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发题》释读 被引量:3
1
作者 孙明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10,共7页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能够超越儒士的正统立场,对道家始祖老子给予同情之理解。其《老子鬳斋口义》归纳《老子》长期受到蒙蔽误读的原因,探析老子著述《老子》一书的初心本旨,指出老子学说与孔孟之道虽然有同有异,但在大本大源上同于儒家。...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能够超越儒士的正统立场,对道家始祖老子给予同情之理解。其《老子鬳斋口义》归纳《老子》长期受到蒙蔽误读的原因,探析老子著述《老子》一书的初心本旨,指出老子学说与孔孟之道虽然有同有异,但在大本大源上同于儒家。同时,他也第一次从文学的角度解读了《老子》的文学特点。因之,在研究老子学说发展史时,《老子鬳斋口义》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林希逸 道家 老子鬳斋口义》
原文传递
论老子“报怨以德”的思想
2
作者 冯国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4,共9页
关于《老子》第六十三章开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中的“报怨以德”的含义,古今学者众说纷纭。“报怨以德”的确切含义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其中的“怨”“德”的含义缺乏细致的考察... 关于《老子》第六十三章开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中的“报怨以德”的含义,古今学者众说纷纭。“报怨以德”的确切含义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其中的“怨”“德”的含义缺乏细致的考察与梳理,对“报怨以德”与上文的关系缺乏深入的揭示。其实,“报怨以德”中的“怨”,指的应是怨恨,而非仇怨、仇恨;“德”,指的是“得”即得到的意思,而非恩惠、恩德或道德、玄德,具体而言,则指的是通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修行而得到的结果或达到的境界,因此,所谓“报怨以德”,指的是通过修行所得来回报怨恨。“报怨以德”是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而“大小多少”,则指的是怨恨的大小或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报怨以德 大小多少
原文传递
《老子》之道的定义及部分经文新释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剑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6-92,共7页
道是无和有的统一,作为宇宙的本原,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作为宇宙的本质,内在于天地万物之中;道是一种超越性的绝对,表现为对具体事物相对短暂的运动周期的超越,对具体事物相对有限的形态的超越,对单一的、平面的... 道是无和有的统一,作为宇宙的本原,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作为宇宙的本质,内在于天地万物之中;道是一种超越性的绝对,表现为对具体事物相对短暂的运动周期的超越,对具体事物相对有限的形态的超越,对单一的、平面的、没有生气的死亡之"静"的超越。道本身的运行有其规律性,但道不是规律,更不能等同于对立统一的规律;道是一种物质性存在,不能把理念、方法、原则、精神境界等归入到道的定义中去;道的本质属性是自然和无为,但自然不等于自然界,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以逻辑的维度视之:"常使民无知无欲"中的"民"应为"人";"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中的"仁"应为"言";"善行……善言……善数"中的"善",从形容词意义上理解比从动词意义上理解更契合老子本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老子 超越性绝对 经文新释
原文传递
《老子》“婴儿之未孩”新解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凯博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0-102,共3页
今本《老子》"婴儿之未孩"的"孩"字众说纷纭,作者认为"孩"当读为"(扌亥)",意为动,"婴儿之未孩"是说腹内婴儿尚未胎动,《老子》是用这种人尽皆知的胎动现象发生前的所谓"静止&qu... 今本《老子》"婴儿之未孩"的"孩"字众说纷纭,作者认为"孩"当读为"(扌亥)",意为动,"婴儿之未孩"是说腹内婴儿尚未胎动,《老子》是用这种人尽皆知的胎动现象发生前的所谓"静止"之态去喻释圣人"泊"而"未兆"之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扌亥] 婴儿 胎动
原文传递
《老子》“功遂身退”辨正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若晖 庄景晴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4期35-45,共11页
《老子》第九章"功遂身退"一语,诸本多作"功成名遂身退",历来被解作一种功成名就后即当引退的人生智慧。这种观点是将《老子》原文理解为一种权衡功名之利弊的趋利避害之术,并非老子原意,而是黄老道家对老子思想进... 《老子》第九章"功遂身退"一语,诸本多作"功成名遂身退",历来被解作一种功成名就后即当引退的人生智慧。这种观点是将《老子》原文理解为一种权衡功名之利弊的趋利避害之术,并非老子原意,而是黄老道家对老子思想进行改造的结果。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观点,是因为"名"衍入经文后,使"功遂"被理解为功劳已经建立、名声已经奠定。然而老子并不期许功名之成就,对"名"严格限制,"功遂身退"之含义需要重新考察。其中,"功"当解作"工作"而非与"名"紧密联系之"功劳、功业",因为"功"与"名"之被普遍紧密地联系起来,是受战国变法的影响。"功遂身退"的原意是在事情进展中不彰显人之意志与能力,而辅助事务自然地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功遂身退 黄老道家
下载PDF
道家在先秦的发展轨迹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学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49,共8页
先秦道家发展轨迹大体上可以作这样的追溯:老子以虚静为入路,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以守柔谦下为归趋,奠定了后世道家发展的基调。杨朱的"贵己"是道家在养生论上的直接体现。庄子扭转了老子主要着眼于宇宙根本法则的致思方向,重... 先秦道家发展轨迹大体上可以作这样的追溯:老子以虚静为入路,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以守柔谦下为归趋,奠定了后世道家发展的基调。杨朱的"贵己"是道家在养生论上的直接体现。庄子扭转了老子主要着眼于宇宙根本法则的致思方向,重点对人的存在状况进行哲学描述,内七篇可以视为这一主题的逻辑展开;其描摹方式和语言运用是他的思想的适切表达。黄老的"道生法"和对刑名的重视,是道家在治术方面的合理推演。作为儒家入世的、刚健的文化类型的对应,道家始终以其隐世的、阴柔的特质,与儒家相辅而行,互补共存。这是中国文化品格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杨朱 庄子 黄老 道生法
原文传递
“老子”源流考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冠明 《汉语史研究集刊》 CSSCI 2014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老子'是现代漢語中的一個常用詞。從歷史上看,'老子'共出現過三個義項,本文細緻描寫了這三個義項的產生發展和消亡過程,對'老子'一詞的歷史進行了全面的考察。文章認爲對常用詞的歷史研究應當以義項爲單位,且... '老子'是现代漢語中的一個常用詞。從歷史上看,'老子'共出現過三個義項,本文細緻描寫了這三個義項的產生發展和消亡過程,對'老子'一詞的歷史進行了全面的考察。文章認爲對常用詞的歷史研究應當以義項爲單位,且應加强對某個詞義的消亡過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常用詞 羲項
原文传递
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综述
8
作者 杜冰梅 王贵元 《兰州学刊》 2006年第9期50-52,35,共4页
自1909年前贤开始研究敦煌文献以来,敦煌学已走过近百年的学术历程。本文对1909年至今有关敦煌写卷《老子》的研究成果主要从编目、整理与校勘、综合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整理与介绍。
关键词 敦煌文献 老子 研究成果
下载PDF
《老子》第1-5章會箋
9
作者 李鋭 張帆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 2021年第2期126-151,共26页
《老子》出土簡帛本已有四種,敦煌本及傳世本更有不少,異文衆多。排比異文,會而箋之,以《老》解《老》,可以解决一些疑難,有助於了解《老子》的文義、思想。如第1章中,"兩者同出",帛書本前無"此"字,當從,"兩者... 《老子》出土簡帛本已有四種,敦煌本及傳世本更有不少,異文衆多。排比異文,會而箋之,以《老》解《老》,可以解决一些疑難,有助於了解《老子》的文義、思想。如第1章中,"兩者同出",帛書本前無"此"字,當從,"兩者"應該是泛指凡對偶爲兩者;"以觀其妙"之"妙"義爲"成"。第2章闡發第1章之"兩者","爲而不恃"之"恃"當讀爲"持",與51、77章等相關。第3章"强其骨"舊多不爲人注意,其實"强"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之"壯"相關,説明聖人治民,雖是無爲之治,然亦是"以百姓爲芻狗",合於道然並非與民同歸於道、守柔。第4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而"之義爲故,"或"義爲如。第5章"芻狗"讀爲"雛狗","雛"本義爲雞子,即小雞;"不仁"乃無偏私,"不屈"乃"不積"之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簡帛 兩者同出 芻狗
下载PDF
《老子》“搏之不得”辨正
10
作者 王曦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7-81,共5页
《老子·道经》十四章中"搏之不得"的"搏"在各家传本和出土文献中,大致有三种异文:或作"搏",或作"抟(摶)",或作"(扌昬)"。本文先从语境词义分析出发,得出该处动词无论是"搏... 《老子·道经》十四章中"搏之不得"的"搏"在各家传本和出土文献中,大致有三种异文:或作"搏",或作"抟(摶)",或作"(扌昬)"。本文先从语境词义分析出发,得出该处动词无论是"搏"、"抟(摶)"、"(扌昬)",都应该是不表结果的触摸义。再根据训诂学原理,尽可能全面地考察了三者在辞书及前人训诂中的各个义项,发现只有"(扌昬)"具有不表结果的触摸义,与该文语境相符。该句当依帛书《老子》甲、乙本,辨正为"(扌昬)之不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抟(搏) [扌昬] 辨正
下载PDF
老子尊道贵德尚和的“玄同”愿景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明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91,共3页
《老子》五千言,同《易经》、《论语》同属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始经典,是上古先哲的智慧结晶。老子的《道德经》所昭示的尊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贵德而无为的爱民治国理念,尚和而不争的少私寡欲警言,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尊道 贵德 尚和
下载PDF
楚简《老子》男阴之“鸟”考释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琳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57-60,共4页
楚简《老子》甲组中的■为何字,异说纷呈,学者们提出的释读有"然"、"朘"、"昜"、"侌"、"■"、"物"等,都没有可靠的证据。本文认为该字可隶定为"均",是男阴义之"鸟"(屌)的专字。
关键词 楚简《老子 鸟(屌) 考释
下载PDF
论顾欢的老学思想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固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96,共5页
顾欢解《老》,在本体论上明确了道"非有非无"的性质,同时以"气"为桥梁阐述了道物关系,又通过"神"的概念,使道回归到人本身。其政治哲学"以无为为宗",强调"化"的重要作用,指出天道以... 顾欢解《老》,在本体论上明确了道"非有非无"的性质,同时以"气"为桥梁阐述了道物关系,又通过"神"的概念,使道回归到人本身。其政治哲学"以无为为宗",强调"化"的重要作用,指出天道以与善为常,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其养生论要点有二:其一强调修道者的修道实践是一个主动过程,个人应该自觉地"与道相得";其二,大力弘扬生命的价值。在东晋南北朝隋唐道教重玄学的发展过程中,顾欢具有继往开来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欢 老学 道教重玄学
下载PDF
《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思想探微
14
作者 王占霞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4-16,共3页
<老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奴隶制时代哲学发展的逻辑终结.它以其丰富的辩证思维,对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并凝成了一定的理论结构.本文通过对<老子>辩证法思想的辩证分析,分别从五个方... <老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奴隶制时代哲学发展的逻辑终结.它以其丰富的辩证思维,对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并凝成了一定的理论结构.本文通过对<老子>辩证法思想的辩证分析,分别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其辩证法思想的优点与不足,体现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辩证法 探讨
下载PDF
《老子》首章经文校笺
15
作者 韩国良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64-66,共3页
《老子》首章总共有五句 ,句句都被人作了歪曲的解释。纠正此章的讹误 ,对研究《老子》
关键词 老子 首章 校释 物象观 哲学思想 古文翻译 万物之始
下载PDF
《老子》否定句误读举隅
16
作者 韩国良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002年第2期81-83,共3页
《老子》一书误读甚多 ,否定句尤其如此。造成误读的原因 :一是错误断句 ;二是字形讹误 ;三是语音合并。
关键词 老子 否定句 校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