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乙二醛酶I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
8
1
作者
隋龙
郭奇桑
+3 位作者
张箴波
金鸿雁
郁茵华
丰有吉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29-433,共5页
目的 了解乙二醛酶Ⅰ(GLO-Ⅰ)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GLO-Ⅰ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复合物(ABC)法检测子宫内膜癌(29份)、正常子宫内膜(19份)组织中GLO-Ⅰ蛋...
目的 了解乙二醛酶Ⅰ(GLO-Ⅰ)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GLO-Ⅰ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复合物(ABC)法检测子宫内膜癌(29份)、正常子宫内膜(19份)组织中GLO-Ⅰ蛋白的表达,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子宫内膜癌及其癌旁组织、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GLO-Ⅰ的活性.GLO-Ⅰ小分子RNA(siRNA)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株lshikawa细胞后,采用蛋白印迹法及逆转录(RT)-PCR技术分别检测其GLO-Ⅰ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其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 (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LO-Ⅰ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6%(22/29),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为0/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中GLO-Ⅰ活性(分别为1.1、0.8 IU/mg)较弱,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LO-Ⅰ活性(92.3 IU/m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Ishikawa细胞转染GLO-Ⅰ silRNA后,其GLO-Ⅰ mRNA的表达水平为0.25±0.06,低于阴性对照(转染与目的基因无关的siRNA)的0.93±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GLO-Ⅰ蛋白的表达水平为0.38±±0.06,低于阴性对照的0.94±0.13,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3)Ishikawa细胞转染GLO-Ⅰ siRNA后,其细胞增殖能力与空白对照(仅加转染试剂)比较明显降低(P=0.028);其细胞凋亡率为(6.7±0.8)%,高于阴性对照的(1.2±0.4)%和空白对照的(1.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LO-Ⅰ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均呈过度表达,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LO-Ⅰ活性异常升高.抑制GLO-Ⅰ基因表达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
RNA
小分子干扰
细胞增殖
细胞调亡
原文传递
乙二醛酶Ⅰ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
1
2
作者
廖志敏
符家武
刘根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70-574,共5页
目的 探讨乙二醛酶Ⅰ(glyoxalase Ⅰ,GLO1)基因多态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易患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SNaPshot技术对300例ACI患者(病例组)和3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GLO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 130534和rs1049346进行基因型...
目的 探讨乙二醛酶Ⅰ(glyoxalase Ⅰ,GLO1)基因多态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易患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SNaPshot技术对300例ACI患者(病例组)和3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GLO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 130534和rs1049346进行基因型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50例病例和50名对照的GLO1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病例组rs1049346位点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是9.3%、42.7%和48.0%,对照组分别是14.0%、47.7%和38.3%;病例组rs1049346位点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30.7%和69.3%,对照组分别是37.8%和62.2%;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x2=6.877,P=0.032;等位基因:x2=6.842,P=0.009).病例组rs1130534位点AA、A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是52.0%、42.0%和6.0%,对照组分别是60.0%、33.7%和6.3%;病例组rs1130534位点A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73.0%和27.0%,对照组分别是76.8%和23.2%;两组rs1130534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A-T和T-T单倍体型(rs1130534-rs1049346)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2.3%、39.0%,x2=4.733,P=0.030;分别为27.0%、23.2%,x2=5.699,P=0.017).病例组GLO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Mann-Whitney U=911.5,P=0.020).结论 GLO1基因rs104934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ACI易患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遗传易感性
原文传递
乙二醛酶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
3
作者
吴景程
宋佳
+1 位作者
李晓华
彭永德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227-1230,共4页
目的探讨乙二醛酶1(GLO1)基因的A419C和C-7T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之间的关联。方法使用Taqman探针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2型糖尿病(T2DM)不伴DN患者(NDN组)174例、DN患者(DN组)221例及244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GLO1基因A419C...
目的探讨乙二醛酶1(GLO1)基因的A419C和C-7T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之间的关联。方法使用Taqman探针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2型糖尿病(T2DM)不伴DN患者(NDN组)174例、DN患者(DN组)221例及244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GLO1基因A419C和C-7T多态性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DN组C-7T位点CC基因型者和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NDN组(P〈0.05,P〈0.01)。②A419C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7CC基因型是DN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5,95%CI(1.12-3.75),P〈0.05]。结论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GLO1C-7T多态性与DN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
基因
多态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谷氨酸棒杆菌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克隆、表达及活性分析
4
作者
郝成伟
李贺丹
+1 位作者
张献
徐大庆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4-59,共6页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是生物体内降解丙酮醛的重要酶之一。食品级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ATCC13032基因组上的NCgl0106预测为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但尚缺乏实验验证。本试验首先通过pCR技术扩增出预测的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乳酰谷胱甘...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是生物体内降解丙酮醛的重要酶之一。食品级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ATCC13032基因组上的NCgl0106预测为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但尚缺乏实验验证。本试验首先通过pCR技术扩增出预测的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lac,并将之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成功获得工程菌E.coli BL21(DE3)/pET-28a-lac。然后,使用IpTG诱导E.coli BL21(DE3)/pET-28a-lac表达重组蛋白Lac。SDS-PAGE试验结果表明:重组Lac蛋白在大肠杆菌进行了可溶性表达,其分子量约为14 kDa。最后对重组Lac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活性检测及酶学特性分析。应用His-tag纯化获得的重组蛋白溶液浓度为604.9μg/mL;活性检测显示重组Lac蛋白能催化丙酮醛和谷胱甘肽生成S-D-乳酰谷胱甘肽,表明谷氨酸棒杆菌lac基因是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酶学特性分析表明重组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反应pH为7,金属离子K^+和Ca^(2+)对其活性略有增强作用,Ba^(2+)对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Zn^(2+)、Mg^(2+)和Fe^(2+)对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o^(2+)和Mn^(2+)几乎完全抑制其活性,酶反应米氏常数K_m值为0.223 2 mmol/L,最大反应速率为0.025 mmol/(L·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棒状杆菌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
基因表达
酶活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乙二醛酶I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
8
1
作者
隋龙
郭奇桑
张箴波
金鸿雁
郁茵华
丰有吉
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
出处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29-433,共5页
基金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计划(沪教委科[2007]34号)
文摘
目的 了解乙二醛酶Ⅰ(GLO-Ⅰ)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GLO-Ⅰ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复合物(ABC)法检测子宫内膜癌(29份)、正常子宫内膜(19份)组织中GLO-Ⅰ蛋白的表达,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子宫内膜癌及其癌旁组织、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GLO-Ⅰ的活性.GLO-Ⅰ小分子RNA(siRNA)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株lshikawa细胞后,采用蛋白印迹法及逆转录(RT)-PCR技术分别检测其GLO-Ⅰ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其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 (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LO-Ⅰ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6%(22/29),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为0/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中GLO-Ⅰ活性(分别为1.1、0.8 IU/mg)较弱,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LO-Ⅰ活性(92.3 IU/m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Ishikawa细胞转染GLO-Ⅰ silRNA后,其GLO-Ⅰ mRNA的表达水平为0.25±0.06,低于阴性对照(转染与目的基因无关的siRNA)的0.93±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GLO-Ⅰ蛋白的表达水平为0.38±±0.06,低于阴性对照的0.94±0.13,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3)Ishikawa细胞转染GLO-Ⅰ siRNA后,其细胞增殖能力与空白对照(仅加转染试剂)比较明显降低(P=0.028);其细胞凋亡率为(6.7±0.8)%,高于阴性对照的(1.2±0.4)%和空白对照的(1.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LO-Ⅰ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均呈过度表达,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LO-Ⅰ活性异常升高.抑制GLO-Ⅰ基因表达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
RNA
小分子干扰
细胞增殖
细胞调亡
Keywords
Endometrial
neoplasms
lactoylglutathione
lyase
RNA,
small
interfering
Cell
proliferation
Apoptosis
分类号
R737.33 [医药卫生—肿瘤]
原文传递
题名
乙二醛酶Ⅰ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
1
2
作者
廖志敏
符家武
刘根
机构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出处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70-574,共5页
文摘
目的 探讨乙二醛酶Ⅰ(glyoxalase Ⅰ,GLO1)基因多态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易患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SNaPshot技术对300例ACI患者(病例组)和3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GLO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 130534和rs1049346进行基因型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50例病例和50名对照的GLO1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病例组rs1049346位点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是9.3%、42.7%和48.0%,对照组分别是14.0%、47.7%和38.3%;病例组rs1049346位点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30.7%和69.3%,对照组分别是37.8%和62.2%;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x2=6.877,P=0.032;等位基因:x2=6.842,P=0.009).病例组rs1130534位点AA、A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是52.0%、42.0%和6.0%,对照组分别是60.0%、33.7%和6.3%;病例组rs1130534位点A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73.0%和27.0%,对照组分别是76.8%和23.2%;两组rs1130534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A-T和T-T单倍体型(rs1130534-rs1049346)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2.3%、39.0%,x2=4.733,P=0.030;分别为27.0%、23.2%,x2=5.699,P=0.017).病例组GLO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Mann-Whitney U=911.5,P=0.020).结论 GLO1基因rs104934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ACI易患性相关.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遗传易感性
Keywords
Brain
infarction
Atherosclerosis
lactoylglutathione
lyase
Polymorphism,
single
nucleotide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disease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乙二醛酶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
3
作者
吴景程
宋佳
李晓华
彭永德
机构
江苏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出处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227-1230,共4页
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1471)
江苏省镇江市科技支撑项目(社会发展)指导性项目(FZ2013033)
+2 种基金
江苏大学高级人才启动基金(12JDG047)
江苏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2012086)
江苏大学临床医学科技发展基金(JLY20120002)
文摘
目的探讨乙二醛酶1(GLO1)基因的A419C和C-7T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之间的关联。方法使用Taqman探针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2型糖尿病(T2DM)不伴DN患者(NDN组)174例、DN患者(DN组)221例及244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GLO1基因A419C和C-7T多态性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DN组C-7T位点CC基因型者和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NDN组(P〈0.05,P〈0.01)。②A419C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7CC基因型是DN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5,95%CI(1.12-3.75),P〈0.05]。结论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GLO1C-7T多态性与DN密切相关。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
基因
多态性
Keywords
Diabetic
nephropathies
lactoylglutathione
lyase
Genes
Polymorphism
分类号
R587.2 [医药卫生—内分泌]
R692 [医药卫生—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谷氨酸棒杆菌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克隆、表达及活性分析
4
作者
郝成伟
李贺丹
张献
徐大庆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4-59,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141)
文摘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是生物体内降解丙酮醛的重要酶之一。食品级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ATCC13032基因组上的NCgl0106预测为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但尚缺乏实验验证。本试验首先通过pCR技术扩增出预测的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lac,并将之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成功获得工程菌E.coli BL21(DE3)/pET-28a-lac。然后,使用IpTG诱导E.coli BL21(DE3)/pET-28a-lac表达重组蛋白Lac。SDS-PAGE试验结果表明:重组Lac蛋白在大肠杆菌进行了可溶性表达,其分子量约为14 kDa。最后对重组Lac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活性检测及酶学特性分析。应用His-tag纯化获得的重组蛋白溶液浓度为604.9μg/mL;活性检测显示重组Lac蛋白能催化丙酮醛和谷胱甘肽生成S-D-乳酰谷胱甘肽,表明谷氨酸棒杆菌lac基因是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酶学特性分析表明重组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反应pH为7,金属离子K^+和Ca^(2+)对其活性略有增强作用,Ba^(2+)对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Zn^(2+)、Mg^(2+)和Fe^(2+)对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o^(2+)和Mn^(2+)几乎完全抑制其活性,酶反应米氏常数K_m值为0.223 2 mmol/L,最大反应速率为0.025 mmol/(L·min)。
关键词
谷氨酸棒状杆菌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
基因表达
酶活分析
Keywords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lactoylglutathione
lyase
gene
expression
enzymatic
activity
assay
分类号
Q71 [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乙二醛酶I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隋龙
郭奇桑
张箴波
金鸿雁
郁茵华
丰有吉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8
原文传递
2
乙二醛酶Ⅰ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
廖志敏
符家武
刘根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
原文传递
3
乙二醛酶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
吴景程
宋佳
李晓华
彭永德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谷氨酸棒杆菌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克隆、表达及活性分析
郝成伟
李贺丹
张献
徐大庆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