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新政期间的“筹蒙改制” 被引量:9
1
作者 赵云田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3-90,共8页
本文探讨了清末新政期间的“筹蒙改制”问题 ,指出 :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后 ,加强了和中央各机构的联系 ,多次对蒙古各方面情况进行调查 ,推动了蒙古地区新政的开展 ,特别是在维系蒙古王公和清朝中央政府关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而这在当时... 本文探讨了清末新政期间的“筹蒙改制”问题 ,指出 :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后 ,加强了和中央各机构的联系 ,多次对蒙古各方面情况进行调查 ,推动了蒙古地区新政的开展 ,特别是在维系蒙古王公和清朝中央政府关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而这在当时的情况下 ,对维护国家统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阿尔泰办事大臣和内蒙古地区一些州县的设立 ,对蒙古地区开展新政以及防止沙俄入侵起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筹蒙改制 理藩院
原文传递
清末新政前后旗人与宗室官员的官职变化初探——以《缙绅录》数据库为材料的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必佳 康文林 李中清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20,共11页
清末十余年间,清政府迫于内政外交的压力和应对统治危机,在教育、军事和行政机构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推动现代化的改革。既有的相关研究中,对于这一时期制度改革随之带来的人事变化关注甚少,结合人事变动来理解新政这一议题更是被学界忽... 清末十余年间,清政府迫于内政外交的压力和应对统治危机,在教育、军事和行政机构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推动现代化的改革。既有的相关研究中,对于这一时期制度改革随之带来的人事变化关注甚少,结合人事变动来理解新政这一议题更是被学界忽视。本文尝试利用缙绅录量化数据库,对新政期间京师各机构改革中的人事变化进行分析,并以度支部衙门为例重点关注包括宗室人员在内的旗人官员的比例和变化,以冀对分析和认识这一特殊时期的中央行政状况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机构改革 旗人官员 宗室官员
原文传递
光宣之际的边疆治理转型与“丹丕尔案”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临希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3-156,共14页
康乾开垦蒙界,改蒙汉隔绝为分治,使州县向蒙旗扩张。但中央规划败于地方利益,清廷逐渐无力控制蒙旗私垦,导致以丹丕尔为代表的台吉坐大,蒙、汉、州县抱团应付朝廷。清末新政意图将蒙地纳入国家赋税系统,放权给绥远城将军贻谷,以官商合... 康乾开垦蒙界,改蒙汉隔绝为分治,使州县向蒙旗扩张。但中央规划败于地方利益,清廷逐渐无力控制蒙旗私垦,导致以丹丕尔为代表的台吉坐大,蒙、汉、州县抱团应付朝廷。清末新政意图将蒙地纳入国家赋税系统,放权给绥远城将军贻谷,以官商合办夺私垦兴官垦。将军、垦务局、地商联合,与台吉利益冲突。贻谷杀丹丕尔,更多汉官介入蒙地,对外藩蒙古管理由单一变多重。但此模式私肥垦务局,与新政初衷相悖,清廷以"误杀台吉"为由铲除贻谷系官员,收回权力。弱势国家力量不足,先借官商合办为跳板大幅降低行政成本,再以体制内常规手段处理官商,实现边疆治理转型。由此,蒙旗人群结构改变,互容性增强,国家权力在蒙地绵密化,利于后续政权的边疆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清末新政 台吉 丹丕尔 贻谷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呼伦贝尔治边政策的转型 被引量:1
4
作者 孔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7-14,共8页
从清末新政到中华民国初期,黑龙江地方官员对呼伦贝尔的政策经历了一次不小的变化。当新政于清朝末年推行到呼伦贝尔时,地方官员推行的措施以除旧布新为主。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同样在这一地区,清末以来几乎消亡的八旗驻防制度,却与近... 从清末新政到中华民国初期,黑龙江地方官员对呼伦贝尔的政策经历了一次不小的变化。当新政于清朝末年推行到呼伦贝尔时,地方官员推行的措施以除旧布新为主。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同样在这一地区,清末以来几乎消亡的八旗驻防制度,却与近代厅县行政体制重新共存。这种政治实践,体现了清末至民国初期,边疆开发模式在具体区域上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 新政 治边 多族群 清末民初
下载PDF
论晚清三次变法新政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松荣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70-74,共5页
从背景与动因 ,发动者与主持者 ,形式与内容 ,影响与效果 ,性质与特点 ,以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集中论述了晚清三次变法新政 ,即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与清末改革之间的关系 ,指出它们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它们这间相互关... 从背景与动因 ,发动者与主持者 ,形式与内容 ,影响与效果 ,性质与特点 ,以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集中论述了晚清三次变法新政 ,即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与清末改革之间的关系 ,指出它们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它们这间相互关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关系
下载PDF
晚清华侨视学:意外的王朝“掘墓人”
6
作者 胡耿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80-87,共8页
论文论述了晚清政府海外华侨视学制度的缘起、实施和成效。20世纪初期,清政府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进行教育改革,派员前往华侨聚居地开展视学活动,并在学部官制改革中设置视学官,奠定了近代华侨视学制度的基础。晚清... 论文论述了晚清政府海外华侨视学制度的缘起、实施和成效。20世纪初期,清政府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进行教育改革,派员前往华侨聚居地开展视学活动,并在学部官制改革中设置视学官,奠定了近代华侨视学制度的基础。晚清华侨视学在一定程度上振兴了华侨教育,为当地侨民的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促进了海内外民智的觉醒,加速了清朝的覆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新政 侨务 教育改革 海外视学 华侨教育
下载PDF
清末新政到五四运动期间法治与民主关系的嬗变及影响
7
作者 何睦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35-139,共5页
清末"新政"改革首先通过建构现代法治,开启了政治现代化转型的进程。然而辛亥以后,刚刚起步的法治体系在接踵而来的政治事件中屡遭冲击,使社会精英将政治现代化的期望转而寄予以"德先生"为名的直接民主。由此我们看... 清末"新政"改革首先通过建构现代法治,开启了政治现代化转型的进程。然而辛亥以后,刚刚起步的法治体系在接踵而来的政治事件中屡遭冲击,使社会精英将政治现代化的期望转而寄予以"德先生"为名的直接民主。由此我们看到,在新文化和五四运动中,先后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形成了民主僭越法治的局面,对法治现代化进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初法治 民主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下载PDF
得窥天颜:清末拔贡赴京朝考的微观体验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30-38,共9页
科举停废后,优拔贡考试作为清廷的善后之策,吸引大量士子参加。川籍士子彭阜成《庚戌北上日记》,从微观视角呈现出普通士人对拔贡朝考的观感,通过其视野、行踪,探讨清末士子在北京城的流动,游走其间的心态,并深入清末新政的背景了解优... 科举停废后,优拔贡考试作为清廷的善后之策,吸引大量士子参加。川籍士子彭阜成《庚戌北上日记》,从微观视角呈现出普通士人对拔贡朝考的观感,通过其视野、行踪,探讨清末士子在北京城的流动,游走其间的心态,并深入清末新政的背景了解优拔贡考试生活的实态。彭氏详细记录了他在皇宫内考试和入朝觐见的过程,以及居京期间的交际、购物和休闲活动,他以外来者的视角审视清末北京的日常与变动。赴京应考不仅为彭阜成提供了宝贵的仕进机会,还使他得以近距离观察清王朝的统治中枢,并从京城生活的细节中捕捉时代变革的讯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北京 拔贡 废除科举
下载PDF
清末鸦片禁政与新政改革之契合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增合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6-53,共8页
清代晚期 ,作为英、印、中三角贸易的主要媒介 ,鸦片等毒品被大量准进 ,逐步形成了一种病态的毒品经济形态 ,成为晚清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的重要制约因素。清末新政时期 ,从新闻媒介到清廷大员 ,均将新政改革的成败与鸦片禁政联系起来 ,... 清代晚期 ,作为英、印、中三角贸易的主要媒介 ,鸦片等毒品被大量准进 ,逐步形成了一种病态的毒品经济形态 ,成为晚清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的重要制约因素。清末新政时期 ,从新闻媒介到清廷大员 ,均将新政改革的成败与鸦片禁政联系起来 ,在禁政与宪政改革、中国外贸事业的振兴以及中国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关系上 ,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因之 ,在清末改革的框架内 ,除宪政等方面的改革之外 ,又融入了禁毒社会改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鸦片禁政 契合
下载PDF
“导民兴业”与近代博览空间——南洋劝业会布局与空间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勐 周琦 《世界建筑》 2021年第11期76-81,126,共7页
南洋劝业会是清末新政时期由端方等开明士绅在南京创办的一次全国博览会,体现了端方等人"导民兴业"的现代化图景,既是一个现代文明教育场所,也是一个工商业展销平台,并促进了南京的现代化发展。本文廓清了劝业会的背景、缘起... 南洋劝业会是清末新政时期由端方等开明士绅在南京创办的一次全国博览会,体现了端方等人"导民兴业"的现代化图景,既是一个现代文明教育场所,也是一个工商业展销平台,并促进了南京的现代化发展。本文廓清了劝业会的背景、缘起与创办过程,进一步探讨其如何通过博物苑化、游园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空间来实现意义的传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南洋劝业会 导民 兴业 端方
下载PDF
清末立宪运动中的两院制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聂鑫 高一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4,198,共13页
国会两院制在20世纪初以前的宪法实践中居于主流地位,具体可分为贵族式、联邦式及民选式三种类型。其主要功能在于代表社会中的特殊团体,促进议事审慎,限制民选议院专断。清末各政治势力均偏好两院制。清末未成立的正式议会确定将采用... 国会两院制在20世纪初以前的宪法实践中居于主流地位,具体可分为贵族式、联邦式及民选式三种类型。其主要功能在于代表社会中的特殊团体,促进议事审慎,限制民选议院专断。清末各政治势力均偏好两院制。清末未成立的正式议会确定将采用两院制,而预备立宪阶段成立的资政院在经过官制改革、都察院改下议院等阶段后,最终被界定为准贵族式两院制。资政院的议员构成既有模仿日本之处,亦体现了清末中国独特的民族问题。最终,由于落实两院制不彻底,资政院未能发挥两院制功能,清王朝灭亡前后将未来的正式议会改为民选式两院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院制 清末立宪运动 资政院 谘议局 都察院
下载PDF
晚清“烈士剧”初探--从《潘烈士投海》和《黄勋伯义勇无双》说起 被引量:3
12
作者 钟欣志 《文化艺术研究》 2012年第3期123-137,共15页
中国话剧史的主流论述里,清末戏剧改良一向被视为传统剧种尝试改变自身并追求现代化的过程,而其结果则直接促成了话剧的发生。在这条基于艺术进化论的线性叙事中,"现代戏剧"几乎已成为话剧的代名词,同时不无忽略戏曲适应现代... 中国话剧史的主流论述里,清末戏剧改良一向被视为传统剧种尝试改变自身并追求现代化的过程,而其结果则直接促成了话剧的发生。在这条基于艺术进化论的线性叙事中,"现代戏剧"几乎已成为话剧的代名词,同时不无忽略戏曲适应现代社会的努力与潜能之处。相对于此,我试图从"现代剧场"的角度观察百年多来中国剧坛的变迁,将戏曲、话剧(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创作)均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清末戏剧改良言论盛行时,《潘烈士投海》和《黄勋伯义勇无双》都是上海丹桂茶园广受欢迎的作品。本文从剧场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尝试厘清这两出戏的成因、所演内容及当时观众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戏剧改良 戏曲现代化 丹桂茶园 潘宗礼 黄勋伯
下载PDF
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升 何秋娟 《武陵学刊》 2015年第4期98-102,共5页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社会陷入了民族危机加深和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双重困境,清王朝统治出现了功能性障碍,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但是事与愿违,它...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社会陷入了民族危机加深和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双重困境,清王朝统治出现了功能性障碍,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但是事与愿违,它并没有达到挽救清王朝的目的,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清末新政的失败是历史必然性和主体选择错误性互相作用的结果,这启示我们改革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既合乎规律性,也合乎目的性,在尊重历史必然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失败原因 历史启示
下载PDF
学位论文中有关“清末法制改革”的选题分析
14
作者 苏全有 邹宝刚 《邯郸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3-97,共5页
清末改革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其中"清末法制改革"尤为突出。据粗略统计,仅2000—2010年硕博学位论文中有关"清末法制改革"的选题就达60余篇,涉及研究方向主要有清末具体某项法制改革研究、清末礼法之争研... 清末改革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其中"清末法制改革"尤为突出。据粗略统计,仅2000—2010年硕博学位论文中有关"清末法制改革"的选题就达60余篇,涉及研究方向主要有清末具体某项法制改革研究、清末礼法之争研究、清末人物与法制改革、清末法制改革比较研究。虽然"清末法制改革"研究取得了丰硕成就,但亦存在诸如研究内容重复、研究视角狭隘、史学界的关注有待提高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法制改革 学位论文 选题分析
下载PDF
从吉同钧清律讲义透视陕派律学的近代转型
15
作者 田时雨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5期157-166,共10页
随着晚清变法修律活动的展开,新式法律教育也随之兴起。陕派律学代表人物吉同钧兼任京师法律学堂、京师法政学堂、律学馆以及大理院讲习所四处教习,主讲《大清律例》科。由于《大清律例》剧变为《大清现行刑律》及《大清新刑律》,吉同... 随着晚清变法修律活动的展开,新式法律教育也随之兴起。陕派律学代表人物吉同钧兼任京师法律学堂、京师法政学堂、律学馆以及大理院讲习所四处教习,主讲《大清律例》科。由于《大清律例》剧变为《大清现行刑律》及《大清新刑律》,吉同钧遂三易讲义,后称“清律讲义三部曲”。讲义揭示了吉同钧在近代法律转变中的核心观点,即坚守中国传统法律国粹,同时采辑西律之法。他不仅继承陕派律学创始人薛允升的律学研究成果,还打破传统律学同一法系之间横向比较的局限,开创性地将比较视野扩展到不同法系之间,提出“尽用西法”“参用西法”“西法万不能行而仍宜遵守中法”“中律过重亟应改易”四种比较中西律方案。这一中西法律比较分析框架,是近代法律转型的一大突破,也为当前看待中西律之差异提供理论背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变法修律 清律讲义 吉同钧 陕派律学
下载PDF
从两份手稿看林乐知晚清的政治活动
16
作者 王国华 《天禄论丛》 2017年第1期122-130,共9页
本文包括了美国来华传教士林乐知先生的两篇原始英文手稿及其翻译和介绍.一篇是其在1906年12月7日在上海青年基督教青年会所作的报告,另一篇是会晤革命改革人士的记录手稿.这两份手稿生动如实地向世人呈现了林乐知在风云动荡的晚清中国... 本文包括了美国来华传教士林乐知先生的两篇原始英文手稿及其翻译和介绍.一篇是其在1906年12月7日在上海青年基督教青年会所作的报告,另一篇是会晤革命改革人士的记录手稿.这两份手稿生动如实地向世人呈现了林乐知在风云动荡的晚清中国直接投入社会政治改革活动的一面.他给爱国进步青年做演讲,介绍美国建国经验及方针,激励爱国青年并为他们指明方向.他参与改革人士、革命党人组织推翻清政权、建立中华共和国的商谈计划活动.这些原始文献为进一步开展林乐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追溯林乐知在晚清中国真实活动的历史情景提供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乐知 美国来华传教士 晚清政治活动 晚清中国 晚清政治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