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度修辞:李贺诗歌的艺术精神 被引量:12
1
作者 蒋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61,共7页
分析李贺诗中最独特的通感、代语等修辞手法 ,它们不是诗人感觉方式的自然表现 ,而是自觉修辞的结果。李贺的创作显示出过度修辞的倾向 ,他在通感、代语等陌生化的表现手法中 ,发现了开辟奇境的可能 ,于是不断进行自我复制 ,致使那些有... 分析李贺诗中最独特的通感、代语等修辞手法 ,它们不是诗人感觉方式的自然表现 ,而是自觉修辞的结果。李贺的创作显示出过度修辞的倾向 ,他在通感、代语等陌生化的表现手法中 ,发现了开辟奇境的可能 ,于是不断进行自我复制 ,致使那些有创意的新颖修辞在自己的诗中流为熟套。他的动机本与中唐文学极力求“奇”的主流趋势相一致 ,尽管有限的创作经历使他未能充分展开才华 ,达到成熟和完善的境地 ,但他和中唐其他诗人 ,将许多没有被词汇化的词语带入诗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诗歌 通感 代语 过度修辞
下载PDF
论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宗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58,共6页
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 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兴衰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李贺的痛苦正是对生与死的敏感体认和人生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深刻痛苦。把握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诗歌 生命意识 生死的体认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下载PDF
李贺诗派及余波 被引量:8
3
作者 房日晰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4-42,共9页
中唐时期,刘言史、庄南杰、李贺等形成一个独立的诗派,这一诗 派的核心人物是李贺。其诗的共同特点:一、重视乐府歌行的创作。二、在艺 术上独辟溪径:极富想象力与幻想力;用词怪异,下语狠重,喜欢翻空出奇; 诗的节奏迫促,意象... 中唐时期,刘言史、庄南杰、李贺等形成一个独立的诗派,这一诗 派的核心人物是李贺。其诗的共同特点:一、重视乐府歌行的创作。二、在艺 术上独辟溪径:极富想象力与幻想力;用词怪异,下语狠重,喜欢翻空出奇; 诗的节奏迫促,意象跳跃,形成超忽动荡、急促旋折的风调。他们远绍屈骚, 中承汉魏齐梁,近效李杜以来一些诗人的部分谲怪之作,兼收并蓄,熔铸贯 通,形成一种独特的诗风。对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等诗人,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诗派 中唐时期 艺术特点 乐府歌行 意象
原文传递
李贺听出了怎样的“弦外之音”?--《李凭箜篌引》新解
4
作者 鲁卫鹏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2期22-24,76,共4页
对《李凭箜篌引》的解读历来专注于其音乐描写,相对忽视了其想象世界的独特构画,几乎无视了其“诗言志”的一面。通过对李贺想象世界进行知识谱系性的寻绎,对诗人现实世界际遇的厘清并对关联文本进行比较研究,建构起一个新的意义阐释图... 对《李凭箜篌引》的解读历来专注于其音乐描写,相对忽视了其想象世界的独特构画,几乎无视了其“诗言志”的一面。通过对李贺想象世界进行知识谱系性的寻绎,对诗人现实世界际遇的厘清并对关联文本进行比较研究,建构起一个新的意义阐释图景:“芙蓉泣露香兰笑”因隐藏的典故不通而通,看似杂乱的神话实际上是作者内心逻辑推衍的表象,表面孤立的文本后其实还隐藏着与之形成互文关系的“言志”类文本,特别是诗人应酬式的书写还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尴尬的宦海生涯,而这一切为我们超越古人破解诗意提供了新的“秘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杜兰香 吴质 《李凭箜篌引》 《箜篌引》
下载PDF
李贺诗歌的通感手法及其心理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饶樊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30-31,共2页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 ,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把中唐著名诗人李贺诗歌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李贺诗集中通感手法运用的归纳整理 ,认为按心理机制分类 ,通感可分四类 :一、由心理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二、...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 ,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把中唐著名诗人李贺诗歌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李贺诗集中通感手法运用的归纳整理 ,认为按心理机制分类 ,通感可分四类 :一、由心理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二、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三、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四、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本文对四类通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细致而系统的探讨 ,试图以新的视觉去接近李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李贺 心理机制
下载PDF
简论李贺诗作中的河洛印记
6
作者 钱伟 胡菡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1-15,共5页
在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上,李贺冷艳奇诡的诗风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故乡的自然风光、人文积淀与神仙氛围对诗人性情的陶冶、诗风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厚重的家园书写和鲜明的河洛印记是李贺诗篇的重要特色。
关键词 李贺 洛阳 昌谷
下载PDF
论李贺诗歌三重境界中凸现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4
7
作者 蔡燕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27-31,共5页
在李贺诗歌构筑的现实、仙界、鬼域三重空间境界的多重协奏中,反复回旋着的一个主旋律是生命意识,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是:现实的困顿、疾病的煎熬、仙界的虚妄使得死亡这一事实无所遮蔽的呈现在诗人面前,鬼域就是这种生命的边缘体验的具象... 在李贺诗歌构筑的现实、仙界、鬼域三重空间境界的多重协奏中,反复回旋着的一个主旋律是生命意识,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是:现实的困顿、疾病的煎熬、仙界的虚妄使得死亡这一事实无所遮蔽的呈现在诗人面前,鬼域就是这种生命的边缘体验的具象化,其独特之处是借助民间文化中的巫鬼形象来推进人类对死亡的体验,同时也使其诗歌风格走向了奇诡幽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唐诗名家 李贺诗作 生命意识 表现方式
下载PDF
李贺诗歌的齐梁传统及其新变--以《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为例
8
作者 黄文浩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2-19,共8页
李贺继承了齐梁诗歌女性生活的题材与声色大开的诗艺,他又力求新变,熔铸了冷与奇的艺术特色以及跳跃化的诗歌意脉,形成其别具一格的冷艳瑰奇诗风。其将文学视为事业的文学观念,也与齐梁诗人大为不同。李贺对齐梁传统的继承与新变,不仅... 李贺继承了齐梁诗歌女性生活的题材与声色大开的诗艺,他又力求新变,熔铸了冷与奇的艺术特色以及跳跃化的诗歌意脉,形成其别具一格的冷艳瑰奇诗风。其将文学视为事业的文学观念,也与齐梁诗人大为不同。李贺对齐梁传统的继承与新变,不仅在中唐齐梁诗风复兴的潮流中有其独特成就,还深刻影响了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诗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齐梁诗歌 唐诗
下载PDF
从李贺、温庭筠艳诗看中晚唐艳诗的词化倾向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艳萍 《天中学刊》 2008年第6期59-62,共4页
中晚唐诗人李贺和温庭筠的艳体诗歌呈现明显的词化特征,它们往往用细腻深隐的方式来抒情,诗中的女性形象具有普泛化和世俗化的特点,与后来词中的形象更为接近。诗中的意象和用语则趋向于华美艳丽。
关键词 李贺 温庭筠 艳诗 词化
下载PDF
李贺诗歌对鲁迅前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10
作者 丁琳 《陇东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3-37,共5页
李贺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儒家“思无邪”和“温柔敦厚”的思想禁锢,以强烈的爱憎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际遇,大胆地揭露了皇帝的昏庸腐败,对劳动人民和宫女表现出深切的同情;李贺诗歌鲜明的进步倾向以及与鲁迅生活遭遇、思想的相似性,... 李贺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儒家“思无邪”和“温柔敦厚”的思想禁锢,以强烈的爱憎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际遇,大胆地揭露了皇帝的昏庸腐败,对劳动人民和宫女表现出深切的同情;李贺诗歌鲜明的进步倾向以及与鲁迅生活遭遇、思想的相似性,使得鲁迅喜爱李贺的诗歌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李贺对鲁迅作品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鲁迅诗歌中隐讳曲折,晦涩难懂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二是通过梦境等奇特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三是新奇瑰丽、怪异甚至恐怖的艺术形象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鲁迅 比兴手法 诗歌构思 诗歌形象
下载PDF
“鬼才”及其“鬼诗”在日本的接受与影响
11
作者 张悦 《汉籍与汉学》 2023年第2期84-100,共17页
中唐诗人李贺,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鬼才”。中国文学对于这位“鬼才”及其“鬼诗”的评价毁誉参半,非议颇多,且关于其“鬼才”称号是否得当也一直争议不断。“鬼才”之“鬼诗”东传日本以后,却赢得普遍认同和颇高评价,对镰仓、室町... 中唐诗人李贺,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鬼才”。中国文学对于这位“鬼才”及其“鬼诗”的评价毁誉参半,非议颇多,且关于其“鬼才”称号是否得当也一直争议不断。“鬼才”之“鬼诗”东传日本以后,却赢得普遍认同和颇高评价,对镰仓、室町以后各时期的日本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鬼才”及其“鬼诗”在两国文学中解读和评价的不同,缘于中日文学审美传统的差异。中国文学受“重人事、轻鬼神”的思想影响,“重理”而“轻辞”,注重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而日本文学则受到“人鬼共生”的文化信仰的影响,具有“重感”而“轻理”的非现实主义特点,注重内心关照,推崇“哀情之美”。总之,体现了两国文学对于诗人李贺的不同观念。中国文学中的“李贺观”为“异中求同”,而日本文学中的“李贺观”则为“同中求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鬼才 鬼诗 接受 影响
原文传递
新见唐李誉墓志综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刚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4-112,共9页
新近发现的李誉墓志可以与传世两《唐书》之《李安远传》及1964年出土之李誉祖父《李和墓志》所述史事多方参校。通过墓志信息,可以进一步证知与补充夏州李氏在称述世系、家境嬗变与为官仕履方面的多项史实细节,并可藉由对六至七世纪这... 新近发现的李誉墓志可以与传世两《唐书》之《李安远传》及1964年出土之李誉祖父《李和墓志》所述史事多方参校。通过墓志信息,可以进一步证知与补充夏州李氏在称述世系、家境嬗变与为官仕履方面的多项史实细节,并可藉由对六至七世纪这一关陇地区胡族将家心理与行事的窥探,充实学界在其时北方政治与社会研究上的既往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誉 李和 夏州胡族 家世
下载PDF
浓妆艳抹冷添情——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意象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煦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449-453,共5页
李贺的诗歌讲究色彩意象的搭配,并素以纷繁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浓厚的色调称著。多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其效果表现在"视觉与感觉"之间的串联和沟通相生。李贺诗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比较显著的应属"意境"... 李贺的诗歌讲究色彩意象的搭配,并素以纷繁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浓厚的色调称著。多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其效果表现在"视觉与感觉"之间的串联和沟通相生。李贺诗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比较显著的应属"意境"的营造、朦胧美和曲折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色彩意象 诗歌艺术 美学价值
下载PDF
李贺“鬼才”、“鬼诗”批评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淑娟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4-47,共4页
“鬼才”、“鬼诗”无疑已成为李贺的代名词,但是人们对这一颇具影响力的诗歌风格的评价历史却知之甚少。本文力图在中国古代大量的评论资料中整理出它的批评脉络,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这一充满赞誉批评的“批评史”,进一步明确“鬼才”... “鬼才”、“鬼诗”无疑已成为李贺的代名词,但是人们对这一颇具影响力的诗歌风格的评价历史却知之甚少。本文力图在中国古代大量的评论资料中整理出它的批评脉络,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这一充满赞誉批评的“批评史”,进一步明确“鬼才”、“鬼诗”的真正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鬼才 鬼诗
下载PDF
李贺死因初探——李贺死于马凡氏综合征臆说 被引量:3
15
作者 莫道才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66-69,共4页
李贺27岁而没,其死因至今是一个谜。根据李贺细瘦、通眉、长爪、羸弱的生理特征,死前畏光流泪、眼睛充血的症状,及其诗歌中透露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推断李贺可能是死于遗传性疾病“马凡氏综合征”。
关键词 李贺 死因 马凡氏综合征
下载PDF
李白与李贺游仙梦之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虹娅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43-47,共5页
游仙是中国古代文士反抗世俗迫扼的一种经常性方式。盛唐李白与中唐李贺留下了许多游仙奇梦 ,这对他们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李白与李贺游仙梦的内容与主题、意境与结构作了分析 ,指出了其间的某些差异性 ,并对游仙梦... 游仙是中国古代文士反抗世俗迫扼的一种经常性方式。盛唐李白与中唐李贺留下了许多游仙奇梦 ,这对他们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李白与李贺游仙梦的内容与主题、意境与结构作了分析 ,指出了其间的某些差异性 ,并对游仙梦为诗人提供的精神“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李贺 梦幻诗
下载PDF
唐代三李的神道观念论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大强 《唐都学刊》 2006年第6期48-52,共5页
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人的诗歌在奇特幻想和浪漫精神方面有着共同的特质。三李与唐代其他文人一样热衷学道、访道、做道,而且道教思想和神仙观念对他们人生态度、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三李对神仙观念也进行了世俗化和艺术化的改造... 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人的诗歌在奇特幻想和浪漫精神方面有着共同的特质。三李与唐代其他文人一样热衷学道、访道、做道,而且道教思想和神仙观念对他们人生态度、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三李对神仙观念也进行了世俗化和艺术化的改造,从“道”路—“道”情—“道”理三个层面凸显出逐渐深入改造的意义。神仙题材在他们的作品中主要是作为隐喻、象征而存在,是抒发情志的手段和依托。其审美成分大于信仰成分,艺术意义超过宗教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李贺 李商隐 道教思想 唐代
下载PDF
论鲁迅对唐代“诗家三李”的接受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大强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6期50-54,共5页
鲁迅一生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并不断求索,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为自己所用,自成大家。鲁迅与唐代虽然相隔千余年,但与唐代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唐代“诗家三李”尤其是李贺、李商隐对鲁迅产生巨大影响。从鲁迅旧体诗创作来看,直接... 鲁迅一生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并不断求索,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为自己所用,自成大家。鲁迅与唐代虽然相隔千余年,但与唐代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唐代“诗家三李”尤其是李贺、李商隐对鲁迅产生巨大影响。从鲁迅旧体诗创作来看,直接改用、套用、摹写“三李”诗歌,化腐朽为神奇;从鲁迅的杂文写作来看,大量征引“三李”诗歌和故事作为话题,意趣横生;从鲁迅小说、散文创作来看,染上了浓烈的“三李”诗歌的主题和意象,相互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李白 李贺 李商隐 接受
下载PDF
论李贺乐府诗的复与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德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86-90,共5页
李贺以乐府诗闻名,其乐府与先唐乐府有着明显的复变关系,所谓"复"主要指对先唐乐府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恢复,"变"则指对它的改造与创新,这集中体现在其诗歌题材的处理、诗旨的提炼、词采的熔铸、意境的创造上,这是他... 李贺以乐府诗闻名,其乐府与先唐乐府有着明显的复变关系,所谓"复"主要指对先唐乐府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恢复,"变"则指对它的改造与创新,这集中体现在其诗歌题材的处理、诗旨的提炼、词采的熔铸、意境的创造上,这是他乐府诗取得突出成就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乐府 继承 改造
下载PDF
李贺诗歌在唐代的传播——试论韩愈、杜牧、李商隐对李贺诗歌的传播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天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4-89,共6页
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播过程入手研究,可知李贺诗歌能在唐代发扬光大除了其诗歌造诣颇高的内部原因外,还仰仗于韩愈、杜牧、李商隐等人建构的三级传播模式。第一级传播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重在传播李贺其人;第二级传播源于朋友之间的... 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播过程入手研究,可知李贺诗歌能在唐代发扬光大除了其诗歌造诣颇高的内部原因外,还仰仗于韩愈、杜牧、李商隐等人建构的三级传播模式。第一级传播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重在传播李贺其人;第二级传播源于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重在传播李贺其诗;第三级传播受晚唐审美风尚的影响,重在传播李贺其事。三级传播呈现了一个递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唐代 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