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的形成和演化 被引量:82
1
作者 彭文绪 辛仁臣 +3 位作者 孙和风 吴奎 史浩 王德英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4-660,共7页
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凹陷的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莱州湾凹陷是在新生代裂谷基础上形成的凹陷,孔店组—沙三段沉积时期走滑断层对沉积作用影响较小,主要以伸展断陷作用为主,沉积中心位于北部边界铲式大断层下降盘;沙一段和东营组... 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凹陷的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莱州湾凹陷是在新生代裂谷基础上形成的凹陷,孔店组—沙三段沉积时期走滑断层对沉积作用影响较小,主要以伸展断陷作用为主,沉积中心位于北部边界铲式大断层下降盘;沙一段和东营组沉积时期凹陷沉积中心沿走滑断层向东北迁移;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受走滑挤压作用的影响,该区表现为挤压反转,产生了盐拱和反转构造。走滑断层对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分布影响较小,但对东营组烃源岩分布和沉积体系展布有较大的影响,对晚期成藏也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莱州湾凹陷 拉分盆地 郯庐走滑断裂 盐构造 反转构造
下载PDF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高硫稠油成因及其成藏模式 被引量:19
2
作者 汤国民 王飞龙 +2 位作者 王清斌 万琳 燕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4-293,共10页
现今渤海海域仅在莱州湾凹陷发现了规模型高硫油油田,其原油性质复杂,来源及成因认识不清。在大量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和盆地模拟手段对莱州湾凹陷各油田油气来源及成因做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主... 现今渤海海域仅在莱州湾凹陷发现了规模型高硫油油田,其原油性质复杂,来源及成因认识不清。在大量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和盆地模拟手段对莱州湾凹陷各油田油气来源及成因做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主要发育了沙三段和沙四段两套有效的烃源岩,陡坡带和中央构造带上各构造原油主要来源于主洼沙四段烃源岩,缓坡带上各构造原油表现为主洼沙四段和南次洼沙四段双洼供烃的特征;(2)沙四段地层沉积时期存在水体分隔,南次洼水体更加咸化易形成富硫干酪根,其烃源岩分布范围控制着高硫油的分布范围,是高硫油形成的主控因素。而生物降解作用,一方面导致原油稠化是形成稠油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使原油硫含量相对富集,是形成高硫油的重要因素;(3)垦利16-1油田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形成了咸化湖盆早生、早排双洼供烃成藏模式,深、浅地层成藏模式不同,深部地层为典型不整合面侧向输导远源成藏模式。认为南次洼南部古近系地层和潜山优质储层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 烃源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成藏模式 高硫稠油 莱州湾凹陷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垦利11区盐构造特征及成藏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孙和风 周心怀 +2 位作者 彭文绪 王德英 彭刚 《海洋石油》 CAS 2007年第3期46-50,共5页
莱州湾凹陷垦利11区首次在渤海海域揭示了盐湖沉积体系及盐相关构造。利用最新钻井资料,分析区域构造应力背景,结合地震反射特征,认为垦利11区盐构造处于盐枕发育阶段;盐层厚度北部大于南部。盐构造活动形成了垦利11区近源、短距离运移... 莱州湾凹陷垦利11区首次在渤海海域揭示了盐湖沉积体系及盐相关构造。利用最新钻井资料,分析区域构造应力背景,结合地震反射特征,认为垦利11区盐构造处于盐枕发育阶段;盐层厚度北部大于南部。盐构造活动形成了垦利11区近源、短距离运移的成藏特征,围绕盐体的含盐热流体对油质的改善有重要影响。垦利11区发现的油气集中在盐上层,分析表明垦利11区盐下层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保存条件,是重要的目的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洲湾凹陷 盐构造 热流体 油气成藏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断层封闭性评价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驰 杨波 +3 位作者 胡忠贵 李涛 杨海风 高鹤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4-738,共5页
莱州湾凹陷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断层封闭性对研究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首先从断层的性质、与地层倾角组合关系、倾角、断距和埋深等方面对断层封闭性进行了定性评价;然后从岩性对置、泥岩涂抹和应力3个方面进行常规断... 莱州湾凹陷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断层封闭性对研究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首先从断层的性质、与地层倾角组合关系、倾角、断距和埋深等方面对断层封闭性进行了定性评价;然后从岩性对置、泥岩涂抹和应力3个方面进行常规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最后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评价断层封闭性。研究结果表明,倾角较小的断层封闭性优于倾角较大的断层,位于盐背斜带上部的断层封闭性优于其他断层,同向式断层封闭性一般或较差,反向式断层封闭性较好。常规断层封闭性定量分析方法的结果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基本一致,断层封闭性评价结果与现有井钻探结果匹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闭性 岩性对置 泥岩涂抹 模糊综合评判法 莱州湾凹陷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带盐相关构造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孙和风 周心怀 +2 位作者 彭文绪 王德英 彭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80-384,共5页
通过对盐相关构造变形样式的探讨,证明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带盐相关构造的形成受到走滑作用和重力流动作用控制,以盐层沿层流动为主要特征,由南至北,盐层逐渐由过成熟底辟向盐枕过渡。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带盐上构造有盐上断裂背斜、盐撤... 通过对盐相关构造变形样式的探讨,证明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带盐相关构造的形成受到走滑作用和重力流动作用控制,以盐层沿层流动为主要特征,由南至北,盐层逐渐由过成熟底辟向盐枕过渡。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带盐上构造有盐上断裂背斜、盐撤凹陷、龟背构造、翼部地层超覆和盐体遮挡构造;盐层构造有枕状底辟、盐株和外来盐席;推测盐下构造有早期古隆起。盐相关构造经历了发育—调整—成熟—再活动4个主要阶段。盐上构造圈闭控制了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带的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郯庐走滑断裂带 盐相关构造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烃源岩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潘文静 杜晓峰 +2 位作者 田德瑞 郭龙龙 汤国民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68,共9页
渤海莱州湾凹陷油气资源潜力大,但是各层系烃源岩特征及形成机制不明。为了明确优质烃源岩分布规律,对莱州湾凹陷主力生烃层系烃源岩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岩石学研究,证实沙三段、沙四段是莱... 渤海莱州湾凹陷油气资源潜力大,但是各层系烃源岩特征及形成机制不明。为了明确优质烃源岩分布规律,对莱州湾凹陷主力生烃层系烃源岩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岩石学研究,证实沙三段、沙四段是莱州湾凹陷最主要的生烃层系,并且均为好—优质烃源岩层系,但是各次洼不同层系烃源岩差异明显。沙四段沉积时期,南洼水体规模小,受干旱气候影响更强烈,形成盐湖环境,为有机质提供了较好的保存条件,同时细粒无机矿物选择性保存的特点使得南洼有机质成分构成水源无定形-孢质组合;而北洼为莱州湾凹陷沉积中心,处于稳定湖相沉积环境,形成陆源无定形的孢粉相组合。沙三段沉积时期,各次洼受构造活动影响强烈,沉积环境分异明显,古地貌和区域地质事件是引起烃源岩平面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研究成果对莱州湾凹陷优质烃源岩的精细研究及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莱州湾凹陷 沙三段 沙四段 烃源岩特征 形成机理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东北洼“走滑-伸展”复合断裂控藏机理及勘探启示 被引量:8
7
作者 石文龙 牛成民 +4 位作者 杨波 王利良 邓辉 王航 张德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6-1064,共9页
研究区位于莱州湾凹陷东北洼,郯庐走滑断裂的东支南段,受北东向走滑应力与南北向拉张构造应力共同控制。通过对“走滑-伸展”复合应力区的断裂展布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进行分析,明确了KL6A区块主要受伸展应力控制,继承性伸展控圈断层和走... 研究区位于莱州湾凹陷东北洼,郯庐走滑断裂的东支南段,受北东向走滑应力与南北向拉张构造应力共同控制。通过对“走滑-伸展”复合应力区的断裂展布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进行分析,明确了KL6A区块主要受伸展应力控制,继承性伸展控圈断层和走滑压扭应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断背斜是最为有利圈闭类型,位于走滑主应力带的KL6B和KL6C区块在走滑增压段发育的背斜、断背斜圈闭保存条件最为优越。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压扭控圈、张扭控运”走滑断裂差异控藏认识,明确了走滑主断层张扭段为油气向斜坡区运移的主要通道,较好地解决了油气是否能通过主走滑断层向斜坡区供给问题,实现了斜坡区勘探突破。此外,还建立了“油源、断层、圈闭”三元控藏模式,认为已发现的油气藏可以作为油气运移中转站向更高层位的圈闭供给油气,该认识成功实现斜坡区勘探层系的转移,在原来认为运移条件差的东营组顶部圈闭发现油气富集块,获得较大勘探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成藏模式 郯庐走滑带 莱州湾凹陷 渤海海域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断层活动性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王飞龙 牛成民 汤国民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共9页
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油气藏分布具有"纵向上分层,平面上分带"的特征。为研究同一构造带上油气藏分布差异性,利用前人对断层封闭性评价的方法对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上控藏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并采用了地球化学手段... 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油气藏分布具有"纵向上分层,平面上分带"的特征。为研究同一构造带上油气藏分布差异性,利用前人对断层封闭性评价的方法对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上控藏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并采用了地球化学手段和盆地模拟手段将构造演化史与其油气成藏史相结合,厘清了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史与油气充注过程相匹配是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早期活跃的断层活动有利于油气的向上运移聚集成藏,晚期活动较弱的断层相对利于油气的保存;不同断层封闭性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藏平面上分布的差异性,同一断层垂向封闭性的不同控制了油气纵向的分层性。在勘探过程中应结合断层的封堵性来确定勘探目的层位,降低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性 断层封闭性 构造演化史 莱州湾凹陷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南部古近系混合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文超 张国坤 +2 位作者 杨宏飞 柳佳期 吕世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33-1042,共10页
渤海莱州湾凹陷南部古近系沙三下亚段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通过对井壁取心、测井及综合化验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发育模式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既发育同一岩层内的混合沉积,又发育碳酸盐岩... 渤海莱州湾凹陷南部古近系沙三下亚段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通过对井壁取心、测井及综合化验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发育模式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既发育同一岩层内的混合沉积,又发育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的互层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形成于两大物源注入背景下的湖泊滨岸环境,可进一步分为泥坪、砂质滩坝、浅滩和半深湖等混合沉积亚相,主要体现为波浪和湖流作用的双重影响。沙三下亚段整体呈现出水退式发育的特点,主要发育湖侵域和高位域,湖侵域主要发育半深湖混合沉积和浅滩混合沉积,高位域主要发育砂质滩坝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物受古地貌、古气候、古物源和湖平面变化的控制,优势储集亚相为砂质滩坝混合沉积亚相和浅滩混合沉积亚相。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莱州湾凹陷南部古近系优质动用储量研究提供了指导,而且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沙河街组 混合沉积 发育模式
下载PDF
富火山碎屑地层复杂岩性测井分类与识别——以KL16油田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冯冲 王清斌 +3 位作者 谭忠健 代黎明 刘晓健 赵梦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91-101,共11页
渤海南部莱州湾凹陷KL16油田沙河街组三段、四段和中生界分布4大类20余种岩性,富含火山碎屑、分布层系多、岩性识别困难。在对岩(壁)心及薄片分析基础上,应用元素测井、成像测井以及常规测井资料对其进行分类和识别。结果表明:自然伽马... 渤海南部莱州湾凹陷KL16油田沙河街组三段、四段和中生界分布4大类20余种岩性,富含火山碎屑、分布层系多、岩性识别困难。在对岩(壁)心及薄片分析基础上,应用元素测井、成像测井以及常规测井资料对其进行分类和识别。结果表明:自然伽马测井(GR)与深侧向电阻率测井(RD)交会的成分-结构图版可以有效区分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类、富火山碎屑砂砾岩类、湖相碳酸盐岩和混积岩类、硅质砂岩类4大类岩性;建立了研究区火成岩岩石成分和结构识别图版,可将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类细分为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安山质凝灰岩、流纹斑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和流纹质凝灰岩6种;中子测井(CNCF)和密度测井(ZDEN)曲线交会,结合深侧向电阻率测井(RD)曲线对砂砾岩具有较好的区分效果,可细分为贫泥砂砾岩、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砂砾岩以及泥质砂砾岩4种;光电吸收截面指数测井(PE)和声波时差测井(DT)曲线交会,结合成像测井和岩性扫描测井可以识别互层型湖相碳酸盐岩和组分混合型混积岩中的碳酸盐岩富集段。取得的这些认识为具有火山成因沉积盆地的复杂地层岩性测井识别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岩性 富火山碎屑 测井特征 中生界 沙河街组 KL16油田 莱州湾凹陷
原文传递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沙三上段近源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11
作者 赵汉卿 李超 +2 位作者 郭诚 陈晓明 张博 《世界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37-46,共10页
为厘清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近源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储层发育规律,应用地震、钻测井资料、岩心观察及粒度分析等资料分析,总结K油田沙三上段的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K油田沙三上段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为厘清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近源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储层发育规律,应用地震、钻测井资料、岩心观察及粒度分析等资料分析,总结K油田沙三上段的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K油田沙三上段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辫状河前三角洲等3种亚相,进一步划分出辫状河道、冲积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水下分流河道间等6种沉积微相,不同沉积微相的粒度分布特征明显不同;沙三上段发育一套完整的升降旋回,初期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储层厚度4~9 m,河道末端发育河口坝,砂体储层厚度3~8 m,分流河道平面分布范围最大,是该地区重要的储集层;之后湖平面逐渐上升,河口坝平面发育范围达到最大,至最大湖泛面后湖平面缓慢下降,并在沙三上段顶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砂岩厚度减薄至2~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三上段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莱州湾凹陷
下载PDF
菜州湾凹陷构造演化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亮 陈国童 +1 位作者 牛成民 郑江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3,共6页
为了研究莱州湾凹陷含油气系统特征,进一步认识油气成藏规律,利用多种钻井资料,结合前人认识,研究了该凹陷构造演化对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的关系,指出莱州湾凹陷可以划分为沙四... 为了研究莱州湾凹陷含油气系统特征,进一步认识油气成藏规律,利用多种钻井资料,结合前人认识,研究了该凹陷构造演化对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的关系,指出莱州湾凹陷可以划分为沙四段和沙三段2套含油气系统。其中沙四段含油气系统有东营组末期和明化镇期2个关键时刻;沙三段含油气系统为本区最重要的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为明化镇期。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指出莱西斜坡带和中央构造带为下一步勘探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构造演化 油气生成 运移与聚集 输导体系 含油气系统
下载PDF
边缘凹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曲面预测法——以渤海湾盆地莱州湾东北洼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子斌 侯读杰 +3 位作者 程熊 代峰 董立成 徐长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7-354,共8页
沉积盆地边缘凹陷具有地层变化快和非均质性相对较强的特点,导致利用传统测井和地震属性方法预测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的可靠性低。为此,结合电阻率、声波时差和密度等测井曲线与实测TOC值,采用三元二次最小二乘法进行曲面拟合预测... 沉积盆地边缘凹陷具有地层变化快和非均质性相对较强的特点,导致利用传统测井和地震属性方法预测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的可靠性低。为此,结合电阻率、声波时差和密度等测井曲线与实测TOC值,采用三元二次最小二乘法进行曲面拟合预测烃源岩TOC值,在渤海湾盆地莱州湾东北洼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具有两个优点:首先,采用原始测试数据直接进行拟合,消除了基线拾取和热变指数取值时产生的人为误差;其次,将密度这种反映岩石组分的综合指标纳入预测控制因素的范畴,更好地控制了有机质对各测井数据的响应。预测结果表明:在沉积早期,TOC值的一个高值带分布于洼陷沉积中心,到后期受构造迁移和抬升作用影响,TOC值高值带向四周扩散、高值降低、直至闭合状高值带消失;TOC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由老到新有机质丰度逐渐降低的特点,因此沙三段为主要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边缘凹陷 烃源岩 总有机碳预测 三元二次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渤海海域KL16构造混积岩储层特征及酸化改造实验研究
14
作者 张立安 赵汉卿 吴穹螈 《海洋石油》 CAS 2024年第1期36-41,共6页
针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KL16构造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复杂岩性混积岩开发难题,综合运用测井、录井、钻井和三维地震数据,结合恒速压汞、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矿分析和DST测试资料,开展混积岩储层特征研究,并优选8块岩心开展酸化改... 针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KL16构造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复杂岩性混积岩开发难题,综合运用测井、录井、钻井和三维地震数据,结合恒速压汞、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矿分析和DST测试资料,开展混积岩储层特征研究,并优选8块岩心开展酸化改造实验。结果表明:沙三下段储层以薄互层为主,单层厚度为0.8~5.0 m,岩性极为复杂,主要为砂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白云岩、灰质砂岩、凝灰质砂岩。酸化后长石类和碳酸盐岩类矿物发生溶蚀,凝灰质砂岩和混积岩孔隙度均有改善,且混积岩储层改造效果最为明显,渗透率提高(46.0~77.5)×10^(−3)μm^(2);砂岩储层渗透率变化不大,渗透率升高34.1×10^(−3)μm^(2);凝灰质砂岩储层发生速敏反应,渗透率反而降低9.1×10^(−3)μm^(2)。该研究成果为指导KL16构造增产措施方案优选、产能评价和产量预测提供可靠基础依据,同时也对渤海湾盆地其他相似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和开发生产实践具有极大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酸化改造 储层特征 莱州湾凹陷 渤海海域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新生代走滑-伸展叠合断裂体系发育演化模式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坤 董柔 +2 位作者 徐国盛 梁强 杨海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2,共11页
利用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和平衡剖面复原等方法,探讨莱州湾凹陷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并对比其时空演化差异。莱州湾凹陷周缘及内部发育3类主干断裂:伸展断裂系统呈近EW向展布,主要发育在凹陷中北部,在剖面上呈上陡下缓的铲形,表现为&qu... 利用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和平衡剖面复原等方法,探讨莱州湾凹陷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并对比其时空演化差异。莱州湾凹陷周缘及内部发育3类主干断裂:伸展断裂系统呈近EW向展布,主要发育在凹陷中北部,在剖面上呈上陡下缓的铲形,表现为"y"与反"y"字形组合,控制凹陷内各次洼沉积格局;走滑断裂系统呈NNE向展布,主要发育于东西边界,平面连续性好,剖面呈现花状、半花状特征;叠合走滑断裂以花状走滑断裂切割铲式伸展断层中上部为典型特征,主要发育于走滑带两侧。莱州湾凹陷断裂活动经历了4个主要时期: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为初始裂陷阶段,沙三段沉积期为继承裂陷伸展阶段,这两个时期控制主力烃源岩的富集;沙二段-东营组沉积期为强走滑-伸展叠合阶段,控制油气纵横向运移;馆陶组沉积期-至今为弱伸展-弱走滑阶段,控制油气成藏与调整。其中沙三段沉积期是断裂强伸展的阶段,走滑-伸展叠合体系以沙二段沉积期最为典型,总体表现为初期快速伸展裂陷—中期强烈走滑叠合—晚期走滑延续叠加的演化模式。莱州湾凹陷早期伸展断裂控制烃源岩的沉积,晚期断裂组合样式控制圈闭的规模,多期断裂活动控制油气的运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走滑-伸展叠合断裂 断裂演化模式 断裂控藏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垦利10-4油田沙三上段砂体富集模式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汉卿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9-463,共5页
古近系沙三上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是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的重要储层,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统计砂地比等数据,并结合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详细分析了垦利10-4油田沙三上段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叠置类型及砂体富集规律。研究... 古近系沙三上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是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的重要储层,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统计砂地比等数据,并结合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详细分析了垦利10-4油田沙三上段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叠置类型及砂体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沙三上段为一套完整的三级层序,其内部依次为低水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井间对比剖面显示,LST时期砂体以Ⅰ型河道为主,河道切割叠置特征明显;TST时期砂体以Ⅱ型河道为主,河道呈叠置特征,切割作用不明显;HST时期砂体以Ⅲ型河道为主,几乎不存在切割叠置特征,河道间相互分离。叠置特征和富砂规律主要受湖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研究其富砂规律对莱州湾凹陷油气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砂体富集模式 叠置特征 垦利10-4油田 莱州湾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东部新生代走滑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史浩 周东红 吕丁友 《海洋石油》 CAS 2014年第3期34-39,共6页
莱州湾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为中生界基底之上发育的新生代半地堑。郯庐断裂带分东西两支穿过莱州湾凹陷东部,在新生代盖层中表现出渤海最复杂最典型的为NNE向的右旋走滑断裂特征。其中东支断裂在渐新世以后活动强烈,发育多条NNE向走... 莱州湾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为中生界基底之上发育的新生代半地堑。郯庐断裂带分东西两支穿过莱州湾凹陷东部,在新生代盖层中表现出渤海最复杂最典型的为NNE向的右旋走滑断裂特征。其中东支断裂在渐新世以后活动强烈,发育多条NNE向走滑断层及NE向伴生断层组成的复杂断裂带。走滑断裂带内断层展布符合右旋单剪作用下的脆性走滑剪切模式,地震方差切片存在右旋运动拖拽断裂证据。通过对主断裂活动期次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有三期大的构造活动,同时形成了三期构造反转。应力分布的局域性导致了形变特征的差异性,产生了褶皱、挤压反转、掀斜断决、花状构造等典型的构造类型。研究区首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本区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走滑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构造背景、优越的油源及运移等成藏条件,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郯庐断裂 右旋走滑 反转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沙三段水道型湖底扇发育特征与沉积模式
18
作者 官大勇 杜晓峰 +1 位作者 王启明 王志萍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3-516,共14页
基于已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莱州湾凹陷沙三段水道型湖底扇砂体的沉积特征,并探讨其成因及发育模式.研究区沙三中亚段早期砂体成因为湖底扇沉积,并表现出水道型特征,可划分为叠覆型水道及其侧翼、复合型水道及其侧翼和单一... 基于已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莱州湾凹陷沙三段水道型湖底扇砂体的沉积特征,并探讨其成因及发育模式.研究区沙三中亚段早期砂体成因为湖底扇沉积,并表现出水道型特征,可划分为叠覆型水道及其侧翼、复合型水道及其侧翼和单一水道及水道间等沉积微相类型.顺源条带状展布的叠覆型水道和复合型水道构成湖底扇骨架砂体.湖底扇水道类型和规模受控于物源富砂程度、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类型和古地貌变化.其中,物源富砂程度决定了湖底扇外部形态,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类型和古地貌变化进一步控制湖底扇发育位置和水道规模及其类型.水道型湖底扇具有近油源、储盖组合良好和油气运聚条件优越等特点,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水道 沉积特征 发育模式 沙三段 莱州湾凹陷 渤海海域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根据原油成熟度参数确定排烃门限的新方法——基于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KL6D构造区烃源岩评价与油源对比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军 郭永华 +3 位作者 李建平 王飞龙 王清斌 龚莹杰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24,共5页
针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钻井少、有机地球化学资料不够丰富的特点,基于KL6D构造区烃源岩评价与油源对比,提出了一种根据原油甾烷异构化成熟度参数C29ααα20S/(20S+20R)确定排烃门限的新方法。根据KL6D构造区烃源岩和已发现原油的C29... 针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钻井少、有机地球化学资料不够丰富的特点,基于KL6D构造区烃源岩评价与油源对比,提出了一种根据原油甾烷异构化成熟度参数C29ααα20S/(20S+20R)确定排烃门限的新方法。根据KL6D构造区烃源岩和已发现原油的C29ααα20S/(20S+20R)成熟度参数与深度拟合的线性公式,确定该构造及围区的排烃门限深度为3 320 m,该深度以下烃源岩对研究区油气成藏有显著贡献。本文方法确定的排烃门限能直观地刻画研究区有效烃源岩,特别适用于少井和浅井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成熟度 C29 aaa20S/(20S+20R) 排烃门限 KL6D构造区 莱州湾凹陷 渤海海域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东北洼沙河街组致密油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颖 官大勇 +2 位作者 赵国祥 朱勇超 任云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9,共9页
渤海海域沙河街组具有发育致密油的潜力。基于钻井、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及储层物性等分析数据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东北洼沙河街组致密油的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凹陷东... 渤海海域沙河街组具有发育致密油的潜力。基于钻井、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及储层物性等分析数据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东北洼沙河街组致密油的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凹陷东北洼具备发育致密油的地质条件,其油气主要富集于与优质烃源岩共生或对接的大面积分布的有效储集体中。区域内广泛分布的沙三段半深湖-深湖相灰黑色泥岩形成Ⅱ1型干酪根,为研究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油源;沙河街组大面积快速堆积的三角洲储集砂体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优质烃源岩与大面积厚层储集体之间交互沉积形成良好的源储共生关系,为近源成藏提供了有利的配置条件;成藏期异常压力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充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控制因素 沙河街组 储层 莱州湾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