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鸡山造山带的蛇绿岩套及古构造环境 被引量:16
1
作者 曾广策 邱家骧 朱云海 《青海地质》 1997年第1期1-6,共6页
传统认为蛇绿岩套由超基性岩、含枕状构造的基性熔岩和硅质岩组成,是大洋岩石圈的碎片,具有完整的5个或4个层序。但经深入研究后发现,蛇绿岩有不同的类型,可产在不同的构造环境区。从层序、岩性、岩性组合特征来看,拉鸡山存在蛇绿岩套... 传统认为蛇绿岩套由超基性岩、含枕状构造的基性熔岩和硅质岩组成,是大洋岩石圈的碎片,具有完整的5个或4个层序。但经深入研究后发现,蛇绿岩有不同的类型,可产在不同的构造环境区。从层序、岩性、岩性组合特征来看,拉鸡山存在蛇绿岩套。拉鸡山蛇绿岩套厚度小、层序不全、岩性变化大,不是大洋中脊产物,其岩石学特点与初始洋盆蛇绿岩套相同。拉鸡山蛇绿岩套是中寒武世陆间裂谷拉张到最宽时的小洋盆中形成的,属于陆间裂谷型小洋盆蛇绿岩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拉鸡山 蛇绿岩套 古构造环境 蛇绿岩
下载PDF
南祁连拉脊山口增生楔的结构与组成特征 被引量:15
2
作者 付长垒 闫臻 +4 位作者 王宗起 牛漫兰 郭现轻 俞良军 李继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49-2064,共16页
造山带内增生楔/增生杂岩结构与组成的精细研究可为古洋盆演化和古板块构造格局重建提供最直接证据。北祁连构造带发育多条增生杂岩带,记录了阿拉善和中祁连地块之间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和闭合过程,然而南祁连构造带大地构造演化长期存在... 造山带内增生楔/增生杂岩结构与组成的精细研究可为古洋盆演化和古板块构造格局重建提供最直接证据。北祁连构造带发育多条增生杂岩带,记录了阿拉善和中祁连地块之间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和闭合过程,然而南祁连构造带大地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地质填图结果表明,南祁连构造带拉脊山口地区存在一套强烈片理化的玄武岩、灰黑色和红色硅质岩、砂岩和泥岩组合,它们与一套呈现"块体裹夹于基质"结构特征的混杂岩共同构成了增生杂岩,发育双重逆冲构造、逆冲断层、无根褶皱、紧闭褶皱和透入性面理。该增生杂岩与蛇绿岩之间为断层接触,并位于断层下盘。混杂岩是由斜长花岗岩(561Ma)、斜长岩(507Ma)、辉绿岩、玄武岩、硅质岩和砂岩等外来或原地岩块与浊流成因的细碎屑岩基质共同组成;基质和砂岩块体均发育同沉积构造,呈现出滑塌堆积典型特征。空间上,拉脊山口增生杂岩与上覆蛇绿岩被断层所分割且共同仰冲于中祁连南缘青石坡组浊积岩之上,具有与东侧昂思多地区增生杂岩和蛇绿岩相似的岩石组成、构造变形和时空结构特征。它们与南侧的岛弧带共同构成了南祁连构造带寒武纪-早奥陶世沟-弧体系,指示了寒武纪-早奥陶世时期南祁连洋盆向南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楔 混杂岩 滑塌堆积 拉脊山 南祁连构造带
下载PDF
拉脊山-化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旺生 冯光胜 +1 位作者 高山 孙林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7-413,共7页
中祁连拉脊山、化隆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是由韧性变形的太古宙、元古宙化隆群变质岩系组成核 ;由脆 -韧性变形和经受了低压变质的中、上寒武统和岩体组成中间层 ;由脆性变形和未变质的下白垩统组成盖层 .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显示了对称... 中祁连拉脊山、化隆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是由韧性变形的太古宙、元古宙化隆群变质岩系组成核 ;由脆 -韧性变形和经受了低压变质的中、上寒武统和岩体组成中间层 ;由脆性变形和未变质的下白垩统组成盖层 .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显示了对称伸展和隆升的特征 .2 3~ 32Ma是快速隆升的时期 .主剥离断层剪切位移量约 2 5~ 2 7km ,并根据矿物对计算 ,变质核杂岩的伸展变质温度约 6 2 5~ 6 30℃ ,变质深度约 2 0km ,变质压力约为 0 .6 3GPa ,属偏低压型区域热流变质作用 .从青藏高原热壳、热幔、厚壳的演化历史及构造隆升活动来看 ,认为拉脊山、化隆变质核杂岩是地幔热隆引起地壳伸展的典型实例 ,是研究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和高原隆升的重要窗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热隆 伸展构造 拉脊山
下载PDF
造山带中古海山残片的识别——以拉脊山缝合带青沙山和东沟地质填图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付长垒 闫臻 +1 位作者 王秉璋 牛漫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40,共10页
造山带内海山/洋岛残片的识别是确定古缝合带和古洋盆存在的直接地质证据。祁连造山带被普遍认为是原特提斯洋盆俯冲和闭合的产物,然而南祁连地区是否存在古洋盆长期存在争议。通过对拉脊山关键地段早古生代岩石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 造山带内海山/洋岛残片的识别是确定古缝合带和古洋盆存在的直接地质证据。祁连造山带被普遍认为是原特提斯洋盆俯冲和闭合的产物,然而南祁连地区是否存在古洋盆长期存在争议。通过对拉脊山关键地段早古生代岩石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室内综合研究,在青沙山和东沟地区识别出连续的由洋岛型枕状玄武岩、火山碎屑岩、泥岩、凝灰岩和灰岩组成的火山-沉积组合序列,它们分别呈构造窗和构造残片产出,是拉脊山增生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中寒武世—早奥陶世原特提斯洋内海山残片。这些海山残片的识别不仅表明拉脊山地区存在早古生代洋盆和缝合带,同时为造山带古洋盆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缝合带 古洋盆 大比例尺地质填图 拉脊山
下载PDF
拉脊山蛇绿混杂带结构组成、形成时代与形成过程 被引量:11
5
作者 付长垒 闫臻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29-32,共4页
祁连造山带是原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阿拉善和柴达木地块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拼合的产物。它是由蛇绿岩残片、海山、岛弧、弧前/弧后盆地等多个构造单元构成的典型增生型造山带,表现出在多个元古代微陆块周围分布有蛇绿岩和岛弧火山岩的特... 祁连造山带是原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阿拉善和柴达木地块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拼合的产物。它是由蛇绿岩残片、海山、岛弧、弧前/弧后盆地等多个构造单元构成的典型增生型造山带,表现出在多个元古代微陆块周围分布有蛇绿岩和岛弧火山岩的特征。蛇绿混杂带广泛分布于北祁连和南祁连中,在南祁连主要出露寒武纪玄武岩、安山岩、辉长岩、超基性堆晶岩、硅质岩、灰岩、砂岩和少量地幔橄榄岩,呈现出蛇绿混杂带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脊山 混杂带 SSZ型蛇绿岩 活动大陆边缘 构造演化
下载PDF
An Overview on the Composition and Age of Upper Crust of Proto-Tethyan Lajishan Intra-oceanic Arc,NE Tibet Plateau
6
作者 FU Changlei HE Xiaohu +5 位作者 YAN Zhen Jonathan CAITCHISON XIAO Wenjiao WANG Bingzhang LI Wufu LI Yus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85-302,共18页
Identification and anatomy of oceanic arcs within ancient orogenic belt are significant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framework and closure process of paleo-ocean basin.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geological,g... Identification and anatomy of oceanic arcs within ancient orogenic belt are significant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framework and closure process of paleo-ocean basin.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geological,geochemical,and geochr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crust of Proto-Tethyan Lajishan intra-oceanic arc and provides new data to constrain the subduction evolution of the South Qilian Ocean.The intra-oceanic arc volcanic rocks,including intermediate-mafic lava,breccia,tuff,and minor felsic rocks,are distributed along southern part of the Lajishan ophiolite belt.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mediate-mafic lava were originated from depleted mantle contaminated by sediment melts or hydrous fluids,whereas the felsic rocks were likely generat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juvenile mafic crust in intra-oceanic arc setting.Zircons from felsic rocks yield consistent and concordant ages ranging from 506 to 523 Ma,suggesting these volcanic rocks represent the relicts of upper crust of the Cambrian intra-oceanic arc.Combined with the Cambrian forearc ophiolite and accretionary complex,we suggest that the Cambrian intra-oceanic arc in the Lajishan ophiolite belt is belonging to the intra-oceanic arc system which was generated by south-directed subduction in the South Qilian Ocean at a relatively short interval between approximately 530 and 48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canic rocks intra-oceanic arc U-Pb age lajishan ophiolite belt South Qilian Ocean Proto-Tethyan realm
下载PDF
青海拉脊山东段白家藏侵入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新远 李五福 +2 位作者 王春涛 刘建栋 欧阳光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03-1719,共17页
白家藏侵入岩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拉脊山蛇绿混杂岩带东段。通过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对白家藏侵入岩进行了研究,以确定其侵位时代并探讨大地构造环境。结果表明,白家藏侵入岩主要由闪长岩和石英闪... 白家藏侵入岩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拉脊山蛇绿混杂岩带东段。通过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对白家藏侵入岩进行了研究,以确定其侵位时代并探讨大地构造环境。结果表明,白家藏侵入岩主要由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组成,分别在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中获得锆石U-Pb年龄为(472.5±1.9)Ma和(467.3±2.5)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据此判断白家藏侵入岩的侵位年龄约470 Ma,为中奥陶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w(SiO2)为55.67%~59.04%,Na2O/K2O值为3.35~6.14,且w(Na2O)高于w(K2O),显示富钠、贫钾特征;A/CNK值主体介于0.76~1.01之间,属于准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配分曲线呈轻稀土元素相对弱富集((La/Yb)N=2.51~4.57),轻、重稀土元素内部分馏较弱的微右倾型曲线;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活泼的不相容元素Th、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环境判别显示具岛弧花岗岩特征。以上特征表明白家藏侵入岩为拉脊山洋俯冲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岩石成因 俯冲环境 中奥陶世 拉脊山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New Activity Features of the Lajishan Mountain Fault Zone in Qinghai Province 被引量:3
8
作者 Yuan Daoyang Zhang Peizhen +2 位作者 Lei Zhongsheng Liu Baichi Liu Xiaolo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5年第4期391-401,共11页
The Lajishan Mountain fault zone consists of two NE_protruding arcuate faults, i.e.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margin fault of Lajishan Mountain with the fault length of 230km and 220km respectively. The fault zone is ... The Lajishan Mountain fault zone consists of two NE_protruding arcuate faults, i.e.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margin fault of Lajishan Mountain with the fault length of 230km and 220km respectively. The fault zone is located in the large_scale compressional structure zone and tectonic gradient zone in_between the NNW_trending right_lateral strike_slip Reshui_Riyueshan fault zone and the NWW_trending left_lateral strike_slip northern margin of west Qinling Ranges fault zone is also an important boundary fault zone, separating the Xining_Minhe basin and the Xunhua_Hualong basin at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ides of the Lajishan Mountain respectively. Geologic geomorphic evidences of new activity reveal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latest movement of the Lajishan fault zone was in late Epipleistocene (only a few segments were active in early Holocene) and is mainly of compressive thrusting with slightly left_lateral strike_slip component. The above movement has possibly resulted in the occurrence of about 20 moderate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around 5.0. The Lajishan region can therefore be regarded as a seismotectonic window to reflect tectonic movement and earthquake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jishan Mountain Active fault Historical earthquake New activity
下载PDF
拉脊山隧道出口进洞施工方案 被引量:3
9
作者 祝存芳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5-67,70,共4页
通过对拉脊山隧道出口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的描述,对洞口设计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总体的施工原则,对涌水处理方案、主洞施工方案等进行了阐述,对今后同类地质条件隧道的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拉脊山 隧道 涌水 方案
下载PDF
西宁至成都高速铁路拉脊山选线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学伏 《高速铁路技术》 2020年第2期106-111,共6页
西宁至成都铁路穿越祁连山脉余脉拉脊山地段,该区域弱成岩工程水稳性地质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铁路勘察阶段遇到的高压CO2气体,国内尚属首例,可供借鉴的工程经验十分有限。如何科学、经济、安全、合理地进行地质选线及工程设置,成为控制... 西宁至成都铁路穿越祁连山脉余脉拉脊山地段,该区域弱成岩工程水稳性地质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铁路勘察阶段遇到的高压CO2气体,国内尚属首例,可供借鉴的工程经验十分有限。如何科学、经济、安全、合理地进行地质选线及工程设置,成为控制铁路前期线路方案的重难点。本文通过开展地质专题勘察,查明不良地质分布的特征及特性,并借鉴兰渝铁路的施工经验,平面上绕避高压气体的影响,减少通过弱成岩的段落,纵断面上尽量抬高线位,避免弱成岩遇水崩解的发生,有效解决了线路平纵断面的设计难题,可供类似特殊复杂地质条件下线路方案的选择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脊山 复杂地质 高压气体 弱成岩 方案比选
下载PDF
Lajishan Ayishan Formation Rhyolites: Implications for the Closure Time of the Proto-Tethys Ocean
11
作者 SUN Yi NIU Manlan LI Xiuca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S01期55-56,共2页
The Qilian orogenic belt,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entral orogenic system,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ectonic units from north to south:the North Qilian tectonic belt,the Central Qilian tectonic belt and the So... The Qilian orogenic belt,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entral orogenic system,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ectonic units from north to south:the North Qilian tectonic belt,the Central Qilian tectonic belt and the South Qilian tectonic belt.The Lajishan ophiolitic mélange zo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uth Qilian tectonic belt.The study of the formation age and tectonic attributes of the different rock units in the Lajisha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construct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Qilian tectonics belt and the Proto-Tethys Ocean.The Ayishan 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unit of the Lajishan mélange belt,but its stratigraphic age and formation environment are still not constrained,which limit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arly Palae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Qilian tectonic belt and the closure time of the Proto-Tethys Ocean.In recent years,a set of rock assemblages consisting of andesite,rhyolite,sandstone and pebbly sandstone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Ayishan formation exposed in the Lajishan through detailed geological mapping in the field.They are in fault contact with the underlying ophiolite mélange.Regionally,a volcano-sedimentary succession consisting of andesite,rhyolite,volcanic breccia,and volcaniclastic sandstone nonconformably overlies the Cambrian arc-accretionarycomplex system in the Ayishan area.These rocks were originally assigned to the Ayishan formation and attributed an Early Ordovician age(BGMRQP,1964,1991).Our rhyolite samples from the Ayishan formation yielded a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 of 447 Ma using zircon U-Pb dating,which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eruption age of the volcanic rocks.These volcanic rock assemblages are distributed in sandstone,pebbled sandstone and conglomerate in the form of interlayers.Therefore,the zircon UPb age of the volcanic rocks can constrain the age of Ayishan formation that it should belong to the late Ordovician rather than early Ordovician.Additionally,we propose that the Ayishan rhyolites were formed in collision-re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jishan RHYOLITE Proto-Tethys Ocean South Qilian
下载PDF
拉脊山阿伊山群中流纹岩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2
作者 孙毅 牛漫兰 +5 位作者 李秀财 吴齐 蔡倩茹 苑潇宇 文凤玲 李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16-1030,共15页
阿伊山群是南祁连构造带拉脊山地区的重要岩石地层单元,其形成构造环境和时代的限定对于理解拉脊山地区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通过地质填图在青海拉脊山东沟煤矿地区的阿伊山群中识别出一套安山岩、流纹岩、凝灰岩、... 阿伊山群是南祁连构造带拉脊山地区的重要岩石地层单元,其形成构造环境和时代的限定对于理解拉脊山地区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通过地质填图在青海拉脊山东沟煤矿地区的阿伊山群中识别出一套安山岩、流纹岩、凝灰岩、含砾粗砂岩和粗砂岩的岩石组合,其中,火山岩呈夹层的形式出露在沉积岩中。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阿伊山群中的流纹岩夹层进行了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 b定年结果显示流纹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47±4 Ma,属晚奥陶世。流纹岩具有较高Si02 (69.6%~76.5%)和铝饱和指数(A/CNK= 0.85~1.10),为钙碱性一高钾碱钙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 LREE)和 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 Nb、T 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高的全岩δ18O值,指示岩浆源区可能为沉积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阿伊山群流纹岩是晚奥陶世陆陆碰撞过程俯冲陆壳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脊山 阿伊山群 流纹岩 晚奥陶世 全岩氧同位素
下载PDF
青海拉脊山断裂带新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9
13
作者 袁道阳 张培震 +2 位作者 雷中生 刘百篪 刘小龙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拉脊山断裂带由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两条向NE凸出的弧形断裂所组成 ,分别长约 2 30km和 2 2 0km。它们是介于NNW向的热水 -日月山右旋走滑断裂带和NWW向的西秦岭北缘左旋走滑断裂带之间的一个大型挤压构造区和构造转换带 ,... 拉脊山断裂带由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两条向NE凸出的弧形断裂所组成 ,分别长约 2 30km和 2 2 0km。它们是介于NNW向的热水 -日月山右旋走滑断裂带和NWW向的西秦岭北缘左旋走滑断裂带之间的一个大型挤压构造区和构造转换带 ,也是分隔拉脊山南北两侧的西宁 -民和盆地和循化 -化隆盆地的重要边界断裂。沿断裂带的追踪考察 ,发现了其新活动的部分地质地貌证据。其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仅局部为全新世早期 ) ,性质以挤压逆冲为主稍具左旋特征。该断裂的新活动可能导致了该区 2 0余次 5级左右中等地震的发生。可以说 ,拉脊山地区既是反映构造活动 ,又是反映地震活动的地震构造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脊山 活动断裂 历史地震 新活动性
下载PDF
青海拉鸡山:一个多阶段抬升的构造窗 被引量:45
14
作者 王二七 张旗 Clark B.Burchfiel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93-500,共8页
拉鸡山断裂带位于祁连山褶皱带内 ,呈北西 -南东向延伸。后者构成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 ,由三个主要构造单元组成 :北部是一条早古生代的板块缝合带 ,中部是一个元古代的结晶地块 ,南部由一套晚古生代到三叠纪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物组成。... 拉鸡山断裂带位于祁连山褶皱带内 ,呈北西 -南东向延伸。后者构成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 ,由三个主要构造单元组成 :北部是一条早古生代的板块缝合带 ,中部是一个元古代的结晶地块 ,南部由一套晚古生代到三叠纪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物组成。对拉鸡山及其邻区的构造研究结果表明 ,祁连山褶皱带在古生代加里东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缩短 ,北祁连的早古生代蛇绿岩和岛弧火山岩沿祁连山中央冲断层向南 ,陆内俯冲到中祁连元古界变质杂岩之下。由于发生在晚古生代和晚中生代的陆内变形 ,位于中祁连之下的北祁连的蛇绿岩和岛弧火山岩发生褶皱 ,并被抬升到地表。到新生代 ,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之间的碰撞和陆内汇聚作用 ,拉鸡山断裂带再次活动 ,这些下古生界蛇绿岩和岛弧火山岩通过冲断作用快速抬升 ,将中祁连地块一分为二。因此 ,拉鸡山是一个抬升的构造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褶皱带 拉鸡山断裂带 推覆构造 构造窗
下载PDF
拉脊山口蛇绿混杂岩中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SHRIMP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42
15
作者 付长垒 闫臻 +4 位作者 郭现轻 牛漫兰 夏文静 王宗起 李继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95-1706,共12页
拉脊山口蛇绿混杂岩是分布于中祁连和南祁连构造带之间蛇绿混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混杂带中的岩石种类相对齐全,各岩性间为构造接触;其中辉绿岩以岩块和岩墙两种形式产出。辉绿岩块SiO:含量为49.80%~50.13%,MgO含量为5.43... 拉脊山口蛇绿混杂岩是分布于中祁连和南祁连构造带之间蛇绿混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混杂带中的岩石种类相对齐全,各岩性间为构造接触;其中辉绿岩以岩块和岩墙两种形式产出。辉绿岩块SiO:含量为49.80%~50.13%,MgO含量为5.43%-5.64%,FeOT为10.96%~11.52%,TiO2含量较高(2.38%~2.62%);辉绿岩墙Si02含量为43.41%~45.74%,MgO含量为9.04%~10.64%,FeOT为8.39%~9.96%,Ti02含量较低(0.89%-1.02%),二者均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其中辉绿岩块乏REE为135.4×10-6~150.9×10-6,(La//Yb)N=3.51—4.03,具有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富集Rb、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Th、Nb、Ta、zr、Hf、Ti等高场强元素,呈现洋岛拉斑玄武岩特征;辉绿岩墙EREE为36.10×10-6~43.72×10-6,(La/Yh)N=1.12—1.20,稀土配分曲线相对平坦,呈现出与洋中脊玄武岩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这两类辉绿岩样品均缺乏Nb、Ta和Ti负异常,可能分别形成于洋岛/海山和洋中脊环境: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辉绿岩块形成时代为491.0±5.1Ma。这些不同构造属性的辉绿岩可能形成于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 洋岛 海山 洋中脊 蛇绿混杂岩 拉脊山
下载PDF
拉脊山断裂古地震与喇家遗址灾变事件关系研究 被引量:36
16
作者 李智敏 李延京 +4 位作者 田勤俭 夏玉胜 张加庆 姚生海 黄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09-115,共7页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获得了拉脊山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开挖探槽,对拉脊山断裂带上古地震进行了研究。认为拉脊山断裂在大河家地区逆冲活动造成黄河阶地上形成断层陡坎,在陡坎位置开挖探槽,揭露出了3 700 a.BP以来至...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获得了拉脊山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开挖探槽,对拉脊山断裂带上古地震进行了研究。认为拉脊山断裂在大河家地区逆冲活动造成黄河阶地上形成断层陡坎,在陡坎位置开挖探槽,揭露出了3 700 a.BP以来至少发生过2次中强以上古地震事件,并造成了黄河阶地变形,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3 136±51)a.BP左右,估算断层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滑动速率为0.51 mm/a。形成于3 650~2750 a.BP前后的喇家遗址位于该探槽剖面6.4 km处,因此得出拉脊山断裂带上强烈的古地震事件与喇家文化的毁灭存在密切的联系。该研究对认识拉脊山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和确定形成喇家遗址的古地震证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脊山断裂 古地震 喇家遗址 灾变关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6.2级地震的控震构造及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陆诗铭 吴中海 李智超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86-93,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及时了解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特征,对于分析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区域地震构造、地质、震源机制、地震烈度和余震重定位等资料,对...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及时了解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特征,对于分析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区域地震构造、地质、震源机制、地震烈度和余震重定位等资料,对此次地震的控震构造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此次强震是发生在西宁—兰州断块内部的一次北北西向逆冲断层作用事件,距震中最近的拉脊山逆冲断裂带构成了此次地震的控震构造。该断裂带处于北西向日月山右旋走滑断层与北西西向西秦岭北缘左旋走滑断层交汇部位,整体呈北西至北北西向弧形展布,包含了南缘与北缘两条倾向相反的分支断裂带。震中位置、余震及烈度分布等数据指示此次地震的具体发震断层为拉脊山北缘逆冲断裂带南段的东支断层带,余震分布和极震区范围等符合逆断层型地震的上盘效应特征,但是否引起同震地表变形,还需进一步的现场调查确定。综合研究认为,此次积石山地震是在印度与欧亚板块持续陆陆碰撞作用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兰州断块沿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向东侧向滑移过程中,在北东向挤压构造应力场下,引发日月山断层与西秦岭北缘断层构成的区域共扼走滑断裂系交汇挤压部位发生逆断层活动的结果。此次强震进一步指示青藏高原东缘的向东挤出构造体系仍是近年来我国陆内强震活动的主要控震构造,并警示应重视活断层相对发育的断块内部城镇密集区的强震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积石山地震 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东北缘 拉脊山北缘断裂带 西宁—兰州断块
下载PDF
拉脊山断裂带遥感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智敏 田勤俭 屠泓为 《高原地震》 2009年第1期26-31,共6页
拉脊山断裂带在遥感影像上具有明显的线性构造特征,由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和拉脊山南缘断裂带向北东凸出的弧形挤压逆冲断裂带构成,成为北侧的西宁—民和盆地、南侧的循化—化隆盆地和东侧的临夏盆地等多个晚新生代断陷盆地的边界,拉脊... 拉脊山断裂带在遥感影像上具有明显的线性构造特征,由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和拉脊山南缘断裂带向北东凸出的弧形挤压逆冲断裂带构成,成为北侧的西宁—民和盆地、南侧的循化—化隆盆地和东侧的临夏盆地等多个晚新生代断陷盆地的边界,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全长230km,由数段弧状不连续的断裂带组成。拉脊山南缘断裂带全长220km,由5段不连续宽缓波状断裂带组成,其左旋活动形成了拉张型的山间盆地——千户盆地,左旋水平位移180~640m不等。历史上沿拉脊山南、北两侧发生过20余次5级左右中等破坏性地震,这与遥感解译该断裂带的几何特征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拉脊山断裂带 构造解译 断裂几何特征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一次逆冲为主的浅源强震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彦明 苏淑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74,共8页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在三维空间内利用波形拟合反演方法获得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最佳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节面Ⅰ走向305°,倾角56°,滑动角61°;节面Ⅱ为走向169°,倾角43°,滑动角125...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在三维空间内利用波形拟合反演方法获得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最佳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节面Ⅰ走向305°,倾角56°,滑动角61°;节面Ⅱ为走向169°,倾角43°,滑动角125°;矩震级M_(W)6.02。最佳拟合的空间精细位置为102.377°E,35.968°N,深度9 km。结果显示,地震破裂沿NW方向扩展。初步推断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为节面Ⅱ,发震断层是拉脊山北缘断裂(积石山东缘断裂),是一次逆冲为主,兼少量走滑分量的浅源强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 震源机制解 质心深度 逆冲断层 拉脊山北缘断裂
下载PDF
青海拉鸡山构造带是裂谷还是构造窗——与王二七研究员商榷 被引量:8
20
作者 左国朝 李志林 张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1-566,共6页
拉鸡山构造带东西长逾650km,展布于由元古字组成的结晶地块内部,是一条早古生代火山岩极为发育的构造带。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拉鸡山进行大地构造学、岩石学研究。作者曾在拉鸡山从事多年野外调查工作,研究认为该地区无论在区域地质学、... 拉鸡山构造带东西长逾650km,展布于由元古字组成的结晶地块内部,是一条早古生代火山岩极为发育的构造带。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拉鸡山进行大地构造学、岩石学研究。作者曾在拉鸡山从事多年野外调查工作,研究认为该地区无论在区域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变形学还是在大地构造演化方面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史皆具典型的裂谷带特征。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陆内多阶段造山过程,而为后期多阶段抬升的构造窗观点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演化 再生洋盆 裂谷 构造窗 拉鸡山 青海 古生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