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rban Heat Island Assessment for a Tropical Urban Airshed in India 被引量:1
1
作者 Manju Mohan Yukihiro Kikegawa +3 位作者 B. R. Gurjar Shweta Bhati Anurag Kandya Koichi Ogawa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2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There has been paucity of field campaigns in India in past few decades on the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ies (UHI).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ies and hotspots a... There has been paucity of field campaigns in India in past few decades on the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ies (UHI).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ies and hotspots as supplement or proxy to in-situ surface based measurements. A case study has been undertaken to assess and compare the UHI and hotspots based on in-situ measurements and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 as the later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proxy in absence of in-situ measurements both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Capital of India, megacity Delhi has grown by leaps and bounds during past 2 - 3 decades and strongly represents tropical climatic conditions where such studies and field campaigns are practically non-existent. Thus, a field campaign was undertaken during summer, 2008 named DELHI-I (Delhi Experiments to Learn Heat Island Intensity-I) in this megacity.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were found to be most dominant in areas of dense built up infrastructure and at commercial centers. The heat island intensity (UHI) was observed to be higher in magnitude both during afternoon hours and night hours (maximum up to 8.3?C) similar to some recent studies. The three high ranking urban heat island locations in the city are within commercial and/or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The results of this field campaign when compared with MODIS-Terra data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revealed that UHI hotspots are comparable only during nighttime. During daytime, similar comparison was less satisfactory. Further, available relationship of maximum UHI with population data is applied for the current measurements and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maximum UHI of various other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Heat ISland land-use land-cover Micrometeorological Experiments Remote Sensing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下载PDF
入太湖河流武进港的区域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5
2
作者 张大伟 李杨帆 +6 位作者 孙翔 张方山 朱红兴 刘毅 张英 庄敏 朱晓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75-1783,共9页
以武进港区域为例,通过遥感解译得到土地利用分类数据,以区域7个水质监测断面为中心生成缓冲区,并借助FRAGSTATS软件计算各用地类型面积比例以及斑块数量(NP)、面积加权斑块分型指数(FRAC_AM)、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 以武进港区域为例,通过遥感解译得到土地利用分类数据,以区域7个水质监测断面为中心生成缓冲区,并借助FRAGSTATS软件计算各用地类型面积比例以及斑块数量(NP)、面积加权斑块分型指数(FRAC_AM)、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蔓延度指数(CONTAG)等5个景观格局指数,从组成属性和空间属性两方面表征景观格局,进而分析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区域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有显著相关关系:建设用地的面积比例与污染指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建设用地为区域污染物产生和输出的主要用地类型,也是影响河流水质的关键因素;而耕地的面积比例与污染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各景观指数与水质均存在关联,特别是SHDI和SHEI与污染指标体现了明显的负相关,CONTAG与污染指标体现出明显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河流水质 相关性 太湖流域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被引量:50
3
作者 王光谦 王思远 陈志祥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218-1222,共5页
应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具有快速、客观的特点。对 L ANDSAT TM图像进行解译判读 ,获取反映黄河流域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到 90年代末期土地利用和覆盖情况的 1:10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应用... 应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具有快速、客观的特点。对 L ANDSAT TM图像进行解译判读 ,获取反映黄河流域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到 90年代末期土地利用和覆盖情况的 1:10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和土地利用重心模型 ,对黄河流域近 10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0年来黄河流域草地、林地面积减少 ,而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基于Landsat TM/ETM数据的锡林河流域土地覆盖变化 被引量:45
4
作者 陈四清 刘纪远 +2 位作者 庄大方 肖向明 Steve Boles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52,共8页
根据1987年、1991年、1997年和2000年4期Landsat TM/ETM影像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结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1987~200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及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 根据1987年、1991年、1997年和2000年4期Landsat TM/ETM影像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结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1987~200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及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锡林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特征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面积的大幅减少和荒漠草原、农田和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大幅增加及城镇的扩张.其中面积增加最大的是荒漠草原,增加了2328 km2;相当于1987年荒漠草原面积的56%.农出和城镇面积逐年增大,分别从1987年的114.3 km2和25.2 km2增加到2000年的332.1 km2和43.6 km2.面积减少最多的是羊草+丛生禾草、羊草+杂类草等优良高产温带典型草原类型,共减少2040km2.草甸草原面积亦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从1987年的1103 km2减少到2000年375 km2,面积减少了65.9%.农出、沙化地及城镇等非草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了6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TM/ETM数据 土地覆盖 锡林河流域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沙漠化
下载PDF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洪水响应——以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例 被引量:21
5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李恒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5,共6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流域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基于太湖流域在全国的重要性及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洪水效应研究的迫切性,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模拟了5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2次典型洪水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流域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基于太湖流域在全国的重要性及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洪水效应研究的迫切性,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模拟了5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2次典型洪水过程,定量分析了单一土地利用/覆被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于同场降雨,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洪水总量和洪峰流量大小顺序为:林地<疏林灌丛<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涨水历时长短顺序为:林地>疏林灌丛>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峰现时间出现最早的是建设用地,其次是耕地、草地、疏林灌丛地和林地。建设用地对暴雨洪水过程影响最为显著,不仅使得最大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大,汇流时间变短,还大大改变了洪峰形态,使流域原有的坦化洪水波形的能力降低。城市化会严重加剧流域暴雨洪水,而森林则有利于缓和流域暴雨洪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洪水响应 水文模型 情景模拟 西苕溪流域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退耕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C、N、P储量和分配格局 被引量:20
6
作者 胡亚林 曾德慧 姜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206-4214,共9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C、N、P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退耕还林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以科尔沁沙地农田、5年生杨树人工林和10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退耕还林对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C、N、P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退耕还林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以科尔沁沙地农田、5年生杨树人工林和10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退耕还林对生态系统C、N、P储量和空间格局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1)与农田相比,退耕5年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的C、N、P储量下降,然而10年生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的C、N、P储量升高,其中植物生物量的C、N、P储量占生态系统总储量比例随着退耕还林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大;(2)与5年生杨树人工林相比,退耕还林10年的杨树人工林树叶、树枝、树干、树根和凋落物的C、N、P储量均显著增加(P〈0.05),不同元素(C、N、P)储量在退耕5和10年的杨树人工林各器官空间分配格局不同;(3)与农田相比较,退耕还林5年杨树人工林土壤C、N、P储量在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均表现出下降趋势,而10年生杨树人工林土壤C、N、P储量在不同土层表现出增加趋势,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农田、5年杨树人工林和10年杨树人工林)土壤C、N、P储量在各土层分配格局不同。上述结果充分表明,在我国科尔沁沙地将农田退耕为杨树人工林能够显著改变生态系统C、N、P储量和空间分配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退耕还林 C N P储量 分配格局 杨树人工林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表征的现代绿洲演变过程——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琪 罗格平 +3 位作者 李龙辉 张苗 吕娜娜 王新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57-1171,共15页
本文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为例,利用1958年、1968年和1978年3期航片、1987年彩红外航片、1998年Landsat TM、2004年SPOT 5和2014年Landsat OLI影像,构建绿洲及其外围荒漠7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集,综合分析1950s屯垦戍边以来现代绿洲... 本文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为例,利用1958年、1968年和1978年3期航片、1987年彩红外航片、1998年Landsat TM、2004年SPOT 5和2014年Landsat OLI影像,构建绿洲及其外围荒漠7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集,综合分析1950s屯垦戍边以来现代绿洲演变和外围荒漠植物群落变化。结果表明:(1)1950年以来,屯垦戍边使位于三工河冲洪积扇中下部的老绿洲不断向冲积平原扩张,老绿洲外围以柽柳和梭梭为建群种的土质荒漠景观不断转变为新绿洲,绿洲面积增加了4倍多。其中1958-1968年和2000s以来是绿洲变化最为显著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对应了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增幅最大的时期。(2)三工河流域的现代绿洲演变过程中存在"地方管辖区"和"兵团农场区"两种基本管理模式,也正是这两种模式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融合,共同推动了现代绿洲演变。(3)三工河流域1950s-2004年现代绿洲演变具有干旱区绿洲演变的普遍特征,但2004年以后的演变仅适用于有较大规模跨流域调水或新增水源的绿洲演变情形。现代绿洲的扩张以荒漠植被的砍伐和破坏为代价,导致绿洲外围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荒漠植物群落 三工河
原文传递
北洛河流域水沙变化对降雨和土地利用的响应 被引量:21
8
作者 谢敏 张晓明 +1 位作者 赵阳 王昭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9-44,共6页
研究流域水沙变化对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理,对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及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Pettitt突变检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流域近60年降雨、径流和输沙的... 研究流域水沙变化对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理,对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及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Pettitt突变检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流域近60年降雨、径流和输沙的演变规律及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探讨了流域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16年间,北洛河流域降雨随时间变化总体趋势不显著,而径流量和输沙量随时间变化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31.4%和83.5%,输沙量减少趋势尤为显著;研究时段内,北洛河流域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景观基质,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是基本特征;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径流泥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其对径流输沙量减少贡献率分别为76.9%和96.6%,降雨变化影响贡献率分别为23.1%和3.4%。研究结果为深刻认识黄河水沙动态变化提供依据,对未来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洛河 径流 输沙 土地利用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庆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臧淑英 孙学孟 韩冬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63-68,共6页
为探讨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该文以黑龙江省大庆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研究区1978、1988、1992、1996、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数据,获取20余年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采用单一动态... 为探讨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该文以黑龙江省大庆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研究区1978、1988、1992、1996、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数据,获取20余年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采用单一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定量刻画该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过程,并结合大庆地区发展实际,归纳总结出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大庆地区五类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大庆地区草地面积变化主要由该地区总人口、第二产业比值和天然气产量所决定;耕地面积变化主要由单位油井产油量、农村机械总动力决定;盐碱地和沙地面积变化主要由单位油井产量和工业产值决定;湿地面积变化主要由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决定的;而建筑用地面积变化主要由人口的增长以及油田建设用地增加所决定.总之,大庆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变化主要是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驱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驱动力 大庆地区
下载PDF
长武黄土塬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潜水补给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程立平 刘文兆 +1 位作者 李志 韩晓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0-678,共9页
通过长武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深剖面土壤水分的长期定位监测以及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使用,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潜水补给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存在着活塞流和优先流两种机制,由活塞流补给的地... 通过长武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深剖面土壤水分的长期定位监测以及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使用,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潜水补给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存在着活塞流和优先流两种机制,由活塞流补给的地下水量,以休闲地居高,低产农田次之,最后是高产农田;2随着该区域农田生产力大幅提升以及大面积农田转换为果园,地下水活塞流补给量逐年减少,加之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年均降幅达0.3 m;3同位素证据表明,目前长武塬区地下水补给以优先流形式为主。为了实现黄土塬区潜水资源的有效补给与可持续利用,需要合理调控土地利用结构,保持适度生产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土壤水分 潜水 稳定同位素 黄土塬区
下载PDF
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 被引量:19
11
作者 武俊喜 程序 +5 位作者 焦加国 肖红生 杨林章 王洪庆 张福锁 Ellis Erle C.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97-1411,共15页
过去60a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乡村地区发展迅速,引起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土壤有机碳储量明显地变化。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基于1942年航片和2002年IKONOS影像研究小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壤取样和收集1965年前土壤有机碳历史数据,用... 过去60a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乡村地区发展迅速,引起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土壤有机碳储量明显地变化。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基于1942年航片和2002年IKONOS影像研究小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壤取样和收集1965年前土壤有机碳历史数据,用尺度推绎和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评价了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的面积及其030cm土壤(或底泥)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近60a来,在86×103km2的区域中有47%的面积发生土地利用覆被转化,其中耕地转化为非耕地的面积为21%(18×103km2)。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化及其有机碳密度的变化导致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净增加。该区域稻田和闲置水域面积分别减少了21.5%(18.5×103km2)和6.7%(5.7×103km2),导致其土壤(或底泥)有机碳储量分别减少41.8TgC和12.9TgC;而水产养殖、非渗漏表面为主的建筑用地、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4.2%(12.2×103km2)、7.7%(6.7×103km2)、3.5%(3.0×103km2)和2.0%(1.7×103km2),使其土壤(或底泥)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32.2TgC、22.2TgC、12.2TgC和6.5TgC。近60a来,整个区域030cm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增加了18.2TgC,其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5%,形成了弱碳汇。这主要是由于区域稻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了17%,使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22.2TgC(其净增加的可能性为92%);而且,稻田转化为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也使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1.3TgC(净增加的可能性为86%)和0.3TgC(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0%);此外,闲置水域转化为水产养殖也使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1.3TgC(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7%)。但是,稻田转化为水产养殖和非渗漏表面为主的建筑用地导致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损失6.3TgC和0.6TgC。因稻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及稻田转化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平原 乡村景观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尺度推绎 蒙特卡洛方法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截存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珊珊 王金林 +2 位作者 周可法 汪玮 万应彩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9-74,80,共7页
以2000—2015年的遥感影像资料和生态输水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利用ENVI和GIS数据分析处理工具,基于时间轨迹分析方法研究塔里木河下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生态输水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15年的16次、1670 d间歇性生态输水,使林... 以2000—2015年的遥感影像资料和生态输水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利用ENVI和GIS数据分析处理工具,基于时间轨迹分析方法研究塔里木河下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生态输水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15年的16次、1670 d间歇性生态输水,使林地和草地分别增加了823个和1347个像元,耕地、湿地和人工用地分别减少了1422个、736个和222个像元,其他用地增加了210个像元;植被面积总体上呈扩大趋势,2015年较2000年净增植被面积382.85 km^(2),人工表面增加356.10 km^(2);戈壁、裸土、沙漠等其他用地面积共计减少了738.95 km^(2);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塔里木河下游两岸的河水漫溢、滞留区,呈现出破碎化、不规则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输水 遥感数据 塔里木河下游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植被固碳释氧功能价值变化 被引量:15
13
作者 谢红霞 任志远 李锐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9-322,共4页
利用陕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气象等数据,测算了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引起的植被固碳释氧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96年区域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9.97718亿元,2001年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13.6148... 利用陕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气象等数据,测算了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引起的植被固碳释氧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96年区域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9.97718亿元,2001年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13.61481亿元。这种价值变化反映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及合理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提高陕北黄土高原生态服务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固碳释氧 经济价值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探讨 被引量:17
14
作者 童威 郎丰铠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56,共12页
为揭示武汉市近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分析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首先基于2000—2019年五期Landsat影像,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动态变化、转移趋势,然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各因素对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 为揭示武汉市近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分析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首先基于2000—2019年五期Landsat影像,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动态变化、转移趋势,然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各因素对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强度及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近20年来武汉市水域面积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1524.57 km^(2)缩减到2019年的1054.66 km^(2);而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由最初的640.66km^(2)扩张到研究末期的1251.06 km^(2);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均为非单调性的变化;(2)因子探测发现各年份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强度不尽相同,但人口密度、GDP、夜间灯光亮度与固定资产投资的q值始终接近或大于0.1,说明人口压力与经济活动始终占据主导地位;(3)交互探测表明各年份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或非线性增强,并且土壤类型、人口密度、GDP、夜间灯光亮度与其它因子间交互作用q值大都在0.15以上,说明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土地利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结构 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武汉市 GIS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重现期洪水的影响——以奉化江皎口水库流域为例 被引量:17
15
作者 雷超桂 许有鹏 +2 位作者 张倩玉 王跃峰 李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5017-5026,共10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洪水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并导致设计洪水发生变化。为进一步指导流域防洪及水库洪水设计,以浙东沿海奉化江皎口水库流域为例,应用HEC-HMS水文模型模拟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不同重现期暴雨洪水事件的影响。结...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洪水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并导致设计洪水发生变化。为进一步指导流域防洪及水库洪水设计,以浙东沿海奉化江皎口水库流域为例,应用HEC-HMS水文模型模拟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不同重现期暴雨洪水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内1985—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不同重现期洪水过程与洪水量级发生改变,其中,洪量和洪峰均增加,洪量较洪峰变化明显。LUCC对小洪水过程影响更明显,5年一遇以上洪水的洪峰和洪量分别平均增加3%和7.6%,而小于2年一遇洪水的洪峰和洪量分别平均增加5.41%和11.91%。同时,LUCC使100年、50年和25年一遇洪水重现期分别提前了15、6a和2a,即其对量级最高的特大洪水的重现期影响最大。此外,不同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洪水的影响程度不一,其中,林地向裸地转变对洪水影响最大,林地向灌草地转变次之,林地向耕地变化对洪水影响最小,且这种差异性在低重现期洪水表现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HEC-HMS模型 降雨径流 洪水重现期
下载PDF
GEE平台和CART方法的北京市土地解译 被引量:12
16
作者 胡云锋 商令杰 +1 位作者 王召海 张千力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7-93,共7页
针对传统遥感影像解译效率较低、人力物力需求量大等问题,该文以谷歌地球引擎为依托平台,利用Landsat5TM影像,采用分类回归树算法对2010年北京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类型开展了解译研究,并从类型构成、类型混淆和空间一致性3个方面将解译... 针对传统遥感影像解译效率较低、人力物力需求量大等问题,该文以谷歌地球引擎为依托平台,利用Landsat5TM影像,采用分类回归树算法对2010年北京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类型开展了解译研究,并从类型构成、类型混淆和空间一致性3个方面将解译所得LUC-2010产品与Globeland30-2010产品进行空间一致性分析。研究表明,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通过编程运算,数据处理速度极快,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解译产品与训练样本交叉验证的学习精度为94.2%。两套产品总体对比发现,林地、水体和耕地的空间一致性比率分别为84.28%、74.75%和73.56%;林地、水体和人工地表的地类纯净度分别为87.23%、77.04%和72.97%;总体分布空间一致性为74.0%。两套产品局部对比发现,LUC-2010产品分类结果更准确和精细,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歌地球引擎 分类回归树 遥感土地解译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精度对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金鑫 陈琼 金彦香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8-115,共8页
土地利用/覆被是水文过程模拟的关键参数,影响截留、入渗、蒸散发和地下水补给等过程,最终影响河道径流量。【目的】更好地了解不同精度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水文过程模拟的影响。【方法】将黑河上游祁连山区3种具有不同分辨率、不同... 土地利用/覆被是水文过程模拟的关键参数,影响截留、入渗、蒸散发和地下水补给等过程,最终影响河道径流量。【目的】更好地了解不同精度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水文过程模拟的影响。【方法】将黑河上游祁连山区3种具有不同分辨率、不同分类精度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NLULC,NLULC-1km以及MICLULC)分别输入SWAT水文模型中模拟黑河上游出山径流量,分析了模型率定前和率定后的模拟效果。【结果】将空间分辨率更高、土地利用/覆被分类较少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输入SWAT模型,能够减少模型校准的复杂度和工作量;模型校准后,分类程度越详细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应的SWAT模型径流模拟效果越差;水文模型的校准过程会导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对径流模拟的影响变小。【结论】在利用SWAT模型进行径流模拟时,输入分辨率高且分类较少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能够使模型模拟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SWAT 径流 黑河上游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基流特点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郭军庭 张志强 +2 位作者 王盛萍 张建军 Strauss Peter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7-92,共6页
基流是河川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干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径流量中占有很高比重,为枯季的河流提供流量补给,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基流的特点和影响因子的研究有助于合理调控水量和高效使用水资源。采用数字滤波法分别对蔡家川6个嵌套小流... 基流是河川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干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径流量中占有很高比重,为枯季的河流提供流量补给,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基流的特点和影响因子的研究有助于合理调控水量和高效使用水资源。采用数字滤波法分别对蔡家川6个嵌套小流域2006—2008年日径流量进行基流分割求算基流指数,并且分析了次降雨量、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和地形特征等对基流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地区流域的年平均基流指数范围为0.68~0.82。随着次降雨量增加基流指数减小;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农地、灌丛和人工林对基流产生负影响;基流指数与流域河网密度和河流比降等线性相关。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该区域基流指数BFI与次降雨量P,河网密度D和河流比降S成线性关系,进而分析了研究区内无观测数据的流域的基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分割 数字滤波法 基流指数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西部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焉莉 《地质与资源》 CAS 2003年第3期188-192,共5页
在3S技术支持下,通过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分析参数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21世纪初两个时期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7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比较大的地区是石羊河流域的东部和北部.整个流域湿地、冰川、... 在3S技术支持下,通过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分析参数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21世纪初两个时期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7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比较大的地区是石羊河流域的东部和北部.整个流域湿地、冰川、耕地、裸露地、草地、盐碱地等都发生了变化.研究实践表明,利用3S技术进行国土资源调查,建立国土资源环境数据平台,每5~10年进行一次数据更新,可以很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情况,从而为更好地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规律,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土地利用 3S技术 土地覆盖信息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方法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靖 同丽嘎 +3 位作者 董建军 张庆 牛建明 张雪峰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9-336,共8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导致地球表层系统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通过对与土地相关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围绕土地变化科学3个热点问题——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驱动力和模型的研究方法进行说明和评述.在简...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导致地球表层系统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通过对与土地相关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围绕土地变化科学3个热点问题——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驱动力和模型的研究方法进行说明和评述.在简要介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方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统计方法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研究方法,最后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方法研究做了展望.近十几年,虽然土地变化科学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新的方法来丰富和完善土地变化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 变化监测方法 统计方法 模型研究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