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8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 被引量:81
1
作者 顾新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04-107,共4页
本文借鉴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方法,从知识流动、产业集聚、空间集聚三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知识流动重在分析知识在系统要素之间的流动,是要素间互动的重要方式;产业集聚描述系统运行过程中,由关联企业专业化协作形成产... 本文借鉴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方法,从知识流动、产业集聚、空间集聚三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知识流动重在分析知识在系统要素之间的流动,是要素间互动的重要方式;产业集聚描述系统运行过程中,由关联企业专业化协作形成产业簇群的机制;空间集聚描述系统运行过程中创新活动空间推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系统 知识流动 产业集聚 产业簇群 空间集聚
下载PDF
知识存量与流量:内涵、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李顺才 邹珊刚 常荔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45,共4页
知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必要的且是可持续的资源 ;知识存量是知识的静态表征 ,是某一系统在特定时点的知识储备水平 ,反映系统的知识生产状况和创新的潜力 ;知识流量是知识的动态表征 ,是某一系统在特定时段的知识流动总量 ,反映系统... 知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必要的且是可持续的资源 ;知识存量是知识的静态表征 ,是某一系统在特定时点的知识储备水平 ,反映系统的知识生产状况和创新的潜力 ;知识流量是知识的动态表征 ,是某一系统在特定时段的知识流动总量 ,反映系统知识扩散的速度和水平 ;知识存量与知识流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知识存量 知识流量 实现途径 知识扩散
下载PDF
地理邻近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启示 被引量:44
3
作者 王孝斌 李福刚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3-546,552,共5页
由于隐性知识需要直接交流的特性与创新的背景依赖,邻近性在创新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知识流动和集体学习的视角,探讨了地理邻近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机理。地理邻近是"距离产生美",太多或太少的地理邻近都不利于集体... 由于隐性知识需要直接交流的特性与创新的背景依赖,邻近性在创新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知识流动和集体学习的视角,探讨了地理邻近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机理。地理邻近是"距离产生美",太多或太少的地理邻近都不利于集体学习和区域创新,地理邻近与其它类型的邻近之间相互促进,并可以相互替代。最后给出了研究结论带来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邻近 知识流动 集体学习 区域创新
下载PDF
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刘顺忠 官建成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8-101,共4页
区域创新系统利用系统外部知识 ,能有效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基于各地区间论文引用频次 ,分析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各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人力和财力投入不足及信息流通渠道落后是制约落后地区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因... 区域创新系统利用系统外部知识 ,能有效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基于各地区间论文引用频次 ,分析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各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人力和财力投入不足及信息流通渠道落后是制约落后地区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落后地区在加大科技人力和财力投入的同时 ,应当注重互联网络建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系统 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流 中国 技术创新
下载PDF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理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许强 杨艳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6-61,共6页
近年来,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得到迅速发展,平台的创建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探索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内在运行机理,对于促进平台建设和提升平台的运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从创新链的视角出发,揭示了公共科... 近年来,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得到迅速发展,平台的创建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探索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内在运行机理,对于促进平台建设和提升平台的运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从创新链的视角出发,揭示了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组织性质,阐述了平台中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和政府三方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对平台创新过程中三大部门之间相互影响的知识"洪流"的产生、平台内知识的流动和溢出及其与创新的关系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平台运行效果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螺旋 科技创新平台 创新链 知识流动
原文传递
知识流动与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傅兆君 陈振权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3年第3期5-8,13,共5页
文章从创新的扩散、知识外溢、知识共享和企业网络等方面对企业的创新和空间集群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知识外溢、技术连接和技术扩散等创新活动促进了企业的空间集聚 ;而企业地域集中加速技术扩散 ,有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加速区域... 文章从创新的扩散、知识外溢、知识共享和企业网络等方面对企业的创新和空间集群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知识外溢、技术连接和技术扩散等创新活动促进了企业的空间集聚 ;而企业地域集中加速技术扩散 ,有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加速区域内各企业员工的非正式交流 ,从而使创新活动更容易发生。企业空间集聚和创新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企业集群的方向必然激发创新 ,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空间集群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才能形成真正的区域创新系统 ,才能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空间集群 创新网络 知识流动 区域创新系统
下载PDF
中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交流特征研究——基于CCD数据库的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旻霞 赵丙军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4-99,共6页
以中国引文数据库(CCD)提供的数据为数据源,从知识流入和流出两个视角,通过对不同时段知识流入量、流出量、流动广度、流动强度、流动速度等指标变化特点的分析,探讨中国图书情报学的跨学科知识交流特征。
关键词 图书情报学 跨学科 知识交流 知识流量
原文传递
地理邻近性与区域创新关系探讨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福刚 王学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3期35-39,共5页
与“地理学已死”的认识相反,由于知识的特性和创新的背景依赖,在区域创新的研究中地理邻近得到重视。地理邻近在区域创新经济学中的位置与传统空间经济学中的位置一样,只是创新的促进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空间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在... 与“地理学已死”的认识相反,由于知识的特性和创新的背景依赖,在区域创新的研究中地理邻近得到重视。地理邻近在区域创新经济学中的位置与传统空间经济学中的位置一样,只是创新的促进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空间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在目的上是一样的,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经济决定变量导致了对地理邻近性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尝试从知识流动和集体学习视角,对一直被视为“黑箱”的地理邻近性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地理邻近是“距离产生美”,太多或太少的地理邻近对集体学习和区域创新都是不利的。同时地理邻近性既不是区域创新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它和其它类型的邻近相互促进,相互替代。ICTS的发展使传统空间经济学中地理邻近的重要性降低,ICTS更进一步发展同样会使区域创新经济学中的地理邻近性重要性降低,也许未来的虚拟经济的世界里真的不太需要物理世界的地理邻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邻近性 区域创新 知识流动 集体学习
下载PDF
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小斌 罗建强 韩玉启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8-52,共5页
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对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扩散过程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从技术供给者技术成熟度和技术需求者需求期望的维度,研究了实时条件下可用的四种组织模式。
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 技术创新扩散 知识流 组织模式
下载PDF
知识网络结构特性对知识流动作用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晓红 张宝生 《价值工程》 2010年第2期11-13,共3页
知识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知识网络,知识在网络中流动,网络结构对知识流动的水平、效率和范围都有重要影响。网络结构从微观层面的节点维度和宏观层面的整体维度两个层次上影响知识流动。将知识网络结构特性对知识流动的作用做... 知识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知识网络,知识在网络中流动,网络结构对知识流动的水平、效率和范围都有重要影响。网络结构从微观层面的节点维度和宏观层面的整体维度两个层次上影响知识流动。将知识网络结构特性对知识流动的作用做深入分析,对构建和动态演化知识网络的过程中改善网络结构,提高网络内知识流动的效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网络 网络结构 知识流动 作用分析
下载PDF
Hierarchy, clusters,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inter-city networks constructed by scientific collaborators 被引量:13
11
作者 马海涛 方创琳 +2 位作者 林赛南 黄晓东 徐成东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12期1793-1809,共17页
The Chinese urban system is currently experiencing a fundamental shift, as it moves from a size-based hierarchy to a network-based system.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city networks have tended to focus on economic interac... The Chinese urban system is currently experiencing a fundamental shift, as it moves from a size-based hierarchy to a network-based system.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city networks have tended to focus on economic interactions without paying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knowledge flow. Using data on co-authored papers obtained from China Academic Journal Network Publishing Database (CAJNPD) during 2014-2016, this study explores several features of the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 between Chinese mainland citie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1)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cooperation amongst Chinese cities is shifting from a jurisdiction-based hierarchical system to a networked system; and (2) several highly intra-connected city regions were found to exist in the network of knowledge, and such regions had more average internal linkages (14.21) than external linkages (8.69), and higher average internal linkage degrees (14.43) than external linkage degrees (10.43); and (3) differences existed in terms of inter-region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Wester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regional networks (the average INCD of the three regional networks were 109.65, 95.81, and 71.88). We suggest that China should eng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nd subregional scientific center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Whilst findings reveal a high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in those networks - a characteristic which reflects the hierarchical nature of China's urban economic structure - the actu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ity networks of knowledge flow was found to b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ity networks based on economic outputs or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city networks knowledge flows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co-authored papers knowledge city clusters China academic journal innovative country regional differences
原文传递
引文内容视角下的引文网络知识流动路径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彭泽 叶光辉 +1 位作者 毕崇武 贠婕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25,10,共8页
[目的/意义]为改变以往引文网络主路径相关研究将所有学术文献及其之间引用关系一视同仁而忽略连边语义信息的做法,文章设计一种引文内容视角下的知识流动主路径提取方法。[方法/过程]首先通过一种引文内容视角下的知识流量计算方法计... [目的/意义]为改变以往引文网络主路径相关研究将所有学术文献及其之间引用关系一视同仁而忽略连边语义信息的做法,文章设计一种引文内容视角下的知识流动主路径提取方法。[方法/过程]首先通过一种引文内容视角下的知识流量计算方法计算节点之间的知识流量;然后从引用行为的情感倾向和发生位置两个维度来判断节点间知识流动路径的类型;再通过搜索路径统计数(SPC)算法计算网络中各节点间连线被网络中所有路径遍历的次数;最后融合节点间知识流量、知识流动路径类型以及搜索路径统计数等因素来衡量该连边在网络中重要性,并基于此提取出知识流动主路径。[结果/结论]以"数字人文""数据治理"和"智库"三个主题为例,从中国知网分别获得1192、2136和6566篇文章,按照上述方法构造知识流动网络并提取出主路径。经过分析,得到的知识流动主路径可以很好地反映知识在引文网络中的客观流动情况,对挖掘学科内知识交流热点、促进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交流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文内容 引文网络 知识流动 主路径分析 探索路径统计数
原文传递
基于专利引用网络的我国新能源汽车省际间知识流动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周成 魏红芹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0-65,共6页
[目的/意义]运用专利引用数据,分析我国知识流动特征对揭示知识流动结构化性质、知识源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知识流动具体内容,进而发掘新兴技术领域和促进区域合作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国家知识产权局新能源汽车专利为数据来源... [目的/意义]运用专利引用数据,分析我国知识流动特征对揭示知识流动结构化性质、知识源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知识流动具体内容,进而发掘新兴技术领域和促进区域合作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国家知识产权局新能源汽车专利为数据来源,利用社会网络和矩阵分析方法,从网络整体和省份个体两个视角对知识流动特征以及具体流动的知识类型进行研究。[结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海、江苏目前处于技术领导地位并承担着知识扩散的"桥梁"作用;技术邻近和地理邻近对知识流动有促进作用;传统车辆部件和车辆电气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引用网络 知识流动 新能源汽车 社会网络分析 O-I指数
下载PDF
体育跨学科知识流动特征研究——基于中国引文数据库(CCD)的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丙军 司虎克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64,70,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1—2010年间我国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跨学科知识流动特征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结果认为:体育学科内部的知识交流与应用状况逐年向好;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流动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体...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1—2010年间我国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跨学科知识流动特征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结果认为:体育学科内部的知识交流与应用状况逐年向好;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流动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体育学科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但向其他学科输出知识的能力却日渐衰弱;体育跨学科知识流动的学科分布高度离散和高度聚集性特征并存,且主要的知识来源学科与知识输出目标学科具有较高的重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学科 跨学科 知识流动 知识流量 近缘学科
下载PDF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瑞军 李金玲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84-86,共3页
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流动是创新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成为创新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及提高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借鉴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思路,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出发,对知识流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找出二者相关性,论证... 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流动是创新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成为创新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及提高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借鉴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思路,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出发,对知识流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找出二者相关性,论证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应注重发挥知识流动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系统 知识 知识流动 经济绩效
下载PDF
学习型组织与知识流 被引量:4
16
作者 钟琳 《现代情报》 2004年第1期194-196,199,共4页
在经济变化与技术革新日益加剧的今天 ,为了提高自身的适应、生存、创新和竞争能力 ,企业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 ,才能在知识社会中保持竞争优势。大量研究表明 ,优秀的企业都是善于学习的组织 ,并把学习作为基本功能。在学习型组织中 ,存... 在经济变化与技术革新日益加剧的今天 ,为了提高自身的适应、生存、创新和竞争能力 ,企业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 ,才能在知识社会中保持竞争优势。大量研究表明 ,优秀的企业都是善于学习的组织 ,并把学习作为基本功能。在学习型组织中 ,存在着许多与知识相关的活动 ,本文侧重于讨论学习型组织内部的知识流 ,以及促进知识得以流动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 知识流 知识管理 知识创新 员工培训
下载PDF
从两个层次把握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流动问题 被引量:6
17
作者 易显飞 李兆友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84,共4页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必然会存在知识流动,但优质的知识流动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因而,有必要研究企业内部与企业间的知识流动机理,发现其流动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性因素,从而优化其流动机制,推动知识流动,在知识的流动中实现知识的价值...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必然会存在知识流动,但优质的知识流动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因而,有必要研究企业内部与企业间的知识流动机理,发现其流动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性因素,从而优化其流动机制,推动知识流动,在知识的流动中实现知识的价值和知识的增值。并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流动 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核心竞争力 层次 技术创新活动 障碍性因素 企业内部 流动机制 企业间 增值
下载PDF
知识链知识优势的形成与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省 顾新 《情报资料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28,共5页
知识链组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优势。知识链知识优势的形成一般过程包括知识资源层、知识整合层和知识创造层。文章从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两个维度构建了知识链知识优势评价指标体系,介绍了运用模糊技术评价知识链知识优势的方法。
关键词 知识链 知识优势 知识存量 知识流量 模糊综合评价法
原文传递
基于知识流动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霍明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6-38,共3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有关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研究正日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研究产业集群知识流动的基础上,以知识流作为基点,细致分析产业集群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结合SECI螺旋模型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有关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研究正日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研究产业集群知识流动的基础上,以知识流作为基点,细致分析产业集群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结合SECI螺旋模型构建出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模型,为分析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流动 产业集群 知识创新
下载PDF
论图书馆轴心分期及其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稌年 《晋图学刊》 2003年第3期4-7,31,共5页
图书馆历史分期应突破社会历史分期划分标准的局限。文中以知识的存量和流量为核心,根据社会中轴转换原理,将图书馆划分为收藏轴心、教育轴心和自由利用轴心期。
关键词 图书馆 历史分期 社会中轴转换原理 收藏轴心期 教育轴心期 自由利用轴心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