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造山带光头山岩体群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意义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有军 梁文天 +2 位作者 罗先熔 董云鹏 张国伟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0-108,共9页
针对南秦岭光头山岩体群的岩相学和黑云母地球化学分析,进而对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形成的温度、压力和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进行专门的研究。其中岩相学观察表明,光头山岩体群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电子探针分... 针对南秦岭光头山岩体群的岩相学和黑云母地球化学分析,进而对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形成的温度、压力和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进行专门的研究。其中岩相学观察表明,光头山岩体群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岗岩中的黑云母是铁质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的黑云母是镁质黑云母,所测黑云母的Fe2+/(Fe2++Mg)比值变化范围较小,表明其未受到后期改造,为原生黑云母,可以用来估算岩体的成岩物理化学条件。根据黑云母地球化学成分计算的成岩温度为(645~710)℃,压力为(126~309)MPa,logfo2为-12^-15,岩体侵位于中上地壳层次(约8.6km)。黑云母地球化学分析还表明,光头山岩体群主要为过铝质-造山带钙碱性花岗岩,岩浆以壳源为主兼具壳幔混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地球化学 地质温压计 氧逸度 晚三叠世花岗岩 秦岭造山带
原文传递
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糜署岭岩体的岩石磁学及磁组构可靠性约束 被引量:7
2
作者 梁文天 靳春胜 +1 位作者 Prayath Nantasin 张国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53-970,共18页
近年来,针对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体侵位机制的巨大争议,一些研究采用磁组构方法分析了岩体的内部组构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认识.然而,目前这些研究均缺乏对岩体磁组构本质意义的分析,利用该方法约束岩... 近年来,针对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体侵位机制的巨大争议,一些研究采用磁组构方法分析了岩体的内部组构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认识.然而,目前这些研究均缺乏对岩体磁组构本质意义的分析,利用该方法约束岩体内部组构的可靠性并不十分清晰.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秦岭造山带内具典型代表性意义的晚三叠世糜署岭花岗岩体为例,开展了该岩体的磁组构、岩石磁学、矿物形态组构和显微构造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糜署岭岩体的磁化率总体较低,属钛铁矿系列花岗岩.绝大部分样品的磁化率受控于顺磁性的黑云母等铁镁硅酸盐矿物,部分高磁化率样品包含了少量多畴磁铁矿等铁磁性组分的贡献,且随磁化率增大,铁磁性组分的贡献更为明显.样品的磁组构也主要是黑云母组构或由黑云母与磁铁矿的亚组构复合而成.由于样品中磁铁矿含量较低且与黑云母密切共生,磁组构与黑云母形态组构基本一致,因此,黑云母与磁铁矿的亚组构基本共轴.糜署岭岩体的磁组构本质上等同于黑云母组构,反映了黑云母等页硅酸盐矿物在岩体中的分布,可以有效的指示岩体的内部构造特征.宏观和显微构造观察还显示,糜署岭岩体的内部组构形成于岩浆侵位的晚期阶段,叠加了同岩浆期区域构造的关键信息,是从岩体构造角度开展区域构造演化的良好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滞回线 热磁曲线 等温剩磁 形态优选方位 晚三叠世花岗岩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体侵位深度及其构造意义
3
作者 郑博洋 冉亚洲 +5 位作者 李建刚 蒋凯 申琪 宋世达 李阳 梁文天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5-625,共11页
秦岭造山带广泛分布的晚三叠世花岗岩是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形成的典型产物,是造山带转入区域伸展构造体制的标志。目前关于秦岭造山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面,而有关花岗岩侵位的温压等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则相对较少。... 秦岭造山带广泛分布的晚三叠世花岗岩是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形成的典型产物,是造山带转入区域伸展构造体制的标志。目前关于秦岭造山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面,而有关花岗岩侵位的温压等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角闪石全铝压力计和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计算,获得其温压数据。结果显示,糜署岭、老君山、秦岭梁、东江口岩体的侵位深度分别为11.4、7.3、8.3、8.5 km,对应于地壳中上部。糜署岭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侵位深度大于其余岩体(二长花岗岩),而且岩体的侵位深度主要和岩性有关。利用侵位深度和已发表的热年代学数据,对这些岩体侵位后的剥蚀速率进行估算,结果表明T_(3)-J_(2)的平均剥蚀速率约为140 m/Ma,说明燕山运动和印亚碰撞对秦岭造山带花岗岩的剥蚀贡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闪石全铝压力计 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 侵位深度 晚三叠世花岗岩
下载PDF
西藏切琼地区钾长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强 闫茂强 +4 位作者 魏俊浩 曾成 刘颜 秦波 姜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272-3292,共21页
拉萨地体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以及陆陆碰撞等地质过程,伴随以上地质过程大面积出露有中酸性侵入岩,为研究地壳演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的成因和动力学背景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 拉萨地体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以及陆陆碰撞等地质过程,伴随以上地质过程大面积出露有中酸性侵入岩,为研究地壳演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的成因和动力学背景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中部拉萨地体南缘的切琼钾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其岩石成因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切琼钾长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组成。岩浆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10.28±0.92Ma(MSWD=0.99),形成于晚三叠世。岩体具高SiO2(73.44%~75.76%)、高K2O(4.87%~5.15%)和高Al2O3(12.58%~13.40%)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大于1.0,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轻稀土较富集且具有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放射性元素U、Th,不同程度亏损Ba、Nb、Sr、Ti、Zr和Hf等元素。ε(Hf)(t)为较低的负值(-4.2^-2.6),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在1262~1347Ma之间。综合分析认为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为地壳中泥质沉积物部分熔融的产物。中二叠世末期,在研究区内中部拉萨地体南缘与澳大利亚北部边缘发生碰撞造山作用,造成松多洋的闭合以及由此产生后碰撞岩浆活动,在拉萨地体30°N附近形成一条晚三叠世花岗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晚三叠世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