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and Proof-of-Concept Study of a Novel Intraoperative Surgical Planning Tool for Robotic Arm-Assis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1
作者 Daniel Farley Gladius Lewis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0年第3期505-522,共18页
<strong>Background:</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ntraoperative surgical planning tools (ISPTs) used in curren... <strong>Background:</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ntraoperative surgical planning tools (ISPTs) used in current-generation robotic arm-assis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RTKA) systems (such as Navio</span><sup><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Verdana;"><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12pt;font-family:宋体;">&reg;</span></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nd MAKO</span><sup><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Verdana;"><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12pt;font-family:宋体;">&reg;</span></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nvolve employment of postoperative passive joint balancing. This results in improper ligament tension, which may negatively impact joint stability, which, in turn, may adversely affect patient function after TKA.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ethods:</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 simulation-enhanced ISPT (SEISPT) that provides insights relating to postoperative active joint mechanics was developed. This involved four steps: 1) validation of a multi-body musculoskeletal model;2) optimization of the validated model;3) use of the validated and optimized model to derive knee performance equations (KPEs), which are equations that relate implant component characteristics to implant component biomechanical responses;and 4) optimization of the KPEs with respect to these responses. In a proof-of-concept study, KPEs that involved two</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om</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ponent biomechanical responses that have been shown to strongly correlate with poor proprioception (a common patient complaint post-TKA) were used to calculate optimal positions and orientations of the femoral and tibial components in the TKA design implanted in one subject (as reported in a publicly-available dataset). </span><b><span 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botic Arm-Assis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ulti-Body Musculoskeletal Simulation Model knee biomechanics Rigid-Body Dynamics
下载PDF
疲劳对跳下和突然变向的生物力学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江键鑫 胡新尧 曲行达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5-300,共6页
目的:通过受控实验的方法,揭示疲劳对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因素的影响机理。方法:32名男性受试者参与本次实验。其中,16名受试者在疲劳条件下完成跳下及突然变向实验任务,另外16名受试者在非疲劳条件下完成相同的实验任务。实验考察的因... 目的:通过受控实验的方法,揭示疲劳对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因素的影响机理。方法:32名男性受试者参与本次实验。其中,16名受试者在疲劳条件下完成跳下及突然变向实验任务,另外16名受试者在非疲劳条件下完成相同的实验任务。实验考察的因变量包括在落地初始、双腿支撑和单腿支撑等关键时间点上的下肢关节运动学指标和动力学指标。结果:在疲劳条件下,受试者在落地初始阶段的支撑腿膝屈曲角和膝旋内力矩均比非疲劳条件下明显增大;而在双腿支撑阶段,膝屈曲角峰值、膝内旋角峰值和膝旋内力矩峰值均比非疲劳条件下明显增大;最后在单腿支撑阶段,膝屈曲角峰值和膝屈曲力矩峰值均比非疲劳条件下明显增大。结论:在疲劳条件下,受试者执行跳下实验任务时,通过增加落地时的支撑腿膝屈曲角来减小地面冲击,降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但是支撑腿膝旋转角的增大会抵消这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 前交叉韧带损伤 跳下和突然变向 膝关节生物力学
下载PDF
膝关节侧副韧带解剖特点与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定位轴线的关系 被引量:17
3
作者 周殿阁 吕厚山 +1 位作者 方竞 张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4-597,共4页
目的分析股骨远端内、外侧侧副韧带起点及股骨内、外上髁轴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中与股骨假体旋转角度的关系。方法对20只正常尸体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经外上髁尖分别向内侧侧副韧带深、浅层起点钻孔,行MRI检... 目的分析股骨远端内、外侧侧副韧带起点及股骨内、外上髁轴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中与股骨假体旋转角度的关系。方法对20只正常尸体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经外上髁尖分别向内侧侧副韧带深、浅层起点钻孔,行MRI检查,测量矢状位像钻孔部位与内、外后髁几何圆心之间的距离及轴位像股骨髁后髁角(posteriorcondylarangle,PCA)和股骨髁扭转角(condylartwistangle,CTA)。结果内、外侧侧副韧带分浅、深两层,屈曲位深层紧张。PCA及CTA分别为4.50±1.26°及7.10±0.3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大于国外的相关报道。矢状位上,内侧后髁关节面圆弧半径为19.38±2.13mm,外侧为19.54±2.13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侧副韧带股骨侧深层起点距股骨后髁几何圆心距离(d1)为4.22±0.20mm,较内上髁尖距后髁圆心的距离(d2)7.36±0.13mm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后髁关节面的固定旋转轴心恰好通过内、外侧侧副韧带股骨侧深层起点,可以看作膝关节的屈曲固定轴,通过松解不同层面的侧副韧带,可以在TKA中针对性地松解软组织及调整伸屈间隙的平衡,从而矫正各种膝内、外翻及屈曲挛缩畸形。股骨内、外侧侧副韧带深层止点可作为TKA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的参考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生物力学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侧副韧带
下载PDF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永祥 张文洁 邵战海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11期92-95,共4页
目的获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足底各区域的动静态压力峰值,分析OA患者足底压力分布规律。方法选择符合KOA诊断标准的双侧患病者共40例及正常对照20例,入选后采用Alfoot公司的Gaitview足底压力测量仪进行测试。获取动静态足底压力... 目的获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足底各区域的动静态压力峰值,分析OA患者足底压力分布规律。方法选择符合KOA诊断标准的双侧患病者共40例及正常对照20例,入选后采用Alfoot公司的Gaitview足底压力测量仪进行测试。获取动静态足底压力峰值,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静态时左足跟外侧(L8S)区压力OA组小于对照组,右足第5跖骨(R5S)、右足中部(R6S)区压力OA组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时OA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A患者静态时足底压力L8S区小于正常人,R5S、R6S区大于正常人,压力向足外侧重新分布;动态压力无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生物力学 足底压力
原文传递
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研制和兔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建华 徐栋梁 +5 位作者 余世明 胡俊勇 陈建伟 雷磊 李占春 曾宪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3-467,共5页
目的研制一种兔用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观察并探讨其置换入兔膝关节内的功能情况及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行左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髌骨不置换。自行设计兔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 目的研制一种兔用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观察并探讨其置换入兔膝关节内的功能情况及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行左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髌骨不置换。自行设计兔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股骨及胫骨假体髓内茎近端关节面4/5表层由不锈钢网围绕实心圆柱体制成,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内表面用2层不锈钢网焊接而成,用于实验组行生物学假体固定;同时制作相同形状、大小假体,其髓内茎以及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内表面光滑,用于对照组行骨水泥固定。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术后1、3、6个月处死动物取材行大体观察和X线片观察假体固定及愈合情况,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假体骨界面最大剪切强度。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死亡1只动物,均在二次实验时补充,其余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7d恢复正常爬行。术后1、3、6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实验组分别是60%、80%、80%,对照组分别是60%、80%、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标本大体观察见大量骨重建,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固定牢靠,无脱位及松动发生;对照组大体观察未见骨重建,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固定牢靠,无脱位及松动发生,仅术后6个月股骨假体周围出现透亮带,产生应力遮挡。术后1个月实验组假体骨最大剪切强度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兔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植入动物体内的固定强度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优于骨水泥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网孔表面 膝关节假体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人体膝关节韧带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吉彬 郝智秀 +2 位作者 杨义勇 王人成 金德闻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03-906,共4页
韧带是稳定膝关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生物力学模型中模拟韧带将会影响膝关节动力学特性以及韧带力,韧带应变和接触力分布的计算。本文就韧带在生物力学模型中的简化方法及其力学参数的选择以作一综述,并提出建模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人体膝关节 生物力学 韧带
下载PDF
间隙平衡技术在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的近期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夏磊 佑路标 +6 位作者 代瑞 张旭辉 马珍珍 李莉 赵军红 毛利宾 高捷 《实用医药杂志》 2019年第9期845-850,858,共7页
系统回顾并梳理在膝骨关节炎治疗中采用以间隙平衡技术为核心的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PTKA)的相关文献,明确膝关节的生物力学,运动解剖,该技术的历史发展,使用原理,优势和缺点及其与测量截骨技术的对比研究结果。在初次全膝关节表面... 系统回顾并梳理在膝骨关节炎治疗中采用以间隙平衡技术为核心的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PTKA)的相关文献,明确膝关节的生物力学,运动解剖,该技术的历史发展,使用原理,优势和缺点及其与测量截骨技术的对比研究结果。在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PTKA)中采用间隙平衡技术可取得更好的内外侧间隙及屈伸间隙的平衡性,个体化的股骨外旋角度适配性及良好的术后功能。与此同时,关节线上移,对胫骨近端截骨及软组织松解要求较高,对膝关节周围韧带的完好性及屈膝过渡期不稳等缺陷也值得引起重视。总体而言,间隙平衡技术适应证广,其不依赖骨性标志物,易获得内外侧及屈伸间隙平衡,旋转稳定及准确的下肢力线,便于术中操作及评估,可根据术者经验及习惯优先选择或结合测量截骨技术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平衡 全膝关节置换术 测量截骨 膝关节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