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被引量:268
1
作者 龙花楼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07-1618,共12页
自21世纪初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国家行政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 自21世纪初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国家行政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进而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指出:决策部门应根据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充分考虑目标区域所处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以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在探讨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基础上,强调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变化应当成为今后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变化来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及制度,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资源管理 理论模式 互馈机制 政策制度创新
原文传递
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217
2
作者 曲福田 陈江龙 陈雯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1-241,共11页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而农地非农化又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合理调控农地非农化需要掌握其驱动因素的作用机理,辨识主导因素。论文从影响土地资源部门配置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构建了...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而农地非农化又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合理调控农地非农化需要掌握其驱动因素的作用机理,辨识主导因素。论文从影响土地资源部门配置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构建了一个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1995~2001年省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是农地非农化的主要推动因素;土地利用的比较效益和耕地资源禀赋是农地非农化的基础因素;地方政府的收益以及地方政府的管制应对行为与农地非农化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与农地非农化的面积呈负相关关系。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农地非农化 计量模型 经济驱动机制 耕地保护 土地政策
下载PDF
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及土地保护政策分析 被引量:153
3
作者 谭淑豪 曲福田 黄贤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0-114,共5页
从生产规模、收入水平和兼业行为方面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 ,初步探讨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经济政策刺激的反应及其可能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退化 (保护 )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旨在使政府宏观目标与农户经济收益... 从生产规模、收入水平和兼业行为方面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 ,初步探讨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经济政策刺激的反应及其可能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退化 (保护 )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旨在使政府宏观目标与农户经济收益两者兼得的“双赢”政策调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农户 土地利用 土地保护政策
下载PDF
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功能变化 被引量:152
4
作者 宋小青 吴志峰 欧阳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5-447,共13页
耕地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日本、韩国、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耕地功能已普遍转型。中国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需求变化与以上国家颇为相似。那么,目前中国耕地功能变化是否也在发生转型?对此,在构建耕地功能变化分析框架与度量方法的... 耕地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日本、韩国、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耕地功能已普遍转型。中国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需求变化与以上国家颇为相似。那么,目前中国耕地功能变化是否也在发生转型?对此,在构建耕地功能变化分析框架与度量方法的基础上,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功能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中国耕地功能总体上于2006年开始转型,转型前后耕地功能供需协调与供需错位、供给滞后、形态扭曲并存。在综合考虑以上发达国家经验与中国耕地功能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耕地多功能管理建议。此外,从耕地功能变化研究框架出发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多功能 土地利用 转型 政策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 被引量:70
5
作者 刘新平 严金明 王庆日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4,共7页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面临的问题,总结地方实践创新经验,提出进一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建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研究结果:中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面临资金短缺、产权复杂等现实困难,主要原因是规...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面临的问题,总结地方实践创新经验,提出进一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建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研究结果:中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面临资金短缺、产权复杂等现实困难,主要原因是规则的制约和缺失,对广东、浙江、辽宁3个省份集体建设用地管理、违法用地处理、出让方式改进等方面的创新进行了总结。研究结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既是现实需要,又有一定的政策空间,应在全国层面完善集体建设用地管理、违法用地处理、土地出让和强制力运行等规则,按照科学规划、市场导向、利益共享的原则推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镇土地 土地再开发 现实困境 政策创新
下载PDF
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转型研究 被引量:68
6
作者 吴宇哲 许智钇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22,共14页
新形势下,国家开始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以及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提升工作。但是与之配套的耕地保护制度却明显滞后,严重影响耕地保护工作的推进。本文从休养生息的要义解析、目前国内耕地保护制... 新形势下,国家开始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以及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提升工作。但是与之配套的耕地保护制度却明显滞后,严重影响耕地保护工作的推进。本文从休养生息的要义解析、目前国内耕地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耕地保护制度的演变经验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耕地保护制度的现实脉搏所在。并从耕地的时空格局、耕地质量、耕地安全与激励机制等四个层面研究耕地保护转型的体制机制,构建了耕地保护转型总体框架;从生态整合与文化发展的前瞻性视野,构建了耕地永续发展生态格局路径框架。对于完善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制度,适应实际工作的实施,促使我国实现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总体目标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政策 休养生息 耕地保护 轮作休耕 生态补偿 生态系统 空间 格局
原文传递
县域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被引量:38
7
作者 张富刚 郝晋珉 +3 位作者 李旭霖 姜光辉 丁忠义 李新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3-68,共6页
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对指导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建立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评价模型,对曲周县域的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 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对指导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建立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评价模型,对曲周县域的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曲周县土地利用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间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但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水平低下,与生态环境效益相比,其社会经济效益略显滞后。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中的库兹尼茨曲线进行区域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表明曲周县土地利用应选择跨越式发展模式,即沿着库兹尼茨曲线中的NSFYPW轨迹曲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 评价 指标体系 曲周县 库兹尼茨曲线 跨越式发展模式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对长期放牧的响应 被引量:47
8
作者 杨浩 白永飞 +1 位作者 李永宏 韩兴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9-507,共9页
该文比较研究了内蒙古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放牧演替系列经过20a(1985~2005年)放牧,利用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变化分析了这两个放牧演替系列上15个植物群落的变化趋势,并依此探讨长期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针... 该文比较研究了内蒙古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放牧演替系列经过20a(1985~2005年)放牧,利用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变化分析了这两个放牧演替系列上15个植物群落的变化趋势,并依此探讨长期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针茅(Stipa grandis)牧压梯度系列上,群落仍以大针茅群系为主,冷蒿(Artemisia frigida)为建群种的群落消失;在羊草(Leymus chinensis)牧压梯度系列上,羊草和冷蒿不再是建群种,被西伯利亚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大针茅、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所替代。综合两个牧压梯度系列的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基本结论:长期过度放牧进一步加速了草原群落的退化进程,但退化草原具有较高的恢复弹性,控制放牧使部分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同一植物群落时间变化,或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在空间序列上的位移程度主要取决于放牧史和利用强度。过去20a中,特别是2003年以来草原管理政策的改变并没有导致该区域草地的整体退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草地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过度放牧 演替 聚类分析 地上生物量 物种丰富度 物种组成
下载PDF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演进分析 被引量:41
9
作者 吕晓 牛善栋 +3 位作者 黄贤金 赵雲泰 赵小风 钟太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18,26,共9页
研究目的:概括总结中国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演进趋势。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和概括总结方法。研究结果:(1)政策数量由1978—1998年间合计4项演变为1999—2014年间的年均4项,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相关部委颁布的政策分别占9.84%、3.... 研究目的:概括总结中国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演进趋势。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和概括总结方法。研究结果:(1)政策数量由1978—1998年间合计4项演变为1999—2014年间的年均4项,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相关部委颁布的政策分别占9.84%、3.28%、31.15%和55.73%;(2)政策形式多为通知、意见等,效力层级较低;(3)政策内容经历了由萌芽探索、基本确立到不断完善再到成熟发展的演进过程,涉及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监督考评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研究结论: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体系基本完备,但仍需加强批后监管,细化节约集约利用的过程与机制,探索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实现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一体化,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土地政策 土地集约利用 节约用地 内容分析法 政策演进
下载PDF
中国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时空格局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42
10
作者 刘涛 史秋洁 +1 位作者 王雨 杨宇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09-1623,共15页
描绘了1996-2006年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及其占用耕地的时空特征,探讨了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流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在城乡"两头占地",这是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的主要根源;各类... 描绘了1996-2006年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及其占用耕地的时空特征,探讨了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流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在城乡"两头占地",这是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的主要根源;各类开发区的设立和扩张都以占用耕地为主,对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贡献超过一半;而城市和镇的扩张速度更慢、土地来源更为多元。实证结果表明,投资和产出增长的差异性对城乡建设及其耕地占用的时空格局起到了关键作用;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带动作用有限;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而东部沿海地区的省级开发区则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圈地运动。土地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政策应重点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城乡同时占地的问题,发挥城镇化的节地效应,并强化政策的区域差异性和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城乡建设用地 耕地流失 耕地占用 政策评估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以2005年县级及以上城市为例 被引量:36
11
作者 刘涛 曹广忠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70-1577,共8页
本文放弃了Mills-Muth模型"就城市论城市"的视角,从区域的视角考察城市用地的规模决定。通过比较静态分析,考察市场化条件下的用地需求变化、各级政府对土地供给的博弈过程和区位约束对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从城市土地供求关... 本文放弃了Mills-Muth模型"就城市论城市"的视角,从区域的视角考察城市用地的规模决定。通过比较静态分析,考察市场化条件下的用地需求变化、各级政府对土地供给的博弈过程和区位约束对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从城市土地供求关系的角度建立了区域视角下的转型期中国城市用地规模决定的一般化概念模型。基于中国626个城市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概念模型的有效性,发现城市人口和产业规模的增长显著地提高了对城市土地的需求,第二、三产业的影响程度因城市发展阶段而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模式对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并不显著。中央政府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制度改变了城市的等级结构,却很难对城市用地扩张产生实质性约束;地方政府缺乏土地储备的激励,大量的开发区用地被迅速投入市场,造成了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提高了土地供给成本,交通区位劣势降低了土地需求,限制了城市用地的无序扩张。与理论分析结果不同,宏观经济区位的劣势并未有效地限制城市用地规模,反而促进了城市政府低价甚至负地价出让土地,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闲置和粗放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决定 城市土地利用 土地政策 区位约束 城镇化
原文传递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住宅用途入市的现实约束与赋能探索 被引量:36
12
作者 吴宇哲 于浩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99,共7页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现实约束,通过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住宅用途入市的市场交易和收益分配机制,赋能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允许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城乡融合发展的...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现实约束,通过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住宅用途入市的市场交易和收益分配机制,赋能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允许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受到宅基地流转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用途的限制,试点地区的改革探索整体上是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延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从商业和工业用途拓展到住宅用途入市,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公开交易,城乡居民均可成为使用权主体,入市收益缴纳相关税费后由农民和集体共同分享。研究结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城乡住宅用地具有平等的财产权能,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制度改革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城乡融合发展 土地政策
下载PDF
不同政策方案下的南京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动态模拟 被引量:35
13
作者 杨皓然 吴群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1-126,共6页
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对2000—2035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现状及未来政策模拟趋势下的碳排放趋势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当前南京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一定的政策干预可以调控碳排放量;调整城镇化水平可以抑制土地利... 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对2000—2035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现状及未来政策模拟趋势下的碳排放趋势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当前南京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一定的政策干预可以调控碳排放量;调整城镇化水平可以抑制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增速;减少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调整产业结构和汽车使用量,均可有效控制碳排放量的增长;单纯通过调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调控土地利用碳排放并不显著;多种政策协调控制下的碳减排水平远高于单一政策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系统动力学 政策仿真 南京市
下载PDF
基于DLS模型的城市土地政策生态效应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33
14
作者 吴健生 冯喆 +1 位作者 高阳 彭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73-1682,共10页
以快速城市化典型地区——深圳市为例,结合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数量控制和空间控制两类生态政策的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用地扩张,城市生境面临破碎化增加、连通性... 以快速城市化典型地区——深圳市为例,结合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数量控制和空间控制两类生态政策的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用地扩张,城市生境面临破碎化增加、连通性降低、生境质量下降等生态风险,生态政策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生态风险。(2)数量控制的生态政策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性,遏制景观破碎化和生境质量下降趋势和增强景观连通性,但可能造成城市开发强度上升,对城市用地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3)空间控制的生态政策可以维护生态用地格局,遏制景观破碎化和生境质量下降趋势,但在维护景观连通性方面作用有限。(4)两种政策同时使用会产生协同效应,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两种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LS模型 土地政策 生态效应 深圳
原文传递
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及起步区方案比选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姜鲁光 吕佩忆 +1 位作者 封志明 刘晔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91-998,共8页
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深入分析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的现状空间特征,对于推进新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时相Landsat-TM/ETM+/OLI遥感数据解译,分析了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的总体特征,并重点研究了建设用地节... 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深入分析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的现状空间特征,对于推进新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时相Landsat-TM/ETM+/OLI遥感数据解译,分析了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的总体特征,并重点研究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和耕地质量的区域差异。提出了雄安新区起步区的三个可能备选方案,并分析了其各自利弊。研究表明,雄安新区土地呈"六田、二建、一水、半分林"特征;现状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较大;耕地质量及其利用强度的空间差异显著,容城、安新耕地质量好,复种指数高,分别达1.92和1.87,雄县耕地质量较差,复种指数明显偏低,仅为1.32。综合考虑起步区的相对完整性、未来发展的可拓展性、与周边县市的兼顾性和防洪安全性,统筹权衡优质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征收拆迁成本等因素,本文建议以位于容城东部与安新、雄县交接处的"中方案"作为起步区的优先方案。针对新区建设需要大量占用土地的现实需求,本文建议优先通过农村(含乡镇)集体建设用地的征收与节约集约利用解决;新区建设不可避免会占用耕地,建议优先安排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尽量保护优质高产耕地;建议合理确定土地征收与征用时序,分类施策,优化土地资源管控。同时指出,雄安新区大部分地势相对较低,新区规划、选址和建设需要高度关注防洪排水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土地利用 起步区 方案比选 规划建议
原文传递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政策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16
作者 黄端 李仁东 +2 位作者 邱娟 施媛媛 刘建红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90,共11页
武汉城市圈是全国首批"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之一,而且是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为了正确认识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2000、2005、2010和2015年4期... 武汉城市圈是全国首批"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之一,而且是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为了正确认识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2000、2005、2010和2015年4期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5年以及3个5年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转化方向和区域差异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总体特征上,2000-2015年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多。(2)变化方向上,2000-2015年以耕地、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要特征,2000-2005年以耕地向水域和建设用地转化为主,2005-2010年以耕地向建设用地、水域,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为主,2010-2015年以耕地、林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化为主。(3)区域时空差异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区域集中在武汉城市圈的中部;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武汉城市圈周边地区;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武汉城市圈中部;水域集中在武汉城市圈的仙桃市;林地主要在潜江市、云梦县;草地主要为英山县。(4)政策驱动因素分析上,中部崛起、两型社会、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政策驱动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管制视角的中国乡村内生性发展乏力问题分析:以英国为鉴 被引量:31
17
作者 叶裕民 戚斌 于立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3-137,共15页
本文对比了中国与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在乡村农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利用上的政策选择。中英两国在农地利用上都采取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在耕地保护下寻求功能多样化发展;在建设用地利用上,不同于英国巩固与增加乡村建设用地,中国乡村建设... 本文对比了中国与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在乡村农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利用上的政策选择。中英两国在农地利用上都采取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在耕地保护下寻求功能多样化发展;在建设用地利用上,不同于英国巩固与增加乡村建设用地,中国乡村建设用地利用以保证向城市供给为主要方向。本文还解释了中国乡村出现"无发展的增长"源于政治要求下的被动增长和城乡互动中乡村生产资料的减少,据此提出需要认识到乡村发展的阶段性,构建乡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并配套相应制度,以达到保留乡村生产资料、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乡村土地 增减挂钩 内生性发展
原文传递
从土地用途管制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演进历程、轨迹特征与政策启示 被引量:29
18
作者 田双清 陈磊 姜海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8,共7页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大致经历了"萌芽→初步探索→深入探索→发展完善"四个演进阶段。把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演进历程及特征,对于健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当前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仍存在管...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大致经历了"萌芽→初步探索→深入探索→发展完善"四个演进阶段。把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演进历程及特征,对于健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当前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仍存在管制主体目标利益不协调、覆盖范围不够全面、手段不够多元化、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新时代要求与机构改革背景下,需兼顾"问题-目标"双导向,以国土空间规划为载体,采用多元化管制手段,妥善处理要素关系,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助推国家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用途管制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演进历程 轨迹特征 政策启示
原文传递
中国耕地保护治理转型:供给、管制与赋能 被引量:28
19
作者 吴宇哲 沈欣言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2-38,共7页
研究目的:从国家治理转型的高度,剖析耕地保护制度的初心与使命,为实现生态文明、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在中国耕地保护治理的转型中,政府、市场、社会三类行动主体相互嵌... 研究目的:从国家治理转型的高度,剖析耕地保护制度的初心与使命,为实现生态文明、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在中国耕地保护治理的转型中,政府、市场、社会三类行动主体相互嵌入形成动力机制和制衡机制。政府和市场主导的供给治理导向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虽然规定了框架规制,但地方政府的执行偏差、社会公众的参与缺位造成了“占优补劣”的后果。政府和社会主导的管制治理导向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了优质耕地,维持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主导的赋能治理导向的耕地休养生息制度完善了“占补平衡”的政策目标,加强了生态修复,建立了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供给治理、管制治理与赋能治理的协同组合可以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多重平衡。研究结论:建立政府、市场与社会多主体参与的互动性连结,供给治理导向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管制治理导向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奠定了耕地保护治理的基石,赋能治理导向的耕地休养生息制度是在改进的耕地占补平衡和加强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基础上的嵌入性治理,与前两者形成合力,高效推进中国耕地保护治理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政策 耕地保护 供给治理 管制治理 赋能治理
下载PDF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特征测度与机制探索 被引量:28
20
作者 田俊峰 王彬燕 王士君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84-195,共12页
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计量模型方法测度1995—2015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剖析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发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表现为耕地规模增速先降后升,增长... 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计量模型方法测度1995—2015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剖析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发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表现为耕地规模增速先降后升,增长热点区向三江平原地区集聚;建设用地稳定增长,2010—2015年增长显著,面积增长热点区存在"中心城市—城市带与沿海沿边地区—哈长城市群核心区"的转移路径;林草地与未利用地规模持续下降,规模下降的区域趋向集中于三江平原地区。②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区域自然条件,多种政策性因素可通过土地与生态工程建设、政府投资、空间发展引导与管制、倾斜性政策支持等形式直接控制不同类型土地供给,形成政策引导下社会—生态反馈路径;此外,政策性因素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改变、改变比较收益与产出能力、调控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等影响区域土地利用需求,形成政策影响下社会—经济变化诱发路径。两种路径交互耦合,共同驱动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③当前东北地区因多种政策冲突以及政策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土地资源不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凸显,应进一步基于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的视角,强化多种政策间的综合协调,以科学的政策设计引导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向可持续方向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动力机制 耕地 建设用地 林草地 政策干预 城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