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 被引量:186
1
作者 王雨晴 宋戈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3-748,共6页
土地利用效益是衡量土地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着手,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评价模型,以量化方式评价全国14个大城市的... 土地利用效益是衡量土地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着手,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评价模型,以量化方式评价全国14个大城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变化趋势,评价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吻合,表明协调度函数模型可操作性强,可信度高,不失为一种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益 协调度函数 评价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6
2
作者 孙慧兰 李卫红 +1 位作者 陈亚鹏 徐长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87-894,共8页
以伊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手段和生态经济学方法,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参照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结合敏感度分析,探讨了伊犁河流域1985-2005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 以伊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手段和生态经济学方法,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参照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结合敏感度分析,探讨了伊犁河流域1985-2005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5年间伊犁河流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程度呈增大趋势。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有所上升,从482.83×108元上升到506.44×108元,增加了23.61×108元:水域和耕地对研究区总体服务功能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而牧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下降对研究区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的增加具有较大负贡献。研究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已处于协调水平的边缘,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服务价值 生态经济协调度 伊犁河流域
下载PDF
区域—要素统筹: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关键 被引量:102
3
作者 林坚 刘松雪 刘诗毅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共7页
研究目的:通过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核心概念进行辨析,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科学内涵,并讨论构建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qu... 研究目的:通过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核心概念进行辨析,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科学内涵,并讨论构建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概念源于"国土空间开发",交融于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拓展于自然资源全要素保护。国土空间的内涵有着"区域"型和"要素"型特性之分,目前也存在分别以主体功能区制度为代表和以土地用途管制为代表的"区域"型、"要素"型两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未来需要统筹两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需求,让相应制度承担起指引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推进生态功能受损地区系统性修复治理、开展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保护等多重任务。研究结论:做好"区域—要素统筹"是构建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区域”型国土空间 “要素”型国土空间 区域—要素统筹
下载PDF
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92
4
作者 梁红梅 刘卫东 +2 位作者 刘会平 林育欣 刘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6-641,共6页
深圳市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土地利用效益非常明显,并且具有耦合关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当耦合度在0°~90°之间时,土地利用效益系统... 深圳市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土地利用效益非常明显,并且具有耦合关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当耦合度在0°~90°之间时,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当耦合度等于45°时,系统最协调。根据此模型计算了1981~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都处于上升状态,前者持续快速上升;而后者总体上升,有所波动。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1981~1985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从-36.29°陕速上升到36.99°,从低级共生状态跃至相对协调状态。1986~1990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持续、稳定、最佳协调状态,耦合度介于43°~53°之间。1991~1996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耦合变化状态,耦合度从56.99°上升到79.47°,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发展。1997—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协调程度有所下降,耦合度介于81°-8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市 土地利用效益 耦合关系 协调发展
下载PDF
规划的变革与变革的规划——上海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两规合一”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89
5
作者 胡俊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0-25,共6页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冲突与矛盾是近年来城市规划实施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两规在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发展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矛盾冲突,总结了上海"两规合一"实践中关于战略引领、城乡统筹、...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冲突与矛盾是近年来城市规划实施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两规在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发展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矛盾冲突,总结了上海"两规合一"实践中关于战略引领、城乡统筹、生态优先、转型发展、管理创新的基本做法,并对"两规合一"后城市规划在管控能力、配给能力、政策能力和实施能力等方面的新变革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两规合一 上海实践
下载PDF
低碳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 被引量:84
6
作者 苑韶峰 唐奕钰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0-198,共9页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间四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从经济贡献力、生态承载力及二者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区域差...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间四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从经济贡献力、生态承载力及二者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区域差异显著,各地级市碳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从上游地区到下游地区增长量逐渐增大。②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总体呈现正相关性,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值先增大后减小,碳排放强度空间正相关性增强,集聚状态显著,异质性空间单元增加。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高值集聚中心位于下游沿海地区,低值集聚中心主要分布在上游及中游地区,低值孤立点和高值孤立点分别分布在中游及中下游地区。③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生态承载系数东高西低、中间最低,两者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耦合协调度上游差异较小,中游及下游地区差异相对较大。④为更好地实现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集约方向转变,可以分区域进行低碳土地利用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低碳 土地利用 生态承载力 耦合协调度 长江经济带 全球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国外公交导向开发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48
7
作者 蒋谦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2-87,共6页
介绍国外城市用地布局和公共交通建设的相互影响研究 ,以及在倡导公交导向的土地开发方面的策略。结合广州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和规划情况 ,分析我国城市规划在系统的协同性、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倡导通过公交导向开发策略 ,... 介绍国外城市用地布局和公共交通建设的相互影响研究 ,以及在倡导公交导向的土地开发方面的策略。结合广州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和规划情况 ,分析我国城市规划在系统的协同性、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倡导通过公交导向开发策略 ,提高城市规划的综合协同和正确导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 公交导向 用地布局 系统协同性 资源利用
下载PDF
1995-201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其协调性分析 被引量:66
8
作者 张晓琳 金晓斌 +3 位作者 范业婷 刘晶 单薇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9-706,共18页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可实现土地利用功能协调,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功能协调角度构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分析框架,利用江苏省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5期遥感影像及相关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三级土地利...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可实现土地利用功能协调,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功能协调角度构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分析框架,利用江苏省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5期遥感影像及相关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三级土地利用功能评价体系,以县域为评价单元,通过三角模型和空间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解析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协调状况。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总水平提升减慢,其中生产、生活功能不同程度提升,生态功能明显下降。(2)生产、生活功能空间集聚不突出,生态功能的热点、冷点区域呈"Y"型集聚分布。(3)不同功能区功能协调性态势不一,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优化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程度较弱并持续恶化。建议江苏省在落实发展蓝图和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重点开发区生活功能转型、Ⅰ类限制开发区生产功能转型策略,并严格落实禁止开发区的生态保护责任等差别化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功能 土地利用转型 功能协调 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
原文传递
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测度——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65
9
作者 张乐勤 陈素平 +1 位作者 陈保平 张勇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5-82,共8页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2020年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2020年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6-2011年,安徽省土地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呈上升态势;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由1996年的0.4958提升至2011年的0.6682,年均值为0.5442,处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015、2020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分别达到0.6985、0.78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演进 土地集约利用 耦合协调度 评价与分析
原文传递
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 被引量:54
10
作者 曹荣林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05-608,共4页
分析了我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的不协调状况及其原因 ;依据两规协调的法律规定 ,提出了两规协调的共同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化、集约用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论述了两规协调的基本思路是重视城镇体系规划... 分析了我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的不协调状况及其原因 ;依据两规协调的法律规定 ,提出了两规协调的共同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化、集约用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论述了两规协调的基本思路是重视城镇体系规划、乡镇规划两图合一、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协调、城市规划设计院参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中国 协调发展 规划编制 城市化 城镇体系规划 土地管理
下载PDF
湖南省土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 被引量:56
11
作者 张路路 郑新奇 +1 位作者 孟超 张蓬涛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5-94,共10页
研究目的:测度和分析湖南省土地"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时空特征,为提升土地整体利用效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5—2015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功能值高于生活和生产功能,土地生产... 研究目的:测度和分析湖南省土地"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时空特征,为提升土地整体利用效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5—2015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功能值高于生活和生产功能,土地生产、生活功能强度提高且呈现非均衡性特征,生态功能值小幅降低,但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2)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土地功能耦合协调度的均值分别为0.486、0.581和0.620,表明近10年来湖南省土地利用冲突趋于减弱。土地功能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上形成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高值区的中心—外围结构,不同主体功能区耦合协调度分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3)影响土地功能耦合协调的因素包括宏观政策、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禀赋等。研究结论:应根据土地多功能的时空耦合特征和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调控策略以提升土地"三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功能 “三生”功能 耦合协调度 湖南省
下载PDF
现实主义的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观 被引量:31
12
作者 徐巨洲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13,共5页
针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议题,分析了土地利用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倡导应以科学严肃的态度引用土地分析指标、看待城市土地利用资源短缺问题,阐明了土地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规律、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土地规模的依存规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 针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议题,分析了土地利用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倡导应以科学严肃的态度引用土地分析指标、看待城市土地利用资源短缺问题,阐明了土地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规律、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土地规模的依存规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资源短缺 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
下载PDF
北京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分析 被引量:49
13
作者 谭峻 李楠 魏锜琀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8-42,共5页
研究目的: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对策。研究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城乡土地利用状况,设计适合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模型,评价模拟结果。研究结果: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系统总协调度为0.677... 研究目的: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对策。研究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城乡土地利用状况,设计适合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模型,评价模拟结果。研究结果: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系统总协调度为0.677,处于"比较协调"区间的中下水平。研究结论: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城乡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利用城乡土地的政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调查 协调度
下载PDF
成都市县域土地利用碳收支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被引量:51
14
作者 王刚 张华兵 +1 位作者 薛菲 甄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70-1182,共13页
基于2014年成都市县域单元土地利用遥感图像和能源消耗统计数据,论文分析了碳收支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回归模型构建,对碳收支、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碳汇土地面积占比为56.97%,高于碳源用地,区域碳源/... 基于2014年成都市县域单元土地利用遥感图像和能源消耗统计数据,论文分析了碳收支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回归模型构建,对碳收支、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碳汇土地面积占比为56.97%,高于碳源用地,区域碳源/碳汇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强度为2.40~3.33,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成都市净碳排放2.43×107t,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分布特征。各县域单元碳补偿率为0.06%~11.58%,碳生态承载系数(ESC)为0.05~8.60,呈现"东低西高、中心最低"的特征;3)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ECC)为0.26~1.45,呈现"中心高、周边低"的特征并且空间差异较小;4)碳排放与GDP极显著正相关(P<0.01)。ESC与土地利用强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ECC与土地利用强度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6。耦合协调度和人均GDP回归关系极显著(P<0.01),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碳排放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强度的耦合协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县域 碳收支 土地利用 耦合协调度
原文传递
耕地利用多功能权衡关系测度与分区优化——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51
15
作者 方莹 王静 +3 位作者 孔雪松 吴荣涛 李保莲 刘晶晶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7-64,共8页
研究目的:分析河南省耕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多功能权衡关系区域差异,提出分区优化管控措施。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方法、权衡强度方法。研究结果:(1)河南省各县(区)耕地利用多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中原城市群生产功能和社会... 研究目的:分析河南省耕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多功能权衡关系区域差异,提出分区优化管控措施。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方法、权衡强度方法。研究结果:(1)河南省各县(区)耕地利用多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中原城市群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优势明显,黄淮平原生产—生态功能强;(2)多功能协调度、权衡强度空间差异明显,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协调程度高、权衡强度低;(3)全省可耕地划分为多功能高协调区、多功能低协调区、单功能主导区、生产—生态协调区、生产—社会保障协调区、生态—社会保障协调区6大区域。研究结论:研究结果与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相符,揭示河南省耕地利用多功能分布和权衡关系,划分不同类型区并提出优化建议,为河南省农业空间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功能 耦合协调度 权衡强度 分区优化 河南省
下载PDF
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及协调分析 被引量:47
16
作者 杨清可 段学军 +1 位作者 李平星 王磊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96-1704,共9页
通过探讨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耦合格局及其协调发展程度,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1996~2015年,江苏省土地开发度指数从0.339升至0.426,呈现平稳增长→快速增长→平稳增长的态势。利用效益指数从0.459提高至... 通过探讨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耦合格局及其协调发展程度,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1996~2015年,江苏省土地开发度指数从0.339升至0.426,呈现平稳增长→快速增长→平稳增长的态势。利用效益指数从0.459提高至0.596。(2)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1996~2015年苏南地区土地开发强度高,利用效益提升显著。苏北地区的宿迁、淮安与盐城等市的利用效益较低,"中部凹陷"特征明显。(3)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总体耦合态势可划分为减弱-波动-增强3个阶段,土地开发与利用效益重心均向东南移动,但效益重心移动速度稍快。(4)苏南地区土地开发度与开发效益耦合度大于0.8,低值区集聚在淮安、盐城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发度 利用效益 空间特征 协调分析 江苏省
下载PDF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46
17
作者 杨丽霞 夏浩 苑韶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3-88,共6页
研究目的:以土地投入产出率为支点,探析浙江省11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以期为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熵值法和空间分析法。研究结果:(1)浙江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整体水... 研究目的:以土地投入产出率为支点,探析浙江省11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以期为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熵值法和空间分析法。研究结果:(1)浙江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整体水平较高,但各城市之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差异性显著;(2)浙江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形态;(3)浙江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主要受区位条件、城市发展策略、产业结构、城市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点,制定差异化策略,推动土地利用综合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经济效益 耦合协调度 熵值法 空间分析法 浙江省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协调的“三线”划定方法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 被引量:45
18
作者 冉娜 金晓斌 +4 位作者 范业婷 项晓敏 刘晶 周寅康 沈春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4-298,共15页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三线")对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市景观格局等具有积极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三线")对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市景观格局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对"三线"内涵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线"协同划定的分析框架和协调策略,选取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为案例区,通过构建"生态-耕作-建设"三种利益导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分析了不同目标导向下各类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综合各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土地利用冲突区,基于生态优先、集中紧凑、邻域和谐和空间识别的原则,对各类冲突区进行耦合协调,以期为"三线"划定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区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主要包括西部的茅山片区、北部的天荒湖湿地以及钱资湖、长荡湖等区域,总面积260.63km^2;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茅山片区及低山丘陵的东侧,中部冲积湖积圩田平原和东部的高亢平原,总面积303.57km^2;城市开发边界圈定了中心城区可扩张的最大范围,总面积69.43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城市开发边界线 生态保护红线 土地利用冲突 耦合协调 常州市金坛区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41
19
作者 姜旭 卢新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33,共9页
研究目的:揭示不同时间截面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研究结果:(1)2005—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和人居环境水平总体... 研究目的:揭示不同时间截面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研究结果:(1)2005—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和人居环境水平总体上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空间上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峰值区域的“多中心”分布特征为主,且地域差异逐渐缩小;(2)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则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并从濒临失调逐步跨入初级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上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和新余为峰值区域,以荆州、孝感、咸宁、吉安等地为低值区域的分布格局,但地区差距逐渐缩小,有向片状分布发展的趋势。研究结论: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人居环境指数逐年提升,并且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度在地区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存在明显的协同发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镇化 人居环境 协调度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中国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 被引量:39
20
作者 朱庆莹 陈银蓉 +1 位作者 胡伟艳 梅昀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34-243,共10页
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该文采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分别评价了2004—2016年中国284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区域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耦合协调... 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该文采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分别评价了2004—2016年中国284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区域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两者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关联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生态效率协调性整体处于轻度失调阶段,但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呈逐步增强态势。协调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东部和中部高,西部低”的格局,且随时间推移发生较小改变。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且随时间推移关联程度先增强后减弱。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正相关类型高高集聚(HH)与负相关类型低高集聚(LH)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正相关类型低低集聚(LL)和负相关类型高低集聚(HL)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HH、LH和LL型主要以“组团”形式出现,聚集性强,HL型则散乱分布。随时间推移,除HL型外,其余类型空间分布的整体格局较为稳定。应制定科学的环境经济和环境技术政策,加强对城市的差异化监控与管理,合理进行分区管控并推进市域之间的技术与创新合作等来增强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生态效率的协调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耦合协调度 时空格局 空间关联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