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例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易芳 唐海云 +6 位作者 许宏伟 周琳 胡雅岑 孙启英 姚凌雁 杨欢 周亚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9-554,共6页
目的:分析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the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 目的:分析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the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通过基因确诊的CADASIL患者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MRI影像学特征和Notch3基因突变。结果:12例患者年龄为(47.25±9.49)岁,临床表现以认知障碍(75%)和脑卒中事件(58.3%)最常见,2例表现为脑出血。合并偏头痛少见(25%)。MRI均存在累及脑室旁和深部白质的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和腔隙及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扩大。WMH主要累及额顶叶(100%)、颞叶(83.3%)、外囊(66.7%)、枕叶(41.6%)、胼胝体(41.6%)和颞极(33.3%);腔隙主要累及额叶(91.6%)、顶叶(83.3%)、颞叶(66.7%)、基底节区(66.7%)、脑干(41.6%)、枕叶(33.3%)、小脑(8.3%);扩大的PVS均位于基底节区(100%),部分累及皮层下(45.4%)。脑出血患者WMH程度较轻(Fezakas评分为1~2分),且外囊无受累。16.7%患者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12例患者中共检测到8种不同的Notch3基因突变,位于6号外显子的c.1013G>C p.(Cys338Ser)为CADASIL新的致病突变。结论:本组以脑出血为表现的患者脑白质病变较轻,基因型亦有特异性,其临床表型可能与影像学、基因表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磁共振成像 NOTCH3基因 脑白质高信号 腔隙 血管周围间隙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诊断 被引量:6
2
作者 余丹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7年第12期2262-2263,共2页
本文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概念、临床表现、症状学诊断、影像学诊断、病因诊断、治疗要点以及预后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提高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治水平。
关键词 脑梗死 腔隙 进展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赵丽贤 赵冰 +1 位作者 吴昊 赵仁亮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61-864,共4页
脑小血管病(CSVD)总体负担是近年来为评估其对大脑的整体损伤而提出的概念,具体方法为对4种CSVD,即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腔隙和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的MRI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评分。卒中后抑郁(PSD)的患者常合并不同的CSVD影像学表现... 脑小血管病(CSVD)总体负担是近年来为评估其对大脑的整体损伤而提出的概念,具体方法为对4种CSVD,即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腔隙和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的MRI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评分。卒中后抑郁(PSD)的患者常合并不同的CSVD影像学表现。最新研究发现,CSVD总体负担与PSD密切有关。本文现围绕上述内容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脑小血管病 脑白质高信号 脑微出血 腔隙 血管周围间隙
原文传递
Silent brain infarctions and leuko-araiosi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first-ever acute lacunar strokes 被引量:1
4
作者 Peterus Thajeb Wen-Yuan Lee +4 位作者 Chung-Hung Shih Teguh Thajeb James Davis Rosanne Harrigan Linda Chang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年第5期443-447,共5页
We report on silent brain infarction (SBI) and leuko- araiosis (LA) of 23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diagnosed “first-ever” acute ischemic lacunar stroke. The lacunar syndromes were pure motor hemiparesis (10), pure s... We report on silent brain infarction (SBI) and leuko- araiosis (LA) of 23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diagnosed “first-ever” acute ischemic lacunar stroke. The lacunar syndromes were pure motor hemiparesis (10), pure sensory syndrome (2), ataxic hemiparesis (3), dysarthria clumsy hand syndrome (3), and sensory- motor deficit (5). Nineteen out of the 23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completed strokes on arrival to the hospital, and 4 (17%) developed evolving-stroke within 24 hours of stroke onset. A lacune corresponded to the acute stroke could be found in all patients on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in 18 (78%) on brai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RI showed additional subclinical or asymptomatic “silent brain infarctions or lacunes” (SBI) in 19 (83%) of 23 patients, and leuko-araiosis (LA) of moderate to severe degree (> grade 2) was present in 61% of patients although dementia was absent. Hypertension is the risk factor in 78% of cases followed by diabetes mellitus, smoking, and elevated plasma cholesterol level. Independence of the types of lacunar syndromes,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grade LA. None with normal blood pressure and plasma glucose had grade 3 or grade 4 LA (p < 0.05). In conclusion, evolving-stroke occurs in one- fifth of patients with “first-ever” lacunar infarct within the first 24 hours of stroke onset. SBI was found in 83% of cases.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are associated with additional SBI and high grade LA. The severity of leuko-araiosis per se dictates the cerebrovascular ris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D Tomography First-Ever STROKE lacune Leuko-Araiosi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SILENT Brain INFARCTION
下载PDF
不同脑小血管病负荷评分与伴无症状腔隙的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
5
作者 杜晓光 魏荣 +2 位作者 刘琦慧 于力群 周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25-328,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脑小血管病(CSVD)负荷评分与伴无症状腔隙的CSVD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纳入2021年7月—2023年10月就诊于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128例伴无症状腔隙的CSVD患者,运用蒙特利尔量表(MoCA)、CSVD总负荷评分和改良负荷评... 目的 探讨不同脑小血管病(CSVD)负荷评分与伴无症状腔隙的CSVD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纳入2021年7月—2023年10月就诊于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128例伴无症状腔隙的CSVD患者,运用蒙特利尔量表(MoCA)、CSVD总负荷评分和改良负荷评分统计受试者的认知功能和CSVD负荷,分为认知障碍组(MoCA<26分)和无认知障碍组(MoCA≥2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社会学信息、血管病危险因素及CSVD负荷评分的差异。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oCA评分与两种CSVD负荷评分的关系,采用趋势检验分析伴无症状腔隙的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趋势。结果 研究共纳入伴无症状性腔隙的CSVD患者128例,其中认知障碍组68例(53.1%),无认知障碍组60例(46.9%),两组患者人口社会学信息及血管病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SVD总负荷评分和改良负荷评分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CSVD总负荷评分和改良负荷评分均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P<0.001)。线性趋势χ2检验分析显示,伴无症状腔隙的CSVD患者认知障碍发病风险随CSVD改良负荷评分增加而增加(Ptrend<0.05),该发病风险与CSVD总负荷评分间趋势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trend=0.069)。结论 CSVD总负荷评分和改良负荷评分均可用于筛检伴无症状腔隙的CSVD认知障碍患者。改良负荷评分可能在识别认知障碍高风险患者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认知 腔隙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磁共振成像总负荷与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蔡玉 徐成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6期1224-1230,共7页
目的帕金森病(PD)伴发脑小血管病(CSVD)可能会加重PD的认知障碍。本研究旨在探讨CSVD总负荷与PD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比较了165例PD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征,所有患者均接受脑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通过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 目的帕金森病(PD)伴发脑小血管病(CSVD)可能会加重PD的认知障碍。本研究旨在探讨CSVD总负荷与PD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比较了165例PD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征,所有患者均接受脑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通过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白质高信号(WMH)、脑微出血(CMB)和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评估其CSVD总负荷。通过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来评估认知功能,将患者分为帕金森病伴轻度认知障碍(PD-MCI)组和帕金森病伴痴呆(PDD)组。运用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方法量化腔隙、CSVD总负荷在区分PD-MCI和PDD的准确性。结果与PD-MCI患者相比,PDD患者的脑室周围高信号(PVH)、深部白质高信号(DWMH)、腔隙、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BG-EPVS)以及CSVD总负荷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腔隙[OR值(95%CI)=2.418(1.088,5.371),P=0.030]和CSVD总负荷[OR值(95%CI)=1.572(1.138,2.171),P=0.006]与PD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独立相关。此外,ROC曲线结果证实腔隙及CSVD总负荷在区分PD-MCI和PDD方面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结论CSVD总负荷与PD患者的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腔隙及CSVD总负荷可以作为预测PD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总负担 腔隙 帕金森病伴轻度认知障碍 帕金森病伴痴呆
下载PDF
颅内动脉重塑与脑小血管病患者影像学标志物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周东杨 白宏英 +3 位作者 睢豫擘 李虎 陈静 李彩霞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8,共9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重塑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影像学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或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SVD患者共156例, 计算其脑动脉重塑(BAR)评分, 将BAR评分≤-1倍标准差的患...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重塑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影像学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或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SVD患者共156例, 计算其脑动脉重塑(BAR)评分, 将BAR评分≤-1倍标准差的患者定义为颅内动脉缩窄性重塑的个体, BAR评分≥1倍标准差的患者为定义颅内动脉扩张性重塑的个体。对CSVD影像学标志物[脑白质高信号(WMHs)、腔隙、脑微出血、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和脑萎缩]进行量化, 计算出CSVD总负荷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低负荷组(0~2分, 91例)和高负荷组(3~4分, 6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内动脉重塑与CSVD各影像学标志物及总负荷的关系, 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评估颅内动脉重塑对高CSVD总负荷的预测价值。结果颅内动脉扩张性重塑是严重WMHs(OR=3.66, 95%CI 1.38~9.72, P=0.009)、腔隙(OR=3.78, 95%CI 1.17~12.19, P=0.026)、脑萎缩(OR=3.11, 95%CI 1.10~8.81, P=0.033)、高CSVD总负荷(OR=6.66, 95%CI 2.14~20.77, P=0.001)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是高CSVD总负荷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2, 95%CI 1.07~1.16, P<0.01)。以年龄及BAR评分≥1倍标准差为因变量建立高CSVD总负荷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该模型有较好的效应(C指数=0.826)及校准度(P=0.024)。ROC曲线的最佳截断点是0.50, 曲线下面积为0.83(95%CI 0.76~0.89, P<0.01),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和0.82。结论颅内动脉扩张性重塑的患者可能有较高的CSVD负荷。颅内动脉扩张性重塑可作为一种新的评估CSVD负荷生物标志物, 但两者间联系的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脑血管障碍 萎缩 动脉重塑 脑白质高信号 腔隙
原文传递
SZG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局部结构的改造
8
作者 左雷凯 刘春丽 聂爱国 《装备制造技术》 2010年第11期145-146,共2页
针对部分SZG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杂质污染而不适应生产需要的情况,指出了问题的根源所在;详细阐述对该干燥器局部结构进行改造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产生的良好效果,同时对改造后操作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 物料干燥 缝隙 真空抽气头 金属滤芯
下载PDF
深髓静脉与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及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
9
作者 赵子晨 王运超 +6 位作者 李玉生 高远 安璐 原雯鑫 于璐璐 蔚文锴 季燕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9期3457-3460,共4页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脑深髓静脉(DMV)改变与影像标志物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71例CS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120例同时期入院的年龄、性别匹配的...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脑深髓静脉(DMV)改变与影像标志物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71例CS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120例同时期入院的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评估CSVD神经影像标志物,基于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评估DMV评分。比较对照组和CSVD组DMV评分的差异,分析DMV评分与CSVD影像标志物及血压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结果 CSVD组DM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0)。重度脑白质高信号(WMH)组的DMV评分高于无重度WMH组(P=0.021),脑微出血(CMB)组与无CMB组、腔隙组与无腔隙组DM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P=0.744)。校正年龄及性别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V评分与WMH无相关性(P=0.102)。反杓型血压组DMV评分高于杓型血压组和非杓型血压组(P=0.002)。结论 CSVD组DMV评分高于对照组,异常血压昼夜节律与DMV相关,DMV与WMH、CMB、腔隙不存在独立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深髓静脉 脑白质高信号 微出血 腔隙 血压昼夜节律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小群 孙中武 《安徽医学》 2009年第2期132-136,共5页
血管性痴呆是痴呆的第二种常见类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最常见的亚型,是中老年认知功能损害和痴呆的常见原因。SIVD是由于脑部小血管疾病所致,包括小血管闭塞所致的多发性腔隙性梗塞(腔隙状态)和血... 血管性痴呆是痴呆的第二种常见类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最常见的亚型,是中老年认知功能损害和痴呆的常见原因。SIVD是由于脑部小血管疾病所致,包括小血管闭塞所致的多发性腔隙性梗塞(腔隙状态)和血管狭窄或/和低灌注所致的脑白质不完全性梗塞(脑白质疏松,Binswanger病)。本文就其发病机制、病理、分子生物学、神经生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腔隙状态 脑白质疏松
下载PDF
老年患者头颅MR腔隙灶改变与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关系及其危险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双艳 高庆春 秦琴保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42-1646,共5页
目的:探讨70岁以上患者头颅MR腔隙灶改变与尿微量白蛋白(MAU)间的相关关系及MR腔隙灶改变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组资料中的研究对象均来自2014年1-12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吸烟史... 目的:探讨70岁以上患者头颅MR腔隙灶改变与尿微量白蛋白(MAU)间的相关关系及MR腔隙灶改变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组资料中的研究对象均来自2014年1-12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史,以及尿素氮、肌酐、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MAU、头颅MR等结果。根据头颅MR改变,分为无腔隙灶组和有腔隙灶组。结果:(1)与无腔隙灶患者比较,有腔隙灶组患者动脉收缩压较高,同时MAU阳性率升高、MAU中位数也明显升高。(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动脉收缩压升高、MAU阳性以及MAU升高均为是否发生腔隙灶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均与腔隙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MAU是头颅MR腔隙灶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是头颅MRI腔隙灶改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灶 尿微量白蛋白 脑小血管病 老年
下载PDF
埋线缝扎法在修复假体隆乳超范围剥离腔隙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顾威 白洁 +1 位作者 胡劲松 曹锦萍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3期272-273,i0004,共3页
目的:讨论修复隆乳手术中由于剥离腔隙过大导致假体移位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3-0可吸收缝合线深部间断埋线封闭隆乳手术中超范围的剥离腔隙。结果:12例均获得满意效果,随访10例,6~12个月无复发,外观满意。结论:本手术方法避免了类似... 目的:讨论修复隆乳手术中由于剥离腔隙过大导致假体移位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3-0可吸收缝合线深部间断埋线封闭隆乳手术中超范围的剥离腔隙。结果:12例均获得满意效果,随访10例,6~12个月无复发,外观满意。结论:本手术方法避免了类似问题需取出乳房假体,待包膜重新愈合后二次手术或术后长期加压包扎效果不确切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线缝扎法 剥离腔隙 包膜 隆乳术
下载PDF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与无症状性腔隙脑梗塞发病的研究
13
作者 乔德仁 吴寿领 +6 位作者 姚素莲 冯绍儒 汤建中 李彤华 洪江 简明 刘国仗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60-161,共2页
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腔隙性脑梗塞发病情况进行研究,61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ISH组)和59例老年对照组(NT组)进行脑CT扫描。两组年龄分别为67.85±5.55和66.85±6.03岁。两组病例均无有相关临床症状和神经定位体征。结果... 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腔隙性脑梗塞发病情况进行研究,61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ISH组)和59例老年对照组(NT组)进行脑CT扫描。两组年龄分别为67.85±5.55和66.85±6.03岁。两组病例均无有相关临床症状和神经定位体征。结果表明腔隙性脑梗塞(LCI)者ISH组占31.11%,NT组占15.25%,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LCI部位两组均以基底节为多见,说明无症状LCI多见于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期高血压 老年 脑CT扫描 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60例的临床、CT及EEG的探讨
14
作者 许学霖 庄怡 +1 位作者 张志芳 潘金湘 《急诊医学》 CSCD 1994年第1期3-5,共3页
本文报道60例胜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类型、CT及EEG的检测结果。临床上以纯运动性轻偏瘫最多,占47%。经CT证实,此种微梗死部位主要在内囊、基底节。EEG多数正常或轻度异常,异常率为48.33%。近期疗效评定:痊愈组与好转组相比,提示纯... 本文报道60例胜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类型、CT及EEG的检测结果。临床上以纯运动性轻偏瘫最多,占47%。经CT证实,此种微梗死部位主要在内囊、基底节。EEG多数正常或轻度异常,异常率为48.33%。近期疗效评定:痊愈组与好转组相比,提示纯运动性轻偏瘫病例数大于感觉运动性,EEG正常率大于异常率。头颅CT两侧性病变26例中,有8例EEG系轻度或中度弥漫性改变,6例系局灶性改变。临床随访11例,随临床症状改善,10例病初EEG异常者,有7例逐渐恢复正常。若两者结合来判断预后,具有更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塞 偏瘫 CT 心电图 临床
原文传递
脑小血管病对卒中后转归和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林琅 张微微 +2 位作者 赵秀欣 黄勇华 郭文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8期634-639,共6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转归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的323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连续病例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磁共振检查被用于判定白质疏松和脑小腔隙灶严重程度,并对发病后3个月内的并发症...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转归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的323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连续病例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磁共振检查被用于判定白质疏松和脑小腔隙灶严重程度,并对发病后3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卒中转归情况进行了评估。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用于评估卒中后不良转归和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在观察期内,128名患者(39.63%)转归不良(死亡或残疾),69名患者(21.36%)发生了肺炎。白质疏松是不良转归和肺炎的独立预测因素[不良转归:比值比(Oddsratio,OR)3.9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954~8.073;肺炎:OR1.809,95%CI1.220~2.681],但脑小腔隙灶和卒中后不良转归及相关并发症没有发现有显著联系。结论白质疏松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良转归和肺炎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尽管白质疏松和脑小腔隙灶都是脑小血管病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但脑小腔隙灶没有发现和急性卒中患者预后具有显著性关联。白质疏松和脑小腔隙灶对卒中预后的不同影响提示了两者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脑小腔隙灶 脑梗死 预后 并发症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glycemic variabilit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lacun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被引量:3
16
作者 Qi-Zhe Meng Yang Wang +4 位作者 Bing Li Zhi Xi Ming Wang Jia-Qi Xiu Xiao-Peng Y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5期1019-1030,共12页
BACKGROUND Lacunes are the manifestations of lacunar infarction which can lead many patients to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disability or dementia.Howev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cune burden,cognitive function and bloo... BACKGROUND Lacunes are the manifestations of lacunar infarction which can lead many patients to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disability or dementia.Howev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cune burden,cognitive function and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complicated with lacunes is not very clear.AIM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lucose variability,lacune burde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lacunes complicated with T2DM.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of 144 patients with lacunes combined with T2DM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72 h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was performed.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was used to assess cognitive function.The burden of lacunes was evaluated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erformance.Multifactor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study the affecting the lacune load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tients.To predict the value of patients’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lacunes complicated with T2DM,a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 and a nomogram prediction model were constructed.RESULTS The standard deviation(SD)of the average 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percentag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and time of range(TIR)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low and the high load groups(P<0.05).The SD,%CV and TIR of the cognitive impairment group and non-cognitive impair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SD(odds ratio(OR):3.558,95%confidence interval(CI):1.268-9.978,P=0.006),and%CV(OR:1.192,95%CI:1.081-1.315,P<0.05)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 an increased infarct burden in lacunes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T2DM.TIR(OR:0.874,95%CI:0.833-0.928,P<0.05)is a protective factor.In addition,an increased SD(OR:2.506,95%CI:1.008-6.23,P=0.003),%CV(OR:1.163,95%CI:1.065-1.270,P<0.05)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lacunes complicated with T2DM,TIR(OR:0.957,95%CI:0.922-0.994,P<0.05)is a protective factor.A nomogram prediction model of the risk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was estab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 glucose variability lacuneS Type 2 diabetes Cognitive impairment NOMOGRAMS
下载PDF
体位性低血压与脑小血管病综合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李悦 李曼 +3 位作者 左龙 杨磊 秦伟 胡文立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8-514,共7页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的有无及其类型与CSVD综合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21年3月至2023年9月期间的CSVD住院患者460例,根据有无OH及不同OH亚型...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的有无及其类型与CSVD综合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21年3月至2023年9月期间的CSVD住院患者460例,根据有无OH及不同OH亚型将所有受试者分为无OH组、早期OH(early OH,EOH)组及延迟/持续OH(delayed/prolonged OH,DPOH)组。采用0~4分的五分制评分方法评估CSVD综合评分。分别分析不同OH分组与腔隙、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评分、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basal ganglia-perivascular spaces,BG-PVS)及CSVD综合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入组患者中EOH和DPOH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17.17%。各组间存在腔隙的比例、BG-PVS等级及CSVD综合评分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及卧位舒张压后,DPOH是腔隙(OR=2.421,95%CI:1.372~4.271,P=0.002)、严重BG-PVS(OR=1.714,95%CI:1.074~2.740,P=0.024)及更高CSVD综合评分(OR=1.791,95%CI:1.140~2.818,P=0.01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CSVD患者中,DPOH较EOH更多见,且是CSVD综合评分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性低血压 脑小血管病综合评分 腔隙 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和脑腔隙灶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扬 吴琴咪 +2 位作者 冯玉兰 张蓓 傅毅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4期372-377,共6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出现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及脑腔隙灶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防治脑小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1070例既往无卒中病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完成脑部MRI扫描和动态血压监测后,根据...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出现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及脑腔隙灶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防治脑小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1070例既往无卒中病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完成脑部MRI扫描和动态血压监测后,根据其MRI图像上有无EPVS和腔隙灶,分为对照组、EPVS组、腔隙灶组,比较3组间的基线资料差异。在EPVS组、腔隙灶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导致高血压患者出现脑EPVS、脑腔隙灶的影响因素。结果:EPVS组、腔隙灶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抗血小板药和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高血压病程、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平均收缩压、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及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素氮、肌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收缩压增高、年龄增大是高血压患者出现EPV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大及使用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物是其独立保护因素;平均收缩压增高、年龄增大、有吸烟史、糖尿病史是高血压患者出现腔隙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大及使用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物是其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平均收缩压增高和夜间血压下降幅度降低是其发生脑EPVS和腔隙灶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除了需要关注控制平均收缩压水平等因素外,还应采取时辰疗法,采用调整给药时间,恢复正常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脑腔隙灶 夜间血压下降幅度 时辰疗法 高血压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韩建成 高培毅 +1 位作者 林燕 张继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CBMs)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例,分析其MRI表现。根据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CMBs组(72例)和无CMBs组(175例)。记录CMB...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CBMs)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例,分析其MRI表现。根据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CMBs组(72例)和无CMBs组(175例)。记录CMBs的位置和个数、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个数和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结果与无CMBs组患者比较,CMBs组患者年龄大、高血压、脑梗死病史、脑白质改变比例均高。CMBs组患者CMBs常见的部位依次为:基底节、皮质及皮质下区、丘脑、脑干及小脑。CMBs的分级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CMBs与脑微血管病变之间有密切关系,其可能是晚期脑微血管病变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脑出血 磁共振成像 脑内微出血 出血性腔隙
下载PDF
闽江口半咸水芦苇潮汐沼泽湿地甲烷动态 被引量:24
20
作者 仝川 黄佳芳 +3 位作者 王维奇 廖稷 刘泽雄 曾从盛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65-1180,共16页
利用2008-2010年3年的测定数据研究了闽江口半咸水芦苇潮汐沼泽湿地的甲烷动态特征,其中2008-2009年连续2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芦苇潮汐沼泽湿地在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3个阶段排向大气的甲烷通量;此外,还添加甲烷氧化... 利用2008-2010年3年的测定数据研究了闽江口半咸水芦苇潮汐沼泽湿地的甲烷动态特征,其中2008-2009年连续2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芦苇潮汐沼泽湿地在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3个阶段排向大气的甲烷通量;此外,还添加甲烷氧化抑制剂原位测定了芦苇沼泽湿地的甲烷产生与氧化,采用自行设计的悬管装置原位测定了芦苇植株介导的甲烷传输排放速率。芦苇沼泽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高温季节同时也是甲烷排放的高峰期;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3个阶段甲烷排放通量分别是0.69~40.95、0.26~9.57和0.74~22.10mgm-2h-1,平均值分别为7.53,2.19和4.93mgm-2h-1;涨落潮过程排向大气的甲烷通量明显低于涨潮前和落潮后;夏季测定日甲烷产生和氧化均高于冬季测定日;冬夏两个测定日芦苇植株髓腔内甲烷浓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夜高昼低及由底部向顶部迅速降低的特点;不同生长阶段的芦苇植株甲烷传输排放速率明显不同,快速生长阶段的芦苇植株甲烷传输排放速率最高,年尺度上单株芦苇植株介导的甲烷传输排放速率平均值为33.67μgculm-1h-1,芦苇植株介导的甲烷传输排放量占芦苇沼泽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2.3%~28.5%,植株距地面0~20cm部位对整株传输排放甲烷的贡献率在不同季节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均值为4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 植株甲烷传输 潮汐 髓腔 闽江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