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山腔、昆腔、昆曲、昆剧概念之辨歧 被引量:2
1
作者 沈周忆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年第2期96-98,共3页
中国的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然而,与"昆曲"有关的一应称谓,诸如昆山腔、昆腔、昆剧等,长期以来在学术理论上存在着概念混淆、运用混乱的状况。故有"辩歧"... 中国的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然而,与"昆曲"有关的一应称谓,诸如昆山腔、昆腔、昆剧等,长期以来在学术理论上存在着概念混淆、运用混乱的状况。故有"辩歧"之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山腔 昆腔 昆曲 昆剧 概念 辩歧
下载PDF
弦索还是昆腔?--也谈谢三秀《听卢姬歌二首》诗所涉曲腔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凤杰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5-21,共7页
据谢三秀《远条堂草》编年及收诗情况看,其《听卢姬歌二首》诗确应作于贵州,但诗中并无明确的昆腔演唱指向。首先,以“串珠”喻指歌声并非昆山腔专利,而是单纯对特定音声效果的形象性表达。除昆山腔外,海盐腔、弋阳腔、北曲与弦索新声... 据谢三秀《远条堂草》编年及收诗情况看,其《听卢姬歌二首》诗确应作于贵州,但诗中并无明确的昆腔演唱指向。首先,以“串珠”喻指歌声并非昆山腔专利,而是单纯对特定音声效果的形象性表达。除昆山腔外,海盐腔、弋阳腔、北曲与弦索新声等唱腔皆可以珠喻之。其次,“文莺百啭”及“箜篌十五弦”句指向弦索弹唱的可能性更大,从乐器配奏习惯辨,这恰是与昆腔唱法相对的曲唱形式。故单就诗歌本身提供的信息,并不能简单推测卢姬所歌为昆腔,相应地亦不宜将此诗作为万历年间昆腔入黔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三秀 昆腔 弦索 贵州
下载PDF
梅鼎祚《玉合记》补考三则--以梅鼎祚的苏州之行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贾海建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11期65-71,共7页
梅鼎祚万历十二、十三年的苏州之行与《玉合记》的创作有密切的关系,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玉合记》的成书时间、刊刻时间以及创作时所依声腔等学术界尚存在分歧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玉合记》成书于万历十三年三四月间,刊刻于万历十... 梅鼎祚万历十二、十三年的苏州之行与《玉合记》的创作有密切的关系,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玉合记》的成书时间、刊刻时间以及创作时所依声腔等学术界尚存在分歧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玉合记》成书于万历十三年三四月间,刊刻于万历十四年秋冬时节;《玉合记》只能是为昆腔而作,权威学者认定其为海盐腔而作的观点不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合记》 梅鼎祚 苏州之行 成书时间 刊刻时间 昆腔
下载PDF
梁辰鱼与乐家乐妓交往述略
4
作者 黎国韬 周佩文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6-42,共7页
《浣纱记》的作者梁辰鱼是昆曲发展史、散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之一,他与中晚明时期的许多音乐家、乐妓均有密切交往,梁氏之所以能创作出传奇《浣纱记》并搬上戏曲舞台,与这批乐家、乐妓的影响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同时,梁氏在音乐、... 《浣纱记》的作者梁辰鱼是昆曲发展史、散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之一,他与中晚明时期的许多音乐家、乐妓均有密切交往,梁氏之所以能创作出传奇《浣纱记》并搬上戏曲舞台,与这批乐家、乐妓的影响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同时,梁氏在音乐、戏剧、散曲方面的伎艺也因这些乐家、乐妓而得以传承下来,并广泛传播开去。探讨他们交往的相关情况,不但有助于了解梁辰鱼的生平和创作,亦有助于研究昆剧和散曲的发展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辰鱼 音乐家 乐妓 交往 昆腔
下载PDF
关于昆腔谱唱古诗词曲问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吟诵涵咏”方法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朱佳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40-44,共5页
针对 1 990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中 :“《大纲》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精华尚嫌不足 ,如……‘吟诵涵咏’等 ,应予以适当的肯定和强调”一项 ,具体探索分析了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曲教学中现行教学模式的局限 ,及吟诵朗读、... 针对 1 990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中 :“《大纲》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精华尚嫌不足 ,如……‘吟诵涵咏’等 ,应予以适当的肯定和强调”一项 ,具体探索分析了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曲教学中现行教学模式的局限 ,及吟诵朗读、配乐朗诵、现代谱唱和观摩演出等各种辅助教学方法的尝试 ,倡导以“适可而止”和“循序渐进”为原则 ,恢复《九宫大成》等曲谱所刊载的明清以来曾经盛行的以传统昆腔 (含宋曲、琴歌、弦索等 )谱曲歌唱古诗词曲篇目的辅助教学方法 ,以丰富吟诵涵咏的形式 ,增强教学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古典诗词曲 辅助教学 昆腔谱唱 “吟诵涵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