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2019-01—2020-02收治的单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开通前软脑膜侧支代偿等级、开...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2019-01—2020-02收治的单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开通前软脑膜侧支代偿等级、开通后血流等级(mTICI)、90 d临床预后(mRS)分组,定义变异系数(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CV)=(标准差/平均值)×100(CV=(SD/mean)×100),计算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异系数,即CV_(SBP)、CV_(DBP)、CV_(PP)、CV_(MAP),比较不同组间血压变异性。结果不同预后组CVPP存在明显差异(P=0.003),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中粗略和校准优势比(ORs)的计算来评估基线变量和结果(3个月mRS)之间的相关性,发现CV_(PP)与不良的临床预后明显相关(未校准,OR=1.56,95%置信区间1.24~1.96,每增加1个单位,P′=0.0002;校准:OR=1.40,95%置信区间1.09~1.79,每增加1个单位,P=0.008)。结论机械取栓术(MT)中患者脉压的变异性(CV_(PP))与较差的临床结果独立相关,这些发现强调了密切监测血压的必要性,未来在机械取栓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指南中不仅要考虑血压的阈值,还要考虑血压的变异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灌注替罗非班治疗非大血管闭塞急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收治的非大血管闭塞AIS患者34例。根据是否行急症脑血管造影和替罗非班治疗,分为研究组(15例)和对照组...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灌注替罗非班治疗非大血管闭塞急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收治的非大血管闭塞AIS患者34例。根据是否行急症脑血管造影和替罗非班治疗,分为研究组(15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患者入院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7 d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90 d评估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脑出血发生,无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组1例出现腹股沟穿刺点皮下瘀血,对症处理1个月后基本吸收。研究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7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90 d mRS评分≤2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症脑血管造影排除大血管闭塞的AIS患者,动静脉联合灌注替罗非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血管内治疗的效益具有时间依赖性,120急救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通过院前预通知卒中中心可以缩短起病到治疗的时间。本研究旨在观察EMS院前预通知流程(prehospital notification procedure,PNP)能否减少急性大血管闭...目的血管内治疗的效益具有时间依赖性,120急救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通过院前预通知卒中中心可以缩短起病到治疗的时间。本研究旨在观察EMS院前预通知流程(prehospital notification procedure,PNP)能否减少急性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院内延误时间,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集的行血管内治疗的LVO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通过EMS入院并提前通知溶栓小组为PNP组,通过EMS入院但未通知溶栓小组为Non-PNP组,通过其他方式入院为Non-EMS组。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2分。比较PNP组、Non-PNP组和Non-EMS组入院到再灌注时间(door to reperfusion time,DRT)和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10例患者[平均年龄(68±12)岁,女性49例,占44.5%],91例(82.7%)通过EMS入院,其中21例(19.1%)为PNP组。与Non-PNP组相比,PNP组的DRT更短(145 min vs 180 min,t=-2.065,P=0.043);与Non-EMS组相比,PNP组的DRT有更短的趋势(145 min vs 194 min,t=2.260,P=0.055),而Non-PNP组与Non-EMS组的D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 min vs 194 min,t=0.663,P=0.510)。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校正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基线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后,PNP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3.65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85~12.301,P=0.037)。若将DRT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DRT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 0.981,95%CI 0.968~0.994,P=0.005)。结论 PNP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LVO患者血管内治疗的DRT,并改善预后。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桥接治疗与直接治疗在其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桥接治疗与直接治疗在其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6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桥接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26例(桥接治疗组)、行直接血管内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34例(直接治疗组)。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及5~7 d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并统计颅内出血率、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术后90 d内死亡率。结果(1)60例患者中,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即刻血管再通(mTICI 2b^3级)55例(91.7%),术前与术后24 h NIHSS评分[17.50(15.00,24.00)分vs.12.00(8.25,19.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29例(48.3%),术后发生SICH 9例(15.0%),死亡9例(15.0%)。(2)桥接治疗组和直接治疗组间即刻血管再通率(92.3%vs.91.2%)、术后24 h NIHSS评分[12.00(7.75,18.00)分vs.14.50(10.00,22.00)分]及5~7 d NIHSS评分[8.00(3.00,12.50)分vs.10.50(6.75,16.75)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57.7%vs.41.2%)、术后SICH发生率(19.2%vs.11.8%)及死亡率(11.5%vs.1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无论是行桥接治疗还是行直接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均安全有效,且无明显差异。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颅内血管栓塞取栓术前持续抽吸(CAPTIVE)取栓和单纯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接受介入取栓治疗的6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临...目的比较颅内血管栓塞取栓术前持续抽吸(CAPTIVE)取栓和单纯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接受介入取栓治疗的6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取栓术式不同,分为CAPTIVE组(n=34)和单纯支架取栓组(n=28)。分析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开通效果与手术相关并发症,评估两种技术临床疗效。结果单因素比较结果显示,CAPTIVE组患者取栓次数、穿刺-开通时间、术后24 h NIHSS评分较术前差、术后mTICI分级、术后3个月mRS评分均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子逃逸显著低于单纯支架取栓组(P=0.025),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死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PTIVE取栓与单纯支架取栓相比,可有效提高血管开通成功率,缩短开通时间,减少栓子逃逸概率,且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2019-01—2020-02收治的单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开通前软脑膜侧支代偿等级、开通后血流等级(mTICI)、90 d临床预后(mRS)分组,定义变异系数(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CV)=(标准差/平均值)×100(CV=(SD/mean)×100),计算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异系数,即CV_(SBP)、CV_(DBP)、CV_(PP)、CV_(MAP),比较不同组间血压变异性。结果不同预后组CVPP存在明显差异(P=0.003),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中粗略和校准优势比(ORs)的计算来评估基线变量和结果(3个月mRS)之间的相关性,发现CV_(PP)与不良的临床预后明显相关(未校准,OR=1.56,95%置信区间1.24~1.96,每增加1个单位,P′=0.0002;校准:OR=1.40,95%置信区间1.09~1.79,每增加1个单位,P=0.008)。结论机械取栓术(MT)中患者脉压的变异性(CV_(PP))与较差的临床结果独立相关,这些发现强调了密切监测血压的必要性,未来在机械取栓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指南中不仅要考虑血压的阈值,还要考虑血压的变异性。
文摘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灌注替罗非班治疗非大血管闭塞急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收治的非大血管闭塞AIS患者34例。根据是否行急症脑血管造影和替罗非班治疗,分为研究组(15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患者入院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7 d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90 d评估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脑出血发生,无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组1例出现腹股沟穿刺点皮下瘀血,对症处理1个月后基本吸收。研究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7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90 d mRS评分≤2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症脑血管造影排除大血管闭塞的AIS患者,动静脉联合灌注替罗非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文摘目的血管内治疗的效益具有时间依赖性,120急救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通过院前预通知卒中中心可以缩短起病到治疗的时间。本研究旨在观察EMS院前预通知流程(prehospital notification procedure,PNP)能否减少急性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院内延误时间,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集的行血管内治疗的LVO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通过EMS入院并提前通知溶栓小组为PNP组,通过EMS入院但未通知溶栓小组为Non-PNP组,通过其他方式入院为Non-EMS组。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2分。比较PNP组、Non-PNP组和Non-EMS组入院到再灌注时间(door to reperfusion time,DRT)和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10例患者[平均年龄(68±12)岁,女性49例,占44.5%],91例(82.7%)通过EMS入院,其中21例(19.1%)为PNP组。与Non-PNP组相比,PNP组的DRT更短(145 min vs 180 min,t=-2.065,P=0.043);与Non-EMS组相比,PNP组的DRT有更短的趋势(145 min vs 194 min,t=2.260,P=0.055),而Non-PNP组与Non-EMS组的D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 min vs 194 min,t=0.663,P=0.510)。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校正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基线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后,PNP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3.65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85~12.301,P=0.037)。若将DRT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DRT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 0.981,95%CI 0.968~0.994,P=0.005)。结论 PNP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LVO患者血管内治疗的DRT,并改善预后。
文摘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桥接治疗与直接治疗在其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6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桥接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26例(桥接治疗组)、行直接血管内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34例(直接治疗组)。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及5~7 d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并统计颅内出血率、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术后90 d内死亡率。结果(1)60例患者中,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即刻血管再通(mTICI 2b^3级)55例(91.7%),术前与术后24 h NIHSS评分[17.50(15.00,24.00)分vs.12.00(8.25,19.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29例(48.3%),术后发生SICH 9例(15.0%),死亡9例(15.0%)。(2)桥接治疗组和直接治疗组间即刻血管再通率(92.3%vs.91.2%)、术后24 h NIHSS评分[12.00(7.75,18.00)分vs.14.50(10.00,22.00)分]及5~7 d NIHSS评分[8.00(3.00,12.50)分vs.10.50(6.75,16.75)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57.7%vs.41.2%)、术后SICH发生率(19.2%vs.11.8%)及死亡率(11.5%vs.1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无论是行桥接治疗还是行直接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均安全有效,且无明显差异。
文摘目的比较颅内血管栓塞取栓术前持续抽吸(CAPTIVE)取栓和单纯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接受介入取栓治疗的6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取栓术式不同,分为CAPTIVE组(n=34)和单纯支架取栓组(n=28)。分析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开通效果与手术相关并发症,评估两种技术临床疗效。结果单因素比较结果显示,CAPTIVE组患者取栓次数、穿刺-开通时间、术后24 h NIHSS评分较术前差、术后mTICI分级、术后3个月mRS评分均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子逃逸显著低于单纯支架取栓组(P=0.025),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死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PTIVE取栓与单纯支架取栓相比,可有效提高血管开通成功率,缩短开通时间,减少栓子逃逸概率,且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