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7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 被引量:434
1
作者 蔡运龙 傅泽强 戴尔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7-134,共8页
耕地资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人均耕地资源短缺,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占用使耕地资源更趋紧张。目前的市场机制必然驱动耕地资源不断向获利更多的用途转移,最终会危急食物安全。因此... 耕地资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人均耕地资源短缺,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占用使耕地资源更趋紧张。目前的市场机制必然驱动耕地资源不断向获利更多的用途转移,最终会危急食物安全。因此,创新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调控机制已迫切之至。基于中国耕地资源流失原因及态势的分析,提出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耕地资源利用和管理调控机制的思路。实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以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作为耕地保护的基本标准,能因地制宜地兼顾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对士地的需求,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耕地压力指数 中国 农业 可持续发展 耕地保护
下载PDF
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性投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兼业分化视角 被引量:77
2
作者 杨志海 王雅鹏 麦尔旦.吐尔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5-112,共8页
在耕地质量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背景下,以湖北省650户农户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性投入行为与偏向的差异,并运用Probit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进行耕地质量保护投入的比例随着兼业程度的... 在耕地质量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背景下,以湖北省650户农户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性投入行为与偏向的差异,并运用Probit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进行耕地质量保护投入的比例随着兼业程度的加深而降低:纯农户、I兼农户与II兼农户相应比例分别为58.99%、45.92%和44.44%。不同类型农户采取资金偏向型耕地质量保护性投入的比例均高于劳动偏向型投入。回归结果显示,兼业分化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性投入行为具有显著负向作用,但这种负向效应随兼业程度加深而减弱。I兼分化与II兼分化对农户不同偏向型耕地质量保护性投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I兼分化仅对资金偏向型投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II兼分化仅对劳动偏向型投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户主受教育程度、村干部身份、田间有机耕路、了解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意识到耕地质量退化问题、具有耕地质量保护责任意识以及接受过农业技术指导都对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性投入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耕地质量保护 劳动偏向 资金偏向 兼业分化
下载PDF
土地登记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农地为例 被引量:38
3
作者 陈江龙 曲福田 +1 位作者 陈会广 石晓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51,共6页
产权是影响农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 ,土地登记是确保产权安全的正式制度安排。本文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土地登记与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 ,土地登记保障土地产权的安全 ,从而激发农民投资的积极性 ,使农民能够获得... 产权是影响农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 ,土地登记是确保产权安全的正式制度安排。本文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土地登记与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 ,土地登记保障土地产权的安全 ,从而激发农民投资的积极性 ,使农民能够获得必须的信贷资金。而土地市场的发育又提高了土地资产的流动性 ,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投资积极性。在宏观层次上 ,土地登记所提供的信息是政府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的基础。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 ,并以作者在江西省鹰潭、上饶地区的调查数据验证了土地登记对农户土地保护行为的积极影响。作者认为为发挥土地登记的效益 ,我国应尽快设立统一机构开展农村土地登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登记 农村土地 可持续利用 土地保护 土地市场 中国
下载PDF
我国边际土地产能扩增和生态效益提升的途径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4
作者 曹晓风 孙波 +8 位作者 陈化榜 周俭民 宋显伟 刘小京 邓向东 李秀军 赵玉国 张佳宝 李家洋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6-348,共13页
边际土地是指由于土壤障碍限制突出、水热资源约束强、地形条件局限大,导致农业产能和经济效益低下、生态脆弱的土地。我国耕地缺口约7亿亩,而现有11.7亿亩(7 800万公顷)边际土地是我国耕地的战略后备资源,藏粮于边际土地是国家粮食安... 边际土地是指由于土壤障碍限制突出、水热资源约束强、地形条件局限大,导致农业产能和经济效益低下、生态脆弱的土地。我国耕地缺口约7亿亩,而现有11.7亿亩(7 800万公顷)边际土地是我国耕地的战略后备资源,藏粮于边际土地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利用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机制协同提升边际土地产能和生态功能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新趋势,包括选育适应高强度土壤胁迫的耐逆作物品种,筛选可利用的根际促生菌以提升植物耐逆适生性能,挖掘和强化微生物提升土壤质量和健康的功能。针对我国边际土地产能扩增和生态效益提升问题,需要基于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原则制定总体行动方案;设立边际土地研发专项,以"植物先行、改土为基、水分保障、微生物调控、植物-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集成"为思路,建立全国边际土地资源清单,制定边际土地保护和治理区划;开展边际土地耐逆适生品种选育、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土壤障碍因子消减与土壤生物网络诱导驯化、植物-微生物交互影响4个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聚焦黄河滩地和滨海盐土、东北苏打盐碱土、西北内陆盐碱土、南方低山丘陵红壤、西南紫色土、西北黄绵土,构建不同边际土地类型的生态农场模式。通过建立与完善边际土地生态利用理论与技术体系,促进我国边际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并为适时启动连片分布边际土地的改造和高效利用、实现新增7亿亩中等级耕地储备目标,保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推进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际土地 产能提升 生态保护 可持续利用 资源清单 土壤障碍 抗逆品种 功能微生物 生态农场模式
原文传递
世界若干国家生物质能源利用及有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P.F.RANDERSON 董宏林 F.M.SLATER 《宁夏农林科技》 1999年第5期5-8,16,共5页
目前全世界生物质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总供应量的15 % 左右,由于各国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不同,生物质能源生产及利用水平差别也很大。如美国、瑞典、巴西、芬兰、丹麦、波兰和英国等已走在世界前列。经大量试验发现有2 类能源植物比... 目前全世界生物质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总供应量的15 % 左右,由于各国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不同,生物质能源生产及利用水平差别也很大。如美国、瑞典、巴西、芬兰、丹麦、波兰和英国等已走在世界前列。经大量试验发现有2 类能源植物比较有前途,它们分别是短期轮作矮林(SRC) 和禾本科能源作物( HEC) 。食品生产与生物质能源生产之间没有冲突,生物质能源生产及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减缓。生物质能源生产及利用正由传统的薪柴收集和直接燃烧的方式,迅速向能源作物集中生产和生物质能源现代化转换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源 土地利用 环境保护
下载PDF
银川市基本农田保护区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 被引量:28
6
作者 李建春 张军连 +1 位作者 李宪文 苏东袭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2-249,F0004,共9页
为配合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提高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质量,该文从基本农田布局的适宜性和协调性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选取银川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为配合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提高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质量,该文从基本农田布局的适宜性和协调性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选取银川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其空间布局进行合理性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划分了5种不同类型,分别为高度合理区、一般合理区、保留发展区、缩减调出区以及不合理区,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该研究为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评价提供了新思路,重点阐述了研究手段与方法,展现了评价与决策的具体过程。通过定量化分析表明,银川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成果较为合理,其中合理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保护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布局 评价 措施 银川
下载PDF
东北黑土地玉米免少耕播种技术与机具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7
作者 王庆杰 曹鑫鹏 +3 位作者 王超 李洪文 何进 卢彩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5,共15页
以秸秆覆盖还田和玉米免少耕播种为主要技术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综述了东北黑土区目前主要的玉米免少耕播种技术模式与配套机具,重点对比分析了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种床整备机具工作原理及... 以秸秆覆盖还田和玉米免少耕播种为主要技术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综述了东北黑土区目前主要的玉米免少耕播种技术模式与配套机具,重点对比分析了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种床整备机具工作原理及其技术特点。在阐述现有玉米免少耕播种技术模式及配套装备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建议重点围绕种床整备、高速精量排种、智能电驱排种、播深智能控制、垄作免少耕播种、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东北黑土地玉米免少耕播种技术与机具研究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保护性耕作 免少耕播种 种床整备 玉米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态势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22
8
作者 董元华 杨林章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48-154,共7页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与环境发生了严重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耕地资源锐减,而后备耕地资源却短缺,人地人粮矛盾更加尖锐,已成为影响这一地区农业持续发...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与环境发生了严重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耕地资源锐减,而后备耕地资源却短缺,人地人粮矛盾更加尖锐,已成为影响这一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特点与耕地资源的变化态势,并提出了相应的耕地保护措施。首先,要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确保基本农田;其次要采用经济手段,建立保护耕地的经济机制;此外,还要建立灵活的土地投入机制,多方开辟后备耕地资源,特别是中低产田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耕地资源 资源保护
下载PDF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结构预测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建英 李江风 +1 位作者 张丽琴 邹利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1-226,I0003,共7页
土地利用结构预测是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核心问题,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结构预测对生态环境良好、物种丰富的地区尤其重要。该文应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A-Markov)模型建立了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乐东县土地利用结构预测模型... 土地利用结构预测是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核心问题,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结构预测对生态环境良好、物种丰富的地区尤其重要。该文应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A-Markov)模型建立了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乐东县土地利用结构预测模型,获得了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结果表明: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预测结果较2009年更合理,其中建设用地布局更加集中,北部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区内建设用地大部分转变为林地,滨海地区在发展旅游建设的同时海岸带生态资源得到保护;耕地元胞单元增加,且增加部分主要分布在西部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一般区。预测结果突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乐东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规划 模型 生物多样性保护 CA-Markov
下载PDF
城市街区形态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姜洋 何东全 ZEGRAS Christopher 《城市交通》 2011年第4期21-29,75,共10页
研究中国城市形态与居民出行能耗的关系在新时期城镇化发展、能源紧缺、气候变化背景下显得极为迫切。首先提出基于调研数据估算居民出行能耗的方法。以济南市9个小区为例,通过定量计算和描述性分析,比较了传统胡同式、密方格网式、单... 研究中国城市形态与居民出行能耗的关系在新时期城镇化发展、能源紧缺、气候变化背景下显得极为迫切。首先提出基于调研数据估算居民出行能耗的方法。以济南市9个小区为例,通过定量计算和描述性分析,比较了传统胡同式、密方格网式、单位邻里式和超大街区式四种类型街区形态特征和家庭出行能耗的差异。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容积率最高的超大街区,其居民户均出行能耗比其他三种类型街区高2~5倍,接近亚洲发达地区水平,说明中国单纯追求高密度城市形态并非交通节能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建议中国城市街区建设未来应向小尺度、功能混合、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等方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土地利用 街区形态 居民出行能耗 交通节能
下载PDF
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旱地玉米的增产效应 被引量:22
11
作者 智建奇 贾志森 +2 位作者 郑联寿 武海丽 张素珍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2-114,共3页
通过16种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秋深耕+秋施肥+春免耕(A1)和秋浅耕+秋施肥+春免耕(A2)两种耕作方法,明显优于其他耕作方法,每公顷玉米增产为1009.5~1182kg;玉米整秆覆盖(B2)、玉米碎秆覆盖(B3)和地膜覆... 通过16种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秋深耕+秋施肥+春免耕(A1)和秋浅耕+秋施肥+春免耕(A2)两种耕作方法,明显优于其他耕作方法,每公顷玉米增产为1009.5~1182kg;玉米整秆覆盖(B2)、玉米碎秆覆盖(B3)和地膜覆盖(B1)3种覆盖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都比不覆盖(B4)增产显著,每公顷玉米增产为1031.7~1281.7kg。16个处理中,A1B3(秋深耕+秋施肥+春免耕)+玉米碎秆覆盖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达6508.5kg/hm2,是干旱地区可选择的保墒蓄水增产耕作栽培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保护性耕作 覆盖 玉米产量
下载PDF
中国城市土地城镇化多层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凯煌 千庆兰 杨青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9-193,共15页
土地城镇化是地理学与土地科学交叉的核心研究领域。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土地城镇化作为城镇化在空间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学者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土地城镇化受到省、市多层面因素影响,单一层面的影响因素并不能完全有效解... 土地城镇化是地理学与土地科学交叉的核心研究领域。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土地城镇化作为城镇化在空间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学者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土地城镇化受到省、市多层面因素影响,单一层面的影响因素并不能完全有效解释中国特殊行政体系下的多层级关系。本文采用熵值法对中国省、市两个层面影响因素的不同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建立两层线性模型,对2005年和2016年全国102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土地城镇化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市级层面,2005年要素投入和公共服务是影响城市土地城镇化的主要因素,其中以要素投入最重要。2016年经济发展水平成为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要素投入、公共服务、人口集聚对土地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②省级层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土地城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政府资源保护态度、生态和农业资源与市级因素以及城市建成区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根据区域所处发展水平的不同,政府开发态度、地理区位与市级因素存在复杂的影响关系。③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城镇化进程逐步由政府主导转向经济驱动。多层级土地城镇化研究,可以更好地解析不同层面影响因素对土地城镇化水平影响机制和跨级关系,为更合理精准的城镇化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城镇化 多层级 影响因素 经济驱动 资源保护 中国
原文传递
保护性耕作农田和柠条带状配置草地防风蚀效果的风洞测试 被引量:18
13
作者 孙悦超 麻硕士 陈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0-146,共7页
为比较分析保护性耕作农田与柠条带状配置修复退化草地的防风蚀机理和防风蚀效果,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及相关配套设备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寒旱区的保护性耕作农田、传统旱作农田和退化草地、柠条带状配置草地进行风蚀风洞原位测试,研究其风... 为比较分析保护性耕作农田与柠条带状配置修复退化草地的防风蚀机理和防风蚀效果,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及相关配套设备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寒旱区的保护性耕作农田、传统旱作农田和退化草地、柠条带状配置草地进行风蚀风洞原位测试,研究其风速廓线、输沙通量等风沙运动规律,分析保护性耕作农田、柠条带状配置草地的防风蚀情况。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农田、柠条带状配置修复草地的输沙通量随地表高度的变化呈"C"字形分布,有别于传统耕作农田和退化草地的输沙通量随地表高度的增加按指数规律迅速衰减;保护性耕作农田、柠条带状配置草地的防风蚀机理,主要在于保护性耕作农田的直立残茬和柠条带状配置可对近地表风速产生阻挡、分解、疏散作用,从而使近地表风速造成不同程度削弱;当风洞中心风速为11 m/s时,在距地表50 mm处保护性耕作农田相比传统耕作农田的风速降低率达86.44%,柠条带状配置草地相比退化草地的风速降低率为70.69%,近地表风速的降低是保护性耕作农田和柠条带状配置草地有效防治土壤风蚀的根本原因;保护性耕作农田和柠条带状配置草地的风沙流主要活动在距地表40 cm高度以下,占总输沙量的90%左右,而对照传统耕作农田和退化草地的风沙流则主要活动在距地表20 cm以下,占总输沙量的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风洞 土地退化 风蚀 保护性耕作 灌草带状 输沙通量
下载PDF
国土整治生态修复中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云慧 宇振荣 罗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54,共7页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土整治修复需要更多生态科学和技术的支撑。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并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等风险的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景观生物多样...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土整治修复需要更多生态科学和技术的支撑。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并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等风险的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对国土整治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国土整治生态修复中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欧盟在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方法。最后,文章提出了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整合到国土整治生态修复的四项策略,包括生态空间的“生态修复和管护生态补偿民生改善”策略、农业空间的“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绿色发展”策略、城乡生活空间的“多功能景观绿色宜居空间营造”策略、国土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策略,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整治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国土整治 生态修复 农业景观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北京市西北生态涵养区生态健康评价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霍子文 王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5-112,共8页
研究目的:作为保障首都生态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北京市西北生态涵养区的生态健康程度反映了生态文明战略部署下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成效。本文通过构建北京市西北生态涵养区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该区域的生态健康程度,为... 研究目的:作为保障首都生态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北京市西北生态涵养区的生态健康程度反映了生态文明战略部署下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成效。本文通过构建北京市西北生态涵养区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该区域的生态健康程度,为生态涵养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研究方法:PSR模型、层次分析法(AHP)。研究结果:(1)基于PSR模型构建的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压力、状态和响应系统3个准则层和10个评价指标,涵盖涵养区自然生态和人类活动影响;(2)研究区4个时段的健康指数分别为0.673、0.664、0.650、0.687,生态健康等级为一般。研究结论:北京市西北涵养区生态健康状况较为稳定,在保持西北涵养区建设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需要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提高生态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生态涵养区 生态健康评价 PSR模型
下载PDF
坡面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保持效应 被引量:16
16
作者 佘冬立 邵明安 +1 位作者 薛亚锋 俞双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27,共6页
为探明黄土坡面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保持效应,通过模拟野外坡面土地利用格局,在小区内采用柠条林、坡耕地(豆地)和苜蓿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空间配置形成不同土地利用格局坡面小区,测定各小区表层0~6cm土壤水分和土壤体积质量的时... 为探明黄土坡面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保持效应,通过模拟野外坡面土地利用格局,在小区内采用柠条林、坡耕地(豆地)和苜蓿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空间配置形成不同土地利用格局坡面小区,测定各小区表层0~6cm土壤水分和土壤体积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于2007-2008年连续监测各小区产流产沙特性,分析坡面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减流减沙效应。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柠条林、坡耕地(豆地)和苜蓿地3种植被类型混合利用坡面(从坡顶至坡底)小区(包括柠条-豆地-苜蓿小区、苜蓿-豆地-柠条小区、柠条-苜蓿-豆地小区、豆地-苜蓿-柠条小区)土壤表层水分和土壤体积质量呈明显的斑块镶嵌格局,与土地利用结构一致,易于形成径流侵蚀的自我调控系统。相对于单一利用的坡耕地小区,各混合利用格局可以对坡面径流侵蚀有效拦截。其中柠条-豆地-苜蓿小区的年侵蚀模数最低,2年的减蚀率分别达到98%和94%。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镶嵌格局是控制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变异测量 土壤保持 产流产沙 水蚀风蚀交错带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极端干旱荒漠的“荒漠化” 被引量:13
17
作者 慈龙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2616-2626,共11页
本文所研究的极端干旱荒漠(简称极干荒漠)的"荒漠化"是指,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极端干旱荒漠的土地退化.极干荒漠占中国干旱区总面积的36.9%左右,包括部分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盐渍化土地、"吐... 本文所研究的极端干旱荒漠(简称极干荒漠)的"荒漠化"是指,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极端干旱荒漠的土地退化.极干荒漠占中国干旱区总面积的36.9%左右,包括部分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盐渍化土地、"吐加依"和劣地等类型,其中约50%左右的土地有一定的生产力,而且往往是荒漠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系统的终端,不仅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新发现的巨大潜势,并且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前沿阵地,在能源、矿产、水资源、生态、生物多样性、旅游和特色农业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在当今人口越来越多、耕地越来越少的全球化的世界,面对这些大面积还具有生产潜力的"边缘"土地,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由于极干荒漠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严酷,沙尘暴肆虐,土地退化极为严重,面临全球变化和愈来愈严重的人类干扰的挑战,发生了一系列生态和环境的重大事件.如荒漠盆地生物地理结构与格局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遭到极大的改变和破坏;荒漠中有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和珍贵基因的丧失;荒漠自然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和丧失等.极干荒漠的荒漠化的客观存在,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灾难,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强大实力和需求下,充分发挥科学的作用,打造出由土地-水-荒漠化防治的高端技术,建立极干荒漠的荒漠化新概念及其治理与保育的时机已成熟.本文根据多年考查实验,提出极干荒漠的荒漠化分类、特征、保育和重建技术措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干荒漠的荒漠化 荒漠化 极端干旱荒漠 土地退化 生态保育和重建
原文传递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勇 李建业 +1 位作者 张程远 张兴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111,共9页
为对比长期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化,揭示长期保护性耕作对侵蚀退化黑土质量的恢复作用。基于典型黑土坡耕地连续15 a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田间试验,设置免耕保护性耕作(NT)和旋耕传统耕作(CT)2个田间耕作试... 为对比长期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化,揭示长期保护性耕作对侵蚀退化黑土质量的恢复作用。基于典型黑土坡耕地连续15 a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田间试验,设置免耕保护性耕作(NT)和旋耕传统耕作(CT)2个田间耕作试验,并实行玉米-大豆轮作模式,测定并分析了两种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碳组分随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连续实施15 a的NT与CT相比分别显著提高0~5和>5~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29.54%和22.38%)(P<0.05),碳储量(31.11%和27.34%)(P<0.05),全氮质量分数(53.74%和37.60%)(P<0.05),表层土壤碳氮质量分数提升显著(P<0.05),深层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变化不显著;以>5~10 cm土层土壤颗粒有机碳(69.85%)、0~5 cm土层的土壤轻组有机碳(130.81%)和0~5、>5~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85.59%和59.53%)的提升为主,并且对深层土壤有机碳组分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耕作效应对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影响显著(P<0.05),并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对于SOC质量分数提升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连续实施15 a保护性耕作,增加的有机碳以活性有机碳为主。长期的保护性耕作对恢复退化农田黑土质量及土壤固碳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土壤 团聚体 黑土地 碳组分 保护性耕作 坡耕地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耕地产能变化及土地整治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艳林 韩博 +1 位作者 金晓斌 张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2-193,共12页
耕地产能改善是中国在耕地资源数量约束下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土地整治是提升耕地产能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在大尺度区域对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影响耕地产能的空间分异规律认识仍不充分。因此该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MODIS-EVI遥感... 耕地产能改善是中国在耕地资源数量约束下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土地整治是提升耕地产能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在大尺度区域对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影响耕地产能的空间分异规律认识仍不充分。因此该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MODIS-EVI遥感数据评估了2001—2017年研究区耕地产能及变化特征,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80920个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产能影响的空间格局和分区特征,结果表明:1)耕地产能变化趋势有显著空间分异特征,单季作物、双季作物第一和二季产能分别呈减速上升、加速上升和先增后减趋势,长江上游产能增幅最大,下游单季作物和双季作物第二季产能降幅最大;2)土地整治对耕地产能影响机制存在空间分异,长江上游单季作物主要受土地整治建设规模和投资标准的积极影响,长江下游双季作物第二季产能受土地整治消极影响;3)根据耕地产能变化特征及土地整治影响机制差异可以将长江经济带可划分为西南山地整治区、四川盆地整治区、南方丘陵整治区和长江下游平原整治区。该研究可以为各区域土地整治政策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产能 土地整治 耕地保护 影响因素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探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西刚 王勇辉 焦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1-128,共8页
为了探究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特征,在保护区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草地、灌木、森林样地共13个,以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保护区内的草地区、灌木区、森林区... 为了探究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特征,在保护区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草地、灌木、森林样地共13个,以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保护区内的草地区、灌木区、森林区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研究区草地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在土壤层0-10 cm处出现最小值为0.69 g/cm^3。草地土壤持水能力和蓄水能力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20-30 cm。(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灌木土壤容重变化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0.98~1.63 g/cm^3,最小值出现在土壤层0-10 cm处。各水源涵养能力指标含量在不同的土层深度上差异性显著(P<0.05),灌木持水能力大体表现为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蓄水能力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3)森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和土壤水源涵养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在土层0-10 cm处出现最小值为0.45 g/cm^3。森林土壤持水能力主要以0-10,20-30,40-50 cm为主,占总持水量的71.6%,蓄水量在水源涵养功能中占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 草地区 灌木区 森林区 土壤 水源涵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