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头项寻列缺”探讨经脉体表的特异性联系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文英 袁海光 +2 位作者 刘亚楠 张敏 乔海法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第11期99-102,共4页
“头项寻列缺”,最早记载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尤擅头项部疾病,其临床疗效显著,但其机制尚未捋清。本论文基于循证医学角度,通过整理近年来关于“头项寻列缺”的理论机制、研究现状和机理方面去探析列缺穴与... “头项寻列缺”,最早记载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尤擅头项部疾病,其临床疗效显著,但其机制尚未捋清。本论文基于循证医学角度,通过整理近年来关于“头项寻列缺”的理论机制、研究现状和机理方面去探析列缺穴与头项部的特定联系,进而为经脉体表-体表的特异性联系提供客观依据,同时探讨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发展,以期为今后针灸临床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对促进针灸理论研究与临床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缺穴 特异性联系 体表
下载PDF
探讨“头项寻列缺”的中医理论渊源 被引量:3
2
作者 高玉洁 乔海法 +3 位作者 王强 李杰 鲁刚 王渊 《中医药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1-4,共4页
为了追溯"头项寻列缺"的理论渊源,明确"列缺穴"治疗头项部疾病的中医理论基础。查阅大量文献,通过分析列缺穴的由来和定义、定位及主治配伍、脏腑别通等角度深入阐释其理论机制;从偏正头痛、颈项强痛等头项部疾患... 为了追溯"头项寻列缺"的理论渊源,明确"列缺穴"治疗头项部疾病的中医理论基础。查阅大量文献,通过分析列缺穴的由来和定义、定位及主治配伍、脏腑别通等角度深入阐释其理论机制;从偏正头痛、颈项强痛等头项部疾患探索列缺穴与头项部疾病的关系,以及列缺穴治疗头项部疾病的中医理论基础和机理。针刺列缺穴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头项部强直疼痛,明确了列缺穴治疗头项部疾病的中医理论基础。列缺穴与头项部疾病之间密切相关,且为四总穴中调治头项的要穴,其对于治疗偏正头痛、颈项强痛等头项部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项部 列缺 脏腑别通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验证“头项寻列缺”理论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亚军 张来举 宋凯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验证列缺穴治疗头项部疾病是否通过表里同治这一作用途径实现。方法:选取甘肃中医药大学健康学生志愿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列缺组和经渠组,每组18例。列缺组针刺受试者单侧列缺穴;经渠组采用与列缺同经且位置相近的经... 目的:验证列缺穴治疗头项部疾病是否通过表里同治这一作用途径实现。方法:选取甘肃中医药大学健康学生志愿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列缺组和经渠组,每组18例。列缺组针刺受试者单侧列缺穴;经渠组采用与列缺同经且位置相近的经渠穴作为对照点针刺,使用红外热像技术测量两组针刺前后手太阴肺经上穴位(经渠、列缺、孔最、尺泽、天府)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穴位(温溜、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臂臑)的温度变化。结果:针刺列缺穴后,手太阴肺经上穴位(经渠、列缺、孔最、尺泽、天府)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穴位(温溜、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臂臑)的温度均明显高于针刺前(均P<0.05);针刺经渠穴后,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温度比针刺前明显上升(均P<0.05),手阳明大肠经的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列缺穴治疗头项疾患可一穴通两经,起到表里同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线热像技术 列缺 经渠 络穴 皮肤温度
原文传递
列缺穴治疗落枕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鸿霞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第12期843-844,共2页
目的观察列缺穴单穴和配伍及落枕后患者就诊的时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与配伍组,按患者就诊时间单穴组42例分为24 h内21例,24 h外21例;配伍组42例,分为24 h内21例与24 h外21例。单穴组运用一侧发病取对侧列... 目的观察列缺穴单穴和配伍及落枕后患者就诊的时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与配伍组,按患者就诊时间单穴组42例分为24 h内21例,24 h外21例;配伍组42例,分为24 h内21例与24 h外21例。单穴组运用一侧发病取对侧列缺穴,双侧发病取两侧列缺穴;配伍组列缺穴加风池、大杼、天柱、天窗、肩中俞。两组均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30 min。对发病后24 h内和24 h外就诊患者进行治疗1次、2次、3次的疗效观察。结果 24 h内就诊患者两组治疗效果1次治愈率为单穴组95.2%,配伍组100%;24 h外就诊者1次治愈率为单穴组28.6%,配伍组38.1%;3次治愈率单穴组76.2%,配伍组95.2%。结论 列缺穴治疗落枕疗效与发病后就诊时间及配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枕 列缺 配穴法 就诊时间
下载PDF
宣肺利气法针刺治疗促进胃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黄展明 李丽君 +4 位作者 张子敬 谢晓华 谢波 高志清 龙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1584-1587,共4页
【目的】观察宣肺利气法针刺治疗对胃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60例胃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和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宣肺利... 【目的】观察宣肺利气法针刺治疗对胃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60例胃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和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宣肺利气法针刺手太阴肺经孔最、尺泽、列缺等穴,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恢复全流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评价2组的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恢复全流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6.0 h、72.9 h、2.6 d、16.0 d,对照组分别为45.0 h、82.6 h、3.4 d、21.0 d。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恢复全流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2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也无肠梗阻需再次手术者。【结论】宣肺利气法针刺治疗对胃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肺利气法 针刺治疗 胃肠癌术后 胃肠功能恢复 孔最穴 尺泽穴 列缺穴
原文传递
电针内关穴及列缺穴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颖 李迪 +4 位作者 戴俭宇 刘昱甫 荆秦 王熙 王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8-342,共5页
目的研究电针内关穴及列缺穴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内关组、列缺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采用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85 mg/kg)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 目的研究电针内关穴及列缺穴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内关组、列缺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采用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85 mg/kg)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针刺内关、列缺、非经非穴进行干预,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技术,观察电针前后各组大鼠心肌细胞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及蛋白激酶G(protein kinase G,PKG)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KA、PKC、PKG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和列缺组PKA、PKC、PKG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1,P<0.05),非经非穴组PKA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与内关组比较,列缺组、非经非穴组PKA、PKC、PKG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与列缺组比较,非经非穴组PKA、PKC、PKG表达量升高(P<0.01,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和列缺穴均可以降低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蛋白激酶的表达量,且内关穴的针刺效应优于列缺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蛋白激酶A 蛋白激酶C 蛋白激酶G 内关穴 列缺穴
原文传递
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CK及心肌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超 张佳丽 +5 位作者 刘昭 刘密 严洁 常小荣 郭礼娜 艾坤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兔CK及心肌细胞活性的影响,为证实心包经穴位与心之间的相对特异性联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和E组,每组8只。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缺血再灌...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兔CK及心肌细胞活性的影响,为证实心包经穴位与心之间的相对特异性联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和E组,每组8只。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冠脉30 min,再灌注60 min;C组、D组和E组在造模前7 d,每日分别取内关、列缺及合谷给予电针刺激20 min。比较各组肌酸激酶(CK)及心肌formazan含量变化。结果 B组、C组、D组和E组血清CK及心肌formazan含量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C组、D组和E组血清CK含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心肌formazan含量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和E组血清CK及心肌formazan含量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从而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电针 心肌再灌注损伤 肌酸激酶 心肌细胞活性 内关 列缺 合谷
下载PDF
针刺左侧列缺穴对健康青年大脑前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庞博 程为平 +2 位作者 栾媛 程光宇 韩继东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第3期5-7,共3页
目的:通过运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研究针刺左侧列缺穴对健康青年大脑前动脉(ACA)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为临床选取该穴治疗脑血管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健康青年30例,针刺受试者左侧列缺穴,在针刺前(针刺前10 min)、入针后(进针得气时)、... 目的:通过运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研究针刺左侧列缺穴对健康青年大脑前动脉(ACA)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为临床选取该穴治疗脑血管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健康青年30例,针刺受试者左侧列缺穴,在针刺前(针刺前10 min)、入针后(进针得气时)、行针时(留针15 min)、出针时(留针30 min)、出针后(出针后10 min)运用TCD分别记录志愿者双侧AC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针刺左侧列缺穴,在出针时,双侧ACA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较针刺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针刺左侧列缺穴可增加双侧ACA的血流速度,并有后遗效应,对双侧ACA的血流动力学有正性影响,临床治疗ACA缺血性疾病可选用列缺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列缺穴 大脑前动脉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针刺左侧列缺穴对大脑前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庞博 程为平 +2 位作者 栾媛 程光宇 肖秉龙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左侧列缺穴对健康青年大脑前动脉(ACA)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并探究列缺穴对不同性别受试者ACA的影响,为临床选取该穴治疗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健康青年30例,分为3组进行试验,分别为男女混合组30例、女性组15例、男性组1... 目的探讨针刺左侧列缺穴对健康青年大脑前动脉(ACA)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并探究列缺穴对不同性别受试者ACA的影响,为临床选取该穴治疗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健康青年30例,分为3组进行试验,分别为男女混合组30例、女性组15例、男性组15例。针刺受试者左侧列缺穴,在针刺前(针刺前10 min)、入针后(进针得气时)、行针时(留针15 min)、出针时(留针30 min)、出针后(出针后10 min)运用TCD分别记录志愿者双侧AC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1)男女混合:针刺左侧列缺穴,在出针时,双侧ACA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较针刺前显著增加(P<0.05)。(2)女性:针刺左侧列缺穴,在出针时,双侧ACA的舒张期Vd较针刺前显著增加(P<0.05)。(3)男性:针刺左侧列缺穴,在出针10 min后,左侧大脑前动脉PI与行针时比较有所增加(P<0.05)。结论针刺左侧列缺穴可增加健康青年双侧ACA血流速度,其中女性结果明显优于男性。列缺穴可作为女性ACA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治疗穴位。男性选穴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缺穴 大脑前动脉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针刺列缺、照海配合药物治疗慢性咽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远征 姚启凤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第7期581-582,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列缺、照海配合药物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列缺、照海穴配合口服清咽甘露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清咽甘露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及临... 目的观察针刺列缺、照海配合药物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列缺、照海穴配合口服清咽甘露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清咽甘露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列缺、照海配合口服清咽甘露丸是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咽炎 列缺 照海
下载PDF
列缺穴的穴性及临床应用
11
作者 杨彧婷 童伯瑛 游世晶 《内蒙古中医药》 2024年第1期128-131,共4页
列缺穴是针灸临床常用腧穴之一,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通任脉,且为针灸临床“四总穴”之一。本人在查阅古今针灸经典及相关文献记载中,发现列缺穴除了可治疗头项病证“头项寻列缺”,还可用于肺系上焦系统、中焦系统、下焦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列缺穴是针灸临床常用腧穴之一,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通任脉,且为针灸临床“四总穴”之一。本人在查阅古今针灸经典及相关文献记载中,发现列缺穴除了可治疗头项病证“头项寻列缺”,还可用于肺系上焦系统、中焦系统、下焦系统等疾病的治疗,试图将列缺穴的穴性归纳为“通上、调中、澈下”,从穴性含义、穴名解释、列缺穴性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针灸初学者掌握列缺的穴性与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缺穴 穴性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电针肺经原络穴治疗大肠癌术后肠梗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龙莹 张子敬 +2 位作者 黄展明 陈佳芸 谢晓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518-523,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肺经原络穴治疗大肠癌术后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肺经原穴太渊、络穴列缺治疗。观察2组患... 【目的】观察电针肺经原络穴治疗大肠癌术后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肺经原穴太渊、络穴列缺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肺部感染等的发生情况,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治疗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发生腹胀腹痛1例、恶心呕吐2例,无肺部感染发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3/30);对照组腹胀腹痛8例、恶心呕吐4例,肺部感染2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6.60%(14/30)。治疗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以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肺经原络穴治疗大肠癌术后肠梗阻操作安全、简便,能明显地减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减少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太渊穴 列缺穴 肠梗阻 大肠癌术后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头项寻列缺”的机制研究概况 被引量:5
13
作者 曹慧 乔海法 +3 位作者 王强 李杰 鲁刚 王渊 《中医药导报》 2021年第2期107-109,共3页
从有关"头项寻列缺"的针灸理论基础、生理解剖基础、现代机理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从不同方面证实针刺列缺穴可以有效治疗头项部疾病。列缺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而任督二脉经气相通,督脉的循行路线过头项部,针刺列缺... 从有关"头项寻列缺"的针灸理论基础、生理解剖基础、现代机理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从不同方面证实针刺列缺穴可以有效治疗头项部疾病。列缺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而任督二脉经气相通,督脉的循行路线过头项部,针刺列缺穴可疏通任督二脉的经气,能够有效治疗头项部的疾患,其机制可能与神经递质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筋膜通路相关。现代机理研究涉及穴位敏化机制、红外热像机制、血流动力学机制等多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缺 头项部 针灸 机制研究 综述
下载PDF
基于“头项寻列缺”对循经感传与骨骼肌-肌筋膜系统的研究概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鹏 乔海法 +1 位作者 李永丰 李志刚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101-105,共5页
经络学说为针灸学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关键构成之一,经络存在内属腑脏、外络肢节特点,基于此,人的躯体上下内外建立连接,同时其与整个生理病理过程皆相关。功能包括调虚实、处百病、决生死,因此“不可不通”。尤为关键的... 经络学说为针灸学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关键构成之一,经络存在内属腑脏、外络肢节特点,基于此,人的躯体上下内外建立连接,同时其与整个生理病理过程皆相关。功能包括调虚实、处百病、决生死,因此“不可不通”。尤为关键的是,通过经络学说不仅能够掌握解剖学不能体现的不同躯体部位间的关系,同时能够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因此,在客观描述经络现象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产生机制基础上,对经络所能反映的躯体不同部位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索,阐明其联系规律、特点和机制,以及这种联系规律的科学价值,可为正确认识经络的内涵提供有力支撑。实验证实人体体表和体表、体表和内脏间皆有上下内外特定联系特征,对此发现,经络学说进行了阐述,同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指导。其中“头项寻列缺”理论体现了基于手太阴肺经脉体表循行路线的列缺穴与颈项部之间的特异性联系,对针灸治疗颈项部疾病具有广泛、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因此,基于“头项寻列缺”所体现的循经感传现象,对循经感传与骨骼肌-肌筋膜系统的相关研究进展做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缺 针刺 循经感传 骨骼肌 肌筋膜链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循经取穴针刺对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通道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记泉 王巍 +2 位作者 孟祥宇 陈以国 韩知渊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经脉腧穴对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通道(Kv1.4、Kv4.2、Kv4.3)及其辅助亚基(KCh IP2)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大剂量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建立心肌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内关组、列缺组和...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经脉腧穴对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通道(Kv1.4、Kv4.2、Kv4.3)及其辅助亚基(KCh IP2)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大剂量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建立心肌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内关组、列缺组和非经非穴组。针刺干预7d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大鼠左心室肌上述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列缺组待测基因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内关组比较,列缺组、非经非穴组待测基因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通道(Kv1.4、Kv4.2、Kv4.3)及其辅助亚基(KCh IP2)的异常表达是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之一,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抗心肌缺血具有循经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特异性 心肌缺血 瞬时外向钾通道 电针 内关 列缺
原文传递
针刺不同位置“列缺”穴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明爱 王凡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S1期44-45,共2页
目的通过比较两个不同位置的"列缺"穴的针刺效应有无差异,对列缺穴的正确定位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针刺列缺穴对慢性咽炎进行治疗。选60例慢性咽炎患者将随机分为列缺Ⅰ组和列缺Ⅱ组,分别针刺不同位置的"列缺"穴,观... 目的通过比较两个不同位置的"列缺"穴的针刺效应有无差异,对列缺穴的正确定位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针刺列缺穴对慢性咽炎进行治疗。选60例慢性咽炎患者将随机分为列缺Ⅰ组和列缺Ⅱ组,分别针刺不同位置的"列缺"穴,观察二者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两组都能够明显改善慢性咽炎的临床症状(P<0.05),根据两组之间对比,慢性咽炎症状的改善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其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本次实验得出现对于列缺穴位置还无法进行正确判断,但也不能排除列缺Ⅱ中的位置不是列缺穴的正确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确定位 列缺穴 慢性咽炎疗效 针刺位置
下载PDF
“头项寻列缺”的中医机制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荣荣 蒋永亮 +2 位作者 胡忍杰 何晓芬 方剑乔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333-4335,共3页
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缘,为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具有沟通表里两经、舒筋活络止痛等作用。《四总穴歌》载"头项寻列缺",指出头项诸疾可通过针刺列缺穴治疗,并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对针刺列缺穴治疗头项诸疾的机理目前尚未明确... 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缘,为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具有沟通表里两经、舒筋活络止痛等作用。《四总穴歌》载"头项寻列缺",指出头项诸疾可通过针刺列缺穴治疗,并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对针刺列缺穴治疗头项诸疾的机理目前尚未明确。因此,笔者现从穴性、经脉循行、五运六气理论、经筋理论以及现代肌筋膜等角度对"头项寻列缺"的作用机理进行探析,为"头项寻列缺"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缺 络穴 经筋 机制
原文传递
肽能神经元对颈部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穴位敏化的调节作用
18
作者 袁伟 岳江鑫 +4 位作者 王强 吴楠 李永丰 杨晓航 乔海法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SCD 2023年第1期44-50,共7页
Objective:Pain is a health problem frequently reported in the clinical and general populations.Acupoint therapy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treat pain;however,its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Therefore,this stud... Objective:Pain is a health problem frequently reported in the clinical and general populations.Acupoint therapy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treat pain;however,its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Therefore,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al acupoints,dorsal root ganglion(DRG)neurons,and spinal cord dorsal horn(SDH) neurons in neck acute inflammatory pain(NAIP).Methods:NAIP model rats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oint sensitization and pain.Out of fourteen rats,ten rats were grouped into control and NAIP groups,five rats in control and five rats in NAIP.Mustard oil was subcutaneously injected on one side between the C4 and C7 vertebrae of the neck to establish an NAIP model.Evans blue(EB) was injected through the tail vein to detect sensitized acupoints after NAIP modeling.EB exudation in the body,Liè qūe(列缺 LU7),and Língdào(灵道 HT4) were evaluated.An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was conduct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isolectin B4(IB4),and c-Fos in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DRG)and spinal cord dorsal medullae spinalis(CDMS).Four rats were used for the retrograde labeling of neurons of the LU7 region to the DRG and CDMS using CTB-488 and CTB-555 microinjection.Results:NAIP was shown to lead to oozing and pain sensitization in the LU7 and HT4 and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c-Fos^(+)/CGRP^(+)and c-Fos^(+)/IB4^(+)cells in both the DRG and CDMS.CTB-488 and CTB-555injected into the LU7 and sensitization point areas were observed in the DRG and CDMS regions of NAIP rats.Conclusions:Our study revealed that NAIP could lead to oozing and pain sensitization in the LU7 and HT4regions and that the pain point around LU7 might result from the transfer of peptidergic(CGRP-positive)and non-peptidergic(IB4-positive) neurons in the DRG and CD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ck acute inflammatory pain Acupoint sensitization Peptidergic neurons Lieque(lu7) Dorsal root ganglion Spinal cornu dorsale medullae spinalis
原文传递
基于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对“头项寻列缺”经典理论的验证 被引量:4
19
作者 姚滔涛 林宇仪 +4 位作者 郑谅 余瑾 许铛瀚 宏旭波 张书晨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5-27,I0002,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列缺穴对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以验证“头项寻列缺”的经典针刺理论。方法应用激光散斑成像仪观察28例健康受试者在针刺列缺前后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将受试者项背部划分为颈项部整体区域和大椎穴区、双侧... 目的观察针刺列缺穴对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以验证“头项寻列缺”的经典针刺理论。方法应用激光散斑成像仪观察28例健康受试者在针刺列缺前后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将受试者项背部划分为颈项部整体区域和大椎穴区、双侧大杼穴区、双侧百劳穴区,分别在针刺前、针刺即刻、进针5 min、出针即刻及出针后30 min检测上述区域皮肤血流的变化。结果颈项区、左大杼区、右大杼区血流量在进针5 min、出针即刻、出针30 min与进针前比均明显增加(P<0.05),大椎区血流量在进针5 min、出针即刻与进针前比均明显增加(P<0.05),右百劳区血流量在出针30 min与进针前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列缺穴可以通过增加项背部及其附近相关穴位、尤其是大杼穴区域皮肤表面血流量,改善局部的组织代谢,从而使项背部气血运行恢复正常,有利于头项部位疾患的恢复,提示这可能是列缺治疗头项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 列缺 皮肤血流量
下载PDF
单刺列缺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探析
20
作者 邱凤玲 程井军 +1 位作者 李慧丽 张诗娉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0期44-46,共3页
原发性痛经是一类青春期女性多发的妇科疾病,其不适症状严重危害到女性的工作、生活及身体健康。针刺可快速缓解痛经症状,且长期疗效佳。本文基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主要从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脏腑经络气机、腕踩全息以及脏腑别通... 原发性痛经是一类青春期女性多发的妇科疾病,其不适症状严重危害到女性的工作、生活及身体健康。针刺可快速缓解痛经症状,且长期疗效佳。本文基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主要从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脏腑经络气机、腕踩全息以及脏腑别通等角度来进行浅析,厘清列缺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部分取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经 列缺 单刺 理论探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