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S和GIS技术的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49
1
作者 毕如田 白中科 +1 位作者 李华 李卫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1-204,共4页
以安太堡大型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4期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将露天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剥离区、采挖区、复垦区和原地貌进行分类,采用监督分类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得研究区4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将不同时期... 以安太堡大型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4期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将露天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剥离区、采挖区、复垦区和原地貌进行分类,采用监督分类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得研究区4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叠加,分析了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原地貌15a间平均每年减少1km2左右,并由于近年来煤炭产量的逐步增加原地貌面积有加速减少的趋势,采挖区的面积基本保持在7km2左右,剥离区与复垦区面积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复垦区增长速度较剥离区增长速度快,预计在2015年复垦面积与剥离面积基本保持平衡;按照目前的采煤速度,研究区一期工程的原地貌到2008年将全部消失。运用RS和GIS技术对大型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可快速准确地掌握露天矿区土地利用的时空结构、不同时期不同土地类型的转移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为大型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区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 GIS技术 TM影像 安太堡煤矿
下载PDF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贾成前 杨国栋 《交通环保》 2000年第6期23-26,共4页
临时用地复垦是一门新兴应用技术 ,加强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的建后复垦技术研究 ,对改善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速公路 临时用地 复垦技术 生态恢复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36
3
作者 刘军会 高吉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6-82,F0004,共8页
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的边缘交汇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为干扰响应较为敏感的地段。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和界线不断变迁,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也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该文... 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的边缘交汇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为干扰响应较为敏感的地段。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和界线不断变迁,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也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该文基于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界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及界线变迁区的地理位置,并分析了1986-2000年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北界、东南界缓冲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同地类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存在明显区域差异;(2)西北界、东南界缓冲区景观重心迁移的距离和方向、景观格局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界线变迁区 土地利用 遥感 GIS技术 景观格局 Fragstats3.3
下载PDF
基于计量地理模型的松嫩高平原土地利用特征及其空间布局 被引量:27
4
作者 宋戈 孙丽娜 雷国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3-250,共8页
研究土地利用特征及其空间布局是实现区域土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基础。该文以松嫩高平原典型地域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以2006年巴彦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为基础,运用计量地理模型和现代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方法,探讨... 研究土地利用特征及其空间布局是实现区域土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基础。该文以松嫩高平原典型地域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以2006年巴彦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为基础,运用计量地理模型和现代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方法,探讨使用土地利用总体组合类型、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及各地类的区位意义,来表征巴彦县18个乡镇土地利用的数量特征,进而分析其空间布局特征等。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数量特征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组合类型表现为土地整体功能较弱,土地利用程度高低不一,各地类中耕地和水域的区位意义较为突出;空间格局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各地类斑块的形状总体较为复杂,其中耕地、林地的形状较规则且分布集中连片,为该区域的景观基质,未利用地、其他农用地和园地的分布最为离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技术 巴彦县 空间布局
下载PDF
家庭分工视角下农户耕地转入和耕地利用效率研究——以赣抚平原农区农户样本为例 被引量:22
5
作者 杨俊 李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0-57,共8页
研究目的:分析家庭劳动分工视角下耕地转入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用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提出假设,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进行实证估计。研究结果:(1)专业型农户耕地转入率为76.39%,远高于不完全分工型和完全分工型农户;(2)耕地... 研究目的:分析家庭劳动分工视角下耕地转入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用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提出假设,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进行实证估计。研究结果:(1)专业型农户耕地转入率为76.39%,远高于不完全分工型和完全分工型农户;(2)耕地利用技术效率随农户家庭分工演进有明显的变化,专业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高于完全分工型农户,不完全分工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最低;(3)农户耕地转入比例的提高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其经营耕地总规模超过2.00 hm2时,耕地利用效率开始降低。研究结论:(1)通过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筹发展可促进农户家庭专业化分工及提升耕地利用效率;(2)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应保持适度经营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户家庭分工 耕地转入 技术效率
下载PDF
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应用研究——以兰州安宁区为例 被引量:18
6
作者 诸云强 孙九林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2-87,共6页
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能够快速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对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探讨了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的技术流程:遥感影像处理、年度变化信息提取、外业调查、内业后处理与精度评定... 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能够快速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对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探讨了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的技术流程:遥感影像处理、年度变化信息提取、外业调查、内业后处理与精度评定。重点对遥感纠正模型选择、融合方法和精度评定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了兼顾山区和平原2种地形,采用分区选点,山区采用有限元模型,平原采用多项式模型进行纠正。分区接边处保证10个。50个像素的重叠带。由于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主要是监测建设用地、耕地的变化,因此融合方法选用能够充分利用多光谱影像信息突出地物纹理边界的主分量变换法。以兰州市安宁区为例,提取了该区2002年-2003年度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利用点住中误差法对其监测精度进行了评定。研究结果表明安宁区2002年-2003年度土地利用变化全部发生在城区,基本上是由农用地变化为建设用地,这与安宁区近几年为满足国家经济开发区和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快了城市建设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技术 动态监测 精度评定
下载PDF
城市森林主要植被类型碳储量研究——以崇明岛为例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瑞静 赵敏 高峻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0-494,共5页
以崇明岛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实验室模拟相结合方法,研究崇明岛主要植被类型碳储量。结果表明:(1)崇明岛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其碳储量是不同,从大到小的排序为水杉、柳杉,黑松等针叶树为主的植被,其次是阔叶树林,最后香樟林;(2)... 以崇明岛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实验室模拟相结合方法,研究崇明岛主要植被类型碳储量。结果表明:(1)崇明岛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其碳储量是不同,从大到小的排序为水杉、柳杉,黑松等针叶树为主的植被,其次是阔叶树林,最后香樟林;(2)崇明岛的植被碳储量的分布有很大的空间差异性,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道路两侧以及居民区等;(3)崇明岛主要植被类型的碳储量为491 212.16 Mg,平均碳密度为18.70 Mg/hm2,低于中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4)根据本研究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就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材积源生物量法 土地利用类型 崇明岛
下载PDF
基于GIS——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技术的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钱鑫 樊宏 +1 位作者 高燕 张兰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6年第6期80-83,共4页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应用ArcGIS软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龙泉驿区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了划定。研究成果保证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应用ArcGIS软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龙泉驿区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了划定。研究成果保证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科学性,对龙泉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有着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GIS技术 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保护区
下载PDF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研究现状和趋势 被引量:20
9
作者 宋海荣 蔡玉梅 +1 位作者 何挺 吕春燕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4,共4页
研究目的:构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体系。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应关注土地调查与监测、土地评价、土地预测与模拟、土地利用规划等技术以及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标准的研究。研究结论:一是加强新农村建设中... 研究目的:构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体系。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应关注土地调查与监测、土地评价、土地预测与模拟、土地利用规划等技术以及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标准的研究。研究结论:一是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研究,推进形成集成创新成果;三是加强成果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四是以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研究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村尺度 规划技术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保持效益时空动态——以黄土高原南部为例 被引量:20
10
作者 卞鸿雁 庞奖励 +1 位作者 任志远 徐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391-2396,共6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壤保持能力存在着强烈的耦合关系。基于3S技术,应用马尔科夫矩阵、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探究1980—2005年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定量测算了不同土地利用方...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壤保持能力存在着强烈的耦合关系。基于3S技术,应用马尔科夫矩阵、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探究1980—2005年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定量测算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保持物质量及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1123.80km2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1980和2005年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土壤保持总量分别为20.43×108和19.94×108t,各地类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排序为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草地<林地。1980年和2005年区域土壤保持总经济效益分别为674.27亿元、1064.80亿元,林地、草地、耕地在区域土壤保持功能中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效益 土地利用变化 3S技术 黄土高原南部
原文传递
技术进步对湖南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韩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5,共7页
研究目的:研究湖南省技术进步对城镇土地利用的决定作用,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测算湖南省土地利用与技术进步综合指数,采用动态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土地利用与技术进步、城镇人均非农业GDP、人口... 研究目的:研究湖南省技术进步对城镇土地利用的决定作用,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测算湖南省土地利用与技术进步综合指数,采用动态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土地利用与技术进步、城镇人均非农业GDP、人口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尽管技术进步对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结构的正向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对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均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短期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提升技术进步整体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集聚、加强城镇土地监管力度有利于湖南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技术进步 扩展的STIRPAT模型 主成分分析 动态计量分析
下载PDF
基于农地流转的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技术体系优化及实证 被引量:19
12
作者 信桂新 杨朝现 +2 位作者 邵景安 钟守琴 魏朝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46-256,共11页
为推动山地丘陵区农业现代化,该文论述了农业转型中的资源流动过程、优化路径和整合技术,并以重庆市江津区小园村为示范点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通过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联动实施,能够整合土地流转以经营权集中为方向的产权调整功能和土... 为推动山地丘陵区农业现代化,该文论述了农业转型中的资源流动过程、优化路径和整合技术,并以重庆市江津区小园村为示范点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通过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联动实施,能够整合土地流转以经营权集中为方向的产权调整功能和土地整治的工程改造功能,既克服了土地集中过后田块归并整形和基础设施配套难题,又弥补了以农户地块为单元的工程规划与设计缺陷,适应了农业转型发展的资源流动与整合需求,为各类资源要素的耦合协调奠定了产权基础和工程基础。将基于土地流转的资源优化路径及其驱动下集成的土地整治技术体系应用于实践。结果显示,应用前后,示范点土地流转率由<10%增至36.5%,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由<5%增至54.02%,农业产业多样化指数由<5增至18.56,平均田块密度由10.90降至6.69块/hm^2,耕作田块形状指数由15.85降至11.18,有效土层厚度由35~40 cm增至>50 cm;同时,灌溉保证率提升13.15%,田间道密度提升值为41.39 m/hm^2,生产路密度提升值为87.04 m/hm^2,农业机械动力提升130.77%;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率达26.52%,农民新村建设集中率达39.56%,宅基地拆除废渣就地处理率达81.45%,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统筹城镇建设用地率达70.24%,农户宅基地复垦增值水平平均每户89 195元。由此可见,在山地丘陵区崎岖地貌背景下,释放农业规模经营的资源优化效应关键在于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联动实施,而基于农地流转的土地整治技术体系优化,能够为山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土地利用 优化 技术 集成
下载PDF
乡镇尺度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分析与实证 被引量:18
13
作者 孔祥斌 李翠珍 +4 位作者 赵晶 王红雨 谭敏 李涛 张青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45-351,共7页
该文从耕地单产实现程度、播种面积实现程度和耕地总产实现程度3个方面来表征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的计算方法。区域尺度上的小麦、玉米可实现单产是采用前沿生产函数、区试产量和近5a高产水平等多种方法进行确定,地块尺度的小麦和玉米... 该文从耕地单产实现程度、播种面积实现程度和耕地总产实现程度3个方面来表征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的计算方法。区域尺度上的小麦、玉米可实现单产是采用前沿生产函数、区试产量和近5a高产水平等多种方法进行确定,地块尺度的小麦和玉米的可实现单产依据农业生态区法(agricultural ecological zone,AEZ)进行修正得到。乡镇尺度上的小麦和玉米的可实现单产分别采用尺度下移和尺度上移的方法将地块尺度的小麦玉米可实现单产转化为乡镇尺度的可实现单产。应用此核算方法对北京市大兴区1982、2000和2006年3个时期的乡镇尺度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区区域尺度的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实现程度在1982年出现最高值,并在1983-1998年的较长时期呈现小幅摆动但基本保持在35%~45%之间,而在1998年以后则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并在2004年以后出现一定幅度上升;大兴区乡镇尺度1982年实现程度最高;与1982年相比,2000年所有乡镇都大幅降低,2006年比2000年有所增加,但仍低于1982年;乡镇尺度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大兴区区域尺度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与乡镇尺度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该文构建的乡镇尺度耕地生产能力实现程度的分析方法为从宏观尺度研究耕地生产能力差异化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产力 技术 作物 产量 尺度
下载PDF
基于系统工程和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体系框架构建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川 余建新 +3 位作者 郑宏刚 张耿杰 龚涛 曾维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55-263,共9页
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新要求,亟需土地整治体系顶层设计的指引。该文结合国内外土地整治体系的研究现状,在分析现有土地整治体系和土地科学体系在内容组成、侧重点和框架层次等差异的基础上,从人类... 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新要求,亟需土地整治体系顶层设计的指引。该文结合国内外土地整治体系的研究现状,在分析现有土地整治体系和土地科学体系在内容组成、侧重点和框架层次等差异的基础上,从人类对土地利用和认知的逻辑思维过程出发,将土地整治体系划分为土地整治核心层、土地整治配套层和土地整治准则层3个层次,具体包括技术体系、理论体系、学科体系、管理体系、文化体系和法制体系等6个部分。依据系统工程理论和统计学理论,提出了土地整治体系框架的构建方法和基本原则,并构建了土地整治体系框架。该体系具有系统性、开创性和引导性3个特点,完善了土地整治体系,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科学的体系框架,对中国土地整治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体系 技术体系 理论体系 学科体系 管理体系 文化体系 法制体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宝珍 《测绘工程》 CSCD 2000年第4期46-48,57,共4页
主要研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及相关的一些技术问题。在系统实现上 ,引入了可视化技术 ,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 ,且操作简便、直观。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信息系统 系统实现 技术问题 用户界面 可视化技术 操作 设计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丁凤 陈文惠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2-98,共7页
以3S技术为支撑,在对福建省1988年和2000年2个时期陆地卫星TM影像进行遥感判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对12年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年间福建省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林地和建设用... 以3S技术为支撑,在对福建省1988年和2000年2个时期陆地卫星TM影像进行遥感判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对12年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年间福建省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而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的区域集中在闽西北地区,且主要来自于草地类型的转变;耕地面积的减少则主要由于城乡居住建设用地的扩张与占用,且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闽东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技术 福建 土地利用 TM影像 建设用地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下载PDF
近20年来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梅娜 印萍 +4 位作者 段晓勇 董超 曹珂 杨磊 陈选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4-1126,共13页
【研究目的】近20年来,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区土地类型结构发生显著转化,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凸显。本文旨在开展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海岸带地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海岸带环境保护提供科学... 【研究目的】近20年来,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区土地类型结构发生显著转化,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凸显。本文旨在开展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海岸带地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海岸带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利用美国Landsat卫星系列遥感影像和中国资源卫星系列遥感影像,采用自动监督分类并结合目视解译,获取了研究区1995—2015年共5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趋势,探讨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典型区城镇发展、围填海时空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典型区(南通、上海、嘉兴、宁波和舟山)1995年至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明显,耕地大幅度减少,比例从1995年的68.8%降为2015年的55.7%;城镇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年平均增加192.8 km^(2)。【结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单位面积能源消耗等快速增加,环境问题凸显,大量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围填海使滨海湿地面积快速减小和消失,导致CO_(2)和污染物释放与吸收严重失衡,海洋环境受流域和沿海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明显,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近20年来赤潮频发,研究区陆域和海洋环境压力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技术 建设用地 围填海 生态环境效应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基于“3S”的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涛 岳彩荣 黄彬 《林业调查规划》 2006年第2期1-4,共4页
以云南省保山市杨柳小流域为例,利用小流域1994年和2004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分析,并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原理,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演变趋势进行了模拟与预测,表明在未来20年内,有林地明显增加而农地、牧地、灌木林地将不断减少。
关键词 动态监测 土地利用 “3S”技术 马尔可夫模型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吴志伟 胡远满 陈文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5-79,271,共5页
通过建立分宜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分宜县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的支持下,对分宜县土地利用效益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对分宜县土地利用效益进行... 通过建立分宜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分宜县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的支持下,对分宜县土地利用效益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对分宜县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分宜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适中,县域中东部为土地利用效益最高地区,其次为县中西和中南部,最差的地域为县东北部和西南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符合县域生态经济的基本规律。最后,依据各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特点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益 GIS技术 综合指标评价法 分宜县
下载PDF
面向对象的湖北省土地覆被变化遥感快速监测 被引量:11
20
作者 罗开盛 李仁东 +1 位作者 常变蓉 邱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260-267,共8页
为了快速监测湖北省土地覆被变化,以HJ-CCD、TM以及ETM影像为数据源,探索出了集成面向对象技术与"3S"技术的中尺度土地覆被变化遥感流程和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HJ-CCD影像和面向对象技术进行2010年湖北省土地覆被信息的提取,... 为了快速监测湖北省土地覆被变化,以HJ-CCD、TM以及ETM影像为数据源,探索出了集成面向对象技术与"3S"技术的中尺度土地覆被变化遥感流程和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HJ-CCD影像和面向对象技术进行2010年湖北省土地覆被信息的提取,并用野外采样点对结果进行验证。在保证高精度的情况下利用向量相似性函数对湖北省2000-2005年以及2005-2010年进行变化检测,从而获得2个变化时期影像的变化区域,然后利用面向对象技术中的最邻近分类器对变化区进行自动化分类。最后分别将2期的变化结果与未变化结果融合后获得湖北省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覆被图,在GIS中处理后建成县、市、省3级行政级别的湖北省土地覆被变化本底数据库。试验表明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为93.24%,Kappa系数为0.914;2000-2005年与2005-2010年变化检测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0.88%和90.75%。同时研究发现景观破碎的地区应用面向对象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监测 土地覆被变化 面向对象技术 HJ-CCD影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