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口平均初婚年龄变化特点及晚婚的分因素贡献率 被引量:25
1
作者 和红 谈甜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8,共13页
婚姻不仅影响家庭发展,也与生育密切相关,对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影响较大。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生育率仍在下降,人口的初婚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初婚年龄推迟很可能导致生育意愿大幅降低。探讨我国人口初婚年龄的变化特点,尤其探究... 婚姻不仅影响家庭发展,也与生育密切相关,对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影响较大。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生育率仍在下降,人口的初婚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初婚年龄推迟很可能导致生育意愿大幅降低。探讨我国人口初婚年龄的变化特点,尤其探究晚婚的分因素贡献率,能对相关婚育政策提供一定的建议。本文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城市、镇、农村)、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借鉴经济学常用的"贡献率"概念,通过分因素贡献率比较分地区(城市、镇、农村)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对我国人口总体晚婚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我国人口平均初婚年龄持续升高,城市地区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大于乡镇、农村地区;平均初婚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呈现先略微下降,再持续上升关系,小学文化水平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最低,小学以上文化水平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初婚年龄越高。分因素贡献率分析显示城市地区对我国人口晚婚贡献率最大,农村地区人口的晚婚贡献率最低;相较于2000年,2010年城市地区人口晚婚贡献率有所下降,农村地区晚婚贡献率上升。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晚婚贡献率较为复杂且男性与女性存在差异,对于男性,高中文化水平对晚婚的贡献率最大,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则随着受教育程度上升,晚婚贡献率降低;对于女性,小学学历对晚婚的贡献率最低,其次为未上过学的女性,高中文化水平对晚婚的贡献率最高,高中以上学历则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晚婚贡献率降低;较高受教育程度男性与女性的晚婚贡献率逐渐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初婚年龄 晚婚 城镇乡 受教育程度 贡献率
下载PDF
我真的是婚恋“困难户”吗?——大龄单身女博士婚恋偏好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伍麟 刘天元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5,共7页
女性“读博”是一种人生价值增值过程,但媒体热衷于将其受教育程度和在婚恋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描绘为倒U型,甚至将其婚恋问题渲染上悲情色彩。通过质性研究发现,女博士并非婚恋“困难户”,她们没有放弃婚姻,只是暂时延迟了婚姻。在建构... 女性“读博”是一种人生价值增值过程,但媒体热衷于将其受教育程度和在婚恋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描绘为倒U型,甚至将其婚恋问题渲染上悲情色彩。通过质性研究发现,女博士并非婚恋“困难户”,她们没有放弃婚姻,只是暂时延迟了婚姻。在建构择偶标准时,女博士秉持“锦上添花”的态度,追求亲密关系、经济独立、彼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质量的婚姻生活。原生家庭中亲子关系、家长对子女择偶期望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传统与新兴婚配文化并存,以及女博士独特的群体特质共同形塑了她们的择偶偏好。尽管女博士独特的婚恋标准非主观地延缓了其结婚年龄,但却拉伸了她们觅偶的时间长度,对推动晚婚、提升婚姻质量、促进男女协力承担“婚姻包袱”、实现婚配模式多元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博士 晚婚 婚恋偏好 婚配文化
下载PDF
试论唐西州下层女性的婚姻生活 被引量:6
3
作者 赵晓芳 陆庆夫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8,共9页
唐代西州下层女性的婚姻生活既有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的方面,又基于该地自身情势形成了某些特色。女子初婚年龄普遍在21-30岁之间,其中23岁以后结婚者占相当比重,晚婚现象突出,10岁左右的夫妻年龄差距为多数和正常情形。形成此种婚姻模... 唐代西州下层女性的婚姻生活既有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的方面,又基于该地自身情势形成了某些特色。女子初婚年龄普遍在21-30岁之间,其中23岁以后结婚者占相当比重,晚婚现象突出,10岁左右的夫妻年龄差距为多数和正常情形。形成此种婚姻模式的主要原因即唐对西域的频繁战事。女子婚后地位较低,但孝养观念浓厚。丧夫后的女性主要有三种去处——继续留在夫家、归宗和改嫁,其中第一种选择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西州 下层女性 晚婚
下载PDF
晚婚现象的影响因素及推迟效应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聂霞 王春枝 张威 《统计学报》 2020年第3期57-66,共10页
本文基于CGSS2015数据,利用多分类虚拟变量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得出个体是否上过大学、BMI指标、性别、住房状况、所在地区对初婚年龄有影响,且对城乡个体及生于不同年代的个体影响不同。具体来说,东部地区... 本文基于CGSS2015数据,利用多分类虚拟变量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得出个体是否上过大学、BMI指标、性别、住房状况、所在地区对初婚年龄有影响,且对城乡个体及生于不同年代的个体影响不同。具体来说,东部地区个体会推迟初婚年龄;偏瘦体型样本的初婚年龄容易推迟;房产的增加也会推迟个体初婚年龄。地区因素对60后个体的初婚年龄影响最大;BMI体型对70后个体有影响;男性的初婚年龄大于女性。大学以上学历个体的平均初婚年龄要大于大学以下学历个体的平均初婚年龄,且对城乡样本影响不同,对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的影响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婚 初婚年龄 城乡差异 倾向得分匹配 多分类logit回归
下载PDF
唐代女性的初婚年龄 被引量:4
5
作者 万军杰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6-113,共8页
唐代女性初婚年龄集中在14-19岁,15岁出嫁者人数最多。早婚现象多在唐中期以前,后期比例相当小。在唐朝前中后三期中女子的初婚年龄略有上升,这与唐中后期女性晚婚比例上升趋势相一致。唐中后期的晚婚现象应与政治、经济、战乱、门... 唐代女性初婚年龄集中在14-19岁,15岁出嫁者人数最多。早婚现象多在唐中期以前,后期比例相当小。在唐朝前中后三期中女子的初婚年龄略有上升,这与唐中后期女性晚婚比例上升趋势相一致。唐中后期的晚婚现象应与政治、经济、战乱、门第、家庭变故以及自身体质等诸多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女性 初婚年龄 晚婚
原文传递
当代社会城市女性步入晚婚时代探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倩倩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40-43,共4页
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处于一个父权制社会,传统的女性在婚姻中一直被视为附属品。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和行为转变使得城市女性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婚姻观,她们崇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阐述近年来城... 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处于一个父权制社会,传统的女性在婚姻中一直被视为附属品。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和行为转变使得城市女性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婚姻观,她们崇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阐述近年来城市女性选择"晚婚"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后引发思考,希望对研究新时期女性婚姻观的转变和人口负增长等社会问题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婚 原因 社会问题 对策
下载PDF
日本社会晚婚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7
作者 程卓玉 张亚莉 《西部学刊》 2024年第9期155-158,共4页
作为世界上晚婚化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平均初婚年龄不断攀升。通过对厚生劳动省、总务省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女性独立意识增强,理想型结婚对象难觅,男女双方对家庭生活的期望值降低,未婚者倾向于享受自我生活、追求自身价值... 作为世界上晚婚化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平均初婚年龄不断攀升。通过对厚生劳动省、总务省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女性独立意识增强,理想型结婚对象难觅,男女双方对家庭生活的期望值降低,未婚者倾向于享受自我生活、追求自身价值实现是日本社会晚婚化加剧的主要原因,并由此造成了严峻的少子化、愈发突出的高龄化等社会问题。对此,可通过引导未婚者树立正确的婚恋家庭观,呼吁地方团体及政府加大政策支持等方式缓解晚婚化现象给日本社会带来的挑战,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晚婚化 社会问题 对策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初婚进入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彭姣 《南方人口》 CSSCI 2021年第3期28-40,共13页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受现代化和传统婚姻习俗的共同影响,既具有全国初婚模式变迁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特色。对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发现:(1)当前婚龄群体选择晚婚和同居特别是族际同居的可能性提高,但亲属同住能显著提高初婚进...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受现代化和传统婚姻习俗的共同影响,既具有全国初婚模式变迁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特色。对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发现:(1)当前婚龄群体选择晚婚和同居特别是族际同居的可能性提高,但亲属同住能显著提高初婚进入;(2)受教育程度较高群体的族际婚发生比更高;(3)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的族内婚、晚婚和同居发生比更高,但流动距离较近的更可能晚婚,流动距离远、双方民族类型不同的更偏向于同居,这与流动增加了伴侣民族不同的可能性,但偏向族内婚的传统婚姻习俗仍会通过上辈人影响当前初婚世代群体,导致初婚进入阻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初婚进入 族际族内初婚 晚婚 同居
下载PDF
清代才女晚婚现象及其成因述考——以《清代闺秀集丛刊》为基础 被引量:2
9
作者 肖亚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46,191,共12页
女性晚婚在清代属于稀见现象。据历史学家统计,清代女性年逾二十结婚者不到其调查基数的一成。而对《清代闺秀集丛刊》所含诸多女性作者加以考察,会发现在可知结婚年龄的154位女性中,年逾二十成婚者居然接近半数。才女晚婚的原因大体可... 女性晚婚在清代属于稀见现象。据历史学家统计,清代女性年逾二十结婚者不到其调查基数的一成。而对《清代闺秀集丛刊》所含诸多女性作者加以考察,会发现在可知结婚年龄的154位女性中,年逾二十成婚者居然接近半数。才女晚婚的原因大体可归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才女生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表现为家庭责任的重负和才名的重负两个层次;另一方面是才女个人心理上的执着,有些才女基于闺中见闻而对婚姻充满恐惧,有些才女则因抱负远大、爱惜才华而无意结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女 晚婚 家庭责任 才名重负 内在追求
下载PDF
日本未婚者的走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璐娜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第7期87-88,共2页
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地进步,恋爱和结婚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不能恋爱的人、觉得恋爱非常麻烦的人和不结婚的人群也在不断地增加。本文关于这个社会现象所反映的男女心理状态,未婚者的生活方式和男女的价值观等方面进... 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地进步,恋爱和结婚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不能恋爱的人、觉得恋爱非常麻烦的人和不结婚的人群也在不断地增加。本文关于这个社会现象所反映的男女心理状态,未婚者的生活方式和男女的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而且,为了阻碍非婚·晚婚化的发展,也有必要进行有意识地"婚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婚 晚婚 婚活 生活方式
下载PDF
中国晚婚问题研究——来自亲友网络视角的解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欧璟华 鄢宇 《南方人口》 CSSCI 2021年第6期66-78,共13页
本文在婚姻市场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了亲友网络对初婚年龄的影响,从亲友网络的视角解释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晚婚现象。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本文采用Cox半参数风险模型和线性模型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使用"家庭成分&qu... 本文在婚姻市场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了亲友网络对初婚年龄的影响,从亲友网络的视角解释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晚婚现象。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本文采用Cox半参数风险模型和线性模型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使用"家庭成分"虚拟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得到了较为稳健的结论。结果显示:总体上,亲友网络可以显著缩短初婚年龄,但是对"70后"和"60后"的缩短作用更大,对"80后"的影响并不显著,这种缩短作用也只显著存在于低受教育群体中,因此,亲友网络在社会变迁中的功能丧失可能是导致年轻人结婚晚于以往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本文还发现亲友网络可以调节初婚年龄整体结构,延长早婚组的初婚年龄,并且缩短晚婚组的初婚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丈夫育儿 生育政策 抚育成本 家庭分工
下载PDF
婚姻失时:明代早婚与晚婚现象探析
12
作者 李庆勇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37-144,共8页
早婚与晚婚是明代婚姻失时的两个主要体现。早婚中早定婚、早成婚现象比较突出,娃娃亲、指腹婚在定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早于法定婚龄嫁娶的行为在成婚中也有一定的数量,父辈交好、统治者提倡、朝廷选秀风气是早婚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早... 早婚与晚婚是明代婚姻失时的两个主要体现。早婚中早定婚、早成婚现象比较突出,娃娃亲、指腹婚在定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早于法定婚龄嫁娶的行为在成婚中也有一定的数量,父辈交好、统治者提倡、朝廷选秀风气是早婚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早婚具有不稳定性,因而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与反对,反对者提出自己的婚龄主张,并对早婚进行预防与惩戒,对早婚的纠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晚婚中晚定婚、晚成婚现象比较明显,它使一部分人的婚龄大于正常化、大众化水平,男女晚婚的原因有所差别,男子多因居丧延迟,女子多因择偶标准过高、抚育弟妹、等候聘夫而耽搁,晚婚对正常的婚姻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因而受到一部分人的否定与批评,反对者主张婚姻以时,提出定婚、成婚要及时,政府鼓励适时婚配,并为困难者提供资助,对晚婚的纠治也产生积极作用。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了早婚与晚婚的不可避免,决定了婚姻失时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早婚 晚婚
下载PDF
英格兰近代早期贫穷群体晚婚原因探析
13
作者 云玥 王玉亮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8-75,共8页
近代早期以来,英格兰社会呈现出晚婚趋势。晚婚的形成具有多种因素,如退休或死后的继承习俗、新婚后的自立门户、陪送嫁妆、婚前的立身期仆工传统、晚婚观念的流行和家庭责任感的兴起等,包括穷人在内的所有阶层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但... 近代早期以来,英格兰社会呈现出晚婚趋势。晚婚的形成具有多种因素,如退休或死后的继承习俗、新婚后的自立门户、陪送嫁妆、婚前的立身期仆工传统、晚婚观念的流行和家庭责任感的兴起等,包括穷人在内的所有阶层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但在17世纪前叶,堂区的干预和阻挠也是造成穷人晚婚或不婚的重要原因。穷人晚婚的根源应从近代早期的圈地运动和社会转型中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兰 堂区 晚婚 穷人
下载PDF
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有利于解决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 被引量:12
14
作者 曾毅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4-59,共6页
现行农村只允许独女户生二孩的一孩半政策有两方面的负面影响:(1)"一男孩价值二女孩"的心理暗示作用助长了重男轻女、产前性别鉴定与流产女婴;(2)一孩半政策本身造成了二胎女孩出生数结构性减少。通过家庭人口预测两性平衡模... 现行农村只允许独女户生二孩的一孩半政策有两方面的负面影响:(1)"一男孩价值二女孩"的心理暗示作用助长了重男轻女、产前性别鉴定与流产女婴;(2)一孩半政策本身造成了二胎女孩出生数结构性减少。通过家庭人口预测两性平衡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在完全相同的出生性别比假定条件下,如果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中年男子因婚龄女性短缺而找不到妻子的问题也要比"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严重得多。尽快启动二孩晚育软着陆是解决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严重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孩晚育 生育政策 生育间隔 出生性别比 婚姻挤压
下载PDF
南阳发现蔡侯申簠 被引量:10
15
作者 乔保同 李长周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84,共4页
河南省南阳市八一路44号楚国贵族墓中发现了两件蔡侯申簠。本文结合相关材料,对蔡侯申簠的制作时间以及蔡与楚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器应是蔡昭侯为蔡申联姻赠送给蔡女的陪嫁礼物,其时间应在公元前518年到公元前506年。
关键词 南阳 蔡侯申铜篮 春秋晚期 媵器
原文传递
关于我国现行法定婚龄的法律思考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文洋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897-900,共4页
我国现行法定婚龄是25年前以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增长速度等社会因素为主要依据确定的,因而现在越来越与我国各族人民的身心发育规律、历史传统习俗、个人权利保障和民主法治建设以及国际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为此,提出了在我国未来... 我国现行法定婚龄是25年前以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增长速度等社会因素为主要依据确定的,因而现在越来越与我国各族人民的身心发育规律、历史传统习俗、个人权利保障和民主法治建设以及国际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为此,提出了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修改现行《婚姻法》第6条、降低法定婚龄、增加除外条款、设立特许制度、删除晚婚晚育规定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定婚龄 特殊婚龄 特许婚姻 晚婚晚育
下载PDF
论中晚唐河朔藩镇割据与联姻的关系——以义武军节度使陈君赏墓志铭为中心 被引量:6
17
作者 金滢坤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6-135,共10页
中晚唐藩镇内部、藩镇之间及藩镇与中央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姻关系。以陈君赏墓志铭为例来探讨藩镇割据与藩镇联姻问题,可以看出联姻本质上不是藩镇联盟的终极目的和最有效的手段,但是联姻在特定的军事基础之上和历史背景下,对促进藩... 中晚唐藩镇内部、藩镇之间及藩镇与中央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姻关系。以陈君赏墓志铭为例来探讨藩镇割据与藩镇联姻问题,可以看出联姻本质上不是藩镇联盟的终极目的和最有效的手段,但是联姻在特定的军事基础之上和历史背景下,对促进藩镇内部和藩镇之间的某种连衡、或者说联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是反映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政局关系的晴雨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藩镇 联姻
原文传递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法定婚龄调整 被引量:3
18
作者 鲁晓明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0-133,共14页
作为法律按意思自治对待不加干预而交由当事人自主决定的最低年龄,法定婚龄反映多种法益的需要。我国法定婚龄是“晚婚晚育”政策的法律表达,其基于人口膨胀之事实,实质是通过延长婚育周期达到抑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社会老龄... 作为法律按意思自治对待不加干预而交由当事人自主决定的最低年龄,法定婚龄反映多种法益的需要。我国法定婚龄是“晚婚晚育”政策的法律表达,其基于人口膨胀之事实,实质是通过延长婚育周期达到抑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社会老龄化不仅意味着长寿化,更意味着少子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通过变革婚育制度刺激生育,以改变失衡的人口结构。为此,应修改法定婚龄制度,降低允结婚年龄。法定婚龄的确定,应结合老龄化进程、历史传统、行为能力制度、教育制度与学制、民众接受程度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法定婚龄 晚婚晚育 积极老龄化
下载PDF
晚明拟话本小说婚恋观的现代意义
19
作者 刘珍利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66-168,共3页
爱情婚姻是晚明拟话本小说重要的题材,透过这类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市民阶级真实的婚姻生活,了解晚明婚恋观在追求婚姻自主、张扬“人欲”、财富婚以及贞节观淡漠几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为现代人经营婚姻和树立正确婚姻观念提供了有... 爱情婚姻是晚明拟话本小说重要的题材,透过这类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市民阶级真实的婚姻生活,了解晚明婚恋观在追求婚姻自主、张扬“人欲”、财富婚以及贞节观淡漠几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为现代人经营婚姻和树立正确婚姻观念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拟话本 婚恋观 现代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