征表明,该断裂晚第四纪经历了强烈的左旋走滑活动。同时,研究还揭示沿康西瓦断裂发育了一条长约80km的地表地震破裂带,最大同震左旋水平错位为4m,估算产生该地表破裂带的地震是一矩震级为肘。7.3的大地震。另外,文章根据不同年代地表地貌特征的左旋错位距离,估算出康西瓦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长期走滑速率为8-12mm/a,远低于早期估算的20-30mm/a,但是与阿尔金断裂带中、东段的地质估算结果9±2mm/a及GPS测量结果9±4mm/a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走滑断裂 构造地貌 康西瓦断裂 阿尔金断裂系 西昆仑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新活动特征及其与红河断裂的关系 被引量:76
4
作者 常祖峰 常昊 +1 位作者 臧阳 代博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7-530,共14页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并对其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对晚新生代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右旋走滑特征明显,沿线山脊和河流表现为同步右旋位错。德胜和长邑南探槽揭...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并对其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对晚新生代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右旋走滑特征明显,沿线山脊和河流表现为同步右旋位错。德胜和长邑南探槽揭示其断错了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堆积。岩曲—石岩村一带Ⅱ级河流阶地和后缘洪积扇上发育长约3 km、高2.5 m左右的断层陡坎。根据洪积扇、冲沟和河流阶地位错量估算,该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右旋水平滑动速率为1.8-2.4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35 mm/a。它南与红河断裂相连,北与金沙江断裂相接,新生代以来具有与红河断裂和金沙江断裂相似的运动学特征、相同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变形机制,是红河活动断裂的北延部分。维西—乔后断裂与红河、金沙江以及德钦—中甸—大具等断裂一起,共同构成了川滇活动块体的西部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裂 川滇块体 晚第四纪 右旋走滑运动 滑动速率
下载PDF
中国北方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沙漠与黄土记录——以光释光年代为基础的直接对比 被引量:73
5
作者 鹿化煜 周亚利 +3 位作者 J.Mason T.Stevens 弋双文 J.Swinehart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8-894,共7页
中国北方有约200×10^4km^2的面积被黄土、沙漠和荒漠戈壁沉积物覆盖,这些地区堆积物的形成变化与第四纪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关于中国北方沙漠与黄土记录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研究不少,但是,由于受到方法和条件等限制,系统的(... 中国北方有约200×10^4km^2的面积被黄土、沙漠和荒漠戈壁沉积物覆盖,这些地区堆积物的形成变化与第四纪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关于中国北方沙漠与黄土记录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研究不少,但是,由于受到方法和条件等限制,系统的(高密度的)和独立的年代学工作比较薄弱,从而使诸多已经发表的关于沙漠-黄土记录的亚轨道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结论受到质疑。文章通过对黄土高原代表性的4个末次冰期以来的黄土剖面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的20多个末次冰期-全新世的沙-砂质古土壤剖面的研究,获得了150多个独立的光释光年龄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200多个样品的粒度、有机质含量和磁化率数据,重建末次冰期以来中国北方气候变化过程,对比分析沙地与黄土古气候记录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古气候在57.5—52.5kaB.P.相对干旱,41.5—37.3kaB.P.相对湿润,26—22kaB.P.逐渐干旱,22—18kaB.P.极端干旱,15—10kaB.P.干旱,10—8kaB.P.为干旱减弱的时期,8.0—2.4kaB.P.相对湿润,而2.4kaB.P.以来气候为相对干旱。其间,在8.0—2.4kaB.P.的湿润时期有几次干旱事件,而2.4kaB.P.以来气候变化频繁。具有独立年代控制的黄土和沙漠记录表明,中国北方的气候变化对轨道时间尺度的太阳辐射变化有大约3—4ka的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晚第四纪 全新世 古气候变化 沙漠沙地 黄土
下载PDF
中国东部晚第四纪海侵的新构造背景 被引量:66
6
作者 王强 田国强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41-48,共8页
中国东部沉降海岸及近海钻孔研究表明,第四纪大部分时间里,福建—岭南隆起带基本阻挡了海水大规模进入东海—黄海盆地,约在160kaBP已有低海相性的海侵出现,但是自末次间冰期以来才开始发生大规模海侵,而此时青藏高原正以空... 中国东部沉降海岸及近海钻孔研究表明,第四纪大部分时间里,福建—岭南隆起带基本阻挡了海水大规模进入东海—黄海盆地,约在160kaBP已有低海相性的海侵出现,但是自末次间冰期以来才开始发生大规模海侵,而此时青藏高原正以空前的速率隆升。晚第四纪福建—岭南隆起带大部沉降入海底,维持了青藏高原与日本—琉球岛弧之间的地壳应力平衡;海水在晚更新世前后进入东海—黄海盆地,使中国大陆处于与海洋更密切联系的状态,其本质原因是陆架盆地沉降与青藏高原隆起对应的地壳变形。自此以后,长江、黄河及滦河与全球海洋水圈变化引起的海侵发生了复杂的陆海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晚第四纪 海侵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杭州湾沿岸平原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和沉积过程 被引量:51
7
作者 林春明 黄志城 +2 位作者 朱嗣昭 李从先 蒋维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0-130,共11页
本文采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以海平面升降旋回为主线,根据300口钻井、静力触探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探讨了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层序、沉积特征、控制沉积的主要地质作用及沉积层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该区晚第四纪地层底界面为区域... 本文采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以海平面升降旋回为主线,根据300口钻井、静力触探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探讨了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层序、沉积特征、控制沉积的主要地质作用及沉积层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该区晚第四纪地层底界面为区域不整合面,是末次冰期海面下降时形成的。晚第四系具有一个从陆相到海相再到海陆过渡相的沉积旋回,自下而上发育5套地层,即河床滞留沉积和海进河床充填沉积层序、海进河漫滩充填层序、海相层覆盖、海退河口湾及湖沼相进积层序。流水切割的古地形、海平面升降以及物源和沉积物供应量的变化,对沉积物分布起着主要控制作用。末次冰盛期低海平面时,河流下切,形成深达40~110 m的钱塘江和太湖下切河谷。冰后期以来,本区经历了早期下切河谷充填,中期海水覆盖,晚期河口湾形成、萎缩和湖沼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沉积特征 沉积旋回 杭州湾 沉积过程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晚第四纪海相地层划分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8
8
作者 陈永胜 王宏 +3 位作者 裴艳东 田立柱 李建芬 商志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7-759,共13页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相地层(简称'海三')、上更新统的第二海相地层(简称'海二')和全新统的第一海相地层(简称'海一'),指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发生的3次主要海面波动。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海三,海二和海一分别发育于MIS(深海氧同位素阶段)7、MIS5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说明渤海湾西岸中更新晚期以来地层记录的海面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一致。与前人的传统认识不同,认为受全球海面及渤海海峡地貌共同影响,MIS3时期研究区并未发生大范围海侵。通过多个钻孔的对比分析,3个海相地层在渤海湾西岸地区的分布较广,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不同钻孔之间同一海相地层的高程和厚度的较大差异指示本地区在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较强的差异性沉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海平面变化 差异性沉降 晚第四纪 渤海湾西岸 地层学
下载PDF
南海晚第四纪表层古生产力与东亚季风变迁 被引量:40
9
作者 翦知 王律江 M.Kienast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2-40,共9页
根据南海南北陆坡两个站位的柱状样中底栖有孔虫分布,结合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获得南海近4万年来高分辨率的表层古生产力记录,进而探讨晚第四纪东亚古季风的变迁。研究表明,由于冬季风在本次冰期、夏季风在全新世早期约10000aB... 根据南海南北陆坡两个站位的柱状样中底栖有孔虫分布,结合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获得南海近4万年来高分辨率的表层古生产力记录,进而探讨晚第四纪东亚古季风的变迁。研究表明,由于冬季风在本次冰期、夏季风在全新世早期约10000aB.P.急剧增强,分别在南海南北陆坡产生海岸上升流,加上陆源营养物输入增多,使得表层古生产力明显增高、有机碳通量增大至3.5gC/(m2·103a)以上,从而底栖有孔虫群中Buliminaaculeata和Uvigerinaperegrina占绝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古生产力 底栖有孔虫 东亚季风 晚第四纪 南海
下载PDF
西秦岭西段光盖山-迭山断裂带坪定-化马断裂的新活动性与滑动速率 被引量:46
10
作者 俞晶星 郑文俊 +3 位作者 袁道阳 庞建章 刘兴旺 刘白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57-967,共11页
位于西秦岭西段的光盖山-迭山断裂带是由3条近平行的断裂所组成,其中坪定-化马断裂是该断裂带的主断层。坪定-化马断裂以宕昌岷江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的新活动性明显强于东段。断裂西段线性特征明显,可见清晰的断层崖,不同期次的洪... 位于西秦岭西段的光盖山-迭山断裂带是由3条近平行的断裂所组成,其中坪定-化马断裂是该断裂带的主断层。坪定-化马断裂以宕昌岷江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的新活动性明显强于东段。断裂西段线性特征明显,可见清晰的断层崖,不同期次的洪积扇上均有断层陡坎发育,晚第四纪以来有过明显的活动,最新一次活动的离逝时间约为1 kaB.P.左右。通过对断错地貌研究得到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49±0.08~1.15±0.28mm/a,左旋滑动速率为0.51±0.13mm/a。而断裂东段由多条斜交或近于平行的断裂所组成,活动性明显减弱,没有发现最新活动的证据。在地貌上多表现为线性沟谷,向东逐渐被褶皱所替代,从基岩断面及相关地貌特征来看断裂活动性质主要表现为逆冲兼具左旋走滑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活动 滑动速率 晚第四纪 坪定-化马断裂 光盖山-迭山断裂带
原文传递
南海晚第四纪陆源沉积:粒度组成、动力控制及反映的东亚季风演化 被引量:46
11
作者 郑洪波 陈国成 +4 位作者 谢昕 梅西 李建如 葛黄敏 黄恩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4-424,共11页
对南海北部MD05—2904孔、西部ND05—2901孔、南部MD05—2897孔的有孔虫氧同位素进行测定,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对3个孔的陆源碎屑组分的粒度分布进行了测定和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南海北部陆坡(南部陆坡)的陆源碎屑沉... 对南海北部MD05—2904孔、西部ND05—2901孔、南部MD05—2897孔的有孔虫氧同位素进行测定,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对3个孔的陆源碎屑组分的粒度分布进行了测定和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南海北部陆坡(南部陆坡)的陆源碎屑沉积特征主要受单一的因子Fn(Fs)控制,它可以控制62%(59%)的粒度变化特征。与Fn密切相关的粒度组分为1.52~2.92μm和11.8~27.4μm,与Fs相关的粒度组分为〈2.42μm和6.76—14.30μm。南海西部陆坡获得两个主控因子Fwl和Fw2,分别控制46%和32%的粒度变化特征,与Fwl相关的粒度组分为1.26~2.66μm和10.8~14.3μm,与Fw2相关的粒度组分为4.24~7.42μm和30.1~43.7μm。对敏感粒级的变化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北部的Fn与海平面升降作用紧密相关,呈现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的周期性。而南部的Fs呈现高频的岁差周期波动,可能与夏季风演化引起的源区风化、河流搬运等的变化有关。南海西部的陆源沉积物主要来自南海的西南和北部两个地区,分别由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驱动的洋流搬运,Fwl和Fw2恰恰代表了这两种动力控制。因此,Fwl和Fw2控制的粒度组成变化间接指示了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演化。研究认为,晚第四纪以来东亚夏季风受控于低纬区的夏季日射量的变化,呈现典型的岁差周期性,而冬季风主要受高纬冰盖变化驱动,呈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的波动,这反映了东亚季风演化的双重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第四纪 陆源碎屑 粒度 东亚季风演化
下载PDF
中国河口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层序特征和形成 被引量:43
12
作者 李从先 范代读 +1 位作者 杨守业 蔡进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7-97,共11页
应用800多口钻孔及文献资料,讨论了中国沿海滦河扇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钱塘江河口湾4个地区的下切河谷体系,这些皆为丰沙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这些河口三角洲地区的下切河谷为长形或扇形,长数十至数百千米,宽数十千... 应用800多口钻孔及文献资料,讨论了中国沿海滦河扇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钱塘江河口湾4个地区的下切河谷体系,这些皆为丰沙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这些河口三角洲地区的下切河谷为长形或扇形,长数十至数百千米,宽数十千米,深40-90m。河口三角洲地区的下切河谷相序可分为4种类型,即FS-Ⅰ,FS-Ⅱ,FS-Ⅲ和FS-Ⅵ。可以将这4类相序自海向陆排成一个理想序列:FS-Ⅰ位于海岸线附近,FS-Ⅳ位于河口三角洲的顶部,显示海的影响逐渐减弱,陆相作用逐渐增强。下切河谷层序可分为海侵和海退序列。海侵序列的厚度占下切河谷层序的50%以上,体积占60%~70%。海侵序列是在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溯源堆积依次叠置而成的,其下部的河床相是在溯源堆积能到达、而涨潮流未能到达的下游河段产生的,往往不含海相微体化石和潮汐沉积构造。在海侵序列中未见区域上可对比的侵蚀面,表明冰后期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变化、甚至小幅下降也未留下统一的侵蚀记录。下切河谷中的海退序列由河口湾充填及三角洲进积而成,其进程是各不相同的:长江古河口湾先被强潮河口湾相、后由三角洲相所充填,河口湾也经历了由强潮型向中潮型的转变;滦河扇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其古河口湾则被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所充填;钱塘江河口湾正被强潮河口湾相所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沿海 晚第四纪 河口三角洲 下切河谷 沉积层序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年代地层框架及两次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3
13
作者 王张华 赵宝成 +1 位作者 陈静 李晓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99-110,共12页
根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两个以细颗粒沉积为主的晚第四纪钻孔进行OSL测年、U系测年、孢粉分析和微体古生物分析,试图建立高分辨率气候地层,从而建立本区晚第四纪的年代地层框架,并探讨本区晚第四纪的标志层和期间发生的两次海侵及其机制... 根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两个以细颗粒沉积为主的晚第四纪钻孔进行OSL测年、U系测年、孢粉分析和微体古生物分析,试图建立高分辨率气候地层,从而建立本区晚第四纪的年代地层框架,并探讨本区晚第四纪的标志层和期间发生的两次海侵及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两孔记录的古气候波动可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第6阶段(MIS6),堆积厚层的河道相粗颗粒沉积及第3硬土层,反映当时气候寒冷;第5阶段(MIS5),为滨海湖沼沉积,沉积物的颗粒显著变细;第4阶段(MIS4),本区形成第2硬土层;第3阶段(MIS3)的早期,本区也发育滨海湖沼沉积,中晚期则形成潟湖—砂坝体系,在滨海平原区普遍发育粉、细砂层;第2阶段(MIS2),地层由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构成,下部为黄灰、棕黄色粉砂,上部则为棕黄色或暗绿色硬粘土。其中MIS6、MIS4和MIS2期间发育的3层硬土层可作为本区晚第四纪沉积的标志层。在MIS5和MIS3期间,本区均发生海侵,MIS5时期由于古地势较高、淡水径流和陆源物质输入丰富,因此海水影响微弱;MIS3时期的中晚期为缺乏淡水输入的潟湖—砂坝环境,从而形成广泛的海侵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晚第四纪 年代地层 气候地层 海侵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12.5kaBP以来的孢粉与植被序列 被引量:37
14
作者 刘会平 唐晓春 +1 位作者 孙东怀 王开发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1-109,共9页
在神农架海拔 170 0 m的大九湖盆地 12 .5 ka BP以来晚第四纪中 ,高密度地取得 3个钻孔的孢粉样品 ,建立起晚第四纪高分辨率孢粉组合序列 ,划分出 15个综合孢粉带 ,代表 15个不同时代类型的古植物群落。根据植被演替及其所反映的气候变... 在神农架海拔 170 0 m的大九湖盆地 12 .5 ka BP以来晚第四纪中 ,高密度地取得 3个钻孔的孢粉样品 ,建立起晚第四纪高分辨率孢粉组合序列 ,划分出 15个综合孢粉带 ,代表 15个不同时代类型的古植物群落。根据植被演替及其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过程 ,本文还讨论了第四纪植被与气候阶段的划分问题 ,认为高分辨率孢粉 -植被序列的建立与研究可以反映多种时间尺度 ,特别是小尺度的环境变化与事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植被演替 气候变化 晚第四纪 神农架 湖北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康西瓦段晚第四纪以来的左旋滑移速率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探讨 被引量:40
15
作者 李海兵 J.Van der Woerd +5 位作者 孙知明 A. -S. Mériaux P. Tapponnier F. J. Ryerson 司家亮 潘家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7-213,共17页
在高分辨率Ikonos卫星影像(1m分辨率)分析基础上,结合野外考察和定量测量,详细研究了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康西瓦段三十里营房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特征,在三十里营房东侧塔尔萨依吉勒尕河下游地区,断裂切割了一系列发育完好的冲积... 在高分辨率Ikonos卫星影像(1m分辨率)分析基础上,结合野外考察和定量测量,详细研究了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康西瓦段三十里营房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特征,在三十里营房东侧塔尔萨依吉勒尕河下游地区,断裂切割了一系列发育完好的冲积扇和阶地。6级不同阶地陡坎和邻近冲积扇面上冲沟的左旋位错量分别为251±4m,250±5m,198±4m,22±2m,12±Im和约6m。T2表面的放弃年龄约10.9±0.2ka(^10Be)所限定的位错量22~200m,得到左旋滑移速率为2—18mm/a;而T4阶地的最大累积位错可能达500m,暗示的左旋滑移速率约4—5mm/a。最近一次大地震造成的最新地貌左旋水平位错量约6m,该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沿喀拉喀什河谷延伸长达100km,估算为Mw7.4地震,约12m的位错量可能是公元975—1020年(AMS^14C)以来最近两次大地震的累积同震地表位错,约6m的特征滑移量暗示该地段发生类似约Mw7.4地震的复发周期约370—500a。这些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断裂带西段为大型的左旋走滑断裂,它吸收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较大部分应变,并使高原西部物质向东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滑移速率 特征滑移 地震复发周期 康西瓦 阿尔金断裂带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38
16
作者 张岳桥 李海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9-710,共12页
基于高分辨率SPOT影像解译、关键地点的野外构造地貌调查和活动断裂测量以及错断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OSL),确定了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主要活动断裂的分布特征及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发现后龙门山断裂带——五龙-冷碛镇断裂是一条晚更新世... 基于高分辨率SPOT影像解译、关键地点的野外构造地貌调查和活动断裂测量以及错断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OSL),确定了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主要活动断裂的分布特征及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发现后龙门山断裂带——五龙-冷碛镇断裂是一条晚更新世活动的右旋走滑断裂,没有明显的挤压逆冲活动形迹。根据次级断层的地层切割关系和沉积物测年结果,确定了沿该断裂带晚更新世两期走滑活动事件:一期发生在86~88ka,另一期发生在36~48ka。中央断裂带——双石-西岭断裂也具有右旋走滑活动特征,但其活动性相对较弱。这两条主要断裂在全新世没有明显的活动形迹,表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构造活动性较弱。现今以中小地震为主,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以走滑应力机制占主导,与现今应力测量确定的逆冲应力状态不一致。这些观察和测试结果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未来强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晚第四纪 活动断裂 光释光测年(OSL)
下载PDF
凉山活动构造带晚新生代变形特征与位移规模 被引量:35
17
作者 申旭辉 陈正位 +1 位作者 许任德 张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2-238,共7页
凉山近南北向活动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鲜水河 -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中段东侧 ,与鲜水河断裂带左阶雁列 ,与小江断裂带右阶雁列。大体呈南北或北北西方向展布的凉山构造带 ,自北而南主要包括普雄河断裂、布拖断裂和四开 -... 凉山近南北向活动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鲜水河 -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中段东侧 ,与鲜水河断裂带左阶雁列 ,与小江断裂带右阶雁列。大体呈南北或北北西方向展布的凉山构造带 ,自北而南主要包括普雄河断裂、布拖断裂和四开 -交际河断裂。晚新生代以来的活动 ,凉山南北向构造带以明显的左旋走滑为特征 ,相应的倾滑位移分量不大。初步统计得到其晚第四纪以来的走滑速率为 2mm/a左右 ,晚新生代以来位移规模 13.5~ 15.5km。凉山活动构造带的活动 ,弥补了鲜水河 -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中段安宁河 -则木河断裂带活动存在的位移和速率亏损 ,对于全面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活动构造带 位移规模 晚新生代 地震 变形
下载PDF
玛多—甘德断裂甘德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被引量:37
18
作者 熊仁伟 任金卫 +4 位作者 张军龙 杨攀新 李智敏 胡朝忠 陈长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73,共9页
玛多—甘德断裂是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条活动断裂。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在玛多-甘德断裂的甘德段保留有一条较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整体走向NW向,长约为50 km。野外获得的最大左旋水平位移7.6 m,最大垂直位移4 m。沿破裂带有大量... 玛多—甘德断裂是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条活动断裂。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在玛多-甘德断裂的甘德段保留有一条较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整体走向NW向,长约为50 km。野外获得的最大左旋水平位移7.6 m,最大垂直位移4 m。沿破裂带有大量地震活动的遗迹,地表破裂类型十分丰富。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现象的调查与分析,认为该破裂带形成时代较新。断裂带在地貌上发育有线性排列的垭口、断层三角面、断层陡坎、断层泉、断错水系、山脊扭错、断塞塘、鼓包等现象。根据野外考察并结合现有资料分析,该破裂带可能是该区域内历史上一次较为强烈地震的产物。据此推断,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玛多—甘德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可能有过强烈的活动并至今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甘德断裂 地震地表破裂 巴颜喀拉块体 晚第四纪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硬粘土层成因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陈庆强 李从先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3-57,共5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统下伏的硬粘土层具有粘粒胶膜、裂隙、植物根茎等暴露成土标志,系古土壤。古土壤层厚度多在2.0m以上;剖面具有多个粘聚层,但缺乏钙积层;半数以上研究钻孔的古土壤层中出现有孔虫;剖面的磁化率值低而平稳,...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统下伏的硬粘土层具有粘粒胶膜、裂隙、植物根茎等暴露成土标志,系古土壤。古土壤层厚度多在2.0m以上;剖面具有多个粘聚层,但缺乏钙积层;半数以上研究钻孔的古土壤层中出现有孔虫;剖面的磁化率值低而平稳,磁组构参数变化范围广。它是河水漫滩不断加积和成土作用持续进行的共同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土壤 古环境 晚第四纪 长江三角洲 硬粘土层
下载PDF
滇西北通甸-巍山断裂中段的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被引量:36
20
作者 任俊杰 张世民 +1 位作者 侯治华 刘旭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56-764,共9页
通甸-巍山断裂属于红河断裂带的分支断裂,目前对该断裂中段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较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通甸-巍山断裂中段是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兼有张性正断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其最新活动时代距今约2.2ka。晚... 通甸-巍山断裂属于红河断裂带的分支断裂,目前对该断裂中段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较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通甸-巍山断裂中段是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兼有张性正断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其最新活动时代距今约2.2ka。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断裂中段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25mm/a,全新世晚期以来垂直运动趋于增强。该研究不仅为该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而且有助于理解川滇菱形块体西南边界构造变形的空间分配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甸-巍山断裂 中段 晚第四纪 河流阶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