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中国建筑之“脉”的分枝与演进--我国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群体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庄巍 刘静 邹广天 《建筑师》 2023年第2期56-74,共19页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发展了1930年代以来在学院派与官式建筑传统之外探寻现代中国建筑道路的思想新芽,系统呈现了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主流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全面碰撞融合的理论图景,亦成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之余绪在现代中国建筑理论探索中的映射,具有多重重要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本文将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余绪与现代建筑社会属性多重交叠下的理论探索,论述其对“复古思潮”的抨击抵抗及其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内涵,呈现其从“型造人”到“建筑文化自觉”的启蒙主义理论建构演进目标,总结这一群体及其理论建构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图景重要组成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理论 现代中国建筑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 文人建筑 中国台湾建筑 金长铭 贺陈词 汉宝德
下载PDF
现代中国建筑之“形”的求索与开拓——我国台湾地区“新派”建筑的形式与功能(1950—1965年)
2
作者 黄庄巍 刘静 邹广天 《建筑师》 2023年第5期81-89,共9页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理论 结构理性主义 功能主义 文人建筑 中国台湾建筑 金长铭 贝聿铭 王大闳 陈其宽 贺陈词
下载PDF
现代空间结构的集体呈现及其中国化表达--1960年代台湾地区建筑探索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庄巍 刘静 邹广天 《新建筑》 2020年第4期112-117,共6页
二战之后,随着结构、材料技术的突破,西方建筑界迎来一次利用新结构形式探索新建筑空间与形式的风潮。在这一时期,我国台湾地区以陈其宽、王大闳、贝聿铭等为代表的建筑师群体和以金长铭、汉宝德等为代表的建筑学者,以倒伞形(反曲薄壳)... 二战之后,随着结构、材料技术的突破,西方建筑界迎来一次利用新结构形式探索新建筑空间与形式的风潮。在这一时期,我国台湾地区以陈其宽、王大闳、贝聿铭等为代表的建筑师群体和以金长铭、汉宝德等为代表的建筑学者,以倒伞形(反曲薄壳)结构、折板结构、双曲面薄壳等为代表的新型空间结构形式为切入点,进行了一系列现代中国建筑实践与理论探索,并在1960年代形成创新高潮。这场群体性建筑创新,横向对接现代世界,纵向传承古老中国,是世界现代建筑史的一部分,也是战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早期过程中极富创新意义的实践与思索,其兼顾经济性、表现性、中国气韵的建筑创新路径,至今仍富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现代中国建筑 现代空间结构 陈其宽 王大闳 贝聿铭 金长铭 汉宝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