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 被引量:1
1
作者 康桂英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48-52,共5页
《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的史学成名作 ,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新式通史。该书以进化史观为指导 ,以白话文为叙述载体 ,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突破了以往通史的撰述体例 ,为通史写作开创了新纪元。
关键词 吕思勉 《白话本国史》 通史 写作
下载PDF
吕思勉先生历史教学思想与实践述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敏震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758-761,共4页
吕思勉先生的一生,勤奋著述,诲人不倦。对于历史教学,先生一直有其独到的见解,认为治社会学是治史学的第一要义。而先生的历史教学实践也自成一格,课内他讲求"高深之学理,以浅显之言出之",课外乐于和学生定期晤谈,考试命题则... 吕思勉先生的一生,勤奋著述,诲人不倦。对于历史教学,先生一直有其独到的见解,认为治社会学是治史学的第一要义。而先生的历史教学实践也自成一格,课内他讲求"高深之学理,以浅显之言出之",课外乐于和学生定期晤谈,考试命题则倡导以理为主。先生的历史教学思想和教学风范,当为后世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历史教学思想 社会学 教学实践
下载PDF
吕思勉的宗族史研究及其史学意义
3
作者 陈辉娟 《克山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55-58,共4页
吕思勉第一个对中国宗族制度进行了通贯的研究,并对先秦至隋唐五代的宗族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吕思勉对宗族史的研究突破前人研究的视角,把宗族放在社会整体背景之下进行宏观把握,其研究又建立在其深厚的国学功力及对史料谙熟的基础上,其... 吕思勉第一个对中国宗族制度进行了通贯的研究,并对先秦至隋唐五代的宗族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吕思勉对宗族史的研究突破前人研究的视角,把宗族放在社会整体背景之下进行宏观把握,其研究又建立在其深厚的国学功力及对史料谙熟的基础上,其对宗族史的分期研究及其宗族史宏观分析构架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宗族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宗族史研究 父家长制度 杀法制度 谱牒 家族制度
下载PDF
吕思勉与清代常州学术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波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92-96,共5页
吕思勉的史学,建筑在国学的基础之上,他的学问根底与其家乡常州的学术文化深有关联。清乾嘉史家赵翼的治学方法、常州学派的经世思想皆对吕思勉的学术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清代末年常州的地域学风,父母师友关于学问人生的看法,更是直... 吕思勉的史学,建筑在国学的基础之上,他的学问根底与其家乡常州的学术文化深有关联。清乾嘉史家赵翼的治学方法、常州学派的经世思想皆对吕思勉的学术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清代末年常州的地域学风,父母师友关于学问人生的看法,更是直接地型塑了吕思勉后来的治学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赵翼 常州学派
下载PDF
吕思勉与历史编纂的新探索
5
作者 刘永祥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89-499,共11页
吕思勉先生是梁启超所开创新史学的承继者和实践者,一生著述宏富,尤以两部中国通史和四部断代史奠定其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白话本国史》以其鲜明的进化史观,严密的历史考证和流畅的文字表述开创了通史编纂的新纪元;《吕... 吕思勉先生是梁启超所开创新史学的承继者和实践者,一生著述宏富,尤以两部中国通史和四部断代史奠定其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白话本国史》以其鲜明的进化史观,严密的历史考证和流畅的文字表述开创了通史编纂的新纪元;《吕著中国通史》在继承传统历史编纂遗产的基础上,极富创造性地发明了两大板块的新式体裁,且已显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服膺。其通史编纂思想和编纂经验在《先秦史》、《秦汉史》等四部断代史中明显地得到运用和发展,因而做到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独到深刻的议论赋予历史记载以巨大的震撼力。他对历史编纂的不断新探索,亦折射出其学术思想演进的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历史编纂 《白话本国史》 《吕著中国通史》 断代史
下载PDF
吕思勉的考据学宗旨及原因 被引量:1
6
作者 何周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81-84,共4页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大师,他在历史考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吕思勉逾千万言的著述中,很大一部分是有关古史的考据文章。其中有的是专门的考据论文,大部分以读史札记的体裁写作,有的考据成果是有机融合在其著作中的。他之所以能取得巨...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大师,他在历史考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吕思勉逾千万言的著述中,很大一部分是有关古史的考据文章。其中有的是专门的考据论文,大部分以读史札记的体裁写作,有的考据成果是有机融合在其著作中的。他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考据成就,跟他的学术求真的宗旨是分不开的,他认为学术的核心宗旨是求真,"治史旨在求真"。同时跟他广博的知识、清代学风的因袭、个人的嗜好都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历史考据学 乾嘉学风 求真
下载PDF
近代白话通史修撰中的体裁、语言与格式问题——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的几个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孙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2,177,共12页
在中国近代新史学与语体文兴起的脉络中,“白话修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革取向。近代白话通史的修撰,大体上沿着宋代以来的口语说史与近代新书面语(语体文)创制两个方向前行。1922年完稿的吕思勉著《白话本国史》在白话通史的体裁、语... 在中国近代新史学与语体文兴起的脉络中,“白话修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革取向。近代白话通史的修撰,大体上沿着宋代以来的口语说史与近代新书面语(语体文)创制两个方向前行。1922年完稿的吕思勉著《白话本国史》在白话通史的体裁、语言与格式等修史形式问题上作了有意识的探索,与此前二十多年间的近代白话演史多有区格。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革命与新史学革命的“事中人”,吕思勉始终实践在重建书面语与新通史的第一线,却又与文学革命及史学革命皆保持着相当冷静的距离。他并没有陷于文−白及述−著二元对立的框架内,而是以更为整体的视野去考虑国文、国史的重建问题。他对于“白话文”的追求在于既取其“浅”与宽,又希望保留它与原始史籍的“精神”纽带。其实践方向是包括史钞体裁、新国语文体与新征引格式在内的整体化方案,以求重建近代中国叙史(尤其是通史)的新书面形式。这种探索在当时中西新旧逐渐对立的时代语境中是颇为独特与深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近代白话修史 新史学革命 文学革命 史钞
下载PDF
吕思勉的历史写作实践及其嬗变——以中国婚姻史的撰著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金方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31,177,共10页
吕思勉先生曾在20世纪20—40年代多次发表中国婚姻史研究的论著,且前后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和改写。在吕思勉的史学架构中,中国婚姻史研究被置于相当特殊的位置,而婚姻史研究又极为典型地反映了吕先生的治史方法。作为近代史学范式转变时... 吕思勉先生曾在20世纪20—40年代多次发表中国婚姻史研究的论著,且前后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和改写。在吕思勉的史学架构中,中国婚姻史研究被置于相当特殊的位置,而婚姻史研究又极为典型地反映了吕先生的治史方法。作为近代史学范式转变时期的重要案例,通过考察吕思勉先生撰写、修改中国婚姻史的具体情况,便能揭示出对同一专题的“时时改写”,不仅反映了史家对自身学术观点的发展和修正,更体现着近代学者以新思想、新观念来“再造已往”的复杂历史书写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中国婚姻史 社会制度 史钞体
下载PDF
论吕思勉史学的学术风格——以吕氏通史著作为例
9
作者 李波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55-58,共4页
吕思勉的学术风格,通过他的通史著作可以归总为两点:一是古今通贯、内容周瞻,吕思勉以"通人之学"作史,冀合众事而观其会通,基本上做到了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二是综核名实,吕思勉认为学问在空间,而不在纸上,其治学"... 吕思勉的学术风格,通过他的通史著作可以归总为两点:一是古今通贯、内容周瞻,吕思勉以"通人之学"作史,冀合众事而观其会通,基本上做到了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二是综核名实,吕思勉认为学问在空间,而不在纸上,其治学"颇能将当世之事,与历史上之事实互勘,而不为表面的记载所囿",形成了平实冷峻的著述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通史 学术风格
下载PDF
吕思勉对康有为今文经说的继承与扬弃
10
作者 李波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3-77,共5页
在学术研究上,吕思勉曾深受康有为今文经说的影响,但由于他是以新史家的眼光研治经学的,因而又逐渐摆脱了今文学派的束缚,最终实现了对今古文的贯通研究。在经世思想上,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一直为吕思勉所奉仰,并且成为他后期接受马克思... 在学术研究上,吕思勉曾深受康有为今文经说的影响,但由于他是以新史家的眼光研治经学的,因而又逐渐摆脱了今文学派的束缚,最终实现了对今古文的贯通研究。在经世思想上,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一直为吕思勉所奉仰,并且成为他后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吕思勉对康有为经说的继承与扬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今文经学的发展走向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康有为 今文经学 大同三世说
下载PDF
吕思勉《中国民族史》解读
11
作者 李明奎 《文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26-32,共7页
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民族史》以族别史为主,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划分为十二个族群,进行横向的叙述。书中的许多观点,对今天的民族研究仍有不少参考价值;而且对文化评判的重视、对民族主义的阐述、对初学者读书门径的指示,为该书的几大亮... 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民族史》以族别史为主,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划分为十二个族群,进行横向的叙述。书中的许多观点,对今天的民族研究仍有不少参考价值;而且对文化评判的重视、对民族主义的阐述、对初学者读书门径的指示,为该书的几大亮点。该书不单纯是一部民族研究著作,更是一部简易的读书门径参考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中国民族史 文化评判 民族主义 读书门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