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9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源区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6
1
作者 王根绪 郭晓寅 程国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587-1598,共12页
利用 2 0世纪 70年代、80年代与 90年代三期遥感资料 ,选取有代表性的 9个有关度量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的定量指标 ,通过 FRAGSTATS计算方法 ,系统研究了黄河源区景观生态结构与景观格局变化 ,表明在近 30 a来 ,区域景观空间格局... 利用 2 0世纪 70年代、80年代与 90年代三期遥感资料 ,选取有代表性的 9个有关度量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的定量指标 ,通过 FRAGSTATS计算方法 ,系统研究了黄河源区景观生态结构与景观格局变化 ,表明在近 30 a来 ,区域景观空间格局趋于破碎化和多样化 ,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是高寒稀疏化草原草地、黑土化与杂类草草地和沙化草地等景观类型的迅速发展 ,其景观面积分别增加了 384 .1 6 %、6 6 .6 3%和 4 2 1 .0 9% ;选取景观生物生产力、景观土壤养分、景观植被覆盖度等景观功能的表征参数 ,提出了景观格局动态演变下分析景观功能变化的定量方法及其数学模型。在明确近 30 a来区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的基础上 ,研究了黄河源区不同时段不同景观类型间生态功能的转移流动特征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 ,表明 :近 30 a来 ,黄河源区景观功能变化强烈 ;区域景观动态演变将形成区域内部景观功能向减退与增强两个方向的变化 ,两个方向的强度均衡将形成区域整体生态功能的特征。研究区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所引起的区域生态功能演变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景观格局 生态功能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北京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134
2
作者 宫兆宁 张翼然 +1 位作者 宫辉力 赵文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7-88,共12页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1984-2008年多时相长时间序列的TM遥感数据,选取斑块总面积、平均面积、分维度、多样性、优势度和聚集度等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北京湿地20多年的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其演变机...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1984-2008年多时相长时间序列的TM遥感数据,选取斑块总面积、平均面积、分维度、多样性、优势度和聚集度等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北京湿地20多年的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北京湿地总面积在总体上呈先增加后急剧减少再小幅回升的趋势,1994年的湿地总面积仅为2004年的47.37%。北京湿地以人工湿地为主,其变化主导着湿地总面积的变化趋势。水库湖泊湿地类型面积占到33.50%~53.73%,其平均面积高于其他湿地类型。坑塘稻田类型的平均面积最小,其面积比例为16.46%~45.09%。河流湿地由于受到自然驱动因子作用较大,其分维度指数高于人工湿地类型;1992-2004年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由1.11上升到1.34,表明此阶段各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分布趋于均匀,而聚集度指数从65.59下降到58.41,表明景观连通性降低,破碎化程度加重。研究不同湿地类型空间质心变化表明:密云水库面积最大,导致水库湖泊类型质心位于密云县内;1984-1998年充足的降水使河流湿地质心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了10.43km,1999-2006年,连续干旱和大量不合理的开采利用,河流湿地质心向西南部偏移了10.75km;由于受"退稻还旱"政策影响,使得北部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减小,坑塘稻田湿地质心2006年以后向南偏移;市区北部兴建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使2008年公园湿地质心向海淀区北部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湿地资源 景观格局 演变特征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景观“叙事语法”与“层积机制”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研究 被引量:72
3
作者 肖竞 曹珂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26,共7页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中"价值关联"与"历史层积"的理论视角出发,将历史城镇的景观对象视为承载城镇发展演进过程内在价值信息的"文本"进行解析:提炼出城镇中建构筑物、人群活...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中"价值关联"与"历史层积"的理论视角出发,将历史城镇的景观对象视为承载城镇发展演进过程内在价值信息的"文本"进行解析:提炼出城镇中建构筑物、人群活动、环境绿化、场所空间等景观叙事的要素语汇以及分别作为"叙事文本"篇、段、句、词的城镇格局、簇群、街巷、地标景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上述"景观文本"关联、组织的"语法结构"及其演进各阶段中延续、调适、更替、融承的层积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并提出顺应城镇景观"层积叙事"规律的"有机保护"策略,将对历史城镇的保护内化入其自身发展更新的演进过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历史城镇 空间语法 关联叙事 景观演进 历史层积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68
4
作者 师满江 颉耀文 曹琦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92-702,共11页
基于1987年、2002年、2013年三期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提取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指数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干旱区绿洲农村居民点景观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绿... 基于1987年、2002年、2013年三期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提取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指数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干旱区绿洲农村居民点景观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绿洲内部平原区,其中城市周边及沿河道、道路是居民点空间聚集较明显的区域。2 1987-2013年农村居民点面积增长较形状变化更为显著。新建居民点和旧居民点边界扩张是导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面积显著增长主要原因,且在不同时空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增长方式;居民点形状以矩形和近圆形居多,条带型较少。3通过对居民点景观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城市辐射距离、水源地远近及距离道路远近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景观变化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人口规模,最后才是区域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景观格局演变 GIS空间分析 Landsat影像 干旱区绿洲
原文传递
广州市城郊景观的生态演化分析 被引量:44
5
作者 李贞 刘静艳 +1 位作者 张宝春 李海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6期633-638,共6页
以广州市郊为例 ,定量地描述了广州市近、中、远郊区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特征及其所处的生态演化阶段 ,并根据景观动态变化规律 ,最终确定了“自然景观→乡村景观→城乡二元化景观→城乡一体化景观→城市景观”
关键词 城郊 景观评价 生态演化 景观生态学
下载PDF
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 被引量:42
6
作者 汤茂林 汪涛 金其铭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11-115,共5页
文化景观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一大研究主题 ,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从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内涵出发 ,从文化景观起源和变迁、文化景观感知和解释、文化景观类型、景观生态、景观保护和规划等五个方面 ,探讨了文化景观研究的内容和进展 .
关键词 文化景观 景观生态 文化地理学 研究内容
下载PDF
园林花境的历史沿革分析与应用研究借鉴 被引量:47
7
作者 顾颖振 夏宜平 《中国园林》 2006年第9期45-49,共5页
花境注重色彩的丰富性和景观的多样性,符合传统园林的自然观和现代植物造景的理念。在分析借鉴欧美传统庭院花境造景实例的基础上,提出将国外花境的发展过程分为成形期、发展期、活跃期和成熟期4个历史时期,并阐述了花境在现代城市园林... 花境注重色彩的丰富性和景观的多样性,符合传统园林的自然观和现代植物造景的理念。在分析借鉴欧美传统庭院花境造景实例的基础上,提出将国外花境的发展过程分为成形期、发展期、活跃期和成熟期4个历史时期,并阐述了花境在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花境 研究 历史沿革 种植设计 园林应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的地貌量化分析——兼对高原“夷平面”的讨论 被引量:43
8
作者 刘静 丁林 +2 位作者 曾令森 Paul TAPPONNIER Yves GAUDEMER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5-299,共15页
利用新近公布的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选取青藏高原北部及高原内、外流区域进行大尺度定量地貌分析。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地貌差异反映了它们在地貌演化上的阶段性。在高原北部的祁连山地区,局部地区绝对高程增加的同时,地势... 利用新近公布的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选取青藏高原北部及高原内、外流区域进行大尺度定量地貌分析。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地貌差异反映了它们在地貌演化上的阶段性。在高原北部的祁连山地区,局部地区绝对高程增加的同时,地势起伏反而变缓。这些地区水系的发育程度普遍较低,剥蚀物质往往只经过近距离的搬运仍滞留在逆冲褶皱带内,山间盆地和平地成为山间小河的侵蚀堆积基准,因此“削高填低”的过程有效地降低了局部地形起伏。高原平坦地势是伴随着造山过程及之后的高海拔侵蚀基准和内流型水系条件下“削高填低”剥蚀过程的结果。我们认为高原内部为现今仍在承受剥蚀的地势平坦面。它的形成具穿时性,是内流型水系河流下切侵蚀能力弱化的结果,不直接反映海拔的高低。如果平坦侵蚀面的形成与海拔高程无必然的关联,或侵蚀面可以在任何海拔高度形成,而不一定代表以海平面为基准的准平原,那么它就不能作为一个可靠的参照面用于直接示踪和约束高原的抬升量和抬升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演化 数字高程模型(DEM) 地势平坦面 高海拔夷平作用
下载PDF
构造地貌学: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交叉研究 被引量:48
9
作者 刘静 张金玉 +4 位作者 葛玉魁 王伟 曾令森 李根 林旭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0期3070-3088,共19页
构造地貌学是发展迅速的新兴交叉学科.与传统地貌学不同,构造地貌学是一种定量地貌学,强调对地貌过程的定量描述,其核心概念是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聚焦于以量化的方式具体阐述构造活跃造山带地区气候、地形、水文、物理和化学... 构造地貌学是发展迅速的新兴交叉学科.与传统地貌学不同,构造地貌学是一种定量地貌学,强调对地貌过程的定量描述,其核心概念是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聚焦于以量化的方式具体阐述构造活跃造山带地区气候、地形、水文、物理和化学剥蚀、沉积以及岩石变形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首先阐释构造地貌学的主要科学问题与核心概念,即构造、气候和地表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后简要介绍构造地貌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对学科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测年手段(如宇宙成因核素和低温热年代学)和空间探测技术手段(如LiDAR).基于近年来构造地貌学的研究实例,梳理了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获得的一些重要认知,这些研究实例涵盖的时空尺度巨大:时间跨度从数小时到百万年,空间跨度从单个断裂到整个造山带.这些跨度广泛的研究对理解造山带的地形演化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最后,简要总结了构造地貌学的前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貌学 构造-气候-地表过程 地貌演化 地质测年技术 空间探测技术
原文传递
试论城市绿地系统有机进化论 被引量:39
10
作者 张浪 《中国园林》 2008年第1期87-90,共4页
试图把进化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基础理论引入"城市绿地系统"构建,从进化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内在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主体(人)的认识变化为主线,通过2个脉络分析展开:一是城市绿地系统进化的启动机制;二是城市绿... 试图把进化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基础理论引入"城市绿地系统"构建,从进化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内在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主体(人)的认识变化为主线,通过2个脉络分析展开:一是城市绿地系统进化的启动机制;二是城市绿地系统各内在决定要素(基因)的变异及其选择机制,探寻进化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的应用。阐述了城市绿地系统进化的基础动力、基因变异、自然与人工选择的主要机制特征,进而提出新的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理论——城市绿地系统有机进化论,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和整体功能的逐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地系统 进化论 系统论 进化机制 有机进化论
下载PDF
祁连山构造地貌特征: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和地貌演化过程的启示 被引量:40
11
作者 张会平 张培震 +3 位作者 郑德文 郑文俊 陈正位 王伟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7-920,共14页
祁连山地区作为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生长的前缘地区之一,对构造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是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过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地形坡度、起伏度以及河流纵剖面分析,研究揭示出祁连山高坡度、高陡度的... 祁连山地区作为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生长的前缘地区之一,对构造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是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过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地形坡度、起伏度以及河流纵剖面分析,研究揭示出祁连山高坡度、高陡度的造山带边缘山系及高海拔、低起伏山间盆地发育地貌特征。结合区域隆升、侵蚀速率研究表明,祁连山山脉边缘部分山系发育接近平衡状态,而河流裂点的广泛发育进一步表明整个祁连山山脉地区的地貌特征,特别是河流地貌发育仍然处于瞬时(transient)状态。通过对比祁连山山脉10个不同背景下的流域盆地,发现无论是内流水系,还是外流水系,流域上游地区均发育有低起伏、低坡度的山间盆地,这一特征表明控制祁连山内部发育平坦地形的因素并非取决于是内流还是外流水系,而可能主要受控于河流水系搬运能力的强弱。除此之外,通过对比祁连山地区盆地形态研究表明,西北侧的狭长、平行盆地主要受控于阿尔金断裂走滑应变在祁连山地区的缩短吸收,而东南侧的菱形盆地则受控于海原、东昆仑左旋走滑断裂带及其次级鄂拉山、日月山右旋走滑断裂所夹持的块体。以现有流域盆地宽度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我们初步推测了祁连山造山带西北侧的构造缩短量大致为61km,对应整个祁连山的缩短率大致为17%,与祁连山南侧区域结果相当。当然,考虑到祁连山东南侧大通河流域区的缩短量与周边研究的差异,我们不能排除祁连山造山带早期的构造缝合线或先存断裂对部分流域的线性排列也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构造地貌 青藏高原 构造变形 地貌演化
原文传递
干旱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分析——以天山北坡为例 被引量:34
12
作者 罗格平 张百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60-1170,共11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是土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对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科学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科学基础是土地类型及其空间组合结构,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小尺度、... 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是土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对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科学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科学基础是土地类型及其空间组合结构,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小尺度、大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及其空间结构研究将是今后土地分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多数源自于违背土地类型自然属性的客观要求。退耕还草还林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土地利用需要遵循土地类型自然属性的客观要求。以天山北坡为例,在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科学基础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类型及其空间组合结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了近年提出的干旱区绿洲-中山带立体双带模式和干旱区山地利用模式;并基于典型的干旱区绿洲格局提出了冲洪积扇绿洲集约利用模式、冲积平原绿洲农业规模经营模式以及河流尾闾三角洲绿洲生态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绿洲 景观格局 绿洲变化
下载PDF
城市扩张过程中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37
13
作者 车通 李成 罗云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283-3294,共12页
剖析城市扩张过程中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不仅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而且为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城市景观规划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快速城市化的中型城市-扬州市为例,利用多期(1995、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 剖析城市扩张过程中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不仅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而且为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城市景观规划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快速城市化的中型城市-扬州市为例,利用多期(1995、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Landsat卫星影像、乡镇水平的扬州统计年鉴等数据,运用景观格局分析、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s)等方法,研究建设用地的扩张模式、形态及景观格局,定量探究地理、社会和经济因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机制,从而明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995-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填充式(Infilling)、边缘式(Edge-expansion)和跳跃式(Leapfrog)3种扩张模式在各时段均有出现,但其优势度随着城市发展而改变。建设用地的形态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经历着“集聚”和“扩散”的交替变化过程,景观格局则出现了同质化倾向,景观破碎化下降、聚合度增加。地理因子(海拔和到县市中心的距离)对景观格局的综合影响虽然高于社会经济,但它的影响力却随着城市发展呈现出下降趋势,社会经济的作用则逐渐增强。海拔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会促进景观的破碎化、抑制景观的集聚;人口数量的增加会促进景观的集聚、降低景观的破碎化;其余因子(到县市中心的距离、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占比)的作用则随城市的发展而发生转变,如人均GDP对景观破碎化的作用表现为“促进→抑制”的转变、第二产业则为“抑制→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景观格局 时空演变 驱动力 扬州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兴国县土壤侵蚀演变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库 史学正 +1 位作者 于东升 史德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4-97,116,共5页
利用1958年、1975年、1982年和1996年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在GIS软件支持下生成土壤侵蚀强度栅格分类图。通过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计算出了10多种景观类型参数,并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2个层次上定量地分析了兴国县土壤侵蚀... 利用1958年、1975年、1982年和1996年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在GIS软件支持下生成土壤侵蚀强度栅格分类图。通过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计算出了10多种景观类型参数,并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2个层次上定量地分析了兴国县土壤侵蚀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兴国县的土壤侵蚀状况从1958年到1996年已发生了明显的好转。此期间经历了两个明显的时期:即1958年到1975年的侵蚀加剧时期和1975年后的侵蚀减退期。到1996年,兴国县无明显侵蚀的面积已达到全县面积的74.6%,严重土壤侵蚀状况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兴国县 土壤侵蚀 演变 景观指数 FRAGSTATS 斑块类型 景观
下载PDF
“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方法探析 被引量:34
15
作者 李和平 肖竞 +1 位作者 曹珂 邢西玲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73,共6页
从对中国当前历史城镇保护的问题分析入手,通过对历史城镇景观表征与文化内涵作用关系的分析,提出以文化为线索组织城镇景观要素的保护思路,并从城镇格局、族群地段、街巷场所、典型地标等不同景观层面分别论述了历史城镇"景观—文... 从对中国当前历史城镇保护的问题分析入手,通过对历史城镇景观表征与文化内涵作用关系的分析,提出以文化为线索组织城镇景观要素的保护思路,并从城镇格局、族群地段、街巷场所、典型地标等不同景观层面分别论述了历史城镇"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活态保护策略,以期完善我国既有历史城镇保护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历史城镇 景观 文化 协同演进
下载PDF
从视觉偏好研究:一种理解景观感知的方法 被引量:33
16
作者 帕特里克·米勒 刘滨谊(译) 唐真(译)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26,共5页
为了能够规划和设计出对人有助益的景观,建筑师和规划师必须理解人类对环境是如何感知和反应的,但人的感知很复杂。然而,对人类的景观感知来说,有强大的进化基础使得人们对不同的景观有相似的反应。阐述了研究人员如何研究景观的偏爱类... 为了能够规划和设计出对人有助益的景观,建筑师和规划师必须理解人类对环境是如何感知和反应的,但人的感知很复杂。然而,对人类的景观感知来说,有强大的进化基础使得人们对不同的景观有相似的反应。阐述了研究人员如何研究景观的偏爱类型以及对景观的基本反应,从而揭示人们潜在的感知。这种名为"内容识别法"的研究感知的方法是由心理学家卡普兰夫妇开发的。介绍了这种方法,并提供了以往商业环境的案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 感知 偏爱 内容识别法 测试 进化
下载PDF
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研究--以河北明清大名府城保护规划为例 被引量:33
17
作者 曹珂 肖竞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8-93,共6页
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文化景观遗产的新概念,强调从价值意涵层面对遗产进行文化解读。旨在拓展人类对历史遗产的认识,超越"保护—发展"二元对抗的思路,开拓遗产保护的目标与方法视野。以此视角为契机,从城市空间格局分析... 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文化景观遗产的新概念,强调从价值意涵层面对遗产进行文化解读。旨在拓展人类对历史遗产的认识,超越"保护—发展"二元对抗的思路,开拓遗产保护的目标与方法视野。以此视角为契机,从城市空间格局分析、文化景观系统组织、典型历史地段设计3个层面分别探讨基于文化景观视角的名城保护方法,并结合河北大名县明清古城的保护规划实践,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演进机制 开放性保护 适应性更新
下载PDF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模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张浪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54,共5页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形态受到城市发展控制原型——基因的决定和影响,当城市基因发生突变时,绿地系统生长显现出新的结构。以绿地系统有机进化论为理论支撑,归纳分析城市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模式特点,即自然性、动态性、多样性、复合...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形态受到城市发展控制原型——基因的决定和影响,当城市基因发生突变时,绿地系统生长显现出新的结构。以绿地系统有机进化论为理论支撑,归纳分析城市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模式特点,即自然性、动态性、多样性、复合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功能性;随之对国内外典型的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模式进行类型比较,最后推演总结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模式的六大发展趋势,总结为网络化、多元化、立体化、城乡一体化、区域化及空间均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地系统 布局结构模式 发展趋势 有机进化
下载PDF
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9
19
作者 卢松 《旅游科学》 CSSCI 2014年第6期13-23,共11页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财富。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演变进程。本文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地方意义等方面综述了旅游...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财富。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演变进程。本文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地方意义等方面综述了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述评。最后从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影响 文化景观 景观演变 传统地域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新疆焉耆盆地绿洲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被引量:24
20
作者 张俊 周成虎 李建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0-358,i0003,共10页
通过GIS技术的叠加和提取功能建立了焉耆盆地两个时间段的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焉耆盆地内部绿洲景观类型的动态演化过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焉耆盆地经过近40年的土地开垦后,人工绿洲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农田向自... 通过GIS技术的叠加和提取功能建立了焉耆盆地两个时间段的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焉耆盆地内部绿洲景观类型的动态演化过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焉耆盆地经过近40年的土地开垦后,人工绿洲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农田向自然绿洲和荒漠的扩张在整个研究阶段均可见;农田开垦的对象表现为从草地(含部分沼泽地)→多汁木本盐柴类荒漠→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迁移,体现了农田绿洲开垦从易到难,自然绿洲不断缩小,人工绿洲不断扩大的过程;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盆地内湖泊水体、湖泊周边及农田绿洲出现明显的生态退化。焉耆盆地今后的规划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工绿洲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盆地环境治理很大程度决定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空间结构 景观演化 转化过程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