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图书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被引量:48
1
作者 吴建中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8,共5页
本文以图书流通和知识交流为主线,从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角度,对大学图书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综合性分析和预测,认为无论知识载体和服务形式如何变化,大学图书馆永远是信息交流与知识传播的中心。
关键词 知识流通 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功能
下载PDF
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研究述评 被引量:8
2
作者 李琳 李一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35,共6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知识及知识流动的产业集群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日益成为产业集群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综合考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中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的研究动态,不难发现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尚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知识及知识流动的产业集群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日益成为产业集群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综合考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中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的研究动态,不难发现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为此,发展中国家应努力构建将"外部知识流"与"企业吸收能力"以及"地方知识系统"联系起来的独特的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知识流动 机制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发展中国家 述评 前沿问题 研究领域 研究动态 创新机制 发达国家 综合考察 相关研究 理论框架 知识系统 吸收能力 学术界 企业
下载PDF
基于知识共享的集成化供应链协同系统设计 被引量:7
3
作者 蔡璐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1-175,共5页
普通协同系统存在不能根据数据包总量的具体变化情况,调节集成化参数的问题,为更好地控制数据包变化情况,设计基于知识共享的集成化供应链协同系统。通过交换服务数据接口设计、供应业务层设计、EAI集成单元设计三个步骤完成新型系统的... 普通协同系统存在不能根据数据包总量的具体变化情况,调节集成化参数的问题,为更好地控制数据包变化情况,设计基于知识共享的集成化供应链协同系统。通过交换服务数据接口设计、供应业务层设计、EAI集成单元设计三个步骤完成新型系统的硬件模块设计。通过供应链集成处理、协同数据库搭建、数据循环流程设计三个步骤完成新型系统的软件模块设计。根据硬件与软件模块设计模拟系统运行环境,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基于知识共享集成化供应链协同系统的应用,数据包变化情况始终维持在可控范围内,且集成化参数的调节合理性也得到了一定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共享 集成化供应 协同系统 数据接口 业务层 EAI 数据库 循环流程
下载PDF
新中国70年来国外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引进及其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周蔚华 杨石华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7-146,共20页
新中国70年来新闻传播学在研究、教学、实践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进步,这种进步与国外新闻传播学图书的翻译、引进和出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70年来我国引进的上千种国外新闻传播学图书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传播、知识积累... 新中国70年来新闻传播学在研究、教学、实践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进步,这种进步与国外新闻传播学图书的翻译、引进和出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70年来我国引进的上千种国外新闻传播学图书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传播、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资源,并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知识生产和"创造性转换"产生了巨大影响。当前,对国外新闻传播学的翻译、引进工作仍然十分必要,但我国新闻传播界的重心应该转向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新闻传播话语体系,并通过"知识环流"走出国门,与国际同行平等交流对话,在国际新闻传播界形成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出版 翻译和引进 知识生产 知识环流
原文传递
翻译与知识的流通和再生产:刘伯明对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译介和重构
5
作者 王洪涛 张舒敏 《语言教育》 2024年第2期12-20,共9页
经翻译传播而来的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知识社会学的原理为依托,借鉴其“知识人”理念,考察刘伯明对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译介与重构活动,剖析其作为知识流通和再生产的翻译... 经翻译传播而来的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知识社会学的原理为依托,借鉴其“知识人”理念,考察刘伯明对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译介与重构活动,剖析其作为知识流通和再生产的翻译活动与社会之间的互构、共变关系。研究发现,刘伯明对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译介活动,契合了“五四”时期强调科学知识与教育启蒙的社会文化语境并受其制约,而刘伯明作为译者、师者和学者的多元“知识人”身份支撑他实现了对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译介与重构,也促使他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社会学 杜威实用主义思想 知识人 知识流通 社会建构
下载PDF
创新系统的经济学新释:创新经济体 被引量:5
6
作者 程郁 王胜光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24,共8页
创新已不再仅是驱动经济发展的要素或工具,而日益成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创新经济部门。本文从经济运行视角对创新系统理论给予新的解释,提出创新经济体的概念,阐释了其内涵和结构,描绘了创新经济从生产、交换、消费、分配到知... 创新已不再仅是驱动经济发展的要素或工具,而日益成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创新经济部门。本文从经济运行视角对创新系统理论给予新的解释,提出创新经济体的概念,阐释了其内涵和结构,描绘了创新经济从生产、交换、消费、分配到知识再生产的"循环流转"体系及其组织运行机制,以期解析创新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了建立创新经济内部循环体系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我国当前创新供需失衡的结构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系统 创新经济 知识经济 经济循环
下载PDF
知识型员工流动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3
7
作者 杨东红 于舒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0-84,共5页
本文探讨了知识型员工流动的特点,运用控制论的方法建立了流动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优化控制知识型员工流动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 流动 数学模型 控制策略
下载PDF
企业内部知识流动动态模型构建 被引量:2
8
作者 韩吉韬 赵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0-63,共4页
知识经济时代,快速有效的实现企业知识的有序流动,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研究知识流动的相关理论,扩展现有知识转化模型,建立知识流动率公式,从而构建企业内部知识流动动态模型,为企业更好的识别、分类以及表示企业潜... 知识经济时代,快速有效的实现企业知识的有序流动,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研究知识流动的相关理论,扩展现有知识转化模型,建立知识流动率公式,从而构建企业内部知识流动动态模型,为企业更好的识别、分类以及表示企业潜在的知识流动形式提供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流动 动态模型 知识流动率
下载PDF
知识“循环”了吗?——基于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依赖模式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为东 秦雪 +1 位作者 朱顾宇 王冬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40,共21页
低碳技术清洁化转型的难度和方式与技术活动对不同知识源的依赖模式密切相关,但系统性的依赖模式研究较少。以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SDM)实证检验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对本... 低碳技术清洁化转型的难度和方式与技术活动对不同知识源的依赖模式密切相关,但系统性的依赖模式研究较少。以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SDM)实证检验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对本地知识存量、省际知识溢出与国际知识溢出等知识源的依赖模式,并区分清洁与灰色两类低碳技术创新以探究知识依赖模式的可能差异。研究发现:(1)清洁与灰色技术创新的时空特征与路径依赖模式相似,两类创新都具有明显集聚性,以东部沿海地区为核心向外辐射,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且各类知识源对两类创新的作用方向一致。(2)两类技术创新对本地知识存量和国际知识溢出都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并对前者更为依赖。然而,两类创新又都受到省际知识溢出的显著抑制,使省际知识不能成为创新动能。(3)本地知识存量与国际知识溢出对两类创新的作用具有替代性,表明与两类知识相关的经济活动是竞争资源的排斥关系。可见,围绕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国内外知识与省际间知识之间都存在令人担忧的互为排斥现象,表明低碳技术知识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未形成。对此,需要中央到地方的共同努力,中央层面应加强促进低碳技术创新要素流动的国际协调,并承担改革国内束缚要素流动制度与建设跨区域治理机制的主体责任;东部沿海地区应积极融入国际知识循环,引领我国技术清洁化转型;中西部地区应主动破除创新要素流动壁垒,并尝试“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提升低碳技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循环 低碳技术创新 路径依赖 空间杜宾模型
原文传递
文化融合与知识创生:新时代我国教育学知识建构的双循环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阳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2,共9页
我国教育学知识的建构肩负着“学科发展”与“时代需求”的双重使命。面对教育实践快速变革的现实情形,为更好地适应、指导实践,亟待生产更多贴近实践的教育学知识。作为新视角的“文化融合”极为关注教育实践,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我国教育学知识的建构肩负着“学科发展”与“时代需求”的双重使命。面对教育实践快速变革的现实情形,为更好地适应、指导实践,亟待生产更多贴近实践的教育学知识。作为新视角的“文化融合”极为关注教育实践,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等因素亦推动着我国教育学知识的跨文化建构。究其实质,“文化融合”拓展出教育学知识建构的“文化—历史”之维,强调多主体基于本土实践动态地整合来自不同文化情境、高度相关而又存在差异的教育学知识。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推进我国教育学知识建构的“双循环”刻不容缓,以“文化融合”为重要代表的教育学知识建构主张“外循环”应与“内循环”相结合。为此,需要阐述“文化融合”视角下教育学知识建构双循环的中国方案与顶层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融合 教育学知识 双循环 知识创生
下载PDF
哥廷根大学藏李明徹《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泓彬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7,共13页
现藏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图书馆的《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为清代广州道士李明徹所绘的全国总图。该图是李明徹在中国澳门向来华西人习得经纬度绘图法后,参照《嘉庆会典舆图》《乾隆十三排图》《西域闻见录》等材料绘成,绘制时间为1825... 现藏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图书馆的《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为清代广州道士李明徹所绘的全国总图。该图是李明徹在中国澳门向来华西人习得经纬度绘图法后,参照《嘉庆会典舆图》《乾隆十三排图》《西域闻见录》等材料绘成,绘制时间为1825年前后。李明徹绘制时参考不同材料进行选择与整合,力求精确反映清代疆域地理,但也因此造成一定的绘制误差。该图绘成后,先在来华新教传教士内部流传,继而为英国东印度公司负责人部楼顿所获,并在1844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员会议上展示,后入藏哥廷根大学。《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作为清代全国总图绘制形式转型的缩影,其背后所呈现的是时人疆域认同的重塑与地理观念的更迭。透过该图还可窥见西方绘图技法东传、清朝地理信息西传的知识环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 李明徹 全国总图 知识来源 知识环流
原文传递
知识流通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以在孵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晓波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28,共4页
为探讨知识流通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组织学习能力对其影响的调节效果,文章首先对知识流通和学习能力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设计了知识流量、创新绩效、知识专精度、组织学习能力等变量的量表,在此基础上,对科技企业... 为探讨知识流通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组织学习能力对其影响的调节效果,文章首先对知识流通和学习能力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设计了知识流量、创新绩效、知识专精度、组织学习能力等变量的量表,在此基础上,对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237家在孵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孵科技型小微企业所能获得的知识流量越大,且知识专精度越高,越能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组织学习能力对于企业知识流通与创新绩效中的组织绩效和战略绩效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建议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源与知识,以提升两者之间的知识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孵企业 知识流通 创新绩效 知识转移
下载PDF
A Barefoot Doctor’s Manual as a“Medical Bible”:Medical Politics and Knowledge Transmission in China 被引量:1
13
作者 Fang Xiaoping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第2期166-194,共29页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origin,compilation,and circulation of A Barefoot Doctor’s Manual(Chijiao yisheng shouce赤脚医生手册),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politics and knowledge transmission in China,an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origin,compilation,and circulation of A Barefoot Doctor’s Manual(Chijiao yisheng shouce赤脚医生手册),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politics and knowledge transmission in China,and its impact on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cross the world.Barefoot doctors were a special group of rural medical practitioners active in a very special socio-political context.Various editions of barefoot doctor manuals and textbooks were published across China after the first publication of the Manual in 1969.The publication of these manuals and textbooks became an indelible hallmark of the“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when political publications predominated.The Manual was not only a guide for barefoot doctors in their daily study and practice,but also a primary source of medical knowledge for ordinary people.In the middle of the 1970s,the Manual was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and published worldwide.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publication of A Barefoot Doctor’s Manual embodied a public-oriented mode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that emerged and was adopted during a very specific era,and though it was eventually substituted by a mode of training embedded in the formal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it demonstrated the impact of politics on medicine and health in the context of resource scarcity and low literacy.Changes in China’s geopolitical status,the West’s pursuit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medicine and health,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WHO’s)concern over health universality and equity all contributed to the transl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the Manual,facilita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worldwide.The paper thus presents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politics and knowledge transmission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Barefoot Doctor’s Manual medical politics knowledge transmission circulation Chinese medicine
下载PDF
宪法知识的全球流动——以德日国法学文献的清末翻译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富鹏 《中国法律评论》 CSSCI 2021年第6期111-122,共12页
本文以德日国法学文献的清末翻译为中心,揭示宪法学知识的跨国流通与知识再生产的内在机制。近代德国、日本与中国形成了一种西方、东方与东方的三元框架。这个框架一方面有助于将视线拉回到共时性,一个稳定的历史切面,以深入观察德国... 本文以德日国法学文献的清末翻译为中心,揭示宪法学知识的跨国流通与知识再生产的内在机制。近代德国、日本与中国形成了一种西方、东方与东方的三元框架。这个框架一方面有助于将视线拉回到共时性,一个稳定的历史切面,以深入观察德国、日本与中国之帝制转型的共同时刻和追问;另一方面也克服了先进与落后、给与者与继受者的二元对峙,从而将分析重心转向知识如何被选择、挪移与转译,以重构晚清自身关于他者的看似时代错位的知识图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通过共时与错位的时间机制,国法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宪法知识类型实现了全球性流动,并深刻影响了清末立宪辩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法学 国家学 宪法学 知识流通 法律翻译
原文传递
笔谈与明清东亚药物知识的环流互动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95,181,182,共17页
笔谈是明清东亚(中、朝、日)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也是当时东亚地区的药物知识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医学虽不是笔谈的重点,但笔谈时涉及的医学内容以及专门的医家笔谈文献,反映了药物知识的传播途径与过程。我们以明清时期东亚笔谈... 笔谈是明清东亚(中、朝、日)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也是当时东亚地区的药物知识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医学虽不是笔谈的重点,但笔谈时涉及的医学内容以及专门的医家笔谈文献,反映了药物知识的传播途径与过程。我们以明清时期东亚笔谈为中心,勾勒笔谈中有关药物知识交流的情形,梳理东亚药物知识的内部流通及其与外部接触,可以进一步认识东亚医学知识的环流与多层建构。东亚笔谈对药物的讨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笔谈中有关药物知识的交流并非一条单向性的单一直线,也不是东亚三地相互的三条并行线,而是多层次的、相互交错夹杂的。在全球史的视野下来考察作为东亚地方医药知识的内部环流与外部的接触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的考察对欧亚的医学交流史研究也是很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谈 明清东亚 药物知识 环流互动
下载PDF
中国服务业现代化的路线图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传启 《理论与现代化》 2017年第5期34-41,共8页
201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首次超过50%,占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中国现代化报告2016》分析了世界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服务业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国际行业分类建议版"和中国服务业现代化的路线图。未来30年要做好三... 201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首次超过50%,占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中国现代化报告2016》分析了世界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服务业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国际行业分类建议版"和中国服务业现代化的路线图。未来30年要做好三件事:(1)大力发展劳务型服务业,推动服务质量现代化,建设流通服务强国;(2)优先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推动服务内容现代化,建设知识经济强国;(3)加快诚信文化建设,推进服务能力现代化,建设高质量的诚信社会。建议实施知识强国战略,启动流通强国工程和诚信文化建设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 现代化 路线图 知识强国战略 流通强国工程 诚信文化工程
下载PDF
信息不对称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晓琴 顾林刚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第4期56-60,共5页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运行的基础性条件缺失。它主要体现在政府的教育主管机构的信息不准和错位、作为消费的学生及其家长信息缺失以及作为高等教育提供者的院校内部的信息沟通不畅三个方面。要建构一个有效的信息流通...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运行的基础性条件缺失。它主要体现在政府的教育主管机构的信息不准和错位、作为消费的学生及其家长信息缺失以及作为高等教育提供者的院校内部的信息沟通不畅三个方面。要建构一个有效的信息流通体系,政府部门必须舍弃市场主导者的位置,转向市场公平竞争的维护者和信息流通的推动者;积极鼓励独立部门进入高等教育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以确保信息的质量和客观性;同时,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生产者的院校内部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从上至下的激励信息沟通的机制,以确保高等教育市场的有效竞争,从而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创新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高等教育市场 信息流通 教育质量
下载PDF
基于双循环层级结构的知识创新模式研究
18
作者 张树中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133-137,共5页
知识创新是一种动态的、连续性的双循环过程。在知识创新过程中,个人或组织将自身积累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同应用于知识创新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包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新知识成为个人或组织新的知识积累,并将共同参与下一次知识创... 知识创新是一种动态的、连续性的双循环过程。在知识创新过程中,个人或组织将自身积累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同应用于知识创新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包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新知识成为个人或组织新的知识积累,并将共同参与下一次知识创新活动,形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双循环的知识创新模式。在知识创新双循环的同时,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又呈现层级结构。一般情况下,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成正比,知识积累越多,所处的知识创新层级越高,知识创新能力就越强。依据Nonaka的知识创新螺旋上升理论及知识创新双循环、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的层级结构,设定了知识创新的空间构成维度,构建了知识创新双循环层级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知识创新 双循环 层级结构 创新模式
下载PDF
论适应知识流通需要的新型大学校风建设
19
作者 陈何芳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9年第4期11-14,共4页
大学校风对教职员工素质和行为的影响非常巨大。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除了继承大学以往的优良校风,我们还需要关注知识流通的需要,特别应强调以下三点:一是教职员工的"持续学习"之风,二是大学学者的"知识共享"之风,... 大学校风对教职员工素质和行为的影响非常巨大。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除了继承大学以往的优良校风,我们还需要关注知识流通的需要,特别应强调以下三点:一是教职员工的"持续学习"之风,二是大学学者的"知识共享"之风,三是大学行政的"扶持创新"之风。只有具体分析普通教职工、大学学者、大学行政人员等主体对于知识流通的不同需要,立足于大学中全面的知识、全体人的知识,认真辨识和消除其中阻碍知识创新与共享的各方面因素,才能为大学中知识的良性循环与价值提升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风 知识流通 知识共享 教师素质 大学行政
下载PDF
“流通型校园”规划思路初探
20
作者 陈征 蒋英 《南方建筑》 2006年第3期36-38,共3页
本文通过分析流动空间之思想内涵,提出与现代教育思想相对应的高校校园规划理念——流通型校园,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院校教育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 知识经济时代 流动空间 流通型校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