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石核类型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3 位作者 张松林 顾万发 汪松枝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0-211,共12页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位于东亚大陆腹地嵩山东麓的一个多层连续堆积的晚更新世露天遗址,经过2011-2013年三个年度的发掘揭露出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用火遗迹,14C年代数据集中分布在距今4.1-4.0万年之间,校正后为距今4.5万年左右。...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位于东亚大陆腹地嵩山东麓的一个多层连续堆积的晚更新世露天遗址,经过2011-2013年三个年度的发掘揭露出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用火遗迹,14C年代数据集中分布在距今4.1-4.0万年之间,校正后为距今4.5万年左右。老奶奶庙遗址石核可以分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等多种较为稳定的几何组织结构类型,这些几何组织形式是在有计划的操作程式下剥片的结果,而非偶然产生,其中以A类石核最特色。这些特征显示出老奶奶庙遗址石器工业向系统性剥片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 老奶奶庙遗址 石核 类型学 系统性剥片
下载PDF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埋藏学研究
2
作者 曲彤丽 陈宥成 +3 位作者 汪松枝 顾万发 张松林 王幼平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9,共9页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晚更新世一处包含多层堆积的露天遗址。本文从埋藏学视角对遗址形成与变化特点进行分析。这对于准确解读人类生存环境背景与遗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遗址第4层与第3层存在着不同的堆积环境,其中的遗物存在着...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晚更新世一处包含多层堆积的露天遗址。本文从埋藏学视角对遗址形成与变化特点进行分析。这对于准确解读人类生存环境背景与遗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遗址第4层与第3层存在着不同的堆积环境,其中的遗物存在着不同的堆积形成过程。从3F层至少到3B层,该地区存在着比较稳定的河漫滩环境,为人类反复在此栖居提供了条件。这些层位中的石制品和动物遗存是人类活动形成的。遗物在较短时间里被低能水流掩埋,得到了较好的原地保存。然而,微小石制品所占比例、骨骼风化程度的差异表明不同层位堆积力强弱以及被掩埋速度存在变化。堆积形成后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或改造,比如有些炭屑在水流作用下发生位移,但程度有限;潮湿的埋藏环境对动物遗存保存产生影响;同时,微小型遗存有可能受到生物扰动而发生位移。尽管动物骨头在废弃后受到食肉动物的啃咬破坏有限,但不排除食肉动物或其他大型动物的活动造成遗物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位移,或者受踩踏而发生破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奶奶庙遗址 埋藏学 微形态分析
原文传递
2015年郑州老奶奶庙遗址第2地点发掘简报 被引量:2
3
作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3 位作者 冯玥 汪松枝 李昱龙 邓婉文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21,共6页
老奶奶庙遗址第2地点位于老奶奶庙遗址西南约150米处,2014年村民取土过程中发现一犀牛头骨化石,并伴出少量石英质石制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5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和少量的石制... 老奶奶庙遗址第2地点位于老奶奶庙遗址西南约150米处,2014年村民取土过程中发现一犀牛头骨化石,并伴出少量石英质石制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5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和少量的石制品,动物骨骼中可鉴定标本以犀牛、马等大型动物为主,石制品以石英为原料,特征上与老奶奶庙遗址第1、第3地点十分类似,应为同一石器工业体系产品,体现了典型的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征。该地点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对MIS3阶段嵩山东南麓人类活动和空间利用方式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奶奶庙遗址 第2地点 动物化石 石制品 空间利用方式
原文传递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空间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2 位作者 汪松枝 林壹 王幼平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50,共10页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位于东亚大陆腹地嵩山东麓的一个多层连续堆积的晚更新世露天遗址,经过2011年-2013年三个年度的发掘,揭露出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用火遗迹,碳十四年代数据集中分布在距今4.1~4万年之间,校正后为距今4.5万年左...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位于东亚大陆腹地嵩山东麓的一个多层连续堆积的晚更新世露天遗址,经过2011年-2013年三个年度的发掘,揭露出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用火遗迹,碳十四年代数据集中分布在距今4.1~4万年之间,校正后为距今4.5万年左右。老奶奶庙遗址上述材料的空间分布数据的初步分析显示,遗址内部拥有较清晰的空间秩序,包括"分离型"和"重叠型"不同的空间利用策略,均以火塘为中心规划生活空间。"分离型"空间利用模式一方面清楚展现了居址结构的复杂性,拥有多个不同的分离的活动区域;另一方面显示以火塘为中心不同半径的环形区域拥有不同的功能规划。并且以3F层为代表的有关联的居住事件内功能不同的火塘共存的空间利用模式,显示出居址结构复杂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 老奶奶庙遗址 空间分析 晚更新世 居址结构复杂化
原文传递
郑州老奶奶庙第3地点动物遗存研究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5 位作者 刘拓 何嘉宁(执行/发掘) 汪松枝(发掘) 李昱龙(发掘) 李文成(发掘) 刘拓(发掘)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30,共9页
老奶奶庙第3地点出土了575件动物化石,包括披毛犀、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鹿类、牛类、羊类等动物至少11种,其中披毛犀为该地区第一次发现。化石风化程度普遍较重,牙齿、角等肉量较少的部分保存较多,显示了本遗址不同于第1地点的临时活... 老奶奶庙第3地点出土了575件动物化石,包括披毛犀、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鹿类、牛类、羊类等动物至少11种,其中披毛犀为该地区第一次发现。化石风化程度普遍较重,牙齿、角等肉量较少的部分保存较多,显示了本遗址不同于第1地点的临时活动性质。对化石进行了拼合和人工痕迹的研究,所得7组19件拼合组对理解该遗址人类行为和埋藏改造有所帮助;疑似对犀牛牙釉质利用的现象,在我国北方旧石器遗址中较为罕见,可能反映了该地区人类对石料缺乏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奶奶庙第3地点 动物遗存 披毛犀 拼合分析 遗址形成过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