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4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 被引量:308
1
作者 俞孔坚 王思思 +1 位作者 李迪华 李春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89-1204,共16页
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在梳理国内外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的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网络和城市发展空间... 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在梳理国内外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的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网络和城市发展空间格局。通过对北京市水文、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系统分析,运用GIS和空间分析技术,判别出维护上述各种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景观安全格局),进而综合、叠加各单一过程的安全格局,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保障北京城市和区域生态安全的生态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空间发展预景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战略。对不同预景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可以维持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并克服常规城市发展模式下的蔓延,基于"满意生态安全格局"(中安全水平)的城市空间格局可以同时满足生态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需求,是一个同时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基础设施 景观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 北京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patterns, and causes of land-use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80s 被引量:266
2
作者 LIU Jiyuan KUANG Wenhui +13 位作者 ZHANG Zengxiang XU Xinliang QIN Yuanwei NING Jia ZHOU Wancun ZHANG Shuwen LI Rendong YAN Changzhe WU Shixin SHI Xuezheng JIANG Nan YU Dongsheng PAN Xianzhang CHI Wenfe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Land-use/land-cover changes (LUCCs) have links to both human and nature inter- actions. China's Land-Use/cover Datasets (CLUDs) were updated regularly at 5-year inter- vals from the late 1980s to 2010, with stand... Land-use/land-cover changes (LUCCs) have links to both human and nature inter- actions. China's Land-Use/cover Datasets (CLUDs) were updated regularly at 5-year inter- vals from the late 1980s to 2010, with standard procedures based on Landsat TM/ETM+ im- ages. A land-use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method was proposed to analyze major land-use conversion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land-use changes at a national scale were then examined. The main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 lows. Land-use changes (LUCs) across China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st 20 years (1990-2010). The area of cropland change de- creased in the south and increased in the north, but the total area remained almost un- changed. The reclaimed cropland was shifted from the northeast to the northwest. The built-up lands expanded rapidly,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and gradually spread out to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Woodland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but desert area was the opposite. Grassland continued decreasing. Different spatial patterns of LUC in China were found betwee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nd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e original 13 LUC zones were replaced by 15 units with changes of boundaries in some zones. The mai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hanges included (1) an accelerated expansion of built-up land in the Huang-Huai-Hai region,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s, the midstream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Sichuan Basin; (2) shifted land reclamation in the north from northeast China and eastern Inner Mongolia to the oasis agricultural areas in northwest China; (3)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from rain-fed farmlands in northeast China to paddy fields; and (4) effective- ness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n the southern agricultural-pastoral ecotones of Inner Mongolia, the Loess Plateau, and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lthough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land-us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pattern China
原文传递
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98
3
作者 张国平 刘纪远 张增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3-332,共10页
根据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耕地数据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期、1995年和2000年3期覆盖全国时间跨度约为10年的遥感数据,对中国耕地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总趋势表明,近10年来我国耕地资源总量有所增加;东部及沿海地区优质耕地迅速减少;东北... 根据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耕地数据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期、1995年和2000年3期覆盖全国时间跨度约为10年的遥感数据,对中国耕地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总趋势表明,近10年来我国耕地资源总量有所增加;东部及沿海地区优质耕地迅速减少;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大量开垦;水田旱地转换明显。利用GIS方法将耕地变化数据与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叠加,表明近10年来耕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了。近10年耕地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表现出13种动态格局。对80年代末至1995年(前5年) 和1995年至2000年(后5年) 这2个时间段内的耕地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了前5年与后5年耕地变化的动态格局有空间上的相似性,但前后变化幅度相差较明显。近10年来气温的升高与中国水田北移有较好的一致性,而降水的减少对西北地区耕地的撂荒和开垦有明显作用。中国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城市化过程使得大量耕地被占用。近10年来相关的耕地政策对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有作用,但耕地的总体质量却下降了,这直接影响了粮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地利用 遥感 GIS 中国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影响的敏感性评价指标 被引量:111
4
作者 张金波 宋长春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4期500-504,共5页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监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时所采用的一些敏感性指标: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CO2通量和qCO2、轻组有机质和颗粒态有机质、溶解态有机碳(DOC).大量的研究表明,与土壤有机碳相比,微生物量碳库的周转率更...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监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时所采用的一些敏感性指标: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CO2通量和qCO2、轻组有机质和颗粒态有机质、溶解态有机碳(DOC).大量的研究表明,与土壤有机碳相比,微生物量碳库的周转率更大,周转时间更短,在土壤总有机碳变化可检测之前,土壤微生物部分的变化可能被检测到,是土壤碳动态的敏感性指标.轻组和颗粒态有机质是自然土壤肥力的决定因素,也是土地管理方式影响最明显的部分,对于准确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CO2通量和qCO2可以综合反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利用土壤有机碳的效率及土壤中碳的代谢作用等,也是土壤碳动态的敏感性指标.DOC通量比全球植物和大气间碳交换量小1~2个数量级,所以生物圈碳平衡的很小变化会导致DOC的巨大变化,DOC浓度和通量是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敏感性指标 微生物量碳 颗粒碳有机质 轻组有机质 溶解态有机碳
下载PDF
土地利用动态模拟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被引量:99
5
作者 段增强 P.H.Verburg +1 位作者 张凤荣 宇振荣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37-1047,共11页
CLUE-S模型是一个基于经验统计原理的模拟多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变化的动态模拟模型,它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尺度农业、森林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中得到应用.作者对CLUE-S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模型(CLUE-SII)引入了动态计算的... CLUE-S模型是一个基于经验统计原理的模拟多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变化的动态模拟模型,它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尺度农业、森林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中得到应用.作者对CLUE-S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模型(CLUE-SII)引入了动态计算的邻域分析因子,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中的自发过程、自组织过程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竞争进行模拟,还可以根据研究区域特点构建不同的模拟方案,在这些模拟方案中,局地因子和邻域因子在土地利用变化中的作用方式不同.应用CLUE-SII对北京市海淀区1991~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多方案模拟,结果表明邻域因子对城镇用地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将邻域因子看作自发过程放大因子的模拟方案获得了较好的模拟结果,整图符合比达到77%,其中城镇用地符合比达到82%,Kappa值达到0.754.CLUE-SII在北京市海淀区的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可以对高分辨率和多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城市扩展进行有效模拟,扩展了CLUE-S的应用领域;通过构建多模拟方案,不但可以探索最佳的模拟结果,还可以研究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驱动因子在土地利用变化中的作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CLUE-S模型 城镇用地 土地利用类型 构建 地区 驱动因子 北京市海淀区 方案 探索
下载PDF
Study on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1995—2000 被引量:76
6
作者 刘纪远 刘明亮 +2 位作者 庄大方 张增祥 邓祥征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4期373-384,共15页
It is more and more acknowledged that land-use/cover dynamic change has become a key subject urgently to be dealt with in the stud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upported by the Landsat TM digital images, spatial p... It is more and more acknowledged that land-use/cover dynamic change has become a key subject urgently to be dealt with in the stud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upported by the Landsat TM digital images, spati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land-use change during 1995—2000 are studied in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land-use dynamic degree model, supported by the 1km GRID data of land-use change and 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 of phys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features, a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of land-use change is designed to disclos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processes. Generally speaking, i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zones, e.g., Huang-Huai-Hai Plains,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ichuan Basin, the built-up and residential areas occupy a great proportion of arable land, and in the interlock area of farming and pasturing of northern China and the oases agricultural zones, the reclamation of arable land is conspicuously driven by changes of production conditions, economic benefits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arable land into woodland or grassland policies has won initial success in some areas, but it is too early to say that the trend of deforestation has been effectively reversed across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division of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of land-use change is designed, for the sake of reveal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features of land-use change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regional scale land-use changes. Moreover, an integrated study, in-cluding studies of spatial pattern and temporal process of land-use change, i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which is an interesting try on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patial pattern on change process and the change process of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use change China spatial pattern regionalization. land
原文传递
NECT样带1984~1996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46
7
作者 康慕谊 江源 石瑞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在分区选择典型样点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对中国东北样带(NECT)近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出样带上土地利用发生变化较剧烈的区域为农牧交错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此结... 在分区选择典型样点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对中国东北样带(NECT)近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出样带上土地利用发生变化较剧烈的区域为农牧交错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此结论对样带上的生态敏感区域制定土地利用开发与管理政策应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北样带 土地利用 农牧交错带 耕地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64
8
作者 张金波 宋长春 杨文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3-347,共5页
采集三江平原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以及E280值、E250/E365和E240/TOC比值,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DOC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土壤DOC含量变化明显,土地开垦耕作是导致土壤DOC含量降低的... 采集三江平原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以及E280值、E250/E365和E240/TOC比值,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DOC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土壤DOC含量变化明显,土地开垦耕作是导致土壤DOC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湿地土壤的开垦耕作,不仅导致土壤DOC数量的减少,而且DOC的质量也在下降.土壤DOC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R2=0.66),与游离态轻组有机碳的相关性更强(R2=0.84),与土壤重组有机碳呈明显的负相关(R2=0.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碳(DOC) 土地利用 湿地
下载PDF
人地关系研究中的土地利用特征指标分析——以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44
9
作者 王爱民 刘加林 +1 位作者 缪磊磊 高翔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2-66,共5页
土地利用作为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地关系的最直接的反映。本文以兰州市为例,对其土地利用的特征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以反映该地区人地关系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土地利用 特征指标 兰州市 城市土地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含量状况 被引量:64
10
作者 李东 王子芳 +1 位作者 郑杰炳 高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0-314,共5页
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素含量状况等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质基础。在紫色丘陵区3km2典型样区内,按5个hm-2取样,分析和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旱地、水田、撂荒地和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含量状况,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 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素含量状况等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质基础。在紫色丘陵区3km2典型样区内,按5个hm-2取样,分析和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旱地、水田、撂荒地和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含量状况,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紫色土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C/N值在四种利用方式下最低,分别为4.49±0.38gkg-1和5.58±0.31gkg-1,林地土壤全磷含量和全钾含量最低,分别为0.74±0.07gkg-1和13.77±1.37gkg-1,撂荒地土壤全氮含量最低,为0.79±0.07gkg-1,而水田的各项指标则处于中上水平;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含量与全国平均含量水平相比较高;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呈线性关系,且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紫色丘陵区 土地利用
原文传递
天山北坡绿洲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7
11
作者 罗格平 许文强 陈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9-790,共12页
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冲积平原型绿洲作为研究区,选择12种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土地利用方式的具体体现,通过采集不同土地利用系统上层土壤(0 ̄20cm)和下层土壤(20 ̄40cm)样方,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系统对主要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冲积平原型绿洲作为研究区,选择12种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土地利用方式的具体体现,通过采集不同土地利用系统上层土壤(0 ̄20cm)和下层土壤(20 ̄40cm)样方,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系统对主要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系统对砂、粉砂和粘土粒度分布的影响显著。绿洲土壤砂含量随着土地种植年限增加有降低的趋势,而粉砂和粘土含量有增加的趋势;(2)绿洲土地利用系统对土壤pH值和养分变异的影响显著。人类强干扰的土地利用系统的土壤养分普遍高于人类影响较弱的土地利用系统,上层土壤养分普遍高于下层土壤,而且随着人类干扰时间的延长土壤养分呈整体增加趋势;(3)人类活动强干扰的土地利用系统土壤盐分含量低于人类活动影响较弱的土地利用系统;人类活动作用时间长的土地利用系统土壤盐分含量总体低于人类活动作用时间短的土地利用系统;(4)绿洲土壤总体表现为“碳汇”的趋势,土壤质量逐步得到提高,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合理的土地利用与科学的管理方式结合;绿洲土壤的“碳汇”积极响应了减轻温室气体排放的东京协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土地利用 土壤粒度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 三工河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特性 天山北坡 绿洲 土地利用系统 人类活动影响 粘土含量 人类影响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广州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 被引量:43
12
作者 曹小曙 杨帆 阎小培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4-77,73,共5页
本文从广州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现状入手 ,分析了广州市城市交通的发展及运输结构。在对城市总体土地利用状况描述的基础上 ,探讨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及目前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存在的... 本文从广州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现状入手 ,分析了广州市城市交通的发展及运输结构。在对城市总体土地利用状况描述的基础上 ,探讨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及目前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土地利用 广州市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农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诊断 被引量:52
13
作者 杨永芳 安乾 朱连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52-1560,共9页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利用冲突越来越多,分析不同农区土地利用冲突的形式,评估土地利用冲突的强度,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引起鄢陵县耕地利用变化的32个因子中,提取了6个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利用冲突越来越多,分析不同农区土地利用冲突的形式,评估土地利用冲突的强度,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引起鄢陵县耕地利用变化的32个因子中,提取了6个主要压力因子,根据鄢陵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和区域政策、制度及其社会响应状况,建立特色农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加权函数法进行冲突强度的评价。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冲突的原因主要是:①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因素;②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③科技进步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可通过市场手段、规划制度等进行调控,提高区域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引导土地利用方式的规范转化,以减缓或化解土地利用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农区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冲突 河南鄢陵县
原文传递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定性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冯四清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06-409,共4页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已成为整合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从"轮转式"互动及"模式"互动两方面分析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并从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注重...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已成为整合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从"轮转式"互动及"模式"互动两方面分析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并从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注重城市土地的混合利用,推动TOD的土地开发模式以及注重高新技术的引入和利用等方面论述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的整体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町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 土地利用 互动关系 整体优化
下载PDF
广西河池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典范对应分析 被引量:38
15
作者 孔祥丽 王克林 +2 位作者 陈洪松 张继光 张明阳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论文以河池地区为例,采用CCA排序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CCA排序结果清晰展现了河池地区11个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约束下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 论文以河池地区为例,采用CCA排序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CCA排序结果清晰展现了河池地区11个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约束下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人口的急剧增加,10多年来,河池地区不同县(市、区)发生变化的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下,经济快速发展的宜州市和金城江区以城乡建设用地的迅猛增加为主要特征,说明城市化的发展是以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后盾的;而水域面积近10年来的大量增加主要表现在大化、巴马和东兰3县,体现了政府决策对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重要指导作用,岩滩水电站的建立与扩建,是该3县水域面积快速增加的最直接的原因。因此,通过CCA排序分析可见,经济总量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是河池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地利用 CCA 河池地区
下载PDF
盐池县2000—2012年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47
16
作者 宋乃平 杜灵通 王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377-7386,共10页
荒漠草原区的植被对防治荒漠化、维护生态屏障具有决定性作用,宁夏盐池县作为其典型代表,近13年的植被变化深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基于MODIS NDVI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经验模态分解和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盐池县2000—201... 荒漠草原区的植被对防治荒漠化、维护生态屏障具有决定性作用,宁夏盐池县作为其典型代表,近13年的植被变化深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基于MODIS NDVI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经验模态分解和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盐池县2000—2012年的植被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2年盐池县NDVI在0.2—0.4之间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0.078/10 a,上升趋势显著;总体来说,植被稳定性低,年际间波动或转换频繁、幅度大;(2)NDVI的波动分量与残余分量方差贡献率各占50%,且NDVI波动呈减弱趋势。促使NDVI波动的主控因子是年降水量,但其影响在减弱;(3)推动NDVI趋势性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和类型变化,但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对NDVI的贡献远远大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NDVI的贡献。因此,荒漠草原区的生态改善应以保护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生态重建,走以适度开发带动整体保护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驱动力 MODIS NDVI 气候 土地利用 盐池县
下载PDF
干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日变化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2
17
作者 周洪华 李卫红 +2 位作者 杨余辉 曹志超 李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0-196,共7页
利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对塔里木河下游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进行了野外定位测量,并就水热因子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日呼吸速率差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梨园、弃耕地、棉田、人工林、草地和天... 利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对塔里木河下游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进行了野外定位测量,并就水热因子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日呼吸速率差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梨园、弃耕地、棉田、人工林、草地和天然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土壤日呼吸速率差异显著。大气温度和土地利用方式是造成土壤日呼吸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利用方式通过改变地表温度、土壤水分、电导率、pH、盐分含量及机械组成等影响土壤日呼吸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呼吸 空间差异 塔里木河下游
下载PDF
Temporal patterns of land-use change and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and tropical Asia 被引量:40
18
作者 R. A. Houghton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2年第z1期10-17,共11页
Evaluating the annual sources and sinks of carbon from land-use changehelps constrain other terms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may help countries choose how to comply with commitments for reduced emissions. This pap... Evaluating the annual sources and sinks of carbon from land-use changehelps constrain other terms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may help countries choose how to comply with commitments for reduced emiss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recent analyses of land-use change in China and tropical Asia. The original forest areas are estimated to have covered 546×106 ha in tropical Asia and 425×106 ha in China. By 1850, 44% of China's forests had been cleared, and another 27% was lost between 1850 and 1980, leaving China with 13% forest cover (29% of the initial forest area). Tropical Asia is estimated to have lost 26%of its initial forest cover before 1850 and another 33% after 1850. The annual emissions of carbon from the two regions reflect the different histories over the last 150 years, with China's emissions peaking in the late 1950s (at 0.2-0.5 Pg C@a-1) and tropical Asia's emissions peaking in 1990s (at 1.0 Pg C@a-1). Despite the fact that most deforestation has been for new agricultural land, the majority of the lands cleared from forests in China are no longer croplands, but fallow or degraded shrublands. Unlike croplands, the origins of these other lands are poorly documented, and thus add considerable uncertainty to estimates of flux before the 1980s. Nevertheless, carbon emissions from China seem to have decreased since the 1960s to nearly zero at present. In contrast, emissions of carbon from tropical Asia were higher in the 1990s than that at any time in the p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China deforestation land-use change TROPICAL Asia.
原文传递
毛乌素地区沙漠化与土地利用研究 被引量:37
19
作者 郝成元 吴绍洪 杨勤业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39,共7页
依据野外调查和遥感动态监测结果,对毛乌素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过程的发展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轻度以上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5 98%和86 07%,沙漠化土地的总面积略有增加,总... 依据野外调查和遥感动态监测结果,对毛乌素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过程的发展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轻度以上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5 98%和86 07%,沙漠化土地的总面积略有增加,总体趋于稳定;但沙漠化程度加重,重度以上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在总土地面积中增加了3 6%;沙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以风沙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沙漠化过程得以发展。最后,根据毛乌素地区沙漠化过程与土地利用之关系,提出了研究区防治土地沙漠化应调整农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增加 发展 调整农业结构 土地面积 沙漠化土地 沙漠化程度 沙漠化过程 防治 野外调查
下载PDF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A review and prospects 被引量:37
20
作者 LI Shengfa LI Xiub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9期1123-1150,共28页
Since the 1950s, noteworthy farmland abandonment has been occurring 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global land use phenomenon has fundamentally altered extensive rural landscapes. A re... Since the 1950s, noteworthy farmland abandonment has been occurring 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global land use phenomenon has fundamentally altered extensive rural landscapes. A review of global farmland abandonment under the headings of "land use change - driving mechanisms - impacts and consequences - policy responses" found the following: (1) Farmland abandonment has occurred primari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but the extent of abandonment has varied significantly. (2) Changing socio-economic factors were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s for the farmland abandonment. And land marginalization was the fundamental cause, which was due to the drastic increase of farming opportunity cost, while the direct factor for abandonment was the shrink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s. (3) Whether to abandon, to what extent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s were finally dependent on integrated effect from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laborer attributes, farming and regional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t the village, household and parcel scal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Eastern Europe, farmland abandonment was more likely to occur in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s, due to their unfavorable farming conditions. (4) A study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should focus on it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while which is more positive or more negative are still in dispute. (5)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subsidies will be conductive to slowing the rate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but this is not the only measure that needs to be implemented. Due to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there is a high probability that the rate of abandonment will increase in the near future. However, very little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is rapid land-use trend in China, and, as a result, there is an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s and consequences of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some future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China. These directions inclu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land abandonment farmland marginalization land-use and Cover-Change (LUCC)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