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元古代晚期地层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宇 何金有 +1 位作者 卫巍 徐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519-2528,共10页
通过阿克苏地区尤尔美那克村、尤尔美那克村西、阿克苏水泥厂实测剖面研究,将该地区南华系晚期和震旦系地层由下向上划分为:冰成相、浅海陆棚相、潮坪相、滨岸相、浅海相以及碳酸盐台地相。这些地层可分为两个层序(Sq1和Sq2),Sq1层序由... 通过阿克苏地区尤尔美那克村、尤尔美那克村西、阿克苏水泥厂实测剖面研究,将该地区南华系晚期和震旦系地层由下向上划分为:冰成相、浅海陆棚相、潮坪相、滨岸相、浅海相以及碳酸盐台地相。这些地层可分为两个层序(Sq1和Sq2),Sq1层序由尤尔美那克组地层和苏盖特布拉克组下亚组组成,包括冰成相、浅海陆棚相、潮坪相和滨岸相,属典型的冰期地层层序。Sq2层序由苏盖特布拉克组上亚组和奇格布拉克组组成,包括滨岸相,浅海相和碳酸盐台地相,属于潮汐作用为主的滨浅海碎屑岩-碳酸盐岩层序。根据年龄、碳同位素和冰期沉积特征综合对比,阿克苏地区晚元古代Sq1和Sq2层序应分别对比于鲁克塔格地区的第4和第5层序,说明尤尔美那克冰期相当于特瑞艾肯冰期,并揭示阿克苏地区在晚元古代早期应有较长阶段的缺失或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晚期 阿克苏 沉积相 层序地层
下载PDF
贵州晚新元古代陡山沱磷块岩中疑似磷酸盐化原生动物化石(英文) 被引量:7
2
作者 吴祥和 王尚彦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4-198,共5页
发现于贵州省瓮安和福泉县晚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一组可疑的磷酸盐化原生动物化石 ,暂定为 1新属——侧孔虫 (L uxapertus gen. nov.)。单房室壳体 ,卵形、球形及椭球形 ,磷酸盐化外壁 1- 2层 ,房室内分布磷酸盐化微粒和原生质 ... 发现于贵州省瓮安和福泉县晚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一组可疑的磷酸盐化原生动物化石 ,暂定为 1新属——侧孔虫 (L uxapertus gen. nov.)。单房室壳体 ,卵形、球形及椭球形 ,磷酸盐化外壁 1- 2层 ,房室内分布磷酸盐化微粒和原生质 (?)残留物分布不均匀形成各种不规则斑纹。壳体前方一侧发育内口管的管状或乳头状口孔 ,管状口孔有清晰的丝状伪足伸出 ,其前端或壳体后方附有一团原生质 (?)残留物。上述特征表明这一类化石与有孔虫 (Foraminifera)似有明显的亲缘关系。根据标本的形态特征和口孔性质 ,本文初步记述了这批材料中的瓮安侧孔虫 (L uxapertus wenganensis gen.et sp. nov.)、球形侧孔虫 (L uxapertus sphaeroidolis gen.et sp.nov.)和乳头侧孔虫 (L uxapertus papillaformisgen. et sp.nov.)等三种侧孔虫新种 ,疑为地球早期原生动物的代表。这一发现丰富了瓮安生物群的内容 ,证明瓮安生物群中确有可疑的原生动物化石存在。一般认为有孔虫在寒武纪开始出现。瓮安生物群中可疑的有孔虫类的发现 ,使有孔虫首次出现的记录大大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动物 侧孔虫 陡山沱期 磷块岩 贵州 化石 晚新元古代
下载PDF
华南新元古代晚期地层层序与南华间冰期——冰后期大规模沉积成矿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明桂 王光辉 《华东地质》 2020年第3期197-208,共12页
文章综述了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南裂谷系新元古代晚期地层划分研究取得的新进展。通过研究区域标志地层、沉积与沉积成矿事件并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对争议较多的“板溪期”地层、南华系底界、南华冰期地层及武夷—云开一带元古宙构造、... 文章综述了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南裂谷系新元古代晚期地层划分研究取得的新进展。通过研究区域标志地层、沉积与沉积成矿事件并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对争议较多的“板溪期”地层、南华系底界、南华冰期地层及武夷—云开一带元古宙构造、岩石、地层时代和层序进行了系统划分与对比,进一步厘清南华间冰期—冰后期大规模沉积成矿作用形成的铁、锰、磷、滑石及页岩气、黑色碳质页岩(石墨)等矿产成矿及生物大爆发事件链,探讨了区域地质构造、沉积与雪球事件等气候环境对沉积成矿规律的约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新元古代晚期 南华冰期 地层对比 沉积成矿作用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峡东地区新元古代-寒武纪黑色岩系Os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浩 凌文黎 +3 位作者 段瑞春 杨红梅 陈子万 秦雅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1-462,共12页
报道了扬子克拉通峡东地区新元古代至寒武纪含碳黑色泥质岩的Re-Os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并对地层沉积环境的演化性质及其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1)峡东地区新元古代晚期-寒武纪早期细粒碎屑沉积岩Os同位素初始比值... 报道了扬子克拉通峡东地区新元古代至寒武纪含碳黑色泥质岩的Re-Os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并对地层沉积环境的演化性质及其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1)峡东地区新元古代晚期-寒武纪早期细粒碎屑沉积岩Os同位素初始比值呈规律变化,且具高Os同位素初始比值的层位与前人研究中发现的C同位素负漂移地层相对应;(2)南沱组冰碛岩具高放射成因Os同位素组成特征,而其上覆盖帽碳酸盐岩为低放射成因Os同位素比值,向上地层Os同位素初始比值表现为局部波动、总体增高的演化趋势;(3)微量元素U/Th比值与δU值指示莲沱组砂岩与南沱组冰碛岩具氧化环境的特征,而陡山沱组、灯影组以及水井沱组底部黑色泥质岩则形成于相对还原环境;(4)Y/Ho比值和δCe值的负相关性特征指示部分地层沉积过程中有海底热液物质参与,应为导致剖面上部分层位出现低放射性成因Os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Os同位素比值和深海的脉冲式演化以及古生物群的产出之间很好的对应关系为探讨大陆风化与大气和海洋中氧气含量增加的联系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证据.南沱组冰碛岩Os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特征暗示其并非形成于完全冰封的地球表面环境,而是存在较强的大陆岩石风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学 峡东 新元古代晚期 寒武纪 黑色岩系 RE-OS同位素 环境演化
原文传递
Organic Carbon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South China 被引量:3
5
作者 GUO Qingjun LIU Congqiang +4 位作者 Harald STRAUSS Tatiana GOLDBERG ZHU Maoyan PI Daohui WANG Ji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5期670-683,共14页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 on the Yangtze Platform, South China, documents a sedimentary succession with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from carbonate platform to slope and to deep sea basin, and hosts one ...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 on the Yangtze Platform, South China, documents a sedimentary succession with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from carbonate platform to slope and to deep sea basin, and hosts one of the world-class phosphorite deposits. In these strata, exquisitely preserved fossils have been discovered: the Weng'an biota. This study presents carbon isotope geochemistry which is associated paired carbonate and organic matter from the Weng'an section of a carbonate platform (shelf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Guizhou Province) from the Songtao section and Nanming section of a transition belt (slope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Guizhou Province) and from the Yanwutan section (basin area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Hunan Province). Environmental variations and bio-events on the Yangtze Platform during the Late Neoproterozoic and their causal relationship are discussed. Negative carbon isotope values for carbonate and organic carbon (mean δ^13Corg = -35.0‰) from the uppermost Nantuo Formation are followed by an overall increase in δ^13C up-section. Carbon isotope values vary between -9.9‰ and 3.6‰ for carbonate and between -35.6‰ and -21.5‰ for organic carbon, respectively. Heavier δ^13Ccarb values suggest an increase in organic carbon burial, possibly related to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such as the Weng'an biota). The δ^13C values of the sediments from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decreased from the platform via the slope to basin, reflecting a reduced environment with minor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possibly due to a lower primary productivity. It is deduced that the classical upwelling process, the stratification structure and the hydrothermal eruption are principally important mechanisms to interpret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sediments from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the Yangtze Platform
下载PDF
Re-Os同位素在晚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测年及古环境演绎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富良 付勇 +5 位作者 江冉 周文喜 葛枝华 魏帅超 梁厚鹏 张鹏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0-541,共12页
晚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是地球演化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该时期地层年龄框架的厘定以及古海水、古大气、古气候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的关注热点。Re-Os同位素测年法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地层测年法,其对于晚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重... 晚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是地球演化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该时期地层年龄框架的厘定以及古海水、古大气、古气候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的关注热点。Re-Os同位素测年法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地层测年法,其对于晚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重要时间节点上沉积的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具有测年及示踪古环境的双重优势。本文以晚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地层为例,阐述了Re-Os同位素测年法在年代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与大量的、精确的锆石U-Pb年龄对比,论证了Re-Os同位素测定沉积地层年龄的可靠性。对于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建阶及留茶坡组地层的年代学研究,黑色页岩Re-Os同位素测年法可发挥重要的作用。结合前人所做的Sr同位素变化曲线以及收集的晚新元古代—早寒武世Os同位素初始值的测试数据,阐述了Os同位素在该时段古环境演绎及Ni-Mo-V多金属层来源追溯上发挥的作用。黑色页岩难以进行^(87)Sr/^(86)Sr的分析,而Os同位素初始值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二者的相互结合将为晚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古环境演化的研究作出贡献。本文指出,随着Re-Os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更多实验流程的建立,该项技术在未来年代地层学,尤其对一些古老地层的年代厘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RE-OS同位素 ^187Os/^188Os初始值 早寒武世 晚新元古代 华南地区
下载PDF
晚新元古代瓮安生物群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吴祥和 《贵州地质》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产于贵州瓮安、福泉、开阳地区晚新元古代陡山陀期磷块岩中的多细胞藻类 ,大型带刺疑源类 ,蓝菌丝状体和细菌化石、球状微体化石、后生动物化石等构成的瓮安生物群是世界上目前发现保存最完美的一个古生物群之一。本文在简单介绍瓮安生... 产于贵州瓮安、福泉、开阳地区晚新元古代陡山陀期磷块岩中的多细胞藻类 ,大型带刺疑源类 ,蓝菌丝状体和细菌化石、球状微体化石、后生动物化石等构成的瓮安生物群是世界上目前发现保存最完美的一个古生物群之一。本文在简单介绍瓮安生物群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首次批露了笔者近些年来觅获和初步研究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多细胞类海绵动物和类腕足类后生动物等一批新的动物化石资料 ,为地球早期动物起源 ,早期生物组织分化 ,适应辐射、生物多样化和早期海洋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珍贵的化石实证材料。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瓮安生物群 晚新元古代 贵州 带刺凝源类 细菌化石 古生物群
下载PDF
Molecular composition and indigenity of organic matter in Late Neoproterozoic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Yangtze region, South China
8
作者 李美俊 王铁冠 +1 位作者 王春江 张卫彪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4期318-327,共10页
从迟了的 Neoproterozoic Nantuo tillites 的 Diamictites (~ 6 00 妈) ,并且从在 Yangtze 区域的 overlying Dousantuo 和 Dengying 形成的白云石,南部的中国,为溶剂被分析可引出的烃。尽管所有这些样品有 TOC 的低内容并且在成... 从迟了的 Neoproterozoic Nantuo tillites 的 Diamictites (~ 6 00 妈) ,并且从在 Yangtze 区域的 overlying Dousantuo 和 Dengying 形成的白云石,南部的中国,为溶剂被分析可引出的烃。尽管所有这些样品有 TOC 的低内容并且在成熟热进化上经历了,有仍然保存了相当大量烃。由煤气的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 (GCMS ) 的摘录的分析揭示了 n 链烷的存在,常规非循环的 isoprenoids, tricyclicterpanes,惊讶格子, gammacerane, steranes,和 polyaromatic 烃。严格的试验性的大小在分析过程被执行阻止任何潜在的沾染物被介绍。所有这些沥青把前寒武纪的特征和没有外部 organics 的分子的标记从当前的污染事件导出或从更年轻的阶层移植了烃。为沥青的成熟参数显示烃具有在成熟上,它与主人岩石的热成熟一致。因而,这被结束在 Yangtze 区域的迟了的 Neoproterozoic 沥青,华南,对他们的主人岩石土生土长,它为我们关于“雪球土”的器官的 geochemical 研究提供基础并且“寒武纪的爆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分子标志 长江流域 河流学
下载PDF
祁连山新元古代中—晚期至早古生代火山作用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99
9
作者 夏林圻 李向民 +1 位作者 余吉远 王国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87-1138,共52页
祁连山地区的新元古代中-晚期至早古生代火山作用显示系统地时、空变化,其乃是祁连山构造演化的火山响应.随着祁连山构造演化从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经早古生代大洋打开、扩张、洋壳俯冲和弧后伸展,直至洋盆闭合、弧-陆碰撞和陆-... 祁连山地区的新元古代中-晚期至早古生代火山作用显示系统地时、空变化,其乃是祁连山构造演化的火山响应.随着祁连山构造演化从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经早古生代大洋打开、扩张、洋壳俯冲和弧后伸展,直至洋盆闭合、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火山作用也逐渐从裂谷和大陆溢流玄武质喷发,经大洋中脊型、岛弧和弧后盆地火山活动,转变为碰撞后裂谷式喷发.850~604Ma的大陆裂谷和大陆溢流熔岩主要分布于祁连和柴达木陆块.从大约550Ma至446Ma,在北祁连和南祁连洋-沟-弧-盆系中广泛发育大洋中脊型、岛弧和弧后盆地型熔岩.与此同时,在祁连陆块中部,发育约522~442Ma的陆内裂谷火山作用.早古生代洋盆于奥陶纪末(约446Ma)闭合.随后,从约445Ma至约428Ma,于祁连陆块北缘发育碰撞后火山活动.此种时-空变异对形成祁连山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约束.该过程包括:(1)地幔柱或超级地幔柱上涌,导致Rodinia超大陆发生裂谷化、裂解、早古生代大洋打开、扩张、俯冲,并伴随岛弧形成;(2)俯冲的大洋板片回转,致使弧后伸展,进而形成弧后盆地;(3)洋盆闭合、板片断离,继而发生软流圈上涌,诱发碰撞后火山活动.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420~400Ma),先期俯冲的地壳物质折返,发生强烈的造山活动.400Ma后,山体垮塌、岩石圈伸展,相应发生碰撞后花岗质侵入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俯冲和碰撞 新元古代中-晚期至早古生代火山作用 大陆裂谷 洋中脊玄武岩 弧和弧后盆地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南秦岭东段耀岭河群、陨西群、武当山群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岩石成因 被引量:58
10
作者 夏林圻 夏祖春 +2 位作者 李向民 马中平 徐学义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29,共29页
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676~833Ma)耀岭河群、陨西群、武当群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产生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总体上属于低Ti/Y(<500)岩浆类型。元素和同... 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676~833Ma)耀岭河群、陨西群、武当群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产生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总体上属于低Ti/Y(<500)岩浆类型。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化学变化不是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产生,它们极有可能是源于地幔柱源(εNd(t)≈+5,Mg#≈0.7,La/Nb≈0.7)。大陆地壳或大陆岩石圈混染作用对于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我们的研究揭示,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火山岩和基性岩墙存在空间上的地球化学变化。它们总体上是产生于幔源石榴子石稳定区。而西北部镇安地区耀岭河群基性熔岩的母岩浆则是形成于幔源尖晶石-石榴子石过渡带。碱性熔岩是产生于部分熔融程度较低(<10%)的条件下,拉斑玄武质熔岩是产生于部分熔融程度较高(10%~30%)的条件下。武当山地区的武当山群和耀岭河群基性熔岩的母岩浆经受了浅层位辉长岩质(cpx+plag±ol)分离作用,而其他地区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化学演化则是受控于单斜辉石(cpx)±橄榄石(ol)分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 耀岭河群 陨西群 武当山群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地幔柱 南秦岭
下载PDF
从华北陆块南缘大洋扩张到北秦岭造山带板块俯冲的转换时限 被引量:44
11
作者 闫全人 王宗起 +5 位作者 闫臻 王涛 张宏远 向忠金 姜春发 高联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65-1583,共19页
本文以北秦岭造山带华北陆块南缘被动陆缘火山裂谷(大洋?)盆地、早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和晚古生代岛弧-蛇绿杂岩等构造相带为研究重点,综合利用同位素年代学、古生物年代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实测数据,系统研究... 本文以北秦岭造山带华北陆块南缘被动陆缘火山裂谷(大洋?)盆地、早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和晚古生代岛弧-蛇绿杂岩等构造相带为研究重点,综合利用同位素年代学、古生物年代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实测数据,系统研究和探讨了北秦岭造山带被动陆缘大洋扩张向俯冲增生造山转换的时限。研究显示:华北陆块南缘由晚新元古代大洋扩张作用转化为板块俯冲作用的转换时限为早奥陶世,约472Ma左右。北秦岭造山带在古生代期间至少存在两期板块俯冲增生造山作用,时代上向南变新,空间上向南向洋内迁移。两次俯冲增生造山作用分别构筑了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和晚古生代岛弧-俯冲杂岩两条构造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 晚新元古代火山裂谷与大洋扩张 古生代俯冲增生造山作用 转换时限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宽坪群中的变铁镁质岩的成因、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6
12
作者 闫全人 王宗起 +5 位作者 闫臻 王涛 陈隽璐 向忠金 张宗清 姜春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75-1492,共18页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SiO2含量均小于53%,TiO2的含量分别是0.87%-2.03%和0.92%-2.12%,MgO含量较低(Mg#=29-49),原岩类型为亚碱性TH系列玄武质岩石。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轻稀土、重稀土元...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SiO2含量均小于53%,TiO2的含量分别是0.87%-2.03%和0.92%-2.12%,MgO含量较低(Mg#=29-49),原岩类型为亚碱性TH系列玄武质岩石。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轻稀土、重稀土元素无明显分异,LREE呈现亏损—略富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平坦型,与E-MORB的配分模式相似。相对于N-MORB,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Sr、K、Rb和Ba)轻度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如Ta、Nb、Zr、Hf、Ti等)既不富集也不亏损,显示与E-MORB相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初始锶比值比较分散,但其初始钕比值(143Nd/144Nd)(t)比较集中和均一,分别为0.511962-0.512192和0.512028-0.512157,εNd(t)值均为正值,分别是+5.7-+10.2和+7.0-+9.5,表明2类岩石来自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略呈亏损的源区。SHRIMP锆石U-Pb年代分析揭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晚新元古代Ediacaran期(611Ma±13Ma),较老的残余晶核锆石可能是岩浆活动过程中捕获古老地壳成分的记录。黑云母40Ar/39Ar热年代学分析表明,宽坪群原岩变质时代为石炭纪Serpukhovian期(319.1Ma±3.6Ma)。认为宽坪群中的变铁镁岩块/片形成于晚新元古代被动陆缘裂谷洋盆,是华北陆块南缘大陆裂解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宽坪群 铁镁质岩块/片 被动陆缘裂谷 晚新元古代大陆裂解
下载PDF
粤西云开地区基底变质岩的组成和形成 被引量:28
13
作者 周雪瑶 于津海 +2 位作者 王丽娟 沈林伟 张春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55-882,共28页
云开地块被认为是华南西南部一个重要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出露区,但对其基底组成的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云开地块内基底变质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云开地块的基底主要由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云开地块被认为是华南西南部一个重要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出露区,但对其基底组成的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云开地块内基底变质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云开地块的基底主要由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变质沉积岩组成。它们具有比上地壳平均成分更高的Si O2和相对更低的Al2O3、Ca O、Na2O,岩石成熟度中等。微量元素与PAAS相似,但Sr、Cr、Ni等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轻度亏损,而大多数样品的Zr、Hf、Th、U等轻度富集,说明源区更富集长英质组分而贫镁铁组分。地球化学特征和碎屑锆石组成指示这套沉积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源区既有古老的再循环物质,也有大量未经明显改造的新元古代岩浆物质。综合本文和前人的锆石U-Pb定年数据,云开地块基底变质岩原岩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样品形成较早(时代上限为850~522Ma),总体年龄谱特征显示出与华夏南岭地区的亲缘性。这组样品的源区主要有4次岩浆作用(2700~2400Ma、1800~1400Ma、1150~900Ma、850~700Ma),均涉及到古老地壳再循环以及新生地壳的加入,但以再循环的物质为主。最主要的新生地壳生长发生在新太古代和Grenville期。而第二组样品的沉积时代在517Ma之后,具有与扬子南缘新元古代沉积岩的相似性。这组亲扬子沉积物的源区具有不同的4次岩浆事件(2600~2350Ma、2000~1750Ma、1700~1500Ma、900~750Ma),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早期岩浆主要涉及古老基底再循环。古元古晚期-中元古早期岩浆大多起源于新生地壳物质,而新元古代是最重要的新生地壳生长期,同时也涉及大量古老地壳物质的再循环。不同时代沉积岩的碎屑物质组成变化表明大概在〈522~517Ma之间云开沉积盆地和物源区受到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影响,使得源区由华夏地块变成扬子地块。这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开地块 基底变质沉积岩 晚新元古-早古生代 锆石U-Pb-Hf同位素
下载PDF
东南极晚新元古—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及其在冈瓦纳超大陆重建中的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晓春 赵越 +1 位作者 刘小汉 胡健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6-560,共15页
在东南极大陆内部及边缘发育3条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带,即东非造山带(南延部分)、普里兹造山带和罗斯造山带。东非造山带的南延部分主要出露于吕措—霍尔姆湾—毛德王后地—沙克尔顿岭地区,其内发育蛇绿岩、榴辉岩相超镁铁岩及逆... 在东南极大陆内部及边缘发育3条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带,即东非造山带(南延部分)、普里兹造山带和罗斯造山带。东非造山带的南延部分主要出露于吕措—霍尔姆湾—毛德王后地—沙克尔顿岭地区,其内发育蛇绿岩、榴辉岩相超镁铁岩及逆冲—推覆构造,因而被解释为东、西冈瓦纳陆块拼合的缝合线。罗斯造山带主要出露于横贯南极山脉地区,其内保存有大陆裂解、洋壳俯冲和地体增生的地质纪录,代表冈瓦纳超大陆的活动大陆边缘。普里兹造山带主要出露于普里兹湾和登曼冰川,因其位于从前假设的统一东冈瓦纳陆块的内部,加之缺少蛇绿混杂岩、岛弧增生杂岩和高压变质岩(如蓝片岩或榴辉岩)等与大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的岩石,所以当前存在着碰撞造山成因和板内改造成因两种不同的认识。普里兹造山带构造性质的确定不仅决定了冈瓦纳超大陆的汇聚过程和方式,也制约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因此,开展普里兹造山带的研究对于揭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全球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造山带 普里兹造山带 罗斯造山带 晚新元古—早古生代热事件 东南极 冈瓦纳超大陆
下载PDF
华夏陆块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物源的组成与演化及其对冈瓦纳大陆重建的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伟 薛尔堃 +2 位作者 张杨 章俊 蔡欣豫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211-233,共23页
华南板块是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冈瓦纳大陆中的古地理位置是恢复古大陆格局的关键要素,也是地质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汇总并对比了华南东南部华夏陆块多个盆地的成冰纪-奥陶纪碎屑沉积岩的岩石地层学、全岩地球化学和碎屑锆... 华南板块是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冈瓦纳大陆中的古地理位置是恢复古大陆格局的关键要素,也是地质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汇总并对比了华南东南部华夏陆块多个盆地的成冰纪-奥陶纪碎屑沉积岩的岩石地层学、全岩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数据,厘清了华夏陆块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三次重要的沉积-构造事件:晚成冰世砾岩指示的近源沉积事件,晚埃迪卡拉世硅质岩指示的海进事件,以及中寒武统底部平行不整合界面、砂岩中砾石的广泛出现指示的构造抬升事件。成冰纪-奥陶纪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格林威尔早期(1300~1000 Ma)和晚期(1000~900 Ma)的碎屑锆石,分别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印度板块。印度东部为华夏盆地长期提供物质补给,而澳大利亚西部在晚埃迪卡拉世从主要源区变为次要源区。中寒武世华夏陆块抬升使内部850~700 Ma岩浆岩出露成为主要物源之一,是对外部构造应力的远程响应。因此,华夏陆块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位于东冈瓦纳北缘,与印度、澳大利亚具有长期稳定的联系,毗邻东南极洲。在冈瓦纳大陆聚合过程中,印度和澳大利亚泛非期造山带的形成、抬升和剥蚀影响了华夏陆块沉积盆地的物源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源 碎屑锆石 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华夏陆块 冈瓦纳大陆
下载PDF
祁连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与铁-铜多金属成矿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向民 余吉远 +2 位作者 王国强 黄博涛 武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3-703,共11页
祁连山造山带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是板块构造演化与成矿的最重要时段,铁、铜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成矿作用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密切相关。根据矿床产出构造位置,将祁连山铁、铜多金属矿床分为4类:大陆裂谷型铁(铜)矿床、岛弧-岛... 祁连山造山带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是板块构造演化与成矿的最重要时段,铁、铜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成矿作用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密切相关。根据矿床产出构造位置,将祁连山铁、铜多金属矿床分为4类:大陆裂谷型铁(铜)矿床、岛弧-岛弧裂谷型铜多金属矿床、陆缘裂谷型铜多金属矿床、扩张脊型铜矿床。镜铁山铁(铜)型矿床是新元古代大陆裂谷火山作用过程中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东沟铜矿为晚寒武世大洋扩张脊火山作用的产物;白银矿田铜多属矿床是奥陶纪与岛弧-岛弧裂谷火山作用的产物;石居里铜矿是晚奥陶纪弧后扩张脊有关火山作用的产物;红沟铜矿则是晚奥陶世陆缘裂谷火山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火山作用 构造演化 祁连山
下载PDF
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微陆块西段原“达肯大坂岩群”的沉积时代、源区及其对冈瓦纳大陆重建的制约
17
作者 庄玉军 辜平阳 +2 位作者 王盼龙 高永伟 彭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09-3622,共14页
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微陆块西段原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中新识别出一套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早期浅变质地层,其原岩沉积时代、沉积物质来源研究可为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在冈瓦纳大陆重建中的古地理位置提供有效约束。岩石学、碎屑锆石U-Pb年... 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微陆块西段原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中新识别出一套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早期浅变质地层,其原岩沉积时代、沉积物质来源研究可为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在冈瓦纳大陆重建中的古地理位置提供有效约束。岩石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浅变质地层主体为一套发育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的石英片岩组合,最大沉积年龄为548~563Ma,并具有~2486Ma、~1594Ma、~1108Ma、~936Ma、~776Ma及~548Ma等6个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与发育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的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存在明显差异。此外,通过与周边其他地块同时代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的综合对比,认为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在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早期主要接受了来自印度板块东北部的沉积物质;在冈瓦纳大陆重建中,该陆块与南祁连、阿拉善、羌塘等微陆块均位于印度板块东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龙布鲁克微陆块 达肯大坂岩群 岩石学 碎屑锆石U-PB年龄 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早期 冈瓦纳大陆重建
下载PDF
扬子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在新元古代晚期(750~540 Ma)古板块再造:来自古地磁制约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磊鑫 李江海 马昌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4-162,共9页
扬子板块在新元古代时期作为Rodinia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为探讨扬子板块在新元古代晚期的位置,综合前人发表过的古地磁数据,利用古地磁研究方法,对扬子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在新元古代晚期的相对位置关... 扬子板块在新元古代时期作为Rodinia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为探讨扬子板块在新元古代晚期的位置,综合前人发表过的古地磁数据,利用古地磁研究方法,对扬子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在新元古代晚期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研究。根据地层对比、锆石测年等诸多证据,将扬子板块置于印度板块北缘(现今位置)、澳大利亚板块西北缘(现今位置)。基于扬子、印度、澳大利亚运动学特征分析,认为扬子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运动至高纬度地区,750~635 Ma期间,扬子板块处于中高纬度地区,在635 Ma时开始快速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虽然将扬子置于印度北缘,但认为二者并不相连,而是到了570 Ma左右发生碰撞后连接到一起,并一同加入冈瓦纳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 新元古代 古地磁 RODINIA
下载PDF
The Late Neoproterozoïc Continental Tholeiitic Basalts of the Toubkal Inlier (Western High-Atlas, Morocco): A Post-Pan-African Rifting Witnes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est African Craton
19
作者 Ghalem Zahour Hassan El Hadi +4 位作者 Abdelfatah Tahiri Youssef Zerhouni Saida Alikouss Rachid Zahour Aicha Reddad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2016年第8期509-516,共8页
The late Neoproterozo&#239c Toubkal inlier (Ancient Massif of the High-Atlas, Morocco) contains two igneous basaltic series (Tircht and Sidi Chamharouch). Investigated rocks display characteristics of within-plate... The late Neoproterozo&#239c Toubkal inlier (Ancient Massif of the High-Atlas, Morocco) contains two igneous basaltic series (Tircht and Sidi Chamharouch). Investigated rocks display characteristics of within-plate continental tholeiitic and are similar to rocks originated in orogenic contexts. The geochemical results allow the assumption that subduction active processes are in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he genesis of theses rocks. The orogenic signature is linked probably to a Pan-African magmatic source previously metasomatiz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est African Cra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bkal Inlier late neoproterozoïc Continental Tholeiites RIFT West African Crat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