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根据在案证据裁判规则”
被引量:
6
1
作者
步洋洋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116,共14页
作为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创设出的一条全新的裁判规则,“根据在案证据裁判规则”一方面承载着消解证据裁判原则过度客观化等功能,另一方面则承载着如何有效识别在案证据不足,如何理顺补...
作为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创设出的一条全新的裁判规则,“根据在案证据裁判规则”一方面承载着消解证据裁判原则过度客观化等功能,另一方面则承载着如何有效识别在案证据不足,如何理顺补充侦查、庭外调查核实、撤回公诉与疑罪从无等多重疑案处理方式之逻辑关系功能。为有效激活“根据在案证据裁判规则”的司法适用,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当以恢复人民法院对于公诉案件的庭前实质审查、确立完整的庭前证据开示制度等方式健全证据缺失识别机制,围绕补充调查之“必要”和“可能”两重维度明晰规则适用的具体标准与界限,基于规则项下“需要补充移送证据而检察机关未移送”的规范语义证成该规则在穷尽其他合法途径而未能化解事实认定疑难时方能适用的“断后”逻辑,借由合情推理模式补足我国当下单纯以增加证据分量为内容的事实之疑处理模式,并以确立证据妨碍规则、改革公安司法机关业绩考评体系等配套性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保障事实审理者能够依照其理性判断独立、适时、审慎地作出既符合案件事实情境,又能够获得司法公信的事实裁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案证据
证据缺失
裁判规则
疑罪从无
原文传递
刑事重要证据缺失裁判规则研究——以2021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新增之第73条为中心展开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育林
《证据科学》
2021年第6期684-696,共13页
2021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确立了证据缺失裁判规则,规定当人民法院发现人民检察院未能移送全案证据材料而通知移送后未能移送的,可根据在案证据进行事实认定。其理论逻辑是弱化侦查中心主义,推动具有证据价值的材料尽可能...
2021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确立了证据缺失裁判规则,规定当人民法院发现人民检察院未能移送全案证据材料而通知移送后未能移送的,可根据在案证据进行事实认定。其理论逻辑是弱化侦查中心主义,推动具有证据价值的材料尽可能进入法官决策过程,以便庭审实质化改革走向深化。证据缺失裁判规则在适用中存在较大窘境:一是证据生成时的供述自愿保障机制、证据过滤时的隔离制约机制的欠缺,以及证据认定时对外部验证性的过分强调致使选择性证据形成机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二是证据缺失识别手段有限,操作的精细化程度不够;三是与原有的程序倒流机制之间的衔接难题。合理的做法是拓展证据裁判范围,强化对相关证据和线索显示的其他材料的审查识别机制。完善以移送为主,兼顾合理解释和补充侦查的补正手段,权衡在案证据与缺失证据的证明价值,最终在事实认定上作出存疑有利于被告人的裁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证据
证据缺失
裁判规则
补充侦查
以审判为中心
原文传递
存疑不起诉的适用
3
作者
刘艳梅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35-37,共3页
存疑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于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经补充侦查后,仍然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而对犯罪嫌疑人做出的不起诉决定,是我国诉讼民主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司法机关提高办案效率。
关键词
补充侦查
证据不足
适用
救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审判阶段的补充侦查——以2021年《刑诉法解释》第274条为切入
被引量:
2
4
作者
步洋洋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84,共10页
审判阶段的补充侦查因引起审判活动中断、诉讼程序倒流等法律后果,背离控审分离、控辩平等,特别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要义而备受疑义。立足于2021年《刑诉法解释》第274条的规范语义,审判阶段补充侦查的分析、研判不应继...
审判阶段的补充侦查因引起审判活动中断、诉讼程序倒流等法律后果,背离控审分离、控辩平等,特别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要义而备受疑义。立足于2021年《刑诉法解释》第274条的规范语义,审判阶段补充侦查的分析、研判不应继续囿于以往刑事立法的框定内容,不能以此前规范可能形成的不利后果作为制度诟病的必然论据,而是应当通过更为多元、适恰的论理方法,将此议题的分析、阐释置于刑事法律规范与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的现实语境之中,用以有针对性地回应审判阶段补充侦查制度项下的诸多疑义,并以此为基础演绎归纳出此议题之下以完善制度本体与优化配套机制为导向,以明晰同意补充侦查申请的条件标准、依据刑事诉讼客体同一性理论限缩补充侦查之缺失证据范围、恢复庭前实质性审查,以及强化对于根据在案证据进行裁判的释法说理为具体内容的渐进式改革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充侦查
审判阶段补充侦查
证据缺失裁判
疑案处理方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行政诉讼中“主要证据不足”的认定
被引量:
1
5
作者
徐新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7-21,共5页
行政诉讼中"主要证据不足"的认定对实践审判活动极为重要。认定"主要证据不足"是通往行政法治的一条阶梯。从"主要证据"的预设出发,然后层层推进,深入分析"主要证据不足"及其相关问题不失为一...
行政诉讼中"主要证据不足"的认定对实践审判活动极为重要。认定"主要证据不足"是通往行政法治的一条阶梯。从"主要证据"的预设出发,然后层层推进,深入分析"主要证据不足"及其相关问题不失为一条好途径。对比分析最高法院发布的指导案例,厘清其中行政法治的考量和价值追求,才能更好地领悟行政诉讼的目的,并借此指导实践审判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
“主要证据”
“主要证据不足”
行政法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根据在案证据裁判规则”
被引量:
6
1
作者
步洋洋
机构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
出处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116,共14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20XFX010)
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项目
文摘
作为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创设出的一条全新的裁判规则,“根据在案证据裁判规则”一方面承载着消解证据裁判原则过度客观化等功能,另一方面则承载着如何有效识别在案证据不足,如何理顺补充侦查、庭外调查核实、撤回公诉与疑罪从无等多重疑案处理方式之逻辑关系功能。为有效激活“根据在案证据裁判规则”的司法适用,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当以恢复人民法院对于公诉案件的庭前实质审查、确立完整的庭前证据开示制度等方式健全证据缺失识别机制,围绕补充调查之“必要”和“可能”两重维度明晰规则适用的具体标准与界限,基于规则项下“需要补充移送证据而检察机关未移送”的规范语义证成该规则在穷尽其他合法途径而未能化解事实认定疑难时方能适用的“断后”逻辑,借由合情推理模式补足我国当下单纯以增加证据分量为内容的事实之疑处理模式,并以确立证据妨碍规则、改革公安司法机关业绩考评体系等配套性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保障事实审理者能够依照其理性判断独立、适时、审慎地作出既符合案件事实情境,又能够获得司法公信的事实裁断。
关键词
在案证据
证据缺失
裁判规则
疑罪从无
Keywords
evidence
in
the
case
file
transferred
lack
of
evidence
referee
rules
no
punishment
in
a
doubtful
case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刑事重要证据缺失裁判规则研究——以2021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新增之第73条为中心展开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育林
机构
四川大学法学院
出处
《证据科学》
2021年第6期684-696,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刑事庭审中对质程序实证研究”(20BFX07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2021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确立了证据缺失裁判规则,规定当人民法院发现人民检察院未能移送全案证据材料而通知移送后未能移送的,可根据在案证据进行事实认定。其理论逻辑是弱化侦查中心主义,推动具有证据价值的材料尽可能进入法官决策过程,以便庭审实质化改革走向深化。证据缺失裁判规则在适用中存在较大窘境:一是证据生成时的供述自愿保障机制、证据过滤时的隔离制约机制的欠缺,以及证据认定时对外部验证性的过分强调致使选择性证据形成机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二是证据缺失识别手段有限,操作的精细化程度不够;三是与原有的程序倒流机制之间的衔接难题。合理的做法是拓展证据裁判范围,强化对相关证据和线索显示的其他材料的审查识别机制。完善以移送为主,兼顾合理解释和补充侦查的补正手段,权衡在案证据与缺失证据的证明价值,最终在事实认定上作出存疑有利于被告人的裁判。
关键词
重要证据
证据缺失
裁判规则
补充侦查
以审判为中心
Keywords
Vital
evidence
lack
of
evidence
Rules
of
adjudication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Trialcentered
分类号
D915.13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存疑不起诉的适用
3
作者
刘艳梅
机构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律系
出处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35-37,共3页
文摘
存疑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于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经补充侦查后,仍然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而对犯罪嫌疑人做出的不起诉决定,是我国诉讼民主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司法机关提高办案效率。
关键词
补充侦查
证据不足
适用
救济
Keywords
additional
investigation
lack
of
evidence
application
relief
分类号
D915.4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审判阶段的补充侦查——以2021年《刑诉法解释》第274条为切入
被引量:
2
4
作者
步洋洋
机构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
出处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84,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认罪案件中庭审证据调查方式的特殊性研究”(20XFX010)。
文摘
审判阶段的补充侦查因引起审判活动中断、诉讼程序倒流等法律后果,背离控审分离、控辩平等,特别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要义而备受疑义。立足于2021年《刑诉法解释》第274条的规范语义,审判阶段补充侦查的分析、研判不应继续囿于以往刑事立法的框定内容,不能以此前规范可能形成的不利后果作为制度诟病的必然论据,而是应当通过更为多元、适恰的论理方法,将此议题的分析、阐释置于刑事法律规范与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的现实语境之中,用以有针对性地回应审判阶段补充侦查制度项下的诸多疑义,并以此为基础演绎归纳出此议题之下以完善制度本体与优化配套机制为导向,以明晰同意补充侦查申请的条件标准、依据刑事诉讼客体同一性理论限缩补充侦查之缺失证据范围、恢复庭前实质性审查,以及强化对于根据在案证据进行裁判的释法说理为具体内容的渐进式改革路径。
关键词
补充侦查
审判阶段补充侦查
证据缺失裁判
疑案处理方式
Keywords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at
the
trial
stage
lack
of
evidence
adjudication
methods
of
handling
suspicious
cases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行政诉讼中“主要证据不足”的认定
被引量:
1
5
作者
徐新星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出处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7-21,共5页
文摘
行政诉讼中"主要证据不足"的认定对实践审判活动极为重要。认定"主要证据不足"是通往行政法治的一条阶梯。从"主要证据"的预设出发,然后层层推进,深入分析"主要证据不足"及其相关问题不失为一条好途径。对比分析最高法院发布的指导案例,厘清其中行政法治的考量和价值追求,才能更好地领悟行政诉讼的目的,并借此指导实践审判活动。
关键词
行政诉讼
“主要证据”
“主要证据不足”
行政法治
Keywords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a
lack
of
marerial
evidence
'
identity
adminisrative
rule
of
law
the
action
of
litigation
in
practice
分类号
D915.4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根据在案证据裁判规则”
步洋洋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6
原文传递
2
刑事重要证据缺失裁判规则研究——以2021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新增之第73条为中心展开
李育林
《证据科学》
2021
5
原文传递
3
存疑不起诉的适用
刘艳梅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审判阶段的补充侦查——以2021年《刑诉法解释》第274条为切入
步洋洋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行政诉讼中“主要证据不足”的认定
徐新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