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2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腹主动脉瘤对近端锚定区的要求及不同技术的评价 被引量:12
1
作者 郭伟 贺元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5-648,共4页
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和器材的迅猛发展,腔内修复术已逐渐取代传统开放手术,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但是,不良近端锚定区仍然制约着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发展。笔者结合"烟囱技术"、"开窗技术"以及"... 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和器材的迅猛发展,腔内修复术已逐渐取代传统开放手术,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但是,不良近端锚定区仍然制约着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发展。笔者结合"烟囱技术"、"开窗技术"以及"多分支支架技术",对复杂腹主动脉瘤对近端锚定区的要求及相关临床证据进行简要讨论,为复杂腹主动脉瘤的处理提供些许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假体和植入物 锚定区
原文传递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选择性覆盖左锁骨下动脉疗效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薛玉国 黄连军 +4 位作者 黄小勇 李宇 郭曦 李铁铮 韩晓峰 《中国医药》 2013年第6期750-752,共3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时选择性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明确适应证。方法73例因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术中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患者中,44例左锁骨下动脉被完全覆盖(A组)...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时选择性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明确适应证。方法73例因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术中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患者中,44例左锁骨下动脉被完全覆盖(A组),29例左锁骨下动脉被部分覆盖(B组)。对比2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死亡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左上肢缺血、内漏及二次干预治疗率等情况。结果患者均成功植入覆膜支架,共植入77枚覆膜支架,除4例植入2枚覆膜支架外,其余均仅植入1枚覆膜支架。A、B2组围手术期死亡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左上肢严重缺血发生率、内漏发生率及二次干预治疗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3%(1/44)比0%,4.5%(2/44)比0%,2.3%(1/44)比0%,22.7%(10/44)比20.7%(6/29),6.8%(3/44)比0%](均P〉0.05)。平均随访(28±13)个月,A、B2组患者除左上肢缺血或近端闭塞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37.8%(14/37)比4.0%(1/25),29.7%(11/37)比0.0%;P〈0.05],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为了获得足够的锚定区,TEVAR术中选择性行左锁骨下动脉覆盖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但要严格把握其适应证,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更为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 覆膜支架 腔内修复术 左锁骨下动脉 锚定区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覆盖左锁骨下动脉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3
作者 江德斌 陈良万 +3 位作者 谢先标 戴小福 卢衡 邱罕凡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1期10-13,31,共5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283例因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而选择性覆盖LSA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其中部分覆盖159例(A组)、完...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283例因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而选择性覆盖LSA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其中部分覆盖159例(A组)、完全覆盖124例(B组)。随访及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28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覆膜支架,围术期中两组患者各出现2例死亡。两组患者在左上肢缺血发生率分别为3.77%和41.13%,头晕发生率分别为1.26%和37.10。结论TEVAR术中选择性覆盖LSA有一定的安全性及可行性,部分覆盖LSA更为安全可靠,但要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选择重建LSA血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锁骨下动脉 胸主动脉 腔内修复术 锚定区
下载PDF
基于Monte Carlo的海洋平台圆柱落物落点分析及危险区快速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陆争光 韩亚冲 +2 位作者 李虎 夏志 黄冬云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44,共6页
为实现海洋平台落物风险快速精确评价,针对传统推荐性规范经验化、过于简化、平面化及未体现工程随机性等问题,以圆柱落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先导研究,基于3D运动理论模型,提出1种采用Monte Carlo方法表征工程随机性以实现危险区快速精确评... 为实现海洋平台落物风险快速精确评价,针对传统推荐性规范经验化、过于简化、平面化及未体现工程随机性等问题,以圆柱落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先导研究,基于3D运动理论模型,提出1种采用Monte Carlo方法表征工程随机性以实现危险区快速精确评价的方法,自主开发形成海洋平台圆柱落物危险区快速评价工具(MREDP),着重分析落点分布规律和危险区等级划分。结果表明:落点分布整体呈现“倒工字圆弧型”、两端“一密一疏”、关于X轴对称特点;MREDP快速评价结果可信,评价周期大幅降低;MREDP快速评价危险区相对较大、存在多峰值点,DNVGL-RP-F107推荐危险区相对保守、存在单峰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体 落物 3D运动 落点 Monte Carlo 危险区
下载PDF
不规则小行星附着可达区生成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美伊 梁子璇 崔平远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50-1558,共9页
针对不规则小行星表面附着任务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邻域搜索的可达区生成方法。首先,建立了可达区数学模型,并采用质心距映射函数对非定点附着的终端位置约束进行了处理。在此基础上,将可达区的优化问题转化为附着基准点计算、边界... 针对不规则小行星表面附着任务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邻域搜索的可达区生成方法。首先,建立了可达区数学模型,并采用质心距映射函数对非定点附着的终端位置约束进行了处理。在此基础上,将可达区的优化问题转化为附着基准点计算、边界起始点计算和边界点搜索三个子问题。针对附着基准点与边界起始点,分别通过最小燃耗轨迹优化与极限燃耗轨迹优化求解;针对边界点,设计了导向式动态邻域搜索方法,将复杂的非定点着陆优化问题简化为定点着陆燃耗优化与边界插值。最后,以小行星433 Eros为对象,对所提出的可达区生成方法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生成不规则小行星表面的可达区,具有较高的搜索求解效率,并适用于不同的初始位置和燃耗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附着 可达区 轨迹优化 邻域搜索
下载PDF
陆地水下立体测量技术在海底电缆登陆段地形测量的应用
6
作者 周凯 张焕杰 +1 位作者 程平 黄真辉 《电力勘测设计》 2017年第S1期207-209,233,共4页
本文简要说明了多波束测深系统及激光扫描仪工作原理,并结合海底电缆地形图测量工作实践,介绍应用多波束测深系统、船载激光扫描仪配合惯性导航系统对海底电缆登陆段进行陆地水下立体测量新技术。
关键词 海底电缆工程 登陆段 多波束测深系统 激光扫描仪 惯性导航系统 立体测量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扩展近端锚定区的探讨 被引量:39
7
作者 董智慧 符伟国 +6 位作者 王玉琦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857-860,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VR)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两种处理。方法回顾分析近端锚定区<15mm的9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和1例胸降主动脉瘤(DTAA)患者的治疗经过、结果和并发症。其中DTAA患者和3例ADA患者行辅助性右左颈总...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VR)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两种处理。方法回顾分析近端锚定区<15mm的9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和1例胸降主动脉瘤(DTAA)患者的治疗经过、结果和并发症。其中DTAA患者和3例ADA患者行辅助性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联合腔内修复(EVR)治疗(联合治疗组),另6例ADA患者直接行EVR,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直接修复组)。结果10例患者都取得技术成功。DTAA病例动脉旁路术后无并发症,EVR术后并发脑梗塞、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肾功能衰竭,第12天死亡。9例ADA患者功能围手术期无与血管有关的并发症。直接修复组中2例术后早期出现头晕,静滴甘露醇4~5d后缓解。9例患者都获随访,随访期3~12个月(平均9个月),未发生神经系统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术后3个月CT证实所有病例原发破口封闭,胸主动脉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真腔扩大。结论处理胸主动脉EVR近端锚定区不足时,辅助性动脉旁路和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是可行的,可以拓展EVR在DeBakeyⅢ型ADA和DTAA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 腔内修复 近端 DeBakeyⅢ型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左锁骨下动脉 上消化道大出血 胸降主动脉瘤 DTAA 动脉旁路 缺血性并发症 直接修复 左颈总动脉 肾功能衰竭 静滴甘露醇 ADA 治疗经过 回顾分析
原文传递
108例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患者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禹纪红 黄连军 +3 位作者 蒋世良 金敬琳 常宗平 吕滨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年第3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在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及支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的108例胸主动脉病变(B型夹层94例,假性动脉瘤14例)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在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及支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的108例胸主动脉病变(B型夹层94例,假性动脉瘤14例)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结果及并发症。2例行人工血管旁路联合覆膜支架置入术(杂交手术),其余患者直接行覆膜支架置入术,其中,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72例(A组),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34例(B组)。对比两组术后内漏、LSA显影、双上肢收缩期压差等结果。结果支架均顺利置入,术后除1例出现脑供血不足,死于呼吸循环衰竭,余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A组左上肢收缩期血压低于右侧(84.8±44.0)mmHg和(130.8±21.4)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双上肢收缩期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1.3±23.7)个月,仅A组中33例出现轻微左上肢乏力、麻木及头晕症状,无需手术处理。结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中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延长锚定区是可行的,特别是部分覆盖LSA开口更为安全;但必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仔细评估双侧椎动脉及颈动脉血供情况,对合并脑梗塞、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影响脑供血疾病的患者即使右侧椎动脉及双侧颈动脉血供良好,也不宜直接完全覆盖LSA开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溃疡 动脉瘤 夹层 动脉瘤 假性 支架 锁骨下动脉 近端锚定区
下载PDF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proximal landing zone during endovascular thoracic aortic repair 被引量:20
9
作者 FUWei-guo DONGZhi-hui WANGYu-qi GUODa-qiao XUXin CHENBin JIANGJun-hao YANGJue SHIZheng-y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3期1066-1071,共6页
Background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proximal landing zone (PLZ) is a frequent factor challenging the applicability and efficacy of endovascular repair (EVR) for thoracic aortic disorders. This study discusses two stra... Background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proximal landing zone (PLZ) is a frequent factor challenging the applicability and efficacy of endovascular repair (EVR) for thoracic aortic disorders. This study discusses two strategies for conquering this challenge.Methods Ten patients underwent EVR for thoracic aortic diseases during a one-year period ending June 30, 2004. Nine patients had DeBakey type Ⅲ dissecting aortic aneurysm (DAA), and one had de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DTAA). The PLZ, defined as the distance from the origin of the left subclavian artery (LSA) to the primary entry tear of the dissection or to the proximal aspect of DTAA, was less than 15 mm in all instances. EVR with intentional coverage of the LSA without any supportive bypass was employed in 6 patients with DAA, and the preliminary right-left carotid and left carotid-subclavian bypass combined with EVR in the DTAA and other 3 DAA cases. Results Technical success was achieved in all the patients. The patient with DTAA died from hemispheric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subsequent 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 following an uneventful recovery from the cervical reconstruction performed 1 week previously. In cases receiving the EVR with intentional coverage of the LSA, in two patients dizziness occurred, which noticeably resolved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mannitol for 4 to 5 days, and a drop in blood pressure of the left arm was noted in all the cases, but remained clinically silent. No neurological deficits or limb ischaemia developed perioperatively or during the followup, ranging from 3 to 12 months, and complete thrombosis of the thoracic aortic false lumen was revealed on CT at 3 months in the 9 patients with DAA.Conclusions Both the intentional bypass absent coverage of the LSA and the adjunctive surgical bypass appear to b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in managing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PLZ during the endovascular thoracic aortic rep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eurysm aorta 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 proximal landing zone
原文传递
自主研发原位开窗系统在保留弓上分支动脉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利新 侯凯 +5 位作者 郭大乔 周修适 史振宇 唐骁 符伟国 王玉琦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原位开窗系统在TEVAR术中保留弓上分支动脉的早期结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对我科收治的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进行TEVAR术中原位开窗以保留左锁骨下动脉。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并以CTA进行随访...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原位开窗系统在TEVAR术中保留弓上分支动脉的早期结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对我科收治的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进行TEVAR术中原位开窗以保留左锁骨下动脉。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并以CTA进行随访。结果共入组患者12例,平均年龄(65±11)岁;其中胸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夹层6例。手术平均时间(145±36)min,手术成功率100%。术后的即刻造影显示1例患者存在Ⅰ型内漏,1例患者存在Ⅱ型内漏;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卒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轻度截瘫症状,脑卒中和轻度截瘫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按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率100%,平均随访时间(6.5±3.0)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仍有Ⅱ型内漏。结论采用自主研发原位开窗系统能够有效、快速地在TEVAR术中进行开窗保留左锁骨下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原位开窗 近端锚定区
原文传递
Management with the insufficient proximal landing zone for endovascular repair in aortic dissection 被引量:6
11
作者 MA Hao YANG Hong-yu ZOU Jun-jie ZHANG Xi-w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9期3003-3007,共5页
Background Sufficient length of the proximal landing zone (PLZ) is the key for a successful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 of an aortic lesion.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 Background Sufficient length of the proximal landing zone (PLZ) is the key for a successful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 of an aortic lesion.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feasibility, efficacy, and problems of endovascular repair for aortic dissection with insufficient PLZ.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between August 2005 and February 2010 from patients with insufficient PLZ for endovascular repair of aortic dissec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proposed by Ishimaru, aortic zone 0 was involved in 3 cases, zone 1 in 10 cases, and zone 2 in 11 cases. A hybrid surgical procedure of supraortic debranching and revascularization, directly coverage the orifice of left subclavian artery, or a 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 chimney graft technique were performed to obtain an adequate proximal aortic landing zone.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isk factors and diameter of the PLZ between Zone 0, Zone 1, and Zone 2. But the length of the PLZ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three groups (P 〈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chnical and clinical success rate between the groups.Conclusions The procedure for extending an insufficient PLZ for endovascular repair for aortic arch pathology is feasible and relatively safe. The applicability of TEVAR in such aortic disorders may be expa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vascular procedures aortic dissection proximal landing zone aorta thoracic
原文传递
复杂行星表面着陆避障增广曲率制导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贺 袁旭 +1 位作者 葛丹桐 朱圣英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8,共8页
针对复杂行星表面安全着陆问题,提出避障增广曲率制导方法。在基本曲率制导律的基础上引入障碍规避增广项。该方法利用着陆器着陆空间区域划分的思想,在障碍附近易发生碰撞区域建立膨胀预警区,基于膨胀预警区推导连续解析的障碍规避制导... 针对复杂行星表面安全着陆问题,提出避障增广曲率制导方法。在基本曲率制导律的基础上引入障碍规避增广项。该方法利用着陆器着陆空间区域划分的思想,在障碍附近易发生碰撞区域建立膨胀预警区,基于膨胀预警区推导连续解析的障碍规避制导律,在满足几何凸轨迹状态约束的同时,考虑着陆器与障碍的相对位置关系,能够快速引导着陆器远离障碍,提高着陆器着陆过程中的安全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规避复杂行星表面的地形障碍,实现在行星表面定点软着陆,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表面着陆 障碍规避增广项 膨胀预警区 增广曲率制导
下载PDF
局部倾斜建筑分区域综合纠倾技术研究与运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莫振林 彭小军 +3 位作者 彭林 袁永强 张鑫祥 康景文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7-142,共6页
通过对某局部倾斜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和上部结构受损情况调查,分析该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后其受力及变形特点,给出建筑物局部倾斜基本特征及其与整体倾斜的区别。并根据局部倾斜特征将建筑物分为“刚性转动区”和“转动协调区”,进一步... 通过对某局部倾斜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和上部结构受损情况调查,分析该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后其受力及变形特点,给出建筑物局部倾斜基本特征及其与整体倾斜的区别。并根据局部倾斜特征将建筑物分为“刚性转动区”和“转动协调区”,进一步对不同类型的“转动协调区”的受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纠倾处理时以“分区处理,整体协调”为总体思路,对“刚性转动区”进行局部顶升复位,对不同类型的“转动协调区”视情况采取截柱迫降、设置纠倾分隔带、受损构件加固、采用拉区围箍式联合顶升承台实施顶升等措施,可取得良好的纠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倾斜 刚性转动区 转动协调区 分区域综合纠倾技术 截柱迫降 拉区围箍式联合顶升承台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锚定区形态评估与临床结局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栗嘉成 翁诚馨 +1 位作者 赵纪春 袁丁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992-997,共6页
目的 总结远端锚定区形态与腹主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后髂支不良事件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年来国内外在腹主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中近远端锚定区几何形态对临床结局的影响、近远端锚定区相关并发症的评估方法、远端锚定区... 目的 总结远端锚定区形态与腹主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后髂支不良事件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年来国内外在腹主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中近远端锚定区几何形态对临床结局的影响、近远端锚定区相关并发症的评估方法、远端锚定区几何形态相关不良结局的预防措施、远端锚定区相关并发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相关文献予以综述。结果 近端锚定区的不规则几何形态与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后的不良事件密切相关,远端锚定区形态实际上比近端更为复杂且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也较为复杂,目前文献中对于锚定区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中心线距离法、最小距离法、锚定面积法。远端锚定区几何形态相关不良结局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增大径向支撑力及贴附面积、使用主动锚定系统、延长锚定区等手段。除了解剖学因素,远端锚定区还受到多种病理生理学因素的影响。结论 远端锚定区的形态及其相关病理变化对腹主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后的临床结局具有显著影响。然而,目前关于远端锚定区的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应当致力于开发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改善远端锚定区的评估和处理,进而减少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锚定区几何形态 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 髂肢不良事件 预防措施
原文传递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扩大象鼻支架覆盖范围后脊髓损伤风险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广田 闫新建 +5 位作者 梁秋儿 王超杰 彭继海 何杰 范小平 周成斌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91-1597,共7页
目的探讨扩大冷冻象鼻支架(frozen elephant trunk,FET)覆盖范围是否增加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脊髓损伤的风险。方法纳入2017—2020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收治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患者术后复查胸部X线片或主动脉全程CT血管造... 目的探讨扩大冷冻象鼻支架(frozen elephant trunk,FET)覆盖范围是否增加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脊髓损伤的风险。方法纳入2017—2020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收治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患者术后复查胸部X线片或主动脉全程CT血管造影诊断确定的FET成像最低点对应的胸椎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低于第8胸椎水平的为Th9组,高于或等于第8胸椎水平为Th8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按照1∶2比例匹配两组患者术前和术中资料。总结并分析PSM后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PSM前纳入患者573例,其中Th9组58例、Th8组515例。PSM后纳入患者174例,其中Th9组58例[男46例、女12例,平均年龄(47.91±9.92)岁]、Th8组116例[男93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01±9.53)岁]。PSM后两组术后脊髓损伤共有8例,其中Th8组5例(4.31%)、Th9组3例(5.17%,P=0.738)。Th8组2例术后暂时性轻瘫,对症治疗后自行恢复;1例患者术后截瘫行脑脊液引流,3 d后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术中支架覆盖范围未增加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脊髓损伤风险,但本研究样本量有限,未来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冷冻象鼻支架 脊髓损伤 支架覆盖范围
原文传递
水上飞机起降移动安全区定量计算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翁建军 秦雪儿 李亚攀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7-92,共6页
为保障水上飞机起飞和降落过程中航行的安全,提出一种基于水上飞机与船舶安全会遇的移动安全区边界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水上飞机起降阶段的航行及操作特点,以船舶跟驰模型研究机理为基础,构建水上飞机起降时与在航船舶的安全会遇... 为保障水上飞机起飞和降落过程中航行的安全,提出一种基于水上飞机与船舶安全会遇的移动安全区边界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水上飞机起降阶段的航行及操作特点,以船舶跟驰模型研究机理为基础,构建水上飞机起降时与在航船舶的安全会遇间距模型,并以此建立水上飞机领域模型;根据水上飞机水面爬升操作特征,考虑水上飞机对水面净空高度的需求,构建水上飞机爬升时的安全跨障会遇模型;在结合水上飞机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定量界定水上飞机起降移动安全区的尺度。研究结果表明,水上飞机起降移动安全区尺度与水上飞机性能参数、会遇船舶尺度、航向及航速相关。在水上飞机管理应用中,可根据水上飞机机型及应用水域实际交通情况确定水上飞机水面起降移动安全区的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路运输 水上飞机 起降 船舶领域 移动安全区
下载PDF
仪表着陆系统远区场飞行检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勇 吴德伟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3年第4期23-26,共4页
介绍了使用微波着陆系统(MLS)对仪表着陆系统(ILS)进行飞行检验的一种新方法。从理论上分析表明,通过选择特殊的检验航线及数据处理方式,此方法可适合于对仪表着陆系统远区场进行检验,且可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关键词 仪表着陆系统 飞行检验 远区场 航线
下载PDF
马凡综合征复杂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杂交手术应用人工血管作为远端锚定区的远期良好效果 被引量:4
18
作者 吉志敏 王铁皓 +5 位作者 陈熹阳 赵纪春 翁诚馨 黄斌 袁丁 杨轶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794-798,共5页
目的总结1例杂交手术治疗马凡综合征复杂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将人工血管作为远端锚定区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5月收治的1例马凡综合征复杂胸腹主动脉瘤夹层患者的资料,该例患者术中将1根18 mm×... 目的总结1例杂交手术治疗马凡综合征复杂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将人工血管作为远端锚定区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5月收治的1例马凡综合征复杂胸腹主动脉瘤夹层患者的资料,该例患者术中将1根18 mm×9 mm的Gore-Tex Y型人工血管与左髂总动脉分叉处行端-侧吻合,以其作为血管搭桥的流入通道,然后再将自制的5分支人工血管与上述Y型人工血管的主体分叉处行端-侧吻合,并对双侧髂动脉以及内脏动脉进行血管重建,最后从远端锚定区向近端锚定区成功释放主动脉覆膜支架,支架的远端锚定于上述直径18 mm的Y型人工血管主体上。结果该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6 h,术中出血约800 m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2年随访时CT血管三维重建显示人工血管通畅且未见支架内漏、移位或塌陷/内折,也未出现人工血管移植物和支架移植物感染。结论该新型改良的锚定区解决方案,对于这类由马凡综合征导致的广泛主动脉瘤样扩张同时伴有血管夹层形成的罕见病例不失为一种合适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胸腹主动脉瘤 夹层 杂交手术 远端锚定区
原文传递
中心线法测量B型主动脉夹层锚定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吕俊远 王雷 +4 位作者 杨春卿 王磊 李璇 高洪明 辛世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57-860,共4页
目的评价中心线(CL)测量法作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锚定区测量验算手段的可行性。方法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动脉夹层数据库中随机抽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男24例,中位年龄49.5岁)CTA资料,2位血管影像学专家独立... 目的评价中心线(CL)测量法作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锚定区测量验算手段的可行性。方法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动脉夹层数据库中随机抽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男24例,中位年龄49.5岁)CTA资料,2位血管影像学专家独立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测量法及CL测量法采集数据,以混合线性模型分析2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异同,Bland-Altman法行不同方法、不同测量者之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分析。结果 2位测量者用MPR法测得值分别为(29.73±2.99)mm、(29.86±2.95)mm,CL法测得值分别为(29.66±2.81)mm、(29.71±2.91)mm,2种方法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但CL测量法更便捷。结论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锚定区血管直径测量时,CL测量法可作为MPR测量法的验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近端锚定区 中心线测量 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
下载PDF
翼伞系统线目标归航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滕海山 汤国建 +1 位作者 刘涛 张章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共6页
针对运载火箭助推器或子级无控坠落地面落点散布较大的情况,提出一种翼伞系统的线目标归航方法。建立了矩形边界下的归航计算模型,对点目标归航和线目标归航两种方法进行了收缩区域分析;对翼伞归航能力、落区散布边界特征对归航性能的... 针对运载火箭助推器或子级无控坠落地面落点散布较大的情况,提出一种翼伞系统的线目标归航方法。建立了矩形边界下的归航计算模型,对点目标归航和线目标归航两种方法进行了收缩区域分析;对翼伞归航能力、落区散布边界特征对归航性能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相应的归航策略,并提出在较大散布区域下设置多个着陆区域的工程解决方案;建立动力学和操纵控制模型,对线目标归航过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伞 线目标 归航控制 仿真 落区控制 路径规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