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苗苗 刘艳丽 +3 位作者 陈重 李笑然 许琼明 杨世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62-1470,共9页
目的研究艾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相半制备液相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3′,4′-二乙酰氧基)-β-D-吡喃木糖基-6-O-β-D-吡喃葡... 目的研究艾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相半制备液相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3′,4′-二乙酰氧基)-β-D-吡喃木糖基-6-O-β-D-吡喃葡萄糖基-环黄芪醇(1)、黄芪甲苷(2)、黄芪皂苷II(3)、黄芪皂苷I(4)、异黄芪皂苷I(5)、乙酰黄芪皂苷I(6)、人参皂苷Re(7)、人参皂苷Rf(8)、人参皂苷Rg1(9)、人参皂苷Rb3(10)、三七皂苷R4(11)、人参皂苷Rb1(12)、人参皂苷Rc(13)、人参皂苷Rb2(14)、人参皂苷Rd(15)、丝瓜苷H(16)、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7)、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β-D-吡喃葡萄糖基-(1→4)]-(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8)、紫丁香苷(19)、刺五加皂苷E(20)、4-(1,2,3-三羟基丙基)-2,6-二甲氧基苯-1-O-β-D-葡萄糖苷(21)、松柏苷(22)。结论经LC-MS分析检测,化合物1~6为黄芪中的化学成分,化合物7~18为人参中的化学成分,化合物19~22为刺五加中的化学成分,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新黄芪皂苷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迪注射液 新黄芪皂苷I 3-O-(3′ 4′-二乙酰氧基)-β-D-吡喃木糖基-6-O-β-D-吡喃葡萄糖基-环黄芪醇 丝瓜苷H lc-ms分析
原文传递
肉苁蓉中苯乙醇甙类化合物的LC-MS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曹振杰 赵文军 吴雪萍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 :研究肉苁蓉 (CistanchedeserticolaY C Ma)在不同采收季节苯乙醇甙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LC MS法对肉苁蓉中的四种苯乙醇甙类化合物 (麦角甾甙、海胆甙、肉苁蓉甙A、2′ 乙酰基麦角甾甙 )进行定性分析和含量测定。结果 ... 目的 :研究肉苁蓉 (CistanchedeserticolaY C Ma)在不同采收季节苯乙醇甙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LC MS法对肉苁蓉中的四种苯乙醇甙类化合物 (麦角甾甙、海胆甙、肉苁蓉甙A、2′ 乙酰基麦角甾甙 )进行定性分析和含量测定。结果 :在春季和秋季肉苁蓉中分别检测出了四个苯乙醇甙类化合物 ,但除麦角甾甙外 ,其余三种化合物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别。结论 :肉苁蓉采收季节不同 ,苯乙醇甙类化合物的含量也不同 ,药材质量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 苯乙醇甙类化合物 lcms分析 中药
下载PDF
高温热裂解人参皂苷Rk_1和Rg_5的制备工艺优化 被引量:13
3
作者 关大朋 王欢 +4 位作者 李伟 刘文丛 王英平 王佳 郑毅男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年第1期91-95,共5页
目的研究高压酸解制备人参稀有皂苷Rk1和Rg5的最佳工艺。方法利用正交设计优化高压酸解制备人参茎叶总皂苷,以HPLC峰面积分析人参皂苷Rk1和Rg5的生成。结果高温酸解制备人参皂苷Rk1和Rg5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压力125 MPa,温度120℃,溶剂浓... 目的研究高压酸解制备人参稀有皂苷Rk1和Rg5的最佳工艺。方法利用正交设计优化高压酸解制备人参茎叶总皂苷,以HPLC峰面积分析人参皂苷Rk1和Rg5的生成。结果高温酸解制备人参皂苷Rk1和Rg5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压力125 MPa,温度120℃,溶剂浓度乙醇50%,甲酸0.05%,时间为2 h。结论优选人参稀有皂苷Rk1和Rg5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 人参皂苷Rk1 人参皂苷Rg5 正交设计 lc-ms分析
下载PDF
岩青兰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7
4
作者 郝娜 马伟伟 +2 位作者 黄航君 李建飞 王俊丽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7-622,共6页
为有效利用岩青兰资源,测定了其不同极性萃取物中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达到74.5mg/g和426.70mg/g.采用LC-MS技术,从样品中确定了圣草酚(eriodictyol)、komaroviquinone、胡麻素(pedal... 为有效利用岩青兰资源,测定了其不同极性萃取物中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达到74.5mg/g和426.70mg/g.采用LC-MS技术,从样品中确定了圣草酚(eriodictyol)、komaroviquinone、胡麻素(pedalitin)、dracocequinone A、gardenin B和蓟黄素(cirsimaritin)6个化合物.体外抗氧化分析表明,岩青兰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青兰 总酚 总黄酮 lc-ms分析 抗氧化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臭灵丹抗炎的作用机制
5
作者 周永芝 舒腾云 +2 位作者 宋玉莹 郑立雄 李海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0-1431,共12页
基于LC-MS和网络药理学对臭灵丹乙酸乙酯部位(ethyl acetate fraction of Laggerae Herba,ELH)进行成分和靶点通路分析,并通过LPS(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RAW 264.7炎症模型探讨ELH抗炎的作用机制。通过Griess实验,比较臭灵丹不... 基于LC-MS和网络药理学对臭灵丹乙酸乙酯部位(ethyl acetate fraction of Laggerae Herba,ELH)进行成分和靶点通路分析,并通过LPS(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RAW 264.7炎症模型探讨ELH抗炎的作用机制。通过Griess实验,比较臭灵丹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活性;利用LC-MS对ELH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和筛选ELH发挥抗炎的核心成分,靶基因和主要通路,并用分子对接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对靶点和通路进行验证。Griess实验结果表明,ELH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释放NO,抑制率达103.07%,是臭灵丹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部位;LC-MS分析得到ELH中23个化学成分,包括21个倍半萜,1个黄酮,1个有机酸体;基于4个数据库,获得66个共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发现获得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degree值大于40的6个核心靶点;GO、KEGG富集分析发现,核心靶点可能通过PI3K-Akt、IL-17、NF-κB和TNF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23个化学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ELH处理后Akt的磷酸化水平和NF-κB表达显著下降(P<0.05)。综上,ELH能抑制AKT磷酸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灵丹 网络药理学 炎症 分子对接 lc-ms分析
下载PDF
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黄金龙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11-212,共2页
用HPLC方法研究了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稳定性。本品对热稳定,室温放置2年也几乎不变,但光照10d后出现一个光降解杂质,含量约0.0612%,该杂质被分离与鉴定,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确认为N1-脱环丙基物质,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光照10... 用HPLC方法研究了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稳定性。本品对热稳定,室温放置2年也几乎不变,但光照10d后出现一个光降解杂质,含量约0.0612%,该杂质被分离与鉴定,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确认为N1-脱环丙基物质,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光照10d再室温放置2年,其N1-脱环丙基光解物含量为0.0893%,增加甚微。因此,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避光保存是必要的,也是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杂质 光降解 lcms分析
下载PDF
加替沙星注射液光降解产物的LC-MS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周红华 马仁玲 +1 位作者 沈文斌 王尔华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4-225,共2页
目的 加替沙星注射液光降解产物的初步鉴定。方法 用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并鉴定加替沙星注射液光降解产物 ,以 3%醋酸乙腈溶液 3%醋酸溶液 (15∶85 )为流动相 ,紫外检测波长 2 93nm ,质谱检测为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方式。结果... 目的 加替沙星注射液光降解产物的初步鉴定。方法 用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并鉴定加替沙星注射液光降解产物 ,以 3%醋酸乙腈溶液 3%醋酸溶液 (15∶85 )为流动相 ,紫外检测波长 2 93nm ,质谱检测为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方式。结果 加替沙星注射液经光照后增加了一光降解杂质峰 ,该杂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35 ;加替沙星注射液光照 10d后放置 1年所产生的光降解杂质与其室温放置 14个月后再光照 10d所产生的光降解杂质相同。结论 推断加替沙星注射液光降解杂质的结构为 6 氟 8 甲氧基 7 (3 甲基 1 哌嗪基 ) 1,4 二氢 4 氧代 3 喹啉羧酸 ;加替沙星注射液在避光条件下保存是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替沙星注射液 光降解产物 lc-ms分析 喹诺酮类抗菌药
下载PDF
铁皮石斛叶、花对H_(2)O_(2)诱导HaCaT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及LC-MS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靖雯 范莉 +2 位作者 彭颖 彭崇胜 李晓波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8-292,共5页
目的研究铁皮石斛叶、花大孔树脂醇洗脱部位对H_(2)O_(2)诱导HaCaT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TT法检测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性HaCaT细胞的存活率,试剂盒羟胺法和比色法分别检测HaCaT细胞... 目的研究铁皮石斛叶、花大孔树脂醇洗脱部位对H_(2)O_(2)诱导HaCaT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TT法检测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性HaCaT细胞的存活率,试剂盒羟胺法和比色法分别检测HaCaT细胞内SOD和GSH-Px活性;运用UPLC-Q-TOF-MS/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铁皮石斛叶、花大孔树脂醇洗脱部位均能显著提高H_(2)O_(2)诱导的HaCaT细胞的存活率以及细胞中SOD和GSH-Px活性(P<0.05)。分别从铁皮石斛叶、花大孔树脂醇洗脱部位指认19个、16个化学成分,叶、花中黄酮苷类成分均为11个,为其主要组成成分。结论铁皮石斛叶、花大孔树脂醇洗脱部位对H_(2)O_(2)诱导的HaCaT细胞均具有保护作用,黄酮苷类成分可能为其活性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叶、花 抗氧化 HACAT lc-ms分析 黄酮苷
原文传递
海洋病原细菌Enterobacter sp.EM28-2P^-存在氯霉素磷酸化灭活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孟繁梅 汪凯 +1 位作者 刘玉焕 艾云灿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9-120,共2页
报道1例非氯霉素产生菌中发现的氯霉素磷酸化灭活机制。海洋病原细菌Enterobacter sp.EM28-2P- (Cmr,cat-,MIC=25μg/mL)接种在含25μg/mL标准品D-(-)-氯霉素LB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可生成磷酸化氯霉素。LC-MS分析检测出新生成3个离子峰m... 报道1例非氯霉素产生菌中发现的氯霉素磷酸化灭活机制。海洋病原细菌Enterobacter sp.EM28-2P- (Cmr,cat-,MIC=25μg/mL)接种在含25μg/mL标准品D-(-)-氯霉素LB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可生成磷酸化氯霉素。LC-MS分析检测出新生成3个离子峰m/z 400.9,402.8和404.9,都是典型[M+PO3-H]-的特征指纹峰,对应于氯霉素的C3位羟基磷酸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细菌 氯霉素 耐药性 磷酸化 lc-ms分析
下载PDF
油橄榄叶不同溶剂超声提取物的抑菌和抗氧化活性及其主要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遵秋 姜友军 +2 位作者 陈华萍 杨泽身 黄乾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2期197-204,共8页
采用不同溶剂对油橄榄叶进行超声波辅助提取,分析各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抗氧化活性和主要成分。结果显示:各溶剂提取物的抑菌与抗氧化活性强弱顺序基本一致,80%甲醇提取物的抑菌和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次为8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 采用不同溶剂对油橄榄叶进行超声波辅助提取,分析各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抗氧化活性和主要成分。结果显示:各溶剂提取物的抑菌与抗氧化活性强弱顺序基本一致,80%甲醇提取物的抑菌和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次为8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弱,而水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最弱;不同溶剂提取物等比例混合物的抑菌活性无明显增强。LC-MS分析显示:五种溶剂提取物共得九种主要成分,水和醇提取的成分较多,丙酮和乙酸乙酯提取的成分较少,各溶剂提取物均含橄榄苦苷和Ligstroside两种成分,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中各特有两种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不同溶剂 抑菌活性 抗氧化活性 lc-ms分析
下载PDF
岩陀粗提物体外抑菌作用及活性成分研究
11
作者 解水梅 王余磊 +5 位作者 宋春莲 黄鑫 张智慧 张雅伦 潘琼 舒相华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43-48,共6页
为研究岩陀不同提取物体外抑菌作用及活性成分,分别采用乙醇、甲醇和丙酮进行粗提,再分别用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分步萃取,用粗提物和萃取相分别对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痢疾志贺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抑菌试... 为研究岩陀不同提取物体外抑菌作用及活性成分,分别采用乙醇、甲醇和丙酮进行粗提,再分别用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分步萃取,用粗提物和萃取相分别对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痢疾志贺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抑菌试验,采用LC-MS对最佳抑菌活性部位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岩陀提取物及萃取相对6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相对粪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MIC值最小,均为0.390 mg/mL;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相对粪肠球菌及甲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相对屎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MBC值最小,均为0.780 mg/mL;质量浓度为100.000 mg/mL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乙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相为高敏,抑菌圈直径最大为(21.00±0)mm。其余细菌对提取物及萃取相高敏的有24个,中敏的有57个。以抑菌活性强弱比较,3种提取物为乙醇提取物>甲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萃取相依次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剩余相。LC-MS分析显示,3种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相有7种共有成分,分别为咖啡酸、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γ-亚麻酸、岩白菜素、黄芩素、白杨素。可见,岩陀提取物及萃取相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陀 粗提物 萃取相 抑菌试验 lc-ms分析 活性成分
下载PDF
B&J Brand LC-MS溶剂的关键技术指标及评价方法 去除溶剂对LC-MS分析结果的干扰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士姮 施玉峰 《实验与分析》 2008年第4期56-57,共2页
如今,LC—MS方法在分析实验室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度,必须从各方面降低外在因素的影响,本文介绍的B&J Brand LC—MS高纯溶剂便可以有效地排除LC—MS分析中的溶剂杂质干扰问题。
关键词 lc-ms分析 干扰问题 溶剂 评价方法 技术指标 分析实验室 外在因素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的LC/MS测定
13
作者 Guido DeuBing 《实验与分析》 2007年第1期38-39,共2页
对于从事原材料、食品,特别是医药及儿童营养品中霉菌毒素定量分析的人员来说,LC/MS系统与固相萃取(SPE)的结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此方法可以保证符合法律规定的检测限。原有的霉菌毒素活性物质黄曲霉毒素的LC/MS分析,其样品处... 对于从事原材料、食品,特别是医药及儿童营养品中霉菌毒素定量分析的人员来说,LC/MS系统与固相萃取(SPE)的结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此方法可以保证符合法律规定的检测限。原有的霉菌毒素活性物质黄曲霉毒素的LC/MS分析,其样品处理过程的优化空间已经很小,而自动化固相萃取可以使操作过程缩短一半时间,而得到可靠和有价值的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ms系统 黄曲霉毒素 lc/ms分析 测定 霉菌毒素 固相萃取 定量分析 法律规定
下载PDF
固相萃取-LC/MS分析尿液中丁丙诺啡
14
作者 刘冬娴 贺江南 陈本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12期2282-2284,共3页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LC/MS分析尿液中丁丙诺啡方法。方法:在含有丁丙诺啡的尿液中,加入β-葡萄糖醛酸酶溶液,50℃水解2小时,加入内标奋乃静,加pH10.8缓冲溶液,用401有机担体作吸附剂,用三氯甲烷作洗脱剂固相萃取,洗脱液于50℃水浴中氮气...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LC/MS分析尿液中丁丙诺啡方法。方法:在含有丁丙诺啡的尿液中,加入β-葡萄糖醛酸酶溶液,50℃水解2小时,加入内标奋乃静,加pH10.8缓冲溶液,用401有机担体作吸附剂,用三氯甲烷作洗脱剂固相萃取,洗脱液于50℃水浴中氮气流下吹干,残余物用流动相溶解后LC-MS分析。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100.0μg·L^(-1),检出限为0.1μg·L^(-1)。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可用于涉毒案件尿液中丁丙诺啡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ms分析 尿液 丁丙诺啡
原文传递
蒙药地格达-4味汤在D-GlaN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中移行成分的LC-MS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吉日木吐 包明兰 +2 位作者 白梅荣 拉喜那木吉拉 巴根那 《北方药学》 2016年第12期126-127,共2页
目的:通过分析D-GIa N诱导地格达-4味汤致肝损伤大鼠肝脏内移行成分,探究其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以D-GIa N致急性肝损伤大鼠为研究对象,地格达-4味汤水提物为示例药物,采用LC-MS分析地格达-味汤在D-GIa N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内移行成... 目的:通过分析D-GIa N诱导地格达-4味汤致肝损伤大鼠肝脏内移行成分,探究其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以D-GIa N致急性肝损伤大鼠为研究对象,地格达-4味汤水提物为示例药物,采用LC-MS分析地格达-味汤在D-GIa N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内移行成分。结果:在D-Gla N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血肝脏共检测到三种移行成分,其中两种是地格达-4体外原型成分,一种移行成分是地格达-4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是E-(2R,3R,4S,5S,6R)-3,4,5-trihydroxy-6-(hydroxymethyl)tetrahydro-2H-pyran-2-yl3-(3-hydroxy-4-methoxyphenyl)acrylate。结论:本研究为推测地格达-4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并为今后相关性研究奠定参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格达-4味汤 肝损伤 移行成分 lc-ms分析
下载PDF
Evidence from ^(18)O feeding studies for hydroxyl group donor in the reaction catalyzed by cytidylate hydroxymethylase MilA 被引量:1
16
作者 CHEN Cheng GAO TuLing +4 位作者 ZHAO Gong DENG ZiXin HU ShenCai XU H Howard HE XinY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8期864-868,共5页
5-Hydroxymethylcytosine (5hmC) was present in T-even phage and mammalian DNA. 5hmC in phage is formed by hydroxymethylation of the cytosine base in deoxycytidylate (dCMP) by deoxycytidylate hydroxymethylase (CH), whic... 5-Hydroxymethylcytosine (5hmC) was present in T-even phage and mammalian DNA. 5hmC in phage is formed by hydroxymethylation of the cytosine base in deoxycytidylate (dCMP) by deoxycytidylate hydroxymethylase (CH), which uses the solvent water as the hydroxyl group donor. By contrast, 5hmC is formed in mammal zygotes by the oxidation of 5-methylcytosine (5mC). 5hmC was also present in a nucleoside antibiotic mildiomycin and its formation is governed by a cytidylate hydroxymethylase MilA. However, the catalytic mechanism remains unknow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purified His-tagged MilA and fed its in vitro reaction with H218O. The LC-MS analysis of the product revealed that 18O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hydroxymethylated CMP (HmCMP), and the secondary MS result of 18O-labeled HmCMP indicated that 18O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cytosine of HmCMP.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MilA uses solvent water as the hydroxyl group donor like CH. Moreover, Thr102 of MilA was predicted as potential critical amino acid anchoring one molecule of water for hydroxylation. Finally, organizational context comparison in microbial genomes reveals that six homologous ORFs originally annotated as putative thymidylate synthase (TS) are more likely to be CMP hydroxymethyl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反应 羟基化 供体 lc-ms分析 证据 饲养 羟甲基化 核苷类抗生素
原文传递
茉莉酸和吲哚丁酸的LC-MS分析
17
作者 闵炜 黄建 《江西科学》 2004年第1期19-21,共3页
试验通过变换LC_MS系统的漂移电压,对吲哚丁酸(IBA)和茉莉酸(JA)进行质谱分析,以确定对它们进行定量分析的最佳条件。IBA和JA的标准试剂显示了相同的质谱图形变化,在60V时能得到最强分子离子峰,当电压继续升高时分子离子峰的强度逐渐减... 试验通过变换LC_MS系统的漂移电压,对吲哚丁酸(IBA)和茉莉酸(JA)进行质谱分析,以确定对它们进行定量分析的最佳条件。IBA和JA的标准试剂显示了相同的质谱图形变化,在60V时能得到最强分子离子峰,当电压继续升高时分子离子峰的强度逐渐减弱,并出现一些m/z更小的碎片离子峰。IBA分子离子的m/z是202,JA是2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酸 吲哚丁酸 lc-ms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植物激素
下载PDF
检测产毒微囊藻的特异性探针研究
18
作者 严婷婷 朱鹏 +1 位作者 陈海敏 严小军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2年第2期7-12,共6页
通过对9株淡水微囊藻的ITS序列及其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簇(mcy)的分析,以期获得用于快速检测产毒微囊藻的特异性探针.结果表明:9株淡水微囊藻的ITS序列差异百分比达1.0%~5.0%,平均差异度达3.0%,但序列比对得到的差异性片段与其是否... 通过对9株淡水微囊藻的ITS序列及其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簇(mcy)的分析,以期获得用于快速检测产毒微囊藻的特异性探针.结果表明:9株淡水微囊藻的ITS序列差异百分比达1.0%~5.0%,平均差异度达3.0%,但序列比对得到的差异性片段与其是否产微囊藻毒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无法用于检测产毒微囊藻特异性引物的设计.根据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簇的保守结构域设计的6对引物(MCYAAAF/MCYAAAR,MCYAMAF/MCYAMAR,MCYBAF/CYBAR,MEAF/MCYEAR,MCYGAF/MCYGR,MCYKSF/MCYKSR),对9株微囊藻mcy基因簇的扩增进行了研究,结果与LC-MS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6对引物具有相同的退火温度,可进行PCR的同步扩增,在提高扩增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根据微囊藻毒素基因筛选设计了用于检测产毒微囊藻的特异性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合成基因簇 ITS序列 lc-ms分析
下载PDF
海洋病原细菌Enterobacter sp.EM28-2共存氯霉素乙酰化和磷酸化灭活机制
19
作者 孟繁梅 汪凯 艾云灿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3-124,共2页
报道1例氯霉素耐药性病原菌中共存乙酰化和磷酸化灭活机制。海洋病原菌Enterobactersp.EM28-2(Cmr,M IC=128μg/mL)接种在含25μg/mL标准品D-(-)-氯霉素LB培养基中培养24h后,可同时生成乙酰化和磷酸化氯霉素。LC-MS分析检测出新生成3类... 报道1例氯霉素耐药性病原菌中共存乙酰化和磷酸化灭活机制。海洋病原菌Enterobactersp.EM28-2(Cmr,M IC=128μg/mL)接种在含25μg/mL标准品D-(-)-氯霉素LB培养基中培养24h后,可同时生成乙酰化和磷酸化氯霉素。LC-MS分析检测出新生成3类指纹峰:①[M+C2H2O-H]-(m/z 363.0,364.9),对应氯霉素C1位羟基的乙酰化产物;②[M+PO3-H]-(m/z 398.9,400.9,402.9),对应氯霉素C3位羟基的磷酸化产物;③[M+C4H4O2-H]-(m/z 408.7,410.7),对应氯霉素C1位和C3位羟基的乙酰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霉素 耐药性 乙酰化 磷酸化 lc-ms分析
下载PDF
Effects of Grape Processing on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ESI-MS Fingerprints of Grape Products
20
作者 Solange M. Cottica Damila R. de Morais1 +5 位作者 Eliza M. Rotta Sheisa C. Sargi Flamys L. N. Silva Alexandra C.H. F. Sawaya Marcos N. Eberlin Jesui V. Visentainer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年第7期341-348,共8页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chang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wo grape varieties, the new hybrid BRS-Carmem and the Bord6 grape (Vitis labrusca) and of their products (juice, wine and vinegar) were evaluated by...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chang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wo grape varieties, the new hybrid BRS-Carmem and the Bord6 grape (Vitis labrusca) and of their products (juice, wine and vinegar) were evaluated by several techniques. The DPPH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whereas, the total phenolic contents (TPC) were measured by Folin-Ciocalteau method. Overall chemical composition was also monitored by ESI-MS fingerprints and UPLC-MS analysis. For both grape varieties, the highest (and similar)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TPC were observed for the wine and vinegar samples followed by the grapes and then the juices. In addition, ESI-MS fingerprints and UPLC-MS analysis in the negative ion mode indicated substantial chang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from grape to juice and wine, and then to vineg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PH total phenolic compounds Bord5 grape (Vitis labrusca) BRS-Carmem grape frui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