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地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 被引量:119
1
作者 董秀茹 尤明英 王秋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6-339,共4页
为了在基本农田划定中实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目标,该文以辽宁省东港市为例,借助GIS技术,从耕地的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两方面考虑,选取耕地等别、坡度、道路通达度、水利设施状况以及与相邻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一... 为了在基本农田划定中实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目标,该文以辽宁省东港市为例,借助GIS技术,从耕地的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两方面考虑,选取耕地等别、坡度、道路通达度、水利设施状况以及与相邻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一种以土地评价为基础的"按质定量"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东港市评价分值≥90分的耕地较少,只占耕地总面积的23.73%,且无规律地散步在整个区域内;若使其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评价分值≥70分的耕地区域是理想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证研究表明此种方法可以减少基本农田划定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基本农田的划定更为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评价 区域规划 定级 基本农田 立地条件
下载PDF
基于耕地质量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的耕地保护分区 被引量:111
2
作者 韦仕川 熊昌盛 +1 位作者 栾乔林 胡月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49-256,共8页
科学合理地制定耕地保护分区,是实现耕地差异化保护、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该文采用Moran散点图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探讨广宁县耕地质量的空间结构性特征和聚集性规律,并据此提出耕地保护分... 科学合理地制定耕地保护分区,是实现耕地差异化保护、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该文采用Moran散点图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探讨广宁县耕地质量的空间结构性特征和聚集性规律,并据此提出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广宁县耕地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规律,正相关类型(高-高和低-低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聚集性较强;负相关类型(高-低和低-高型)无明显集中区域,零星分布。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耕地保护分区,既综合考虑了耕地自然条件、利用条件和经济条件,同时将耕地质量的空间属性作为第4维,纳入到耕地保护分区研究中,为耕地差异化保护、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思路。最后,提出了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的耕地保护分区方案及相应的保护措施,可为研究区域耕地保护分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划 等级 耕地质量指数 局部空间自相关 耕地保护分区 空间尺度 广宁县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81
3
作者 龚文峰 袁力 范文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0-259,F0003,共11页
为揭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在地形差异上的演变过程,探讨不同地貌部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作用,以1989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Landsat 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RS和GIS支持下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地学信息... 为揭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在地形差异上的演变过程,探讨不同地貌部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作用,以1989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Landsat 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RS和GIS支持下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地学信息图谱分析理论,研究该区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程,揭示土地利用变化成因和机理,并基于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探究土地利用图谱地形梯度的空间分异和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分别由20.96km2减少到2.87km2和3.92km2减少到0.09km2,破碎化程度加剧,且未利用地(滩涂地和湿地)→耕地是其主要的转变轨迹,居民工矿用地呈现不平衡的增加态势,耕地是居民工矿用地和林地的主要转化来源,林地的破碎度由0.117个/km2增加到0.532个/km2,破碎化程度日益严重;前期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的分布指数在地形位等级2时最大,稳定型和反复变化型的在地形位等级1时最大,之后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减小;中间过渡型呈现一定的曲线变化。该文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 等级 土地利用格局 地形位指数 图谱
下载PDF
基于农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78
4
作者 徐康 金晓斌 +1 位作者 吴定国 周寅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7-255,共9页
提高耕地质量是土地整治的核心任务之一。在现有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快速有效地在项目尺度上对整治后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是当前土地整治研究与实践的迫切要求。该文从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入手,甄别敏感因素及... 提高耕地质量是土地整治的核心任务之一。在现有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快速有效地在项目尺度上对整治后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是当前土地整治研究与实践的迫切要求。该文从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入手,甄别敏感因素及稳定因素,在农用地分等基础上,补充自然质量和生产条件修正因素,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并以海南省陵水县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修正后的项目区综合自然等别由4.7提升至4.2,综合利用等别由4-3提升至3.2,修正后利用等指数与基准作物实际产量的相关系数为O.86,高于修正前的O.82,说明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满足实践中耕地质量的变化评价的需要。该研究可为项目尺度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分等 耕地质量评价 项目 农用地
下载PDF
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63
5
作者 张甘霖 吴运金 赵玉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F0004,共9页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1︰100万SOTER数据库为基础,将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了气候、地形和土壤3个方面的9个评价因子,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层...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1︰100万SOTER数据库为基础,将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了气候、地形和土壤3个方面的9个评价因子,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价因子模糊化处理和权重的确定。利用极限条件和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全国有56.6万km2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自然质量,其中,一等级的占15.9%,二等级的占19.5%,三等级的占25.8%,四等级的占19.1%,五等级的占19.7%;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关注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贵州、广西、山东和江西等省;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具有区域分布特征,并随着适宜等级的降低,由土壤条件逐渐转变为气候和地形条件;模糊函数以及极限条件和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级 隶属度函数 SOTER 耕地后备资源 适宜性评价 粮食安全
下载PDF
耕地整治质量潜力测算方法 被引量:50
6
作者 张瑞娟 姜广辉 +2 位作者 周丁扬 孙富国 王新盼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38-244,共7页
现有耕地整治质量潜力测算大都直接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忽略了耕地整治工程措施可改造的耕地质量限制因素与农用地分等因素的非衔接关系,掩盖了土地整治对耕地限制因素可改造程度差异。该文基于耕地整治可改造因素修正,以沈阳市为例... 现有耕地整治质量潜力测算大都直接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忽略了耕地整治工程措施可改造的耕地质量限制因素与农用地分等因素的非衔接关系,掩盖了土地整治对耕地限制因素可改造程度差异。该文基于耕地整治可改造因素修正,以沈阳市为例,建立了服务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质量潜力计算模型(修正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评价整治前沈阳市耕地质量利用等为5.6等,整治后耕地质量可提高1.2个利用等;得到的耕地利用等指数与基准作物实际产量相关系数R2为0.8517,精度高于农用地分等结果。修正法测算的耕地整治质量潜力增强了耕地整治工程措施与耕地质量限制因素的结合程度,避免了某些限制因子难以改造或难以达到最优值而导致的整治潜力结果偏差,提高了潜力测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可为市级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质量潜力 限制因素 农用地 修正法 沈阳
下载PDF
基于潜力指数组合的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布点方法 被引量:46
7
作者 孙亚彬 吴克宁 +2 位作者 胡晓涛 周子健 马建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45-254,F0004,共11页
耕地的数量、质量问题关系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是贯彻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该文依托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项目,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对监测样点的布设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划分监测控制区的... 耕地的数量、质量问题关系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是贯彻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该文依托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项目,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对监测样点的布设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划分监测控制区的基础上,根据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土壤特征,建立"自然等别-主导因素"理论模型,并用所建模型对控制区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进行监测样点的布设。分析得出,大兴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共划分6个监测控制区,39个自然等提等潜力指数组合类型;通过对39个自然等提等潜力指数的组合,得到8种"自然等别-主导因素"类型,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样点58个。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监测样点的精度,保证了监测样点的代表性和耕地质量监测信息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监测 等级 耕地质量 监测样点 自然等别
下载PDF
基于农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45
8
作者 匡丽花 叶英聪 +2 位作者 赵小敏 郭熙 谢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98-205,共8页
土地整治可提升耕地自然质量,改善耕地生产条件,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意义。该文以上高县2012年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在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的基础上,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对耕地自然质量和生产条件的影响,通过判别... 土地整治可提升耕地自然质量,改善耕地生产条件,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意义。该文以上高县2012年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在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的基础上,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对耕地自然质量和生产条件的影响,通过判别耕地自然质量稳定因素和变化因素,增加土地利用修正因素构成评价体系,按农用地分等思路,从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别的变化来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对耕地质量影响较显著的因素。研究结果为:整治后研究区自然质量等从9.06等提升至8.81等,利用等从6.03等提升至4.68等;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变化影响较显著的因素主要有:有机质含量、土壤p H值、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田块规整度、路网密度。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自然质量变化因素和土地利用修正因素的选取可准确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特征,评价结果也符合耕地质量真实情况。该文的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对于整治后耕地质量评价是可行的,同时评价结果可作为土地整治绩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等级 耕地质量 修正
下载PDF
土地整治项目区农用地质量分等方法的修正 被引量:44
9
作者 余建新 魏巍 +3 位作者 廖晓虹 彭云 廖丽君 赵永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34-240,共7页
土地整治是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农用地质量分等更新工作中,现有的分等体系不能反映出项目建设前后农用地等别的变化。该文探讨一种能反映出整治项目建设前后农用地质量等别差异分等更新方法。即:在原分等计算... 土地整治是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农用地质量分等更新工作中,现有的分等体系不能反映出项目建设前后农用地等别的变化。该文探讨一种能反映出整治项目建设前后农用地质量等别差异分等更新方法。即:在原分等计算体系中,增加2级修正,选出受工程措施影响较大的、明显影响耕地自然质量的分等因素(地形坡度、地表岩石出露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和受工程措施影响较大的、明显改善土地利用条件的分等因素(田块规整度、田间道路、灌溉方式和排水方式),并以这些因素的变化确定建设后耕地利用水平修正系数。该文选取位于陆良县土地整治项目区中的14个点对提出的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定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14个监测点中,5个监测点自然质量提升了0.1等,其余9个点自然质量等未发生变化。14个监测点利用等均有提升,平均提升1.1个等别,最低提升0.5等,最高提升1.7等。14个监测点经济等均有提升,平均提升1.1个等别,最低提升0.4等,最高提升1.8等。从验证结果可看出:在农用地分等计算流程中增加耕地自然质量修正和利用水平修正系数作为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评定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分等 修正体系 项目区 农用地质量
下载PDF
1990年以来广州市土地覆被景观的时空梯度分异 被引量:42
10
作者 龚建周 夏北成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取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个时相覆盖广州市的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经非监督分类及人工目视解译,获得研究区各时相土地覆被类型图。以高速公路为轴线应用缓冲区技术,形成南北和东西两条样带,同时以城市中心区域向外等距扩展而... 取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个时相覆盖广州市的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经非监督分类及人工目视解译,获得研究区各时相土地覆被类型图。以高速公路为轴线应用缓冲区技术,形成南北和东西两条样带,同时以城市中心区域向外等距扩展而形成辐射状梯度圈。通过样带和梯度圈剪裁形成土地覆被类型图,计算土地覆被类型图的景观指数,分析广州市15年间土地覆被动态过程,揭示区域景观动态的方向和梯度分异特征。数量结构与样带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因经济发展而使土地覆被景观恶化的趋势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城市发展逐步进入理性控制阶段,但是存在方向分异,东西样带上的土地覆被景观的多样性持续下降,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剧;辐射梯度圈研究结果显示,向外围扩展的城市化过程使广州市呈现出多个次级中心的格局,对城市土地覆被景观的干扰强度自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减,方向分异不显著;东南方向的辐射梯度圈内土地覆被景观的分维数和多样性指数变化特征表明,自2000年始,经济发展已开始侵占南部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 样带 梯度圈 缓冲区 刑遥感影像 广州市
下载PDF
县域耕地后备资源与规划期内数量质量并重的占补平衡分析 被引量:38
11
作者 高星 吴克宁 +3 位作者 郧文聚 唐程杰 许实 麻战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3-219,共7页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补充耕地能力上长期存在偏主观、重数量等情况。利用国土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县成果,在新增耕地系数和等级折算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数量与耕地数...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补充耕地能力上长期存在偏主观、重数量等情况。利用国土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县成果,在新增耕地系数和等级折算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数量与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的平衡测算方法,分析县域规划期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能力。以湖南省沅江市为例,测算至2020年实现数量平衡和数量质量平衡需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结果显示,满足耕地数量平衡需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 083.37 hm2;满足数量质量并重平衡,最低需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1 083.37 hm2,最高需开发1 351.65 hm2。通过测算,沅江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满足县域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的需要,但存在较大压力,尤以数量质量并重平衡为甚。因此,明晰县域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能力有利于合理安排新增建设项目,确保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耕地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等级 补偿 耕地后备资源 占补平衡 等级折算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沅江市
下载PDF
土地整治项目提升耕地质量可实现潜力测算 被引量:37
12
作者 高星 吴克宁 +3 位作者 陈学砧 周智 于潇 魏洪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33-240,共8页
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是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的基础工作,其测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依据农用地分等方法和数据,利用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构建可实现潜力测算模型,测算出经土地整治后自然等、利用等别提升的可实现潜力。以中江县土地整... 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是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的基础工作,其测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依据农用地分等方法和数据,利用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构建可实现潜力测算模型,测算出经土地整治后自然等、利用等别提升的可实现潜力。以中江县土地整治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利用预评价法对项目区分等因素可改变和消除的幅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测算了项目区耕地质量可实现潜力。结果表明,整治后项目区自然及利用等指数均可有所提升,分等单元的省自然等、利用等指数提升区间为171.24~605.34、89.30~232.96,国家自然等、利用等指数提升区间为161.10~471.67、62.26~162.09。按照划分等别区间分值转换后,省自然等、省利用等、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分别平均提升0.66等、0.63等、0.84等、0.62等。该研究方法符合当地土地整治实际情况,提高了耕地质量潜力测算的应用性,可为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编制和耕地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等别 耕地质量 农用地 中江县
下载PDF
最短路径方法在土地定级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3
作者 刘耀林 范延平 唐旭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510-515,557,共7页
探讨了将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理论应用于城镇土地定级 ,并灵活应用最短路径算法计算某类定级因子到评价单元的实际距离 ,然后根据距离衰减公式计算该类因子对该评价单元的作用分值 ,通过评价单元上各类因子的作用分值叠加 ,求出该评价单元... 探讨了将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理论应用于城镇土地定级 ,并灵活应用最短路径算法计算某类定级因子到评价单元的实际距离 ,然后根据距离衰减公式计算该类因子对该评价单元的作用分值 ,通过评价单元上各类因子的作用分值叠加 ,求出该评价单元的土地级别 ,使得城镇土地定级更加科学合理 ,城镇土地级别范围也更加精确 ,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定级 最短路径 信息系统 作用分值
原文传递
常规土地平整与激光平地技术组合应用初步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许迪 李益农 +1 位作者 李福祥 杨继富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52-56,共5页
在常规土地平整方法与激光平地技术组合应用实践基础上, 对两种平地方法的平整效果、作业效率及成本费用进行分析. 结果认为, 为达到费省效宏的组合平地应用形式, 在土地原始平整状况较差的渠灌区, 应首先采用常规平地方法进行粗平... 在常规土地平整方法与激光平地技术组合应用实践基础上, 对两种平地方法的平整效果、作业效率及成本费用进行分析. 结果认为, 为达到费省效宏的组合平地应用形式, 在土地原始平整状况较差的渠灌区, 应首先采用常规平地方法进行粗平, 当田面平整精度与平地期望值的差值接近3cm 时, 再利用激光精平方法完成土地平整工作. 对田面平整度较高的井灌区, 也可直接采用激光平地技术完成土地精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平整 激光平地 组合应用 平整精度
下载PDF
农用土地价格初步研究——温州市农用地案例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浮 彭补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5-71,共7页
根据农用土地价格特征 ,选择适当的方法和评估的具体操作是研究重点 ,为此建立农用土地类型、等级、基准地价及变幅的价格体系 ,为农用土地流转、土地税收等提供依据 ,促进耕地保护和利用格局调整。并在温州市农用土地管理中实践 ,有利... 根据农用土地价格特征 ,选择适当的方法和评估的具体操作是研究重点 ,为此建立农用土地类型、等级、基准地价及变幅的价格体系 ,为农用土地流转、土地税收等提供依据 ,促进耕地保护和利用格局调整。并在温州市农用土地管理中实践 ,有利于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市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土地 分等定级 价格体系 温州市 土地市场
下载PDF
模糊综合法在土地定级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新洲 王树良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42-46,共5页
提出了融模糊综合评判和模糊聚类分析于一体的模糊综合法,给出了将特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定权步骤以及与λ无关的聚类分析步骤。应用表明。
关键词 模糊综合法 土地管理 定级 模糊综合评判
原文传递
中国土地退化的分类与分级 被引量:26
17
作者 沈渭寿 曹学章 沈发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8-93,共6页
在参照国际上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从代表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发,提出了中国土地退化的初步分类与分级标准。中国土地退化可划分为风蚀作用下的土地退化、水蚀作用下的土地退化、物理退化和化学退化4类,... 在参照国际上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从代表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发,提出了中国土地退化的初步分类与分级标准。中国土地退化可划分为风蚀作用下的土地退化、水蚀作用下的土地退化、物理退化和化学退化4类,土地退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退化4级,并拟定4类土地退化的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退化 分类 退化程度 分级
下载PDF
基于组件式GIS的城市土地定级信息系统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吕红霞 倪绍祥 +1 位作者 蒋建军 张书亮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2-47,共6页
组件式软件技术已经成为当今软件技术的潮流之一 .本文阐述了组件技术与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和技术基础 ,讨论了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进而探讨利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土地定级信息系统的思路 .
关键词 组件式GIS 城市土地定级信息系统 组件技术 系统设计 土地使用 软件工程
下载PDF
基于可改良限制因子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潜力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宋戈 刘燕妮 +1 位作者 张文琦 王思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61-269,共9页
分析不同尺度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理论潜力和实际潜力空间分布特征,为加强耕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提供依据。该文以辽宁省大石桥市为研究区,基于大石桥市农用地分等结果,筛选土地整治工程可改良限制因子,构建指数提升潜力模型测算研究区耕... 分析不同尺度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理论潜力和实际潜力空间分布特征,为加强耕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提供依据。该文以辽宁省大石桥市为研究区,基于大石桥市农用地分等结果,筛选土地整治工程可改良限制因子,构建指数提升潜力模型测算研究区耕地质量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指数的理论潜力与实际潜力。运用面积加权法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法,揭示研究区乡镇、村级和地块不同尺度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各乡镇耕地质量等别提升潜力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依次递减;2)各行政村耕地质量等别提升潜力东部属于正相关类型(高-高型)且集中连片,中部正相关类型(低-低型)面积较小且零星分布,西部为随机分布;3)东中部地块耕地质量等别提升潜力较大,东部坡耕地宜实施土地平整工程,中部耕地宜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规划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和划定耕地保护分区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等别 潜力 耕地质量 限制因子 多尺度
下载PDF
基于因素组合的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样点布控方法 被引量:24
20
作者 余述琼 张蚌蚌 +1 位作者 相慧 孔祥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88-297,共10页
科学确定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样点布控方法,形成中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布控体系,是掌握耕地质量动态、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依据。该文基于标准样地设置,以滇黔高原山地区为例,提出以耕地质量等别为控制,熟制—土壤类型—海拔—土地... 科学确定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样点布控方法,形成中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布控体系,是掌握耕地质量动态、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依据。该文基于标准样地设置,以滇黔高原山地区为例,提出以耕地质量等别为控制,熟制—土壤类型—海拔—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因素组合确定监测样点的方法,即因素组合法;其步骤为:根据因素组合类型初步确定监测点数量;依据面积比例修正各等别监测点数量;基于GIS确定和选取监测点空间位置和来源,形成监测样点;构建模型对监测点代表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滇黔高原山地区确定144个监测样点,其中7个来源于国家级标准样地,44个来源于省级标准样地,93个来源于耕地分等单元图斑;采用因素组合法形成滇黔高原山地区监测样点,能够实现国家尺度上二级区内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动态监测,监测样点满足统计学要求和面积代表性。基于因素组合的耕地质量监测样点布控方法,可以为建立覆盖全国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提供借鉴,为中国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的宏观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监测 等别 耕地质量 样点 布控方法 因素组合 滇黔高原山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